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最近,西班牙有学者指出:全球17亿多的高层次消费者人均每天消费超过20欧元,如果全球63亿人都来模仿这些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全不的水、能源、木材、矿藏、土地发展要做到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又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基。
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的建设事业始终不能离开自己的国情。同人的成长一样,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事业中对国情的认识也是逐渐成熟起来的。我们全党开展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讨论,更是体现了党在思想、理论和实践上的成熟。为什么要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讨论?其又有什么重要意义?它对中国今后的社会发展具有何等影响?文秘114版权所有
一、科学发展观含义
怎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完整表述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为科学。那么发展的规律是什么?简而言之,发展的规律是符合人的发展要求。这是因为:
一是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发展,其他的问题都是由此而出发。如果发展的结果是物不是人,就是本末倒置,是发展的异化。
二是发展的基础是人的需求的满足,而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只有着眼于满足人的多方面、多层次需求从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符合类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要有把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满足健康需求,要保证有病能医;满足知识需求,就要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满足娱乐需求,就要有相应的设施,如此等等。相反,顾此失彼或单纯追求某一方面满足的发展,就不是科学发展。
三是人的需求的满足是有限制或有条件的,而最大的限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人的发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当我们无节制地满足自身需求的时候,必然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最终危及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的需求的满足,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同时人的发展是一个通过代传承不断延续的过程,当代人的发展必须顾及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所以当代人必须承担起科学发展从而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六大亮点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一次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从20xx年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始。我国各级政府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并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地做法,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几大亮点。
㈠是“以人为本”厘清发展宗旨。
发展的主体是人。“以人为本”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扭住“民主之本”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从20xx年以来,全国各地坚持政府的目标责任,“多管齐下”促进就业。上海、江苏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北京、郑州等地对弹性就业实行补贴等等。20xx年,政府实施了“三年50万新技师培养计划”,正式启动了免费培训,转移农民的“阳光工程”。我们乡在这两年来,也举办了菌草香菇栽培、残疾人劳动技能培训等各种培训班12期,参训群众达2276人次。
二是着力抓好社会保障工作。据统计,我国城乡贫困人口、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民工等困难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但20xx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方面下了功夫,新突破不断,社会保障制度被写入宪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得到基本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社会保障的各项措施政策逐渐地渗入到农村。
三是大力维护群众权益。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㈡城乡统筹群众“三农”新路
反哺“三农”力度加大。自从20xx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以来,扶持农业发展力度前所未有。一减免,三补贴和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等三大制度得到充分落实。经统计显示,20xx年全国为农业提供了20xx多亿元的财政支持,其中税收减免和直接补贴就达460亿元。
㈢“和谐社会”成为现代化建设目标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既是机遇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充满风险的“矛盾凸显期”,很多国家由此进入了更穷或更富的分轨。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谨防重蹈一些国家的覆辙,避免发生由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等引发的社会动荡和倒退危机。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中国要发展,社会不能乱,这已经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目前我国稳定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据20xx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的数据,从1993年至20xx年,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也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因此,稳定问题一直是各级党、政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之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