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起草首长讲话的几个问题
接到让我讲课的任务后,感到有些诚惶诚恐。管理保障部人才济济,在公文写作方面也是高手如林,有不少公文水平很高,堪称典范,让我讲也只能是谈点学习体会。根据安排要求,今天主要跟大家探讨关于起草首长讲话的几个问题。这个题目不太好讲:一是因为首长讲话没有固定模式,而且不同首长要求不一样、特点不一样、风格也不一样,用一种思路很难适用于所有首长;二是从个人角度讲,对的公文写作接触较少,很难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好在对政治工作的公文写作比较熟悉,对行管后勤工作,这几年与管理保障部的同志有过一些合作,参与过一些讲话起草工作,有些了解。另外,不管什么内容、什么类型的公文,从本质上讲都有共性,道理和准则是相通的。在这个前提下,我谈点认识和体会,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管用,只是给大家提供点参考。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怎样认识起草首长讲话这项工作
机关组织会议和活动,一般都把首长讲话作为重点或压轴戏,有些简单的首长讲话不要起草,但在大部分公开场合的首长讲话,都需机关工作人员预做准备,有些重要场合的重要讲话,更需要机关反复推敲修改。有时费尽心血起草的稿子,可能最后被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基本不用。这些情况,往往使机关工作人员压力很大,甚至产生腻烦心理。因此,要写好首长讲话,首先要对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
(一)这是用集体智慧指导工作的必要过程。在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下,首长讲话对各项工作和全面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社会上包括军队的一些同志,把这看成“个人说了算”或“一言堂”。但熟悉这个过程的同志都清楚,首长讲话虽然是一人讲,但却是出自众人之手、众人之脑、众人之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就像党的创新理论,我们常讲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绝不是一句空话,那是吸收了千万人的思想成果,体现了全党在那个时代认识的最高水平。首长讲话尤其是重要的首长讲话,也必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一个部门、在某一时期、对某项工作认识和指导的最高水平。从首长讲话的起草过程来看,机关起草首长讲话的过程就是研究工作的过程。有经验的部门领导,往往把这项任务作为一个深入研究工作的契机,集中骨干力量,甚至把基层一些有思想、有见解、有经验的同志喊来,对形势和任务进行分析、研究、交流、碰撞,逐步形成思路,把研究成果和部门的主要想法通过首长讲出来,使之成为工作的依据和指导。起草首长讲话也是首长和机关相互影响的过程。讲话稿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首长和机关交流的方式不尽相同。有时,是首长先讲自己的想法;有时,是机关研究的提纲或起草的稿子送审后,首长在这个基础上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首长对机关送审稿稍加修改就使用,无论哪种情况,都是一个相互影响、达成共识的过程,最后形成对工作和建设的明确指导意见。起草重要的首长讲话还是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过程。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些重要讲话,有时要征求成千上万人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我们一些重要的首长讲话,如党委总结等,也是要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吸收集体的智慧,从而使首长讲话更科学、更全面、更准确。由此可见,首长讲话绝不只是首长的事,而是发挥机关作用的一种有效工作方式,是我党我军发扬政治、军事、后勤民主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运用集体智慧指导工作的要求。
(二)这是公文写作中要求最高的光荣任务。公文写作是机关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越是高层机关在这方面的要求越高。因为它不像基层那样面对面的领导,主要靠公文指导工作。我国自古就很重视文字工作,把文字能力作为官员的必备素质。汉朝时,皇帝身边有“六尚”: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和尚书。“尚”是掌管的意思,前面几“尚”管的是衣食住行,尚书负责皇帝的文案,职权地位本不高。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六尚”的其他“五尚”逐渐成为内官,只有尚书成为朝廷重臣。到唐宋时期,设三省六部,有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尚书,持续了一千多年,对中国政体影响深远。宋代设翰林学士,是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书的。明清两代设翰林院编修,科举前三甲一般要先做这项工作,也就是先做文字编纂工作,才能在仕途上进一步发展。张居正、曾国藩就是入了翰林院,才一步步进入最高权力层的。我们党和军队的领导人,许多也都是文字大家,像毛主席,即便不说他在其他领域的卓越建树,只是在公文写作这个方面,也可以载入史册。我们在工作中接触的很多领导,在文字写作方面也都有很深的造诣,很高的鉴别水平。你写的好与不好,有多少能用的内容,存在问题是什么,他们都非常清楚。为他们起草讲话初稿,能让他们感到满意,或者部分满意,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所有公文中,包括通知、计划、总结、经验材料等,起草首长讲话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