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文中的模糊语言
“模糊”一词往往带有贬义意味,人们常常会把它与“含糊不清”等同起来,但是随着国内外对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等研究的崛起,“模糊”二字的贬义意味在淡化,并且人们对它进行了具体分析。模糊语言作为语言学新起的分支,引起了不少探索者的兴趣,并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张宏梁先生谈过模糊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我在这里不妨浅淡一下模糊语言在应用文中的运用。
作为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所广泛使用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文章体裁,应用文担负着上传下达、互通信息、交流情感等任务,因此其语言应符合“准确、明白”的基本要求,否则可能会影响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稍有差错就可能造成损失。然而实践证明,语言的准确性是相对的,即使调动所有写作技巧对事件、人物作出描写与界定也还是不能达到完美。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着模糊语言传递信息,如“我们大概两小时左右完成这项任务”,估计谁也不会追问“两小时左右”具体指多久,但我们都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正如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琼斯所言:“我们大家(包括那些追求精确无误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使用不准确的、含糊的、难于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这并不妨碍我们所用的词是有用的……通常人们尽管使用不精确的表达方式但仍然能够相互理解。”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明确”、“精确”作辩证的分析,看到模糊语言同样有一定的表达价值,它以“返璞归真”的形式,即保持事物原来质地的形式来表达思维认识,从而相对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这可以说是对模糊语言的基本理解。正因为如此,模糊语言在应用文中的运用就相当广泛了。通常情况下,集中在对象、数量、程度、范围、时间等方面。
表对象的:各单位、各部门、各地、各高等院校、有关人员、部分人士等。
表数量的:不少、许多、一些、屡次、再三、绝大多数等。
表程度的:基本、较丰富、高度、加强、难以估量、丝毫、充足、普遍、很强、最大等。这类模糊语言在公务文书中最为常见。
表范围的:以外、以内、广泛、左右等。
表时间的:当前、目前、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今后一段时间内、长期、偶尔、临时等。
其他:据不完全统计、据有关人士透露等。
这些频频出现的模糊语言绝不是偶然,也不是行文者疏忽所致。我们甚至发现,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内,模糊语言有着比准确量化更好的表达效果,如一则关于中国人口增加的报道:“去年新增人口数量达1541万,相当于一中等国家人口数量。”如果仅有前半部分的数据,我们很难理解这“1541万”是个什么概念,而“相当于一中等国家人口数量”这样的模糊表达恰恰可以弥补其无法形象化的缺陷,使人们一下子就心领神会了。事实上,我们在描述一个短发女孩时绝不会说“她二寸短发”,因为这样的量化不免可笑,所以我们可以肯定,模糊语言常常有着比准确量化更好的表达效果,这或许是我们在应用文中经常使用模糊表达的一个直接原因。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模糊语言的性质上来谈其在应用文中运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首先是模糊语言的不精确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还有量的规定,如规模的大小、程度的深浅、速度的快慢、水平的高低等。当人们无法具体确定一个思维对象范围的大小时,往往会使用带有模糊色彩的语言。有时候即使可以大致确定或精确地确定某一思维对象范围大小,而语言表达的宗旨并不一定要求具体确定或精确时,语言也带有模糊色彩。从语言学角度看,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都属于模糊词,在应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如“十来个”、“近几年”、“最近一段时间内”、“在某种意义上”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余亚平主持的一份调查表明:“在上海8000家非正规劳动组织中,女性开办的已占到34%,这些女老板中,绝大多数有过一次以上下岗经历。”又如“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各地方有关部门要对现实影响较大又比较薄弱的研究项目,组织力量大胆探索、密切合作”。
其次是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宇宙的广袤性,事物的无限可分和不断运动,常常使人们难以确定地说出事物的性质,许多未知领域的存在也导致人们无法对之作出准确的量化,于是我们会用模糊语言把复杂的事物表现出来。《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小节字中,至少用了十几处模糊语言。“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光更短的r射线等”,“还有一些更怪的现象”,“这种星密度更高”、“引力场特别强”等,这些都是大致的框框,大致的数据,是没有确定而且在目前认识条件下也难以进一步确定的表达。
三是模糊语言的相对性。语言的模糊与确定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它们是相比较而言的,于光远先生在讲“精确”和“准确”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