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群众集体上访情况的调研报告
全县群众集体上访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信访局积极开展“宿迁更大突破之我见”大调研、大讨论、大实践主题活动,我本人积极参与,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接待来访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召开相关科室,相关单位,以及信访群众座谈会。切实找准影响跨越发展稳定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对人民群众集体上访,做了重点的调研。
集体上访是指5人以上就同一诉求所进行的共同上访,它是社情民意的“睛雨表”。近年来,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呈“跨越式”发展,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各类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信访渠道来表达诉求,集体上访时有发生,且在人数、手段、方式等要素上有逐渐极端化的倾向,给我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可以这么说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县依然会处在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期。正确认识和预防、处理集访,对于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维护全县社会稳定,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三年再夺标,为服务实施“紧盯大项目,创新促转型”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客观正视我县集体上访现状
(一)基本情况
1、根据数据比较:集访与相比批次、人次分别下降30.3%、42.1%;集访与相比受金融危机影响批次、人次分别上生11.9%、8.3%。总体看到市、县集访基本是稳中有降,表明近年我县的社会大局总体平稳。
2、根据数据比较:集体上访占信访总量的批次、人次分别为22.1%、82.3%;集体上访占信访总量的批次、人次分别为15.8%、70.1%;集体上访占信访总量的批次、人次分别为18.3%、74.3%。集访多且规模较大,集访占信访总量的批次、人次比例相对与来说有所减少,集访占信访总量的批次比例相对于有所增加,集访批次出现了反弹,信访形势比较严峻。
(二)特点
近年来,集体上访已经成为我县信访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人员多、规模大、行为激烈,反映的问题范围统一。集体上访,从人员规模看,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数百人,采取联合上访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问题。从反映的问题看,在一定时期内,反映的问题涉及大部分人的共同利益,比较集中统一。从行为激烈程度看,上访人违反《信访条例》行为时有发生,或冲击、围堵党委政府机关、占据办公场所,围攻辱骂参与接访的干部,贴横幅标语、阻断公路等群体过激行为有所抬头,负面影响大。
2、主体广泛性,组织化倾向明显。从集访主体的身份看,不仅有工人、农民等传统习惯上的信访群体,而且有城市拆迁户,改制的乡镇事业单位干部、在职教师等带时代特色的信访群体;既有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又有退休教师、企业军转干、政调企、退役志愿兵、涉核老兵等特殊群体。从组织程度看,一些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信访人极易产生共鸣,往往在极少数人召集下,通过集资、聚会等形式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沟通和串联(甚至跨区县串联),策划周密,分工明确,进退有序组织程度明显提高。
3、信访诉求复杂化,处理难度加大。从复杂程度看,集访所反映的问题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触及的层面不断加深,既有社会矛盾、经济利益矛盾、也有体制矛盾、思想观念矛盾,还有相互交织的复杂性矛盾。从处理的难度看,集访诉求一般情况下带有普遍性,政策性强,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政府无权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有的经过努力可以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有的目前由于政策和体制的不健全,无法完全解决;有的看起来是局部问题,但往往涉及到政策口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好轻易表态;有的情况复杂,或财力、物力所限,难以处理;有的时间跨度长,涉及历史遗留问题。
4、集访的择机性和持续性日渐突出。从时间上看,集访群众专门选择专门选择领导信访接待日以及重大节日、重大政治活动期间或前夕,如全国“两会”期间及国庆60周年前夕,部分集访群众对或已终结的信访问题处置不满,对或已被认定为不受理的信访件,错误地认为“机关越大,领导越大,主要领导,越能解决问题”,从而反复多次集访,以期造成声势和重大影响,引起上级领导机关重视。从地点上看,集访群众信访动机非常明显,多选择市(县)委、市(县)政府或其他重要公众场所,有意制造不良影响,妨碍领导机关正常工作的顺利开展,向上级领导机关施加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分析集访现象的主要成因
(一)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1、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改革新政策相继出台,有些政策对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未能很好地统筹兼顾,政策体制的局限,政策制定的不配套、不完善,容易导致集访的发生,如:乡办企业的职工要求解决社保问题,取消税费以后农民抛荒的土地流转及涉农补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