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阳光的日子里-记我从教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儿
享受阳光的日子里
―――记我所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儿
(行走篇)
毛安中学 吴金泉(教科室副主任)
我从教的经历,几乎是踏着中国改革的鼓点开始起步的。79年考进师范学校,82年走上讲台,至今已有30年了。我在人生的不经意间,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人们常说,教育是阳光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教师用手举起的是明天的太阳。教育是幸运的,我个人也是幸运的。今天,站在历史结点上,脚踏家乡这片熟悉的土地,聆听校园里的琅琅书声,我仿佛又一次回到了从前那些曾经的日子,重温了那些足以让人或沉思或感奋或欣慰的人和事。
一、乡村小学,孩子在长,希望在长
祠岭小学是我工作的第一站。这是一所村小,坐落在一座小村庄的北头,与一爿当时称之为代销部的小商店相毗邻,因为村干部要是开个什么会的话也会聚到学校,所以这里就算是全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
学校有两排十来间低矮的平房,中间是操场,农忙季节也就成了当地村民的晒场。学生最多时一百一二十名,五个年级四个班,通常是二、四年级放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我去以后最初就是带这样的复式班。
全校四名教师中,三名是民师,其中两个初中学历,一个高中学历。因为他们都是本村人,所以可以吃住在家。只有我是外村人,又是公办教师,拿国家钱,所以安排到那里时,中心小学的校长叮嘱有加,说是一定要以校为家,多向老教师学习,不要辜负了领导和组织的期望。这样我便吃住在校,办公室里放张床搁上被条就成了我的卧室兼休息室了。
课程并不难上,每个年级只开语文和数学,后来加了科自然,一开始也没有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大家也就马马虎虎的上。我最怕的是晚上,一个人住校,觉得十分漫长,特别是寒冷的冬夜,听着窗外呜呜的风声,真有百年孤独的感觉。不过也有开心和快乐的时候,大概是八五、六年吧,扫盲抓的特紧,学校开设了夜校,安排我和一名年轻教师上课,教那些大大小小的姑娘们学习文化,她们一来就是一大群,叽叽喳喳,很是热闹,我也暂时忘记了寂寞与孤独。
后来,那个读了高中的老师顶替父亲的职离开了学校。校长也差不多是这时离开教育系统的――他因为干得很出色,领导能力强,乡里提拔他当任了村委会主任。从孩子王成为了父母官,这在当时是很荣耀也令人羡慕的事情。要知道,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某供销社营业员对一名中学老师说:小伙子,好好干吧。干好了,我提拔你当营业员!
我从这时起便成为了这个学校的头,一干就是八年。八年中,一切都在悄然改变。学生们一茬一茬地来,又一茬一茬地走;人们在关注自己孩子的同时开始关注学校,关注教师的生活;学校建起了新的校舍,孩子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
在这里,孩子们在长大,希望也在长大。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二、一所普通初中,一段精彩传奇
90年,我被调到武昌中学任教。这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我去的时候,校园并不大,青一色的平房,完全没有现在这般高楼林立的恢弘气象。因那时也还没有修筑纵贯全县的安九公路,从县城出发无论是经过华阳还是经过长岭,差不多都要绕半个望江才能到学校。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地理位置偏僻的学校,却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人们的视线,上演了一段精彩的传奇。
传奇之一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当时可谓独占鳌头,被当时高士镇政府认为是高士镇引以为豪的拳头产品。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学生中考平均成绩都在全县前一两名,都要超过当时市重点望江二中的建档线。学生中没有考不上高中的,特别是当时争夺还十分激烈的中专,达线比例远远超过同类学校。城里许多家长慕名将孩子送到这里读书,成为当时乃至今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传奇之二是学校连续出现了两任女校长,她们先后当选过安庆市人大代表,这在望江教育史上也是不曾有过的现象。现在看她们两人各有千秋,前任的朱淑华校长在做实、做细、做出品牌上功不可没;而后任的徐川枝校长在做大、做强、做出规模上也是独有建树。
是什么创造了这段精彩的传奇呢?朱淑华校长在一次全县教育系统经验交流大会上曾做过介绍,她说:我没有什么好讲的,就两个字,大家都能做的,不过我是实打实地做了,这就是“恒”与“细”。
到武昌任教不久,我就领略了这种“恒”的坚韧和“细”的严格。那时我带了个初一班语文和班主任,我几乎是每天都能看到老校长亲自吹口哨组织学生出操,如果是周一则要组织举行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话。每天学生就寝后都要亲自督寝,在校园内巡视,直到夜阑人静,全部安顿下来。寒来暑往,数年如一。她的“细”也着实让我“怵”了一回。93年下学期,我带初三(2)班班主任,在一次卫生检查评比后,她问我班得分情况,我说:还好,95分。谁知,她接着扔过来一句话:哪一项扣了5分?我懵了,真还不知道,顿时只得吱吱唔唔。告诉你吧,有两床被条没叠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