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含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3、感觉测量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这种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刺激量叫差别阈限,这种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1)韦伯定律K=△I/I (刺激增量与原刺激量之比是韦伯分数)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只适用于中等强度。
感觉强度与感觉大小存在两种关系: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2)对数定律 P=K logI
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3)乘方定律P=KIn
(二)视觉
1、视觉现象
光波有什么特性相应的,人就会产生什么感觉
光的特性有:强度,空间分布,波长和持续时间
相对应的感觉有:明度,视亮度,视敏度,对比,颜色,适应,后像,闪光融合和视觉掩蔽
需要重点关注:
(1)马赫带现象:
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2)视觉适应: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时间为30—40分钟。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时间为5分钟。
(3)闪光融合,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
(4)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强光对弱光具有掩蔽效果)
2、视觉的生理机制
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3、视觉理论:
(1)三色说
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颜色的感受器。
缺陷,就是无法解释色盲。因为红绿色盲能看到黄色。但按照该理论红绿色盲缺少红绿感受器,黄色由红绿混合而成,也就看不到黄色了。
(2)对立过程理论(四色说)
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
(三)听觉
1、声音的掩蔽:同时作用的其他声音使听觉阈限上升的现象。
(1)和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掩蔽作用大。
(2)低频音对高频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音对低频音的掩蔽作用。
(3)掩蔽音强度提高时,作用也增加,覆盖范围也增大。
2、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
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该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解释500赫兹以下)
(2)共鸣理论
也叫位置理论。赫尔霍姆茨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反之,长纤维发生共鸣。(解释1000赫兹以上)
(3)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声音频率越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解释500赫兹以上)
(4)神经齐射理论
由韦弗尔提出的,当声音低于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的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