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
(一)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影响因素:个体以往的经验;词语的作用;动机和期望、情绪与兴趣以及定势等。
作用: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2、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部分整合为整体的能力。
3、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知觉定势: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4、知觉的恒常性
客观条件改变,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形状恒常性(门从开到关)
大小恒常性(艾姆斯小屋)
明度恒常性 (煤球总是黑色的)
颜色恒常性 (家具在不同灯光下,颜色保持相对不变)
方向恒常性(棒框实验)
(二)空间知觉
1、大小知觉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埃默特定律):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a=A/D,a指网像大小,A是知觉上物体的大小,D是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当熟悉的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网膜投影的大小随之改变,但熟悉的大小使人们能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
临近物体的大小对比:两个实际大小相等的物体,在大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小,而在小的物体包围中的物体显得大。
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当观察者俯视或仰视时,知觉对象都会缩小。
2、深度知觉(三维)或距离知觉
脑对物体深度知觉的反应;人们知觉深度都是依赖于线索的。
肌肉线索(生理线索)
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的深度线索)
双眼线索(人们判断深度知觉主要依赖于两眼的线索)
双眼线索对深度知觉有重要意义:当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人们看到单一的物体;当视像落在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距离的判断失去作用。
(三)运动知觉
脑对物体运动特性的反应。
动景运动(最佳运动或Phi运动)(电影,电视,广告等)
诱发运动(浮云导致月亮动)
自主运动,在暗室中,如果你点燃一支烟并注视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若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着相反方向在运动。
(四)知觉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系统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依赖于感知的主体,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尤其是一般知识经验。
2、模式识别理论
(1)模板匹配理论:长时记忆中存储了各种与过去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相对应的袖珍副本(模板),内在模板与客观事物的刺激模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模式识别是将刺激提供的信息与相应的模板进行匹配的过程。
(2)原型理论:记忆中储存的不是与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一类刺激模式的原型,不需要严格匹配,只要存在相应的原型,新的、不熟悉的模式也可以得到识别。近似匹配。
(3)特征分析理论:每一种刺激模式都能被分解成一些基本特征,同一类别模式的刺激物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刺激信息的特征和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在模式识别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鬼域模型:Selfridge (1959)提出,以特征分析为基础,将模式识别过程分为4个层次。即映象鬼(对外部刺激进行编码,形成刺激的映象)、特征鬼(对刺激的映象进行分析,分解为各种特征)、认知鬼(监视各种特征鬼的反应,当发现了有关的特征时就会喊叫)和决策鬼(根据这些认知鬼的喊叫,选择喊叫声最大的那个认知鬼所负责的模式,作为所要识别的模式)
结构优势描述理论:模式识别与所处的环境信息有密切的联系,整体结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他们统称为结构优势理论。
(五)错觉
1、错觉产生的原因
(1)眼动理论
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
2、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1)侵犯行为
①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是敌意的、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
②生态学理论也认为,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
③新行为主义者则把侵犯行为作为挫折的结果。
④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⑤信息加工理论强调了认知在侵犯行为中的作用。
(2)亲社会行为理论
①社会生物学理论:可以用“族内适宜性”来解释,个体为了维持种族的生存与繁衍;
②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③社会学习理论;
④认知理论。
(3)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常用的手段有:
(1)角色扮演训练
(2)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
(3)榜样示范
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3、同伴关系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