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
(一)思维概述
1、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思维是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2、思维的过程
(1)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段落大意)
(2)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他们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中心思想)
(3)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区别与联系)
(4)抽象是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5)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概括有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之分。
(二)概念
1、概念结构的几种理论
(1)层次网络模型(科林斯等人提出,认为概念是以节点的形式存储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按照类属关系形成网络)
(2)扩散激活模型(科林斯等人提出,认为概念的结构也是一个网络模型,但不是根据概念上的层次结构,而是以概念之间的语义联系强度或语义相似性距离为基础将概念组成一个网络的。)
(3)特征表理论(波纳等人提出,认为,概念的结构由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
(4)原型模型(茹什提出,概念是以原型来表征的。比如:鸟的原型可能是麻雀)
概念的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三)推理
1、推理的种类
重点是演绎推理
(1)三段论推理
伍德沃斯认为是前提所使用的逻辑词产生了“气氛”影响了人们的判断,称为气氛效应。查普曼等人认为发生错误不是由前提的气氛造成的,而是对前提解释上的错误,称为换位理论。
约翰逊—莱尔德等人认为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由于工作记忆的限制,对前提加工不充分,只根据这种前提就创建了心理模型。称为心理模型理论
(2)线性推理
又叫关系推理。线性推理的前提不是由表象表征的,而是由命题来表征的。在现行推理时,人们首先把前提转换成命题形式。
(3)条件推理
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沃森的“四卡片选择任务”说明被试具有“证实倾向”
(四)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按照问题的规则,搜索所有途经,直至选择一种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2)启发式策略:根据已有的经验,采取较少的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目标。
②爬山法:采用一定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③逆向搜索策略: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④选择性搜索:指根据已知的信息和某些有关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中获得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搜索直到解决问题。
⑤类比迁移策略:指把个体先前解决问题(基础类似物)的信息抽取出来并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目标相似物)上的策略。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知识表征的方式(九点连线图)
知识表征的方式不正确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2)定势(陆钦斯量水实验)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叫心向。近似于迁移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3)功能固着(邓克尔盒子问题)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了某种物体的倾向叫做功能固着,在它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克服功能固着叫功能变通。一方面要有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
(5)动机
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说明。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6)情绪
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而积极情绪将有助于问题解决。
(7)人际关系
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解决问题不仅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例如从众现象。
(五)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准备期: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相关材料。
酝酿期: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地探索和思考。
豁朗期: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又叫作灵感期。
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
(六)表象
1、表象理论
(1)Paivio(佩威奥)的双重编码理论(图像文字配对实验)
佩威奥提出,脑中存在表象和语言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储存系统。
一是表象系统,二是言语符号系统。双重编码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
(2)Kosslyn(科斯林)的表象存在论和计算模型
以科斯林为代表的表象存在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为此还进行了心理扫描实验,重点研究了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七)想象
1、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把想象分为两种:
(1)无意想象也叫不随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做梦,精神病,嗑药)
(2)有意想象也叫随意想象,它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据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不同又可分为:
①再造现象②创造想象③幻想④理想⑤空想
2、想象的功能
(1)想象有预见作用
(2)想象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想象有代替作用
(4)想象的新颖性、形象性是人们创造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5)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