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重难点讲义-持续更新(二)

本站小编 知乎网/2020-04-29

 

续更

 

第四章感觉

一、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只有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下,才能产生感觉。感觉是完全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是外部信息向人脑的最初输入,无其他加工。关于自下而上加工的解释参见下一章第五部分的解释。

(二)感觉的种类

感觉可以根据感受器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值得注意的是,辣不属于味觉,属于痛觉。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

程度。平衡觉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引起的。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和疼痛等感觉。

(三)感觉测量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标黑的名词 表示是要背诵的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的关系。绝对感觉阈限并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条件下, 同一感觉的绝对國限可能不同。绝对感觉阈限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活动的性质、刺激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及个体的注意状态、态度和年龄等都会影响阈限的大小。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

(1)韦伯定律

韦伯发现,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公式: K=OI/I (K是一个常数,O是差别阈限,I是刺激强度)。

感觉不同,韦伯分数就不一样。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2)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受韦伯定律的启发,用实验测量了刺激强度和它所引起的感觉大小之间的关系,发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费希纳假定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觉的大小都可由在阈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觉差来决定。

公式:S=KlogR+C(S为心理量一感觉的大小;R是物理量一刺激的强度; K与C均是常数),该公式说明,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而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

费希纳的研究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领域。费希纳定律以韦伯定律作为基础,故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3)斯蒂文斯幂定律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了关于刺激强度与感觉关系的幂定律,也称乘方定律。他认为,心理量并不随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即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为P=KI"(‘’为n)其中P代表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代表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四)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例如下文提到的明适应和暗适应。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痛觉则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有保护性的作用。在各种感觉适应的现象中,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过程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会被加强的现象。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种。

3.联觉

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4.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感觉的相互作用。例如,感冒时吃东西没有味道,是因为鼻子堵塞,嗅觉失灵、影响味觉了。

二、视觉

(一)视觉的含义

视觉是人眼在光波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380 ~ 780纳米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

(二)视觉的生理基础

视觉的生理基础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1) 眼球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人的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角膜具有屈光作用。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虹膜在角膜后面、晶体前面,中间有一个孔叫瞳孔。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视网膜为一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其中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眼球内容物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这些结构加上眼球前端的角膜,组成眼睛的屈光系统。

(2)视网膜

视网膜为三层,最外层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第二层含有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最内层含有神经节细胞。椎体细胞和棒体细胞是视觉的感受器。棒体细胞主要分布在中央窝周围及视网膜的边缘。锥体细胞主要分布在网膜中央窝。中央窝是对光最敏感的区域。在网膜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棒体细胞是夜视器官,它们在昏暗的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锥体细胞是昼视器官,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棒体细胞中的视觉色素叫视紫红质,它由视黄醛和视蛋白构成。在光作用下,视黄醛的形状在变化,化学结构也在变化,这个过程叫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在视紫红质分解过程的后一阶段,出现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能激发神经冲动。

(3)视觉的传导机制

信号从感受器产生以后,将沿着视神经传至大脑。传递机制由三级神经元实现:第一级为网膜双极细胞;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半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和对侧的颞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视觉传导中的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动物研究发现,当一个感受器受到刺激的时候,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将对邻近部位的输入信号会产生抑制性的影响。由于抑制作用,-个感受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也取决于临近细胞的活动状态。

(4)视觉的中枢机制

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与纹状区邻近的另一些脑区,负责进-步加工视觉的信号,产生更,复杂、更精细的视觉,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

(三)视觉现象

1.色觉

(1)颜色的基本特性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混杂了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调的颜色,是不饱和的颜色。完全不饱和的颜色根本没有色调,如黑白之间的各种灰色。

(2)颜色混合

颜色混合分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 同时作用于眼睛,是不同色光在视觉系统中的混合。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油漆、油墨的混合。两种混合在性质上是不-样的。色光混合是-种加法过程,即各种波长的光相加,在视觉系统实现的混合;颜料混合是一-种减法过程,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然后作用于人的眼睛的过程。

(3) 色觉缺陷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色弱就是对某种颜色感受性的降低。色盲分为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种。全色盲患者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失去了对颜色的感受性。这种人一般没有锥体细胞系统,他们的视觉都是棒体视觉。局部色盲患者缺失了对某些颜色的感受性,还保留了某些颜色经验,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

2.视觉对比

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物体的明度不仅取决于物体的照明以及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也受物体所在的周围环境的明度的影响。颜色对比是指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向变化。

3.马赫带

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这种现 象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造成的,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马赫带可以用视觉系统中的侧抑制作用加以解释。

4.视觉适应

视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与暗适应相反,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5.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6.闪光融合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连续的感觉,叫闪光融合。刚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它体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四)视觉理论.

1.三色说

三色说是英国物理学家扬于1801年提出,后为赫尔姆霍茨所发展,合称为扬.赫尔姆霍茨三色说。假定在视网膜上红、绿、蓝三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能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三种神经纤维对光谱的每一波 长都有其特有的兴奋水平。当光刺激同时引起三种纤维不同程度的兴奋时,便按相应的比率产生各种色觉。

2.拮抗过程说

色觉的拮抗过程说是黑林于1878年提出的。他假定视网膜中具有三对拮抗的视素:白一黑视素、红- -绿视素、黄-蓝视素。这这三对视素的同化和异化过程就产生各种颜色。黑林的理论认为视锥细胞能感受红、绿、黄、蓝四种颜色,因而也称为四色说。

3.理论合理之处

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三、听觉

(一)听觉的含义

声波包括三种基本的物理属性:频率、振幅和波形。频率是指发声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低于16 Hz的振动叫次声波,高于20000 Hz的振动叫超声波,它们都是人耳所不能接受的。声波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振幅是指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声波的振幅决定着音响。声波的波形决定着音色。

(二)听觉现象

1.音调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 20000 Hz,其中1000 40000Hz的声波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2.音响

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音响和声音频率也有关。在相同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音响与频率的关系,可以用等响曲线表示出来。

3.声音的掩蔽

声音的掩蔽是指- -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的现象。声音的掩蔽有纯音掩蔽、噪声对纯音的掩蔽以及纯音和噪声对语音的掩蔽。

(三)听觉的生理基础

1.耳的构造和功能

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作用是收集声音。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耳蜗是人耳的听觉器官,前庭器官中存在平衡觉的感受器。

2.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毛细胞的轴突离开耳蜗组成了听神经。它先投射到脑干的髓质,然后和背侧或腹侧的耳蜗神经核形成突触。这些区域的细胞轴突形成外侧丘系,最后终止于下,丘的离散区。从下丘开始,经过背侧和腹侧的内侧膝状体,形成了两条通道。腹侧通道投射到听觉的核心皮层,背侧通路投射到第二级区,最后产生声音。

(四)听觉理论

1. 地点说

地点说的基本假设是基底膜的不同地点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便产生不同的音高感觉。地点说又分为共鸣说和行波说。

(1) 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是感音的共鸣要素。基底膜上,底部的横纤维短,顶部的纤维长。短纤维对高频率发生反应,长纤维对低频率发生反应;一条纤维只对一种声波频率发生反应。由于横纤维的振动转化为神经兴奋,传到听觉中枢便产生不同音高的听觉。

(2)行波理论

贝克西,声波的振动作用于卵圆窗时,基底膜便产生相应的振动。根据他的行波学说,基底膜便产生相应的振动。振动从蜗底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行,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加大,到基底膜的某-一个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声波频率越低,最大振幅部位越靠近蜗顶;频率越高,最大振幅部位越接近蜗底。耳蜗底部的基底膜对高、低音都能发生振动,而顶端只对低音刺激发生振动。

2.频率说

(1)频率理论

罗●费尔德在1886年提出的。他认为声音的频率是由听神经中神经元发放的速率来编码的。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听觉通路中的单一神经元冲动发放速率根本不能快于1000赫兹,也就是说,单一的听觉神经纤维是不能传递人类听觉范围的所有频率的。

(2)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认为声音频率在400赫兹以内时,单-神经纤维以符合频率的发放速率发放冲动。但当频率增高时,由于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着合作和相互联系,就产生神经齐射现象。这样,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总效应就能体现声波的频率。

四、其他感觉

(一)触觉

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压力梯度)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触压觉。触压觉分触觉和压觉两种。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叫触觉。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叫压觉。触压觉的感受器是分布于真皮内的几种神经末梢。皮肤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触觉感受性。

(二)嗅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有气味的气体物质,感受器是嗅细胞。嗅觉是唯一不通过丘脑而直接传入大脑的感觉。嗅觉感受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对不同性质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感受性;其次,它和环境因素、机体状态有关;最后,适应会使嗅觉感受性明显下降。

(三)味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上的味蕾。味觉主要有甜、咸、酸、苦四种。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咸味最敏感,舌两侧对酸味最敏感,舌后部对苦味最敏感。味觉存在着明显的适应和对比现象。

(四)动觉

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分别命名为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动觉是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

(五)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也叫机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这些感受器把内脏的活动及其变化的信息传入中枢,并产生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

第五章 知觉

一、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与感觉一样,都是在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觉中带有相当的主观成分,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组织原则

1.邻近性:空间.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

2.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在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事物,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是个体在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将知觉对象中具有共同命运的

要素结合在一起。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视野中同朝向的线条容易组成图形。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选择性

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知竞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这种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叫作知觉的选择性。被我们选择知觉的目标称之为对象,其他部分称之为背景。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物体本身的特点和人的主观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当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时,原来的知觉对象就成为背景,而原来的背景便成为知觉的对象。另外,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互相依赖。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 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在不同的背景下,人们对同一对 象的知觉是不同的。

(二)知觉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人在知觉某-事物时,不是只对其中一个属性或某个部分加以反映,而是把各种属性或各种部分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映像。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甚至当某些部分被遮盖或抹去时,我们也能够将零散的部分组织成完整的对象。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而且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知觉的整体性大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这是由于整体知觉抑制了个别成分的知觉。

(三)知觉理解性

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对其加以解释,知觉的这种特性叫作知觉的理解性。因此,对于相同的事物,每个人由于经验和知识基础不同,会有不一样的知觉结果。知觉的理解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其次,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人们对自己理解和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相反,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知觉的整体性常受到破坏。最后,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当前的感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环境激活的知识结构不同,产生的知觉期待也不一样。

(四)知觉恒常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简称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知觉恒常性的种类包括:

(1)形状恒常性。指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变化。比如,在教室的不同位置所看到的教室门]的形状是一样的。

(2)大小恒常性。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经验,不因物体距离的远近所构成的网膜大小而有所变化的现象。也就是, 我们看到的事物的大小,并不随着网膜成像的大小而随时改变,尤其是对我们熟悉的事物,我们的知觉并不随着事物离我们距离的远近而改变。比如,从不同距离看到的汽车的大小。

(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比如,月光下的粉笔仍是白的,.日光下的煤球仍是黑的。

(4)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颜色恒常性。比如,在不同的室内照明条件下,家具的颜色总是保持相对不变。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所谓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视觉线索的作用说明了人的知识经验对恒常性有重要的影响。当观察条件改变时,人们利用生活中已经建立的这种联系,就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另外,研究表明,酒精会破坏大小和形状知觉的恒常性,这是酒后驾车事故率极高的原因之一。

三、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等。

(一)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脑对物体形状特征的反映。通过视觉,人们得到了物体在网膜上的投影形状;通过触觉和动觉,人们探索着物体的外形。它们的协同活动就提供了物体形状的信息。

1.形状的特征分析

人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角、朝向和运动等。视觉系统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努力的。

2.轮廓与图形

在图形中,轮廓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它是在视野中邻近的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图形正是借助可见的轮廓从其他部分中分离出来的。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这种轮廓叫主观轮廓。主观轮廓也叫错觉轮廓

3.形状识别

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形状是什么,叫作形状识别或模式识别。

4.注意的作用

注意在形状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个体的注意指向某个物体时,经常会对周围其他的物体视而不见,这种现象叫作“不注意盲视”。另外,在形状知觉中,注意对各种特征的整合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在没有注意的参与时,特征可能是游离的,因而可能出现错误的结合。

(二)大小知觉

1.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我们知觉的物体大小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视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a=A/D, a指视网膜成像的大小,A指物体的大小,D指对象与眼睛的距离。

2.大小知觉的影响因素

(1)物体的熟悉性对大小知觉的作用

当物体距离改变时,虽然视网膜投影的大小会随之改变,但是,如果是熟悉的物体,那么,这种熟悉性可以使人们能够比较准确地知觉到物体的实际大小。

(2)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当一个物体处在大物体的包围中,它看上去显得小;而把它放在小物体的包围中,它就显得大了。

(3)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

人类通常以直立的姿势感知外部世界。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是维持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观察者的身体姿势发生变化时,大小知觉恒常性就会受到影响。当人俯视或仰视时,知觉对象都会缩小。

(三)深度知觉

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叫深度知觉,也叫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线索有:

1.生理线索:眼睛的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

2.单眼线索(视觉线索、物理线索) :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四)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方位知觉是各种感觉协调活动的结果。视觉和听觉在人类的方位知觉中起重要作用。

1.视觉方位定向

人的视觉方位定向需要借助于各种主客观的参照物,比如,天空和地面就是上下判断的主要参照物。视觉方位定向的线索受文化、习俗等的影响,尤其受经验的影响,是后天习得的一种能力。生活在沙漠、草原中的人,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各不相同的线索来判断方位。人一旦处于完全无参照信息的环境下,方位知觉就会发生困难。

2.听觉方位定向

听觉主要用于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听觉方位定向的能力主要来自两耳听觉的差异,因为两耳有一定的距离,声音到达两耳会产生时间差、强度差和位相差。人的听觉定向具有以下规律:

(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不会混淆,容易分辨。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滑。

(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作圆锥,则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1.定义

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与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时间知觉具有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2.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时间知觉是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进行的,具体包括: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等。

3.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较差。

(2)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兴趣和情绪。

(二)运动知觉

1.定义

运动知觉就是人脑对空间中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又分为真动知觉和似

动知觉。

2.真动知觉

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处作连续的位移,

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

3.似动知觉

似动是指在-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似动知觉。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自主运动、诱发运动、运动后效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1)模板说

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我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也就是说,把观察到的客体模式与头脑中的模板集进行比较并选出与之匹配的最佳模板,我们就识别了该客体。但是模板匹配理论难以解释字母知觉中的问题。我们能辨认一个字母在大小、方向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很难想象在我们头脑里会储存有那么多的模板而不感到累赘。这个假设显然是很不经济的。

(2)原型说

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的例证。知觉的识别过程不是与模板精确、等同的匹配,而是与原型相一致。研究发现,即使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完全与原型匹配的样例,人们也能够形成一种原型,识别出该客体。

(3)特征说

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研究者不仅区分出不同的特征,还区分出不同类型的特征,如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等。

2.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理论。

在知觉中,我们快速形成并测试关于知觉对象的各种假设,这些都以所感觉到的(感觉数据)、所知道的(记忆中储存的知识)以及能推断的(利用高级认知加工)为依据。但这种假设和推论往往是无意识的。

六、错觉

1.定义

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2.种类

错觉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形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3.错觉产生的原因

关于错觉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三种解释:

第一,把错觉归结为刺激取样的误差,如眼动理论;

第二,把错觉归结为直觉系统的神经生理学原因,如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第三,用认知加工的观点解释错觉,如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第六章 记忆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阶段。这是传统的心理学的看法。目前,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包括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编码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以便更好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主要的编码方式有视觉编码、听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三)记忆的种类

1.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人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因此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语义记忆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容易。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参与的条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过去经验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也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3.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安德森将记忆划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或者如何掌握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4.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光、声、气味和触压等)的瞬时映像,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 -2秒,因而也称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会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记忆的脑学说

(1)整合说:拉什利认为记忆是整个脑皮层活动的结果。

(2)定位说:记忆由脑特定部位负责。

(3) SPI 理论:图尔文提出,假定存在五种记忆和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图尔文假定这些系统编码串行、存储并行、提取独立。

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1)反响回路:白鼠跳台实验证明其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2)突触结构: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神经元突触的持久性改变,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可能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度的生理机制。

(3)长时程增强作用:长时程增强指传递信息的神经元和接收信息的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强度的增加。利用长时程增强机制,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持续数周的加工,然后再将这种信息传输到大脑皮层中一些相关部位作更长时间的存储。海马可能是长时记忆暂时性储存场所。

3.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核糖核酸、激素。

4.与记忆有关的脑区:颞叶中部、海马、杏仁核、前额叶。

二、感觉记忆

(一)含义:客观刺激停止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斯拍林使用部分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

(二)信息加工:

1.图像记忆(主要编码形式) :斯伯林,部分报告法,9-12 个。

2.音响记忆:莫瑞,部分报告法,4秒。

(三)特征

1.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依据它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的,并以感觉到的刺激信息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2.感觉记忆的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刨生理特点决定,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几乎都能被登记,其信息的储存量大于可被利用的信息量;

3.保持时间极短(视觉约在1秒内衰退,听觉信息约在4秒内衰退) ;

4.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转换取决于注意。

三、短时记忆

(一)含义:短时记忆一般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之内的记忆。

(二)信息加工:

1.听觉编码(康拉德) 为主,也存在视觉(波斯纳)和语义编码

2.编码影响因素:

(1)觉醒状态: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个体在一-天不同的时 间的学习效率不同,这可能与不同时间的觉醒状态不同有关。

(2)组块水平:虽然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但是它是以组块为单位的,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

(3). 加工深度:认知加工深度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重要因素。

加(

(4)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材料数量越多,对材料的编码效果越差。越具

体、越有意义、越形象的材料,编码效果越好。

(5)材料的系列位置。材料中间位置的信息编码效果较差。

(三)存储和提取

1.存储: 7土2个组块,米勒

2.提取:斯滕伯格,完全系列扫描(此外两种假设:平行扫描,自动停

止系列扫描)

(1)平行扫描:即被试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检索。

(2)自动停止的系列扫描:即被试对项目逐个进行检索,_旦 找到目标项

目就停止查找。

(3)完全的系列扫描:即被试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再作出

判断。

(四)特征

1.保持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

2.容量有限,一般为7土2个组块;

3.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

4.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复述(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

(五)工作记忆

巴德利和赫奇的工作记忆系统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一个不受感觉道影响的有点类似于注意的中枢执行系统; -一个以语音形式(基于言语的)保持信息的语音环;一个专门进行视觉和1或空间编码的视空图像处理器。工作记忆的关键成分是中枢执行系统。它虽容量有限但可以参与任何认知活动。语音环和视空图像处理器从属于中枢执行系统并为特定目的服务。语音环储存单词呈现的顺序,而视空图像处理器用来储存和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四、长时记忆

(一)含义: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它储存信息的时间可以是数年甚至终生。

(二)信息加工

1.编码方式:.

①按语义关系分类,是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方式;

②以语言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

③其他编码方式:主观组织

2.影响因素:

(1)编码时的意识状态:有意编码,自动编码,是否有记忆的意图

(2)加工深度

(三)存储和提取

1.存储

(1)存储的动态变化:

①量:随时间推移减少

②质:简略和概括,内容更加完整合理有意义,内容更加具体,更加夸张和突出。

大多数心理学家倾向于用网络模型来解释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该模型认为头脑中的记忆信息是按网络结构组织起来的。用网络模型可以解释记忆的重整作用。

(2)信息存储的条件和方法

①组织有效的复习;

②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③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3)提取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分别是回忆和再认。

①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再认也叫识别。

②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在回忆过程中,人们所采取的策略,将直接影响回忆的进程和效果。

(四)特征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它可以储存一个人关于外部世界的一切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知识库;

2.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它能够按时、日、月、年乃至终生记忆;

3.内容会发生重构,记忆的构建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我们在形成新的长时记忆时,原来的记忆常常发生变化,有些信息丢失了,有些则通过逻辑推理、猜想或新的信息加以弥补;

4.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主要形式。

五、遗忘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叫保持曲线)

1.材料:无意义音节

2.方法:节省法

3.保持量的指标:节省法的节省率

4.实验结果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进展很快,以后逐渐减慢。艾宾浩斯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

5.启示:要及时复习

(二)遗忘的影响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一般来说,对熟练的动作、形象材料和有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

2.学习的程度

一般认为, 对材料的识记没有-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 一次达到了无误背诵的标准是适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研究表明,150% 的过度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最佳。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一般来说, 学习材料的中间部分遗忘得最多,学习材料的前面部分和后面部分遗忘得较少,这种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系列位置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最少,叫首因效应。

4.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因素也会对遗忘的快慢产生影响。

(三)遗忘的原因

1.编码缺失

这种说法认为我们对一些信息无法回忆,是因为编码缺失。虽然有些信息是自动编码的,但是有些信息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加工。

2.衰退说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3.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干扰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4.压抑说

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有些经验,进入人的意识会使人产生痛苦的体验,因此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如果这种压抑解除了,记忆就能恢复。

5.提取失败说

这种理论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六、内隐记忆

(一)定义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记忆形式,它的表现就是先前获得的经验无意识地影响了后来的作业成绩。内隐记忆的特点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记忆,也没有有意识地去提取它,但它却在特定的作业中表现出来。

(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1.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研究发现,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而对外显记忆则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外显记忆的回忆量会随着学习和测验之间时间间隔的延长而逐渐减少。但是,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

不同外显记忆成绩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内隐记忆成绩则不受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

4.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研究表明,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则没有影响。

5.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

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内隐记忆不易受到干扰。


相关话题/普通心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看完这篇,100分普通心理学保你能拿99分
    是周周周呀 一年前的今天,决定跨考心理学的我迫不及待的去领了等了三天却感觉像等了大半年的312心理学考研7本教材,一本一本充满新鲜感的翻着,内心活动是:嗯,普心怎么这么厚,实验也好厚,统计这些符号都是些啥呀?测量是暨大出版的诶,发心封面挺好看的,教心课本味道咋这么重,社心好像还蛮有趣的。接下来的9个 ...
    本站小编 知乎网 2020-04-29
  • 2018宁波大学839心理学基础知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初试试卷(A卷)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应激2刻板印象3迁移与定势4自我意识5情绪智力6同化与顺应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什么是概念形成,在概念形成中人们通常采用哪些策略?2简述坎农巴德学说的基本思想。3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4简述罗森塔尔效应及教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中山大学2018年850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
    考研高分辅导咨询:考研朱老师**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2018年中山大学850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心理学学硕)
    中山大学心理学学硕考试科目为:(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656心理学研究方法(4)852普通心理学科目代码:850选择题: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每题2分,共36题,共72分)1.Mary看到另一个人的行为,然后说啊,我也可以这么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8
  •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
    《普通心理学》学习笔记(华东师大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 一、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是指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
  • 三人行最新彭聃玲普通心理学习题详解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2020年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818普通心理学[专业硕士]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11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电子书]2020年心理学(基本理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免费下载]说明:本考试科目近年真题不能提供。2.指定教材视频讲解[电子书]彭聃龄《普通心理学》【教材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其他感觉
    其他感觉 ESP=Extra-sensory perception1.皮肤感觉触压觉: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分为触觉和压觉两种。人能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较两点辨别阈限。触觉: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压觉:明显变形(什么狗屁定义)温度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听觉
    1.听觉刺激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而这三种特性反应到听觉上就是音调、音响和音色。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Hz-20000Hz,而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2.听觉的生理机制耳的构造和功能:人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知觉:感官得到的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头脑加工,产生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过程包含:觉察、分辨和确认,它以感觉作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加和。2.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知觉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加工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种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的过程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当注意指向某种事物的时候,这种事物便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便成为知觉的背景。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形状知觉是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主观轮廓表明,当视野中出现了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图形组织塬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2017考研普通心理学: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额叶在时间知觉中起重要作用)有四种具体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时间的预测、对持续时间的估量。时间知觉的依据: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借助计时工具。影响知觉的因素:感觉通道性质听觉>触觉>视觉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11-03
  •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4
  • 中山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普通心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