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发布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2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学校概况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已有70余年办学历史,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现设有10院3部,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体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理学、管理学、法学和艺术学。我校现有1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具有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和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点。目前全校共有29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10个;获批成为“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900余人,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教授106人,副教授29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42%;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68人,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2.5%;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346人,占专任教师的58%,生师比为15:1。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1051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6351人,研究生1155人,留学生40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2973人。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市各级政府所属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业,毕业生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其中大多已成为单位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国家及首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以来,我校共计完成和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17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9项,包括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35项,省部级项目215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4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发明与科技进步奖4项;科技服务经费连续五年过亿,连续六年位居市属市管高校前三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意大利、新西兰、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学校西城校区占地11.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大兴新校区在2009年3月28日开工建设,新校区占地63.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新校区一期工程于2011年9月投入使用,生均占地面积约为101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约为41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约为23平方米。
目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值为14742万元,生均设备值为1.98万元。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9205个,计算机3754台。图书馆藏书112.1万册,生均149册,电子图书11.3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24个,中外文期刊1237种;并与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成为全国建筑图书最齐全的高校。
学校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服务面向定位,坚持服务于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学校已发展成为服务首都城市化的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服务基地和以工为主,理、工、管、法、艺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大学。
二、学科专业介绍
(一)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代码为序)
1. 数学(0701)
本学科密切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科专业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相结合,形成了生态环境中的数学建模与应用、动力系统及其在生态科学中的应用、土木工程中的数学方法、最优化与控制理论应用研究等特色鲜明的稳定学科方向。目前,研究范围覆盖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学科。
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分布合理,勇于创新开拓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1人,其中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11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莫斯科大学数理科学正博士1人)。学科带头人担任相关学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并担任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
本学科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2008年,“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区退化森林植被生态恢复(CRRM)的模式理论与三北技术”于2009年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010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和 “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演变和物种多样性”先后于2004和2008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本学科先后完成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近60项。
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90多篇;运用微生物培养数学模型,主持完成“水源季节性重污染的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
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应用数学;(2)运筹学与控制论。
2. 环境科学与工程(0776)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获得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与市政工程学科密切配合、协同发展。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7人,博士10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2010年获批“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近5年,本学科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10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作为国家和北京市优先发展的交叉学科领域,本学科瞄准北京市和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尤其是针对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和生态方面面临的众多而突出的复杂问题,以自主创新、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指引,支撑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多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围绕节能减排、污染综合治理、资源合理利用等城乡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与实际应用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研究、人材培养和社会服务。
本学科设置2个招生专业:(1)环境科学;(2)环境工程。
本学科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特别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台湾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经常参加并协办重点领域的国际与地区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本学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控制理论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多年来,本学科已形成了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为专业特色,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本校是住建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
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导师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本学科有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名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具有北京市创新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各一个,该学科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2007年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于2011年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都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良的研究环境。
近几年,本学科教师共承担“863”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及企业项目等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本学科设置4个招生专业:(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系统工程;(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本学科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扎实的控制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建筑安全监测诊断技术,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