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2-01-09

  4. 建筑学(081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4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建筑技术科学自1984年起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城市规划与设计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29人。具有“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和“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2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

  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起点高,影响大,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提倡创新;学科架构齐全,基础宽厚,目前已形成以建筑学为主体的土木、环境、测绘、管理等工程学科集群,形成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6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完成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处于北京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

  本一级学科设置3个招生专业:(1)建筑历史与理论;(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3)建筑技术科学。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土木工程(0814)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系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通过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2011年通过复评。本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市政工程”于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本校第一个招收研究生的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授30人,副教授42人,讲师38人,博士生导师8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名,北京市拔尖人才5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10余名,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5个。本学科聘请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

  本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2001年“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实验室成为首批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之后又先后获批了教育部“雨洪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校“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搭建了良好的条件平台。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声誉,近年来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 3 次,聘请国外专家 28 人次,聘请国内专家 78 人次,应邀出国讲学 3 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约报告6 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35 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203人次。

  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6项,参加973项目3项,参加国家863项目4项。2009年市政工程学科联合了天津大学、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等单位,申请并获批了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城市节水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学术专著数 27 册,获批专利数16 项。科研获奖30项,其中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9项。

  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

  本学科设置6个招生专业:(1)岩土工程;(2)结构工程;(3)市政工程;(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6)桥梁与隧道工程。

  本学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和中央在京各大设计研究院,以及科研、开发、施工、监理、房地产公司和政府机构等建设相关单位。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项目的突破,本学科硕士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很好的声誉,得到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6.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

  本学科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学院设有两系一中心, 即测绘工程系、地理信息工程系和测绘遥感信息实验中心。测绘工程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师37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2名,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北京市拔尖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博士生导师4名,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

  本学科设有“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现代城市测绘”重点实验室。拥有最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其中三维激光扫描仪6台、激光跟踪仪1台、关节臂测量机1台、移动道路测量系统1套、城市连续测量参考系统(CORS)1套、GPS 20台套、测量机器人1台、全站仪30台套,高性能图形图像工作站80余台,学院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4000万元,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为教学科研提供技术保证。

  近5年,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1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故宫古建筑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国家体育场钢结构安装激光雷达测量、基于立体影像的数字城管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勘查工程奖一等奖1项,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本学科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宫太和殿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激光扫描技术与国家体育馆大型钢架安装与变形检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具有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本校城乡建设学科群的特色与优势。

  本学科设置3个招生专业:(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2)摄影测量与遥感;(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进年业02 级学科点本学科侧重培养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各部门以及军事、教育、科研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7. 交通运输工程(0823)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教师36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15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名,硕士生导师28名,并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兼职导师。本学科每个研究方向都由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教授作为研究方向带头人,组成了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的学术梯队。2010年本学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11年本学科的“城轨车辆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牵引技术”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人员有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国内外沥青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路面病害治理及预防性养护、宏观交通政策分析建模技术等方面形成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加州 Davis大学、德国Wupptal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日本武臧工业大学、德国亚深工业大学以及里昂国立技术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路基路面材料的实验研究条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学科相继开发和引进了多个大型综合试验系统,组建了道路与桥梁工程、交通工程、车辆工程3个综合试验室,2009年北京市政府批准本校成立“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本学科的“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1年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为研究生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各种分析软件以及宜人的研究环境。

  近5年,本学科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与教研成果奖近3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SCI、EI、ISTP 等收录。承担10余项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 10余项国际合作余资助项目,科研经费达到2785.8万元,其中纵向经费1265万元。

  本学科设置4个招生专业:(1)道路与铁道工程;(2)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3)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4)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工程与车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设计制造、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


相关话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