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的基本结构
1、创造性认知品质
它是创造心理活动的核心,包括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认知策略,即创造性心理结构中与认知加工有关的部分。
①创造性想象,即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和改组,形成独特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断言“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
②创造性思维,即用超常规方法,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产生新方案和新成果的心理过程。其主要特征是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综合性和突发性。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③创造性认知策略,即有效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的方法和操作程序。众多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认知策略如克劳福德的“属性列举法”泰勒的“幻想法”和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等。最重要的策略是元认知策略,帕特森认为创造是一个认知过程,元认知作为它的基础并影响它斯腾伯格认为元认知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计划、监控和评价的作用。
2、创造性人格品质
它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个性品质,包括创造性动力特征、创造性情意特征和创造性人格特质等。
①创造性动力特征,表现为创造动机,反映的是个体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根据创造动机对创造活动的不同影响,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研究发现,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导致更高水平的创造性,过高的外部动机会阻碍创造性水平发挥。
②创造性情意特征,主要包括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情感表现为对创造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有较高热情和欲望;创造意志指人们自觉调节创造行动,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各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③创造性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力丰富,富直觉;勇于探索,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独立自信;自制力强;富有幽默感。
3、创造性适应品质
个体在其创造性认知品质和创造性人格品质的基础上在自己特定年龄阶段所规定的社会生活背景中通过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表现出对外在社会环境进行创造性的操作应对,对内在创造过程进行调适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行为倾向。具体包括:创造的行为习惯创造策略和创造技法的掌握等创造的技术与技巧是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工具,个体一旦形成或掌握相应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就有助于使其形成有益于创造的态度和心理习惯。
(二)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1、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想法区分开来。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快速联想,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做评论,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为止。延迟评论,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多提答案,另一方面也防止他们因怕说错受批评而不敢说。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想法可能会启发另一种想法,同时有些可能初看似乎荒谬而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想法不致扼杀。为此,需要做到:要到脑激励法会议结束时才对观点进行批判说出想到的任何主意重数量而非质量;鼓励综合数种见解或在他人见解上进行发挥。
2、分合法
1961年,戈登提出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分合法。其本义是:把原本不相同、不相关的元素加以整合。其中,蕴含了两种心理过程:“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和“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学生用新颖而富有创意的观点去重新了解旧问题、旧事物、旧观念,达到从另一个新奇的角度来解释一些熟悉的概念,这一过程是熟悉的事物陌生化。而熟悉陌生事物的过程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对不同新奇事物的理解,使不同材料主观化。运用类比和隐喻的技术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形成不同观点是戈登分合法的重点。隐喻的功能在于使事物之间形成“概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新想法。戈登提出四种类比方法:
(1)狂想类比。让学生尽可以不得常的思路去思或可能牵强附会来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不同的狂想之后提出解答,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对观点进行实际分析和评价,最后确定何种方式为最有效的途径。常用的句型是“假如......就会......”或“请尽量列单......”。
(2)直接类比。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加以隐喻或类比,借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简单地比较两种事物或概念。它的作用在于将真正的问题情境或主题的要素,转换到另一个问题情境或主题,以便对问题情境或主题产生新观念。
(3)拟人类比。将事物“拟人化”或“人性化”。
(4)符号类比。运用符号象征化的类比。例如,诗词的表达或利用一些符号引申或解析某一较高层次的意境或观念。
3、联想技术
联想技术包括定向联想和自由联想。定向联想是指对联想的方向给出了规定,是有限制的联想方法。自由联想是指教师提供一个刺激,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应。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看法或意见,不直接进行反馈,完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方式,提出不同的想法及观念。但是当学生提出一些独特的、新奇的构想时,教师则需要进行鼓励。
4、培养创造性能力的具体措施
(1)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就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而言,首先,倡导民主式的教育和管理,给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自由;其次,改革考试制度,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再次增加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最后,为学生提供创造性人物的榜样。
(2)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首先,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念,使教师形成理解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把培养创造性作为一种教学目标等现代教育理念其次,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提高他们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再次,为教师提供比较明断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关于创造性的操作定义、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能;最后,教师自身应该不断学习创造性的心理学知识,有意识地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并在教学中熟练运用。
(3)发展和培养创造思维。注意加强直觉和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提倡大步骤思维,培养思维的跳跃能力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养成学生敢于把人们容易忽略的、习惯上认为毫不相干的、表面上看微不足道的问题联系起来;加大“转换跨度”,引导学生打破固有思路;给学生大胆探索与推测的体会。
(4)开设创造课程,教授创造技法。创造技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系统探求法;联想类比法,组合创新法对立思考法;转换思考法。
(5)塑造创造人格。须注意以下几点:保护好奇心;解除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培养挑战性和冒险性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