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可能会有疏漏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提意见!一起学习趴!
2019.10.8
教育质量概念内涵的变化:
从单纯重视教育质量提高到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为前提
从重视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质量到强调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从只关注课堂教学的因素到对教育质量理解的框架有了很大的扩展。
材料:
美国学生的核心素养(2007年,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
新加坡学生的核心素养:2010,充满自信,主动学习,积极奉献,心系祖国的公民。
中国: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结论:所有国家对学生整体发展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智力方面的发展,情感、身体、创新、实践能力等、信息素养、财经素养等同样受到了重视。
城乡二元结构
协调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制度结构中,政府与市场是两个不同的活动领域,两种社会生活的基本制度安排,也是两种资源配置的方式;
市场:以交换为基础,实行自由原则和权利原则,自发地完成资源在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分配。
政府:处在公共活动领域,这里发生的不是个人选择二十公共选择,实行的是强制原则和计划机制。
教育市场化—影响教育公平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看《公共物品理论》
教育中央集权化和地方分权化并重
中央集权的国家
- 中央政府减少了对教育的控制,从对教育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通过各种政策杠杆(质量评估、质量审核以及拨款制度等)对教育进行“遥远”监督和控制;
- 减少对学校财政、人事、课程等方面的管制,更多地以市场力量取代政府干预;
- 中央政府将更多的决策下放给地方政府和学校,赋予他们更大的管理弹性。
VS
地方分权型的国家
加强了中央一级的政府的控制。
- 美国与英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加大了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宏观控制和干预;
- 通过立法以及拨款制度的改革,将评估与经费划拨挂钩的,建立各种严格详细的标准,加强联邦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地方政府与学校的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教育国际化
美国学者埃勒姆和瓦特认为:教育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课程、人员交流和国际技术援助与合作计划。
顾明远和薛理银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人员、财务、信息和结构要素”
人的培养上,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
学习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与一般社会的比较
第三讲 教育本质
主要问题:
- 教育定义
- 教育要素
- 教育本质
教育定义
(一)“教育”概念的语义分析
- 词源角度的考察
- 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 词典的解释
词源学分析
中国:“教”字在甲骨文中,象有人在旁执鞭演卜、监督小孩学习的意义。“育”像妇女养育孩子之形。
西方:引出的意思
词典的界定
“教育”概念的历史解说
《说文解字》
卢梭: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赫尔巴特: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中-道德。
杜威:自己查,资料好找
教育概念的三种界定方式
规定性定义:也就是创制的定义,是作者所下的定义,要求这个被界说的术语在后面的讨论中始终不是这种规定的意义。
描述性定义:其实质是恰当地描述被界说的对象或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而不是“我将用这个术语。
纲领性定义:明确或隐含地告诉我们,教育应该怎样,这种界定方式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的判断和追求。
二.教育要素
- 教育要素的构成
- 教育者
谁是教育者?
学校教师的特征?
- 受教育者
谁是受教育者
学生的特征?
儿童到学生到学习者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
- 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内容的特点:个性选择、科学排列,难易程度根据每个孩子身心发展和社会需求。
- 教育手段
教育活动中所借用的各种形式和条件的总和。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关系
- 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赫尔巴特是
- 儿童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儿童主动。福禄贝尔,卢梭,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
- 双主体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
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之间的主体—客体关系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主体—客体关系。
双向对象性的过程:主体客观化(它是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即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如人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制造出先进的生产工具。);客体主观化。
三、教育本质
- 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
- 生产力说:该学说主要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是生产性,主要观点: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练习,其联系的重点就是生产劳动经验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就是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作为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的人;劳动力的再生产。
- 上层建筑说:教育极其性质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他是一种专门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活动,具有上层建筑的共同特点。
- 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说:无论是把教育归属为生产力还是把教育归属为上层建筑,都是教育的归属问题,而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的产生就是人决心按照自己的目的来改变自身现实存在状态的结果;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传递的手段、工具和形式,教育本质的核心就是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工具;教育是引导和促进儿童个性化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儿童个性化是教育本质的规定。
- 教育的本质特性
- 教育是人类是社会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 教育以“人”自身为直接对象—了解人的本质特征
- 教育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本身
2019.11.12
几种主要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观: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价值应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主要:卢梭、培斯泰洛奇,卢梭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服从社会发展需要,目的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国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持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主要:涂尔干,纳托尔普、凯兴斯坦纳
杜威是什么本位观?
生活本位论:将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或者强调为儿童的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或者关注儿童的现在生活。
主要:斯宾塞、杜威
文化本位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文化教育学的主张,代表人物有迪尔泰、拉普朗格和利特。强调用文化统筹教育、社会和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文化材
陶冶材
伦理本位论:教育目的在重视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多关注社会需要和人的社会伦理
康 德:文化-道德“人
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
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发生于鸦片战争以后,以20世纪初废科举,建新学为起点。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904年,癸卯学制颁布,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系统并付诸实施的学制。吸收日本,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道大学堂要21年,至通儒院要26年。
1922年,11月1日,六三三学制。
我国当代的教育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
1951年学制改革;
1958年学制改革:六并举原则,三结合原则
20世纪80年代学制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90年代学制改革:逐步实施收费制度,自主择业。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更新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考试改革试点,初衷就近免试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办学自主
办学体制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
2019年4月23日,八省公布高考新方案:3+1+2模式,1是首选科目,物理/历史;2为再选科目,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选择两科。
2019.11.26
目标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支持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2: 改变课程结构
......
课程方案: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更新了教学内容: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
教育活动
何谓活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活动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的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认识
主体和客体是构成活动的基本要素
能动性和现实性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
交往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基础:交往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活动本身就是以个人交往为前提的。
何谓教育活动?
互动过程
教育主体能动地、现实地改造世界,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互动过程。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的种类:(要有标准)
1按任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
2按性质: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管理活动
3按时空:课内和课外活动
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
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和目的等,其中,需要是教育活动进行的原动力。
工作系统:教育获得运行的主体部分,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展开的过程,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效益的达成都在这一系统内完成。
监控系统:......
- 学习活动
- 学习活动的实质
- 我国古代关于学习的思想
”学“”习“两字最早见于《论语 学而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关于学与习的两种解释
现在也强调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关于学习的意义
1教化民众,化民成俗
2正己修身,端正品行
3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
孟子:广博的学习与精专学习结合起来,重视专心致志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荀子: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励则利...;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吾尝终日而思矣.....;故君子居则必择乡.....;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也者,固学一之也等。
理论体系更多来自国外的心理学
西方主要的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区分正强化和负强化。
更重视来自外部的刺激 ;理论本身在考虑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上比较忽视,因为做实验都是动物实验,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上没有分得很清楚
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持久变化
2认知学习理论
“S-O-R”
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建构和知识的重组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同化和顺应(需要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学习:是在大脑中完成的对于人类经验重新组织的过程。
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马斯洛
假设:人性本质是善的(与中国的性善论比较接近)
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人格的发展。
马斯洛:学习是内发的。
主动的学习状态:让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
罗杰斯的学习观
认知学习
经验学习
非指导性教学
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建构者。
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自解释现实。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情境、对话、协作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支柱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概念关系上说,知识是“教育”“学习”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因此,对知识概念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教育、学习等行为内涵、价值取向、内容选择、结果评价的认识。对知识概念的反思,也就成为任何教育活动反思的一个出发点。
反思教育中对知识概念的定义:
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知识本身与创造及在生产知识的文化、社会、环境和体制背景密不可分。
将“信息”“理解”“价值观”“态度”等纳入到知识范畴里。一方面扩大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同时反映了知识定义的后现代立场。
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这种知识的过程。
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
1学生是有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感知觉和肢体的运动感觉这个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图式。
- 学习活动的种类与形式
学习活动的种类
按学习层次和水平:加涅的划分
按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按学习结果或形成能力:言语信息、心智技能、认知策略(研究学生学习方面注意)、态度、运动技能
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看你学习什么材料,所以并非非比即此的关系。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关系同上
信息合适才会进入反应发生器
怎样延长记忆的时间?---多次反复,重复
- 学习活动的过程
教授活动
1我国关于“教”的规定
早在商朝
古代关于教学的定义
我国学者对教学的解释:
《教育大辞典》
王策三
李秉德
西方对“教”的分析
分析教育哲学家认为教学应该符合以下五个方面的标准:
- 有一个有意识地进行教的人
- 有一个受教的人
- 有某种教学内容
- 施教者至少想要造成受教育的学
- 教的方法必须是从道德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可以接受的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 教学的描述性定义,即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者技能;
- 教学即成功,即教学在通常情况下会导致学习--强调积极性的结果;
- 教学是有意进行的活动;
- 教学是规范性行为
- 科学的教学定义,这个定义尚在形成和探索中。
3 教的活动主体:教师
杜威: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
我国的《教师法》:自己查
对在线教育的反思
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
1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
2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
3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
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概述:
是教育活动的延续与展开,是教育活动所经历的或长或短的时间行程。
教育过程的本质:
1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
2教育过程是一个内化与外化交错递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内化:
外化:
3教育过程是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协调统一的过程
我们要从他人的教育逐渐转向为强调自我的教育(素质教育改革开始)基础教育就是新课改以来,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性
4教育过程是培养完整的人的过程
教育培养的人是“完整的人”
教育必须发展一个现实人的全面素质,既包括身体生理素质,也包括心里人格素质,
你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人,人的本质就是这样子,怎么能够人为将其割裂?
《单面人》
5教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
- 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以学生的已知为基础,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by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策略
知识过浅或过深,都不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必须在“理念上超越已知基础上求知的境地,并将学生置于‘由接近全知而又不能全知’的境地。---Like跳一跳,够得着。
- 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一般来说,符号是指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具体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
最大特点:它的形式和意义联系完全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而不是他们之间有什么必然本质的联系。每一种符号都有它自己的意义,使其不会因形式的变化而改变本质属性。
有语言和非语言之分。
语言符号系统对人的认识发展有重要影响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人论》
主体通过符号的意义来认识客体
2.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表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算阶段:通过感觉运动、肢体认识外部的世界。吮吸,用手去抓--本能活动,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事物。
2-7岁,前运算阶段:不能理解守恒--如水杯实验、纽扣实验、两根一样的筷子如果没有摆齐就无法理解一样长----思维不可逆,学龄前,还不能接受小学教育。避免学前教育小学化或者小学教育学前化。
7-12岁,具体运算阶段:认识需要具体的事物或者经验,思维可逆
12-15岁,形式运算阶段:
再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的抽象认知依赖于具体认知,具体认知有利于发展抽象认知。
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两者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交错的。
具体自己查!
3.直接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陶行知的接知与接枝
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
形式教育的主要观点:
发展个体的思维、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跟智力因素有关的方面,不重视知识的获取和掌握,智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此形式教育强调学习拉丁文、希腊文和数学,古典人文主义教育
情感、兴趣、态度、意志-非智力因素
实质教育的主要观点:产业化以来才开始出现的观点,帮助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学生智力发展并不依赖教学过程,智力系统发展有自己的逻辑--有点类似复杂系统科学(自组织)
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即可,比较强调教学内容,实科教学。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将知识与智力割裂开来,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两种目的割裂开来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偏颇;辩证统一关系: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2000年之后,曾经出现过一些疑惑,如:讲授法已经不再重要了吗?
使用一些建构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教学等
要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掌握系统知识
2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
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思想的提高又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
加强知识教学的教育性: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不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智力:主要指人的偏于认知方面的心理能力,或者说是人的认识能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里、想象力和记忆力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人格因素,广义的非智力因素
动机是复杂的,某个行为可能是多种因素推动的,外显行为一样也不能保证是个体真实的行为。
智力的定义:
概念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
4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大脑功能策划-左右脑的功能分开
左脑--认知相关
右脑--情感、空间、艺术审美相关
举例:“快克婴儿”、“海洛因婴儿”
第十一讲
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出现的教育机构的撇泰兴市,是原始社会全体儿童都在里面受教育的一种原始社会制度的特殊机构,里面的少年和青年们接受着从事未来劳动生活的训练,学习自我照料,参加社会活动。
学校的产生:除了劳动教育,很有养老功能
苏美尔学校:最初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也就是学校首先是为了培养满足国家经济和管理需要的缮写人员而设立的,主要是培养寺院和宫廷里的缮写员。
开始可能附属于寺院,经过一段实践成为世俗机构;课程包括半科学性、学术性的课程和文学与创作的课程;学生来自富有的家庭
学校的发展:
在西方,斯巴达和雅典产生了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
中世纪的教会学校、宫廷学校以及城市大学、行会学校;
17世纪,文科中学出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已经形成;
18世纪,实科中学产生;
19世纪下半期,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习方已经基本形成。
新世纪学校模式
1.美国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s -
属于公立学校,经费从政府来。是获得州或学区特别注册授权开设的新型公立学校,是校本管理最集中体现的学校类型。
出现的原因:人们对原有的公立学校不满,迫切希望创立一种新型的公立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1991年,明尼苏达州第一个通过特许学校法,正式揭开特许学校运动的序幕。
主要特征:
自治(学校自主权较高在经费使用、教师聘用、课程设置等方面尤为突出;除了要遵守有关健康、安全以及学校组织者与政府签订的合同上有关规定意外,可以不受州和地方学区所有管理公立学校的规定)
责任(对教学实践、学生成绩、学生行为、到校率、学校任务的完成、学校管理、学校财政及与特许立法规定保持一致等方面实行监控)
规模小(一般来说,美国中小学的规模本来就不是很高,而特许学校规模更小,在1998-1999年度,特许学校的平均每校学生数137人,而全部公立学校的平均学生数为475人;学生超过600人特许学校仅占特许学校总数的8%,这一比例在普通公立学校则达到35%)
多样化((与办学主体多样性--(城市、民族聚居区、基层的特许学校;学校领导或教师创设的特许学校;家长领导的特许学校和企业创办的特许学校)有关,吸引更多孩子过来读书
办学特色)
开办的基本要求:
对教育有基本的激情、达到开办学校的基本要求、与政府签订契约(不同的州规定不同)
为什么称之为“特许”学校?
特许学校是经由州政府立法通过,特别允许教师、家长、教育专业团体或其它非营利机构等私人经营公家负担经费的学校,不受例行性教育行政规定约束。这类学校虽然由政府负担教育经费,但却交给私人经营,除了必须达到双方预定的教育成效之外,不受一般教育行政法规的限制,为例外特别许可的学校,所以称之为「特许」学校。
进一步来说,特许学校是经过法律受权而产生的新兴学校,其设立必须经过教师或其它人员拟具学校经营理念向地方学区提出申请,经学区核转州教育厅核定之。经教育厅「特许」后,多数的州会由申请人组成自治团体,独立经营学校。经核准之特许学校像其它公立学校一样,必须接受所有的学生,不得有任何的限制,所需经费也依据学生人数的多寡由政府从整体的教育经费中支出,如果其它公立学校的学生转学到特许学校,原学校的学生单位经费也同时转拨到新就读的学校,如从私立学校转学而来,则由政府拨给增加学生所需的经费。
特许学校与政府之间是一种契约的关系(通常三至五年),学校必须在契约规定期间保证达成双方认可的经营目标。这种目标通常是以改进学校教学现状为主,因此,多数属于教育革新的实验学校。也因为是教育实验性质,所以特许学校通常可以免除例行性教育行政法规的限制,如各学科授课时数、教学进度、教师工作准则、薪资规定以及例行性的报表等。
2 英国绿色学校模式
绿色学校(Eco-schools),又称生态学校
1基本原则:主要采纳卢卡斯模式作为基本原则和理论框架,也就是关于环境、为了环境和在环境中的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目的是发展儿童的环境知识和理解力,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
为了环境的教育:强调发展儿童对环境的有见识的关注,偏重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
在环境中的教育:将环境本身视为一个学习的有效资源。
2特点
把校园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资源,重视学校校园绿化以及校园生态的布置;重视活动课程的设计和户外教学方法,将实地探究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途径;关注学生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有关环境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等方面的融合统一;关注家校舍的合作,”重视鼓励家庭和社区配合 环保小卫士“在家庭中辐射绿色的生态观。
3.印尼巴厘岛丛林深处的绿色学校(房子特别可爱!)
国际学校,学生来自印尼在内的四十个国家,学生年龄3-15岁,课程覆盖幼儿园到中学,除了地板和地下室用了少量水泥外,课桌、板凳、黑板等课题用品都用竹子做成,空地上种满了庄稼和植物。
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并非不可摧毁!
4 布鲁塞尔的生活学校模式
创建于1907年,创始人是比利时的著名教育家奥维德 .德可乐利
主要观点:学校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应该重视儿童的本能与兴趣;主要学校应该遵循两条路线改革: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道德教育是学校的首要任务
学校的主要特点:
招生:对任何一个民族及其信仰、观点都持容纳的态度
教材:没有传统的教科书,使用的是家庭、学校和市立图书馆的书籍和报刊‘
教学基础:以兴趣中心和整体化综合改革综合教学为基础
如”饮食的需要“这一主题的教学大纲就包括下列兴趣中心:
我们怎么吃、动物怎么吃、植物怎么吃、家庭和校内的饮食、消化器官与消化过程、道德与卫生问题、动物性问题、植物性食品、从大地与空气中得到的食品等;通过对上述兴趣中心的学习,达到对饮食需要这一问题的全面理解。
在教学过程方面,重视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学前采用”意外礼物“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与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课程,有一些特殊教育课程,如在9年级开设了《交往因素》,以培养能够进行人道主义
5.新加坡自主学校模式
希望通过设置自主学校使学校参与市场竞争,不断优化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为新加坡未来学校发展模式提供一个试验场,以便查明新加坡学校应该拥有多少程度的自主权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家长和学生的期望与要求。
学校有收费标准、招生标准、校长及教师的聘任与选择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权力;这些学校根据国家政策,比如汉语教学、公民和道德教学法以及国家考试标准,自行决定教学计划;
学校管理由教育部认可的校董事会负责,教育部保留对自主学校聘用教师,提升教师和学生入学资格等方面的审查权;
政府允许这些学校高收费,每名学生每月需要交250元,而政府学校每生每月只需要交10元。
举例:华侨中学-1919年创办
5.家庭学校-homes-chool
在家里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前,办这类学校的家庭多为一些宗教信仰极其强烈的基督教家庭;
今天,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较高、宗教信仰并不强烈的资产阶级家庭纷纷办起了家庭学校
1为什么选择家庭学校?
价值观、宗教方面的原因;
孩子个性化的发展;
追求优异的学业成就
2引发的争议
学校由谁来监管?
家长怎么才算有资格开办家庭学校?如何来衡量一个家庭学校的教学水平?
家庭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也是一个广为争议的话题;
家庭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不错;学校传授的除了书本知识,还包括社会技能-公立学校为学生安排有种种社会活动,而家庭学校难以保障孩子与社会有广泛的接触。
其他:如虚拟学校、开放学校等也可适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