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终结果还没有出来,但由于复试刚刚结束几天,我的记忆还比较清晰,所以先为大家写了一篇回忆帖,包括我的复习过程和考试过程,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至于初试的经验,我会尽快写好,大家有问题也可以来问我。
今年南开的分数出得比较晚,我刚好旅行回家,直接躲在了外婆家里。为了缓解一下焦虑的心情,我给自己放了半天假,和妹妹吃完火锅,回家看剧。正看到一半,朋友发来消息,出分了。我紧张得手直发抖,打开链接,输入信息,下拉页面——405分。之前那些充满着焦虑、恐惧、迷茫和担忧的日日夜夜,一瞬间变成了激动和喜悦,我跑出房间,拿起电话向父母好友报喜。平静下来后,我开始准备复试的复习计划。
首先,我找出初试的教材和笔记,花费几天时间回顾了一遍。因为复试的题目不会太细,而且大部分内容一看就想起来了,所以看得比较快。看完之后,动笔总结了框架,这里只做一个骨架,后面会填充老师的核心观点和自己的想法。请大家注意,一定要有这个体系,知识太过零散会导致你的思路不清。
其次,我下载了三位王老师的论文,大约有将近一百篇,知网上都有。王立新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希伯来文学,大家可阅读老师的专著《犹太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希伯来圣经文学研究》(初试结束就可开始阅读),著作是按照希伯来圣经的文类撰写的,边读边做简要笔记。王志耕老师的研究方向是俄苏文学,尤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王旭峰老师则是研究英美文学的,在后殖民理论等方面研究颇多。大家可多多下载论文,每篇都认真读、做笔记。阅读论文的时候要抓住重点,全部读过之后,总结老师的核心理论。例如,我对立新老师的《约伯记》研究印象非常深刻,面试时也谈到了这个话题。再如读志耕老师的文章,最后要把“圣愚”、“神人与人神”等等观点理解透彻,再结合作家作品具体体会。
之后,我开始准备面试。英语的部分我准备了自我介绍,最后没用上,图个心理踏实,还准备了一些专业词汇翻译,最后也没用上,翻译得一塌糊涂。重点说专业课。专业课笔试考两道大题,比较宏观,前面的笔记整理和论文学习足够用了。面试先是自我介绍,再根据你的兴趣点、毕业论文、上午的答题情况等等展开聊,所以能准备的也是这些。除了自我介绍之外,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毕业论文,并把自己最喜欢的作家作品整理好,再根据老师的论文,写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感想。我在复习的时候,很为自己的浅见汗颜,生怕在老师面前露怯,就找自己的本科学长聊天。我说:“如果自己说出的话太浅显怎么办?”学长说:“没有如果,本来就很浅薄。大家都是如此,但老师会在浅薄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
最后,可以列出一张单子,写上有可能会问到的问题。然后临考前,端正坐好,模拟回答。把总结好的东西说出来是很重要的。我第一次练习的时候,因为紧张,说话特别啰嗦,总像是在背稿。等到第二遍模拟的时候,表达就变得清晰简洁了许多。因此,提前练习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我整个复试的过程:
复试前一天,我从北京出发,下午到了南开。走进校园,并没有想象中的紧张,反而有种亲切的感觉:这就是我奋斗了两年想要读书的地方。我住在明珠园,环境还不错,也有餐厅。学校食堂有几层可以支付宝,也可以定外卖,很方便。晚上简单复习了一下,早早地睡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先去报到缴费,好了以后直接到教室里等待笔试。文学专业全都混坐在一起,周围的同学都很亲切,老师中途进来开了个玩笑,大家一起笑起来,没什么紧张气氛。笔试开始,第一道题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契约伦理”,第二道题是“欧洲文学中的神人与人神”。第一题我答得不太好,主要从文艺复兴的作家作品思考,去联系“契约”了,而忘记回答摩西与上帝立约这一重要内容了,好在后面面试,我补了回来,后面详述。第二题就是志耕老师的研究重点,我回答得很详细,从欧洲和俄苏两方面结构文章,将老师的理论与作家作品结合答题。
下午是面试,我一点多就到范孙楼等待,本以为按照专业排名,我第一个面试,两点就可以开始,没想到前面还有艺术学理论和文艺学,所以拖到五点才面试上。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我遇到了比较文学的几位研友,大家都非常亲切可爱,聊了一会儿天之后,又坐在一起看书复习,进去之前,我走到教室门口,几个姑娘还握住我的手,让我调整好状态,不要紧张。实际上,大家都是为了梦想日夜苦读的孩子,他们和我有着一样的兴趣、一样的目标,这其实挺有缘分的,而我复试前遇到这几个女孩,真的很开心,尽管我们都清楚,总会有人淘汰下去,但大家都是真诚地相互勉励,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很美好的关系。
敲门,进屋,走过去,坐好。老师先给我一张纸条,让我阅读并翻译。这段英语材料并不长,生词也不太多,但翻译下来还是磕磕巴巴,前言不搭后语。但是英语大家都差不多,拉不开距离。以下是专业课的问答,我尽量回忆。
老师:先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简要介绍自己),我考了南开两年,第一年准备得不是很充分,没有考好,今年准备得更好一些。(老师紧接着问了我去年的分数,我如实回答了,后来回想觉得这里有些减分)
立新老师:你上午答得怎么样?
我:(概括了一下自己第一道题的答题思路),然后第二题......
志耕老师:打断你一下,你本科外国文学开了几学期的课?
我:只有一学期。
老师们(惊讶):只有一学期?!一周几节课?
我:是的,一周两节课,我们本科老师比较少,课很紧张。
志耕老师:嗯,所以可能有些需要你自己去自学。因此,你这道题答得有点跑偏了,我想你第二道题可能也会是答得不太好。实际上,“契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我(我本来有点心凉了,但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老师,不好意思打断您一下,我想补充一下可以吗?
志耕老师:可以。
我:我想到“契约”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圣经文学里的“摩西与上帝立约”,这其实影响了后来欧洲文学的许多主题和伦理关系,但是上午答题的时候,只想着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来答了,所以没有写上这个。第二道题我是从您的论文核心观点答的。(这里我就是对上午的缺漏做了一个补充)
志耕老师:嗯。(没有再做补充)
立新老师:你的毕业论文写的是什么?
我:《张谷若的哈代翻译研究》,(简单介绍选题原因和论文情况)
立新老师:你英语好吗?翻译过什么作品吗?
我:我大一就过了四六级,但后来英语有些荒废了。我没有翻译过作品,但如果我有幸通过复试,假期我肯定要拿来一部作品原著啃一下的,因为我知道,比较文学研究的作品功底和语言功底太重要了。
立新老师:你学习比较文学的目标是什么?
我:首先我对外国文学很感兴趣,西方文学中那种崇高的精神、征服的欲望让我痴迷,俄苏文学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的那种圣愚的信仰,那种用信仰对抗理性崩塌时代的精神让我震撼。其次,我认为去了解别国的文学,可以滋养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学,实际上我们和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体系,去认识不同,来吸收借鉴。
立新老师:嗯,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你的论文就是翻译,那么国内有一种看法,认为翻译国外的作品时就应该中国化,用我们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来研究,就像是国外孔院的汉学与我们的国学有所不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要站在原著的立场上研究,你赞同哪种?
我:老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是,我首先赞同第二种。只有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研究,才是真正的文学研究,像是希伯来文学,如果不立足于他们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而按照我们的理解去研究,那只是我们想象中的希伯来文学,只是一个具体的文本,这样的文学研究是站不住脚的。
(立新老师点头,并和我进一步聊了聊这个问题。)
立新老师:有想过以后的研究方向吗?
我:老师,我可能现在还没有确定说,以后研究哪一个方向。但是在阅读老师们的论文时,有一些观点给我的触动很深,可能以后会影响我的研究兴趣。(略)
这里我紧接着聊起了老师们的论文,主要是在表达受老师们的影响很深。我谈了《罪与罚》、《约伯记》等等,因为提前有准备,所以说得很顺畅,志耕老师在低头看我的材料,但中途抬头看了看我,聊到约伯悲伤后的平静时,我感到触动,情绪稍稍有些激动,随后看到立新老师在点头,心里非常感动。总而言之,这里我就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老师们的研究谈了谈,然后表示没能确定具体方向。
志耕老师:这个没有关系,那么能不能说一下你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因为这个可能会关系到你以后的研究。
我:其实我最喜欢的作家就是哈代......
立新老师:很好啊,今天没来的王旭峰老师就是研究英国文学的。
这时候沈立岩老师进来了,我打了个招呼,继续谈哈代的作品,沈老师猛地一抬头,可能说到老师感兴趣的点了(笑)。这里我也提前准备过,说得很流畅,途中我看到沈立岩老师和王立新老师一直鼓励地点头,我就更放松了。我说完最后一句之后,一位老师提醒说时间到了,于是老师们表示可以结束了,我起身向老师们致谢,走出了教室。
三月的南开,花已经开了。我匆匆回京,直至深夜仍回想着这两天的画面。学弟学妹们,站在范孙楼里,亲眼见到自己心中仰慕的老师,与那个字里行间隐约的身影促膝而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希望诸位都能顺利进入复试,亲身体会到这种幸福。
《定风波》苏东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