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复试资料(整合)(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07-22


由于随着距中心城市的距离的增加,导致不同农作物品种间的圈层替代和同一种农作物不同耕作方式的圈层替代,即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形成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圈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这种同心圆结构即为杜能圈。                                          
    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1)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为,一般在城市(市场)近处种植笨重、体积大因而运输量大或者运费成本想对其价格而言过高的作物,或者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剧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的价格运费叫小的作物。在城市周围,形成农作物为主的依次排列的同心圆结构。(2)距城市越近,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程度越高。                                                
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韦伯工业区位的最小运费原理即运费指向定律:在消费地的规模和区位及原料地的位置已知的情况下,如果只有重量和距离是仅有的两种因素,那么运输成本将引导工业到运费最低的地方去,在那些生产和产品配送过程中所需运输的“吨、英里”最少。                                                                                    
    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1)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2)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 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3)原料指数(Mi)=1(或区位重量=2)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有(自由区位)。                           
    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力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在运费指向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中只考虑一个区位因素,即运输成本。运输成本主要取决于距原料生产地远近和成品运往消费地的距离。按照韦伯的原料指数共有三种区位选择:1、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2、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3、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在劳动力指向,如果劳动力成本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力的可能性就大否则就小;劳动力系数越高,工业越加向少数劳动力地集中;人口稀疏地区倾向于运费指向,人口稠密区则倾向劳动力成本指向;当运费低时,工业区位远离运费最小点。
    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经济学上的意义: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    评价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如同农业区位论鼻祖杜能一样,韦伯是第一个系统地建立了工业区位论体系的经济学者。他的区位论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①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他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②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理论仍然脱离不开这一经典法则的左右,仅仅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的修补而已。
③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它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
    评价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是统一的运价体系运费,现实中的运费率往往是不相同的。
第二,韦伯假定的完全竞争条件也是非现实的。
第三,就工厂经营而言,有生计性的经营和企业性的经营。生计性经营一般为小规模作坊式经营,而企业性经营则相对大规模的工厂式经营。生计性经营往往不太考虑生产成本的场所差异,也一般不会意识到最小成本,也不会受最小费用指向所左右。而企业性经营与其说关注成本最小,莫如说关注利润最大的区位。
第四,工厂区位是由工厂经营者所选定的,而这种决定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第五,技术进步,使得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下降,以及替代原材料的使用,都使最适区位发生变化,原料地指向弱化,消费地指向增强,使得运费对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小。
第六,交通发达,使得在产品价格中的运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第七,其它诸如地域政策因素,政府在一些地区鼓励工业发展而在另一些地区则限制工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特别是在企业规模与分工厂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生产和管理相分离,工厂决策更多取决于企业战略等。
    廖什的区位理论在基本假设前提。
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不考虑。
    简述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1)史密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来反映,在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就是利润最大点即最佳区位。2)空间费用和收入曲线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基本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度(即空间变化)越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分散的倾向。3)政府的区位补贴或高额税收等区位政策也会造成区位的变化。4)尽管能够得到最大利润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但企业家在决定工厂区位时,还受到一些非经济因素的作用。                                              
    试述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和主要结论:
普雷德提出,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的决策结果,是决策者再占有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区位决策是否合理均取决于再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论,强调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行为矩阵由信息水平轴和信息利用能力轴构成,各个决策者均位于行为矩阵之上,决策者的位置越接近右下方,其采取的行为越于最佳行为相近,随着时间的推移,区位决策主体“人”的知识经验不断增加,信息量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随着不断增强,另外,加上模仿那些成功决策者并不断修正初期错误之行为的存在,还有新的运输方式,新开发的技术或新获得的知识和技术的出现,也会影响区位决策的变化,推动决策者再行为矩阵中的位置向右下方移动。           
第四章  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    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形成机制:1) 中心地分布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也是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2)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3)消费者都利用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4)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的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特点:1)中心地是具有特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2)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3)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    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形成机制: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数量关系为1、3、12、48、192……的特点。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了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    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机制:在行政最优基础上的中心地等级系统。在划分行政局域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的从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特点:1.中心地分布规律: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2. 市场区域数量的等级序列K  =7,n个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大致包含了7个n-1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而且,n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拥有n-1个中心地数量6个,因此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所以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
    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实践意义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    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存在的问题
第一,克里斯塔勒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第二,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
第三,克里斯塔勒把消费者看作为“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

相关话题/湖南师范大学 经济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