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部分
1. 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
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
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
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
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2. 秦咸阳
(1)营建背景:
时代背景:
①无序到有序的转型时期
②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
城市背景:
①战国秦都为基础
②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面环山,八水环抱
(2)营建特点:
①打破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约束,扬弃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②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
③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
(3)历史意义:开创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3. 汉长安——杨城延
(1)修建过程:
①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②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③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
①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②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③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④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汉长安区域规划思想:
①沿袭了秦的京城区域规划体制,及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
(京畿称为“内史”,统领关中之地,汉武帝时将其分为京兆伊,左凤翔,右扶风三部,称为“三辅”)
②京畿同京城互为依托,京城的繁荣稳定,是京畿地区郊县经济发展的前提,京城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起着组织整个区域的主导作用,而广阔的三辅地区则是长安城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后盾,而这些郊县又作为一道屏障保证了京城的安全。
③三辅地区的构成:三辅地区由京城、陵邑、郊县、上林苑组成。
(4)汉长安城区域规划的特点:
①由概念性的城市群组合演进为实体城市组合
②革新区域宏观规划,协调区域内各级城市经济和政治的分工配合,进一步强化京城和京畿相结合的规划体制
③扩大渭南离宫范围,发展渭北陵邑及重点郊县的工商业基地,从区域层级进行功能分区
4. 曹魏邺城
(1)布局特点:
①布局规整,严整的方形,中轴对称布局
②分区明确
③园林较多,宫廷禁苑比例大
(2)历史意义:划时代的意义
①严格的功能分区结束了宫室与闾里杂处局面,实现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②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③改正了东汉洛阳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 北魏洛阳——李冲
(1)评价:历史上第一个完整在礼制规划制度指导下建设的城市,封建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特点:
①多重城墙,分宫城,内城,廓城
②中轴对称
③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④集中设市
⑤封闭的里坊制
6. 南朝建康
建设特点:
①不规则城市平面,没寻求南北向轴线,追求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②宫城皇城并置
③开创了人工湖的先河
④市场多,分散布置,方便百姓,对北宋东京街巷制启示
⑤地理条件影响,没有修建里坊,街巷式布局比较自由
7. 唐长安——宇文恺
(1)背景
①全国统一,政治军事力量强大
②大运河的修建,海上、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③军事防御的需要,强调对内的集中控制和等级身份的划分。
④异域民族的融入增加城市建设的特色。
(2)建设特点:
①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②中轴对称布局,突出宫殿的位置
③棋盘式方格路网,宽度超过实际需求
3.实行严格坊里制度和市肆制度,严格管理市民,各阶层严格分开
(3)影响:
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影响
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
8. 唐东都洛阳——宇文恺
建设特点:
①讲求均衡,宫城居西北角,轴线偏西
②三个市,规划适于居住,考虑百姓,较唐长安好
9. 北宋东京
(1)布局特点:
①平面不方正规则,宫城几何中心偏北。三套城墙与三条护城河,形成宫、内、外城(皇、内、罗城)
②道路井格分布。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道路宽度比唐小,但密度大。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灌都
③集中的市转变为商业街,破除里坊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商住混杂。
④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成就:
①水运道路系统完备
②御街千步廊,景观好
③街巷制代替坊里制
④城市管理完善(福利院卫生设施,防御等)
10.元大都
特点:
①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
②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③皇城由三座宫城围绕太液池鼎立而成
④左祖右社位于大城的东西内侧,而非皇城的东西内侧
⑤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⑥道路系统由街道、胡同组成,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呈方格网布局。
⑦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⑧体现《周礼·考工记》
⑨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11.明清北京
(1)两重性:
一方面,上层建筑部分(宫殿、城制、官署、官方宗教文化设施等)要求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来布局;另一方面,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肆等)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2)明北京特点:
①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②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③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带来交通上的不便。
④没有严格的坊里制,采用长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
⑤商业向南发展,行会发达
⑥园林建设有很大发展
(3)清北京特点:
①沿用明代基础,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兵营。
②大量修建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族群。
③商业进一步发展
④信封喇嘛教,增加了不少喇嘛庙,如雍和宫
(4)明清北京:
①布局方正、以围绕宫城核心,采用棋盘式路网格局。
②由内及外四重城墙:宫城、皇城、内城、外城。
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建立了以三朝五门主导的轴线关系。
④以宫城为中心,左为宗庙右社稷坛,前为朝后建市,并在城外建天(南)、地(北)、⑤日(东)、月(西)四坛。
⑥居住保持里坊式管理、胡同式形态。
⑦由于商业发展,城市布局更为灵活,城外出现关厢
⑧商业布局灵活,会馆增加
⑨城市园林建设,数量大,水准高,大量皇家园林,私家园林
12.宋朝城市中出现的新现象
①随着农业农副业的发展,一些交通要道出现市,发展成市镇,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集市,市镇)
②商业发展突破城垣,形成城内商业区,或者城外关厢。坊里制度崩溃,街巷制出现:重大转变
③攻守技术有发展(火药),一些城市修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
④宗教建筑十分发达
⑤城市规模扩大,比欧洲中世纪大
⑥水系的建设,大运河发挥重要作用
⑦城市中商业发展使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13.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特点,从平江府看南方城市特点
1)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
2) 以子城为中心,子城以南为官署
3) 以水系为脉络道路为骨架的水陆双棋盘格局
4) 5座城门,皆水路城门并列
5) 河道82公里,桥梁314座
6) 全城65坊,无严格坊里制
南方城市特点:
1) 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
2) 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
3) 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
14.隋唐以来中国社会格局的重大变化
1) 经济中心南移,长江中下游经济中心地位确立
2) 东北等政治势力的崛起,导致政治中心北移
3) 明清时期军事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的状况继续,大运河成了联系两个中心的命脉
1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特点总结
1) 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
2) 道路系统由礼制转向满足实际需求
3) 防御设施不断强化
4) 城市建设总体上反映社会经济状况
16.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城墙:
1) 最早是木建造的木栅栏,有的城用势头垒成,有的用夯土筑成。
2) 宋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及用砖砌,宋以后的一些重要的城,或城墙上的某些防御的重点地段包砖。
3) 明代以后城墙加砖砌的更为普遍。
城门:
汉 长安三门并列,中间为御道通过,唐长安明德门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门有二重城或设瓮城,前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的关系也有意做成“曲屈相对”,这些都 是为了加强防御目的。城门上一般都建有城楼,以便组织防守火力;城门外的护城河上有的建有吊桥,城的防御重点设施均在城门。
17.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出于政治军事原因
汉长安便于防守,便于东出潼关控制中原,边防城堡。
2)唐以来,由于都城人口众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较重视经济交通等因素,唐改善漕运,才驻长安。汴梁漕运方便,供应充足,建宋临安。
3)有些与统治集团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关,如东汉移都洛阳,明永乐迁都北京。
4)有少数是原来便利的商业都会——宋开封、南宋临安。
5)因城市位置优越,经济有生命力,且城市骨架,河道利用值大,长期在原址发展如苏州(平江)。
18.中国古代居住的演变
1) 唐之前,闾里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