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 传播学 含考研复习重点(1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8-16
②发展:a.数字压缩→多频道化;b.多媒体技术→表现手段多样、传输质量高;c.电脑和网络技术→提高双向性和互动性;d.卫星传输技术→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1、 大众传播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2、 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安排日常生活。
3、 提供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
4、 提供娱乐,活动轻松和休息。
传播对现代人的“有用性”。
二,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美利坚民主国》探讨了大众传播与政治民主进程的关系。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报刊三种功能: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一件的“测风标”功能。报刊通过这三项功能使舆论超越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成为组织化的有机整体。惟有这种舆论,才能在民主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
法国,塔尔德《舆论与群集》,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公众。报纸导致了公众的诞生,他们是“纯粹的精神上的集合体”。惟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
库利《社会组织》,印刷意味着民主,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成为现实。舆论实质上是组织化的群体意识和公共意识。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间的共通的人性和道德的发展。
2、“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大众媒介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的舆论工具。二战后媒介内容的煽情化、浅薄化、低俗化倾向加剧。“麻醉神经”的负功能。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将广大受众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中,使他们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物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心理暴力”。
大众传播是伴随着传播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强有力的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这种信息系统发挥什么性质的影响,关键在于使用和管理它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社会制度和这些制度赋予它的使命。
三, 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人的行为也就是调节自身与环境的关系的活动。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1、客观环境本身2、人对环境的认知3、人的行为4、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人的行为决策是建立在环境认知的基础上的。
传统社会里,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建立在“第一手信息”的基础上。
客观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
现代社会里,复杂的环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感性经验的范围,必须通过大型媒介系统去把握。大众传播以传达信息、提示外部环境变化为基本职能,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或叫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指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 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符号。
2、 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
3、 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传统社会,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处于重合状态。大众传播系统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则与客观环境产生了分离,成了不同于环境本身的“二次环境”,具有了相对独立性。
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信息的特性: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
李普曼,美国新闻工作者,提出,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在人与环境之间插入了一个拟态环境,他的行为是对拟态环境的反应,而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藤竹晓“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由于人们是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环境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作用于现实环境,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
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力量,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会把大众传播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
控制研究: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
控制研究包括两方面:1、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
2、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1、 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2、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相关话题/传播学
2008年大连理工大学传播学考研试题
008年大连理工大学传播学考研试题 传播学 一.概念题(每题5分) 1.传播流 2.容器人 3.批判学派 4.IPP指数 5.信息环境的信息化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传播特点和作用 2.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3.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4.麦奎尔归纳的电视节目对受众提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6大连理工大学2012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
2012考研 名词解释 1.通讯; 2.侧面探问法; 3.悬念式结构; 4.同一性配置; 5.重点式编排。 简答题 1.记者在采访时要创造哪些良好的条件; 2.导语写作的主要要求; 3.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及实现方法; 4.新闻写作真实性的具体要求; 5.新闻梳理如何突出主题和精华; 6.新闻编辑中综合性配置的特点及配置要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62014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传播实务卷(原版)
2014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传播实务卷(原版) (注:每小题最后括号所加为该考点所处的学科范畴,懂先生标注)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选答4小题,共20分,多选不计分) 1、开放式提问(采) 2、预测性新闻(写) 3、视觉冲击中心(编) 4、新闻评论的依据(评) 5、速度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5暨南大学2015新闻传播学硕考研真题
学硕史论卷(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6选4 ,5) 1.全面真实(新闻学原理) 2.符号互动论(传播学原理) 3.《新闻纸略论》(中新史) 4.古登堡(外新史) 5.积累蒙太奇(广电原理) 6.AISAS(广告学原理) 二.简答题(6选3 ,10) 1.《报刊的四种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闻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52014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传播史论卷(原版)
2014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 新闻传播史论卷(原版) (注:每小题最后括号所加为该考点所处的学科范畴,懂先生标注)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选答4小题,共20分,多选不计分) 1、舆论引导(新闻学原理) 2、创新扩散(传播学原理) 3、横三民(中新史) 4、《常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5中国传媒大学2004-1999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试题
北京广播学院1999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基础理论论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众传播 2.反馈 3.传播者 4.控制实验法 5.编码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内容 2.简释传播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三、论述题 1.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可以分为哪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5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复习讲义
第一讲 传播,与传播学 I、什么是传播? 傳播 Communication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戈德 ▲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格伯纳 ▲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5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重、难点自学提要
传播学重、难点自学提要(第一部分) 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段鹏 2003年5月 一. 名词解释 1. 传播 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2. 传播学 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3. 法兰克福学派 这个学派是指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5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复习指导(习题+名词、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2.传播学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3.法兰克福学派 4.信息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它是用于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5.符号符号就是用来指称或用来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二.列举 1.传播学四大先驱及其贡献。 1)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5中国传媒大学2009综合考试 新闻传播学模拟题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