煜编【秦汉文学】考研资料-文学考研资料汇编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03

[中國古代文學]

第一卷 秦漢文學

 

 

[煜编]文學考研資料前言與說明

 

前言

我,落煜,河南新乡人,现就读于洛阳师范学院,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南京大学的古代文学硕士(前两名是南大本校的)。在20116月至8月,笔者历近百日,总结了这四百馀页的考研资料。它们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四卷,[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古代汉语]一册,[语言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一册,[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一册,[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编完之后,又在去年最后的百馀日里,一边记诵,一边修改,时至今日,方修订完毕。

将这套粗陋芜鄙的资料公诸于世,我有些自己的想法。考研,作为相对公平合理的选拔形式,要求我们系统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作为备战文学硕士的我们,试卷以应试题的面目出现,我们不得不以“一二三四”诸答题模式应对;而真正能够提升我们功力的,却在文本之中。所以,笔者把略备的资料贡献出来,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去精读文本,博览群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硕士(而不是只背了一脑袋“一二三四”的学子)。当然,这些资料亦能使大家事半功倍(这是无需赘言的)。

但是,诸位,这套资料在被你发现的同时,已有千千万万的对手拥有了它。所以,你们最终拼的不是记忆力,而是,功底

 

说明

1任何资料的编纂,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科学性,但也不可避免地渗入著者的个性。这些资料在力求全面的同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平衡,还望诸研友见谅。(比如,在[古代文学]中,由于笔者热心于先秦、古小说,资料里便出现了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内容。)

2打印本资料时,建议用word2003word2007,字库内有楷体_GB2312、黑体、宋体,这样可显示出资料中的重点、次重点、一般知识点等。

3一般情况下,标题用黑体,正文用小五宋体,并以加黑、楷体、六号小字等方式来区分重点与一般知识点。(字体在屏幕中显得虽小,但打印出来后十分清晰。页数不至于太多,便于大家携带与记诵。)

4以愚拙见,大家最好在8月之后再开始背这些资料。在此之前,应细过教材熟读文学文本。(这是重中之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样,在背这套资料时,便能将框架与“血肉”紧密结合起来。建议背第一轮用40天,第二轮用30天,(前两轮是硬功夫,必须努力背下来。)第三轮结合教材与文学文本,过一遍资料,约25天。最后一轮,边背边按自己的风格总结出提纲、符号。(比如:苏轼词特色:1诗词一体,自是一家;2表现功能、词境:自我豪情,哲理,生活、自然;3以诗为词(标题、小序、用典);4清雄。到考前,脑中只有符号与大量相关的诗词文。)

5请 灵活运用资料。有些知识点既是名词解释,也是简答。有些知识点详略不一。(如“李清照”一节,先详列其艺术成就,其后所列的名解“易安体”就一笔而过,大 家可从前面列的知识点将其充实。)还有些大的版块,视考题而定。(以“《史记》的文学成就”为例,如果考试出了论述,分值在25分以上,便可将相关的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知识点全部答上,并结合文本;如果只出了简答,便可只写以附有“一、二、三”的大标题;如果考了专题(如:简谈《史记》的叙事艺术),答上第二节内容即可。)

6本资料在力求体系清晰简洁、知识点完整之外,颇具“太康”遗风,诸如稼轩词的艺术成就,其中有“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之句,背之甚难。但以愚拙见,如能在试卷上写出此等文字,定会取悦于阅卷老师。下面是这些资料的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四卷

这套资料,我主要参考了袁行霈版的《中国文学史》。一百四十馀页的文档,我为其倾耗了大量的心血,评以“全面无误”四字,笔者认为是中肯的。建议大家佐以袁世硕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储备300首以上的诗文词,以积累功底。

【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卷

关于[现代文学],我主要参考了钱理群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关于[当代文学],我主要参考的是董健等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二者并参以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坦言之,笔者读过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总结资料并非写文学批评,加之许多作家作品至今仍在界内论争,是以利用价值与可背性没有【中国古代文学】高。(倘若二者相比,[当代]部分会更好一些。)这点请大家谅解。笔者仍然建议大家尽量多读些文本,再参以教材,最后以本资料为框架来记诵。

【古代汉语】一册

编这份资料,我主要参考了王力的[中华书局版]和高小方的[江苏教育版],并以北师大版的《古代汉语教程》佐之。评以“基础细致”,笔者颇堪承担。但以愚拙见,必要的基本功在应试考试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议大家熟诵一些先秦的诗文,至少精读王力、高小方教材中的选文

【语言学概论】一册

由于在笔者所应付的试卷中,这门科目只考两道基础性很强的简答,所以只以叶蜚声、徐通锵主编的《语言学纲要》为据,以名词解释、基础知识、大体框架为重,对于专门考语言学的朋友而言,价值并不高,还望海涵。

【文艺学概论】&【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二册

关于[文艺学],我只参考了胡有清的《文艺学论纲》,并根据他编写的《文艺学研习》,总结了一套资料。由于这门科目笔者只需应付两个名词解释,因此又总结了一套[文艺学概论名词解释]。这门学科在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论,建议无意考南大的同学以自己报考学校的教材为据。对于考南大的朋友,希望这些资料会对你们有用。不得不说,由于笔者后来只把那套名解资料背了几遍,是以所编的[概论]质量没有[名解]高。在[名解]中,加下划线的名词是往届考过的,楷体的名词不在出题范围内,但出于胡本教材,后面的“补录”部分只作一般了解。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一册

总结这些名解,我主要用郑克鲁等主编的高教版《外国文学史》,朱维之的“文革馀孽版”也略作参考。也是因为笔者应付考试的只有名解,加之近十年来读了百来本外国小说,所以只总结了192个与术语和作品相关的名词。它们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基础知识,希望多少对大家有用。

落煜  洛师  壬辰年三月初十

[12033161923]

 

 

總緒論

  袁行霈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而前两个层面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的。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

史学思维 注意的脉络,清晰地描述出承传流变的过程。用描述式的语言说明情况、现象、倾向、风格、流派、特点,并予以解释,说明创作的得失及其原因和文学发展变化的前因后果。

  文化学视角 文 学的演进和整个文化的演进息息相关,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们的作品里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借助哲学、考古学、社 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邻近学科的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 我们当代人写文学史,既是当代人写的,又是为当代人写的,必定具有当代性。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

文学史史料学 是撰写文学史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包括与文学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辨伪,史料的检索等等,是以资料的鉴定和整理为目的的资料考证学。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外部因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内部因素

首先,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广阔,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或相对繁荣,或相对平庸。各个朝代各有相对发达的文体。在一个朝代之内文学的发展也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一方面,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另一方面,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

  其次,在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它们的互动作用值得注意。

  1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主要是俗对雅的影响和推动,以及由俗到雅的转变,使文学的长河陆续得到新鲜活水的补充和激荡,而保持着它的长清。

  2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

  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这是文学体裁内部的运动,主要表现在诗文的领域里。复古实际上是革新。

4文与道的离合。这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政治理想的关系。迄汉以降,文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着文学本身的演进。道、释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又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进来,给文学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它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  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上古期(先秦、秦汉):

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斯。

散文可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已出现;戏曲因素在《九歌》中已有萌芽。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孕育于斯。

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此期已经形成。

4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在此期奠定。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使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

先秦文学  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而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秦汉文学  1创作主体的处境发生变化,文人聚集到统治者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2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形成格式化、凝重板滞的风格。3赋体文学发展成熟,汉乐府民歌以新的姿态和活力,酝酿出中国诗歌五七言体的新节奏、新形式。

  二  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

1魏晋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自觉的进程。

2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

3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它们分别在唐、宋、元三朝达到高峰。

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相当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末明初也已出现。

5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

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总之,中国文学所有的各种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且成熟了。

  魏晋至唐中叶  1五七言古体诗、近体诗达到鼎盛。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出现了诗化的骈文和骈赋。2文学进入自觉时代,创作趋于个性化,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3宫廷在文学创作中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若干文学集团,文学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学的技巧。4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新面貌。

  唐中叶至南宋末  1文学语言和文体的革新,确定了此后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2诗 歌方面,中晚唐诗人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其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到宋代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 在晚唐一度减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得到加强。就宋代出现的新趋势,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美学追求化俗为雅。3唐中叶以后曲子词迅速兴盛起来,到了宋代遂蔚为大观,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4唐中叶以后传奇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唐代市人小说的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是其阶段内文学的新发展。

  元初至明中叶  叙事文学占据主导地位。文学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文学传媒涉及说唱、扮演等艺术形式。元代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明传奇是对元曲的继承与发展。元末明初的《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预示着长篇小说时代的到来。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

1文人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成为新趋势,文学作品的内容、题材、趣味发生了变化,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在作品中以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为禁锢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

3诗文等传统文体虽仍有发展,但已翻不出新花样;通俗文体则显得生机勃勃,其中以小说最富于生命力。这些通俗文学借助日益廉价的印刷出版这个媒体,渗入社会各个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  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大量涌现,在它们相互激荡、论争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作家,清诗、清词取得不可忽视的成就,戏曲、小说方面亦有丰硕的收获。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1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2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具,小说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3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了。4报刊出现,一批新的报人兼具作家的身份,写作方法因适应报刊形式的需要而有所变化。

双视角  在 处理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上,将三古七段与朝代分期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朝代分期在目前的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中符合长期以来的习惯,更便于操作。 朝代的更换有时也确实给文学带来了兴衰变化。以唐宋两代诗文的创作而论,随着本朝之内时间的推移,都有一个从渐盛到极盛再到渐衰的发展过程,其中似乎存在 着与朝代兴衰有关的某种原因。因此,朝代分期自有其不可完全替代的理由。

 

 

 

第一編 先秦文學

聂石樵 过常宝 锺涛

緒論  聂石樵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  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原始的神话传说和歌谣,在人们口头代代流传,经过漫长的时间,才用文字记下一鳞半爪。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一些较长的钟鼎铭文,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最初的诗歌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1诗乐舞结合。

2文化呈综合形态,文史哲不分。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作中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具有较突出的叙事文学特征,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大多数说理散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带着浓郁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形象,文学价值很高。

3出现成熟的文学作品。

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或追念先祖,或美刺时政,或吟咏性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4有些文学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

此外,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可能有所损益。1这一时期作品的写定,往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师说和后学之说,可能混杂在一起,师徒间代代传授,难免有增删的情况;2先秦典籍经秦火以后,大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有讹误。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1夏商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一些占辞句法简单整齐,偶尔协韵,是早期诗歌创作的萌芽。《诗经》中一些祭祖的诗歌,如《大雅·生民》等,都是宫廷巫师的作品。

  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商书》中的《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诸篇,是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史官所录朝廷诰誓,辞风质朴,不加文饰。史官自作,条理细密,文思清晰。春秋时期,史官的文化活动达到高潮。《春秋左氏传》文质并胜,把史家散文推上了一个高峰,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3西周时期,贵族垄断文化,成为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诗经》中的三《颂》、《大雅》和《小雅》的一部分,用以美、刺王政。周朝也有许多民间歌谣(十五国风),作者大都是平民,文学价值很高。

  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崛起,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他们议论时政,阐述哲理,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巫)文化与夏商文学

1《诗经·商颂》五篇,颂咏祖先,歌舞娱神,用于祭祀,在述功和颂圣方面,有较高的表现技巧。2《周易》中的某些卦爻辞,若舍其占辞,便是简短古朴的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错落,灵活多样,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的特点。3《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据说是夏代的遗文。商代完整的散文作品是《商书》。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1周代崇尚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其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和人生。鲁《春秋》的基本精神是道名分, 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选择以寓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它记述史实,刻画形象,以极为高超的表现技 巧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史传散文之先河。《国语》以记言为主,其言辞典雅、精练,并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为后世推崇。

  2一些文化巨匠提出种种社会理想,说理散文得到长足的发展。《论语》是孔子门人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热切的关怀,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论语》文约旨博,言简意赅,极有韵味。《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宗教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墨子》发展了文章的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直接导致了道家学派的成立,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该书散韵相间,自然变化,不拘一格。

3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体现出和谐、典雅的特质,婉而多讽的特征。《春秋》《左传》的书法。《诗经》以比兴为主要的艺术手段,再加以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含而不露、回环往复的效果。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1此时的文化巨匠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等思想。

  2自觉的创作精神大为增强,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

  3文学风格百花齐放。庄子创造性地运用了寓言重言卮言等 文学手法,使其文章充满了奇思逸想。《孟子》之文纵横捭阖,凌厉逼人,比喻生动形象,文风至大至刚而饶有韵味。《荀子》述理缜密,善用譬喻,长于铺排,风 格浑厚。纵横家充分运用夸张、排比、寓言、用韵等各种文学手法,使语言具有煽动性。《战国策》一书由此显得奇谲恣肆、雄隽华赡、姿态万方。韩非子的文章无 所顾忌,峻峭犀利,入木三分,淋漓酣畅。楚国屈原别开一朵奇葩,屈赋以参差错落的句式,奇伟瑰丽的词藻,丰富奔放的想象,表现了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和高尚 的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

 

随着周天子的衰微,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的关怀,著书立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互相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末,刘歆于六家之外,又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这些学派各自从不同的出发点,分别探讨了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问题。就其各方面的影响而言,以道家的庄周、儒家的孟轲和旬卿、法家的韩非以及纵横家最为重要。

 

 

第一章 上古神話  过常宝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其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 悟时,神话才有可能产生。神话在后世仍具有文学魅力,启发后世的文学创作。

神话的功能:

1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维系人们的社会性。

2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形成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3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使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中国神话的散佚1时代久远;2儒家的排斥态度,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

  文献资料  1诗歌:《商颂·玄鸟》《大雅·生民》和《楚辞》,尤其是《天问》。2史书:《左传》《国语》《逸周书》等,《穆天子传》。3诸子:《庄子》援引神话最多,《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亦保留一些。4《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后者相当宏富。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山海经》  是 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 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 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诸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神话流传广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义。

 

第二节 中国古代神话的分类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创世神话

盘古故事——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同时,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也反映了先民对人类自身力量的坚定信念。羲和生育十日,常羲生育十二月。烛龙之神。

    始祖神话

  女娲补天。女娲造人。这两则神话反映了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更具传奇色彩。

  三  洪水神话

以 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国外洪水神话的主题多为天帝对人类的堕落很失望,用洪水惩罚人类,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 省和批判。中国汉民族的洪水神话把洪水看作一种自然灾害,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 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的战争;炎黄汇合后,黄帝和蚩尤之间发生战争。黄帝又是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在神话学中,文化英雄指这样一些神话人物,他们发现或发明了种种文化成果,如火、劳动工具、植物栽培,甚至社会秩序、风俗习惯等,并把这些文化成果传授给人类,有的文化英雄还要为保护文化成果和恶势力作斗争。)

    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英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 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这些神话英雄通常是人的形象,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

  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夸父逐日(《山海经·海外北经》);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刑天舞干戚(《山海经·海外西经》)

 

中国古代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

1深重的忧患意识。神话中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2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体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和发展生命的希冀。

3不屈的奋斗反抗精神。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原始先民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钟山之神。盘古化万物。共工怒触不周山。

2具体、形象的思维。一定的时间、空间往往和一定的神明相对应,时间、位置等观念无法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出来。在神话思维中也有对事物的综合,通过一定程度的概括,使某些神话形象脱离了具体事物。

3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或神秘,或恐怖,或有魔力;在神话传播、复述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情感体验。

   4神话思维的象征性或隐喻性。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演化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神话历史化  即 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虚构出始祖及其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 或少都出现过。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学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典籍中,难以纳入历史谱系中的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 尽,违背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削删。另一方面,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 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

神 话历史化,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神话就是以历史为依据的,这些有关历史的神话、半历史或准历史的神化,很容易被解释为历史;另一方面,神话历史化又可以说是文 化发展的必然,因为从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发展,并不是跨过一个鸿沟一蹴而成的,而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神话历史化正是这一继承发展过程的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神话发展变化的另一条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仙话的文化意蕴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

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1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中国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经文学家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

 

第二章 《詩經 锺涛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约为殷商中后期的作品。《那》《烈祖》《玄鸟》是祭歌,主要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殷武》可能是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家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它们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汉儒传《诗》,使《诗》经学化,固然有对《诗经》的曲解、附会,但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不仅对《诗经》的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皆歌功颂德之作。

周族史诗《生 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从《生民》到《大明》,周人由产 生到逐步强大,灭商并建立统一王朝的历史过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现。五篇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 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

2农事诗

祭祀乐歌如《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农业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七月》  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共888句,380字, 叙述了农夫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生活情况。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全面深刻、生动逼真地反映了西 周农人的生活状况。诗中客观反映出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在对当时农业生产、农夫生活的平铺直叙中抒发了哀怨和不满。

3燕飨诗

  产生于西周初期,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否定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反映了周初社会的繁荣、和谐、融洽和上层社会的欢乐和睦,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显现出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4怨刺诗

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时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贵族大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悯时丧乱,忧世忧生,以诗来针砭时政和社会弊端,感叹身世遭遇。

大雅中的怨刺诗,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节制,带有规谏之意。诗人面对国家前途黯淡的现实,试图力挽狂澜,但对积弊已深、颓势已定的局面,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

小雅中怨刺诗的作者,在等级社会中处于较低甚或受压抑的地位。他们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

国风中的怨刺诗,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直接揭露其无耻丑行。


相关话题/文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现代文学练习题
    中国现代文学 只用看后面的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填空题 1.年9月,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4.1917年1月,文学革命开始,标志着的诞生。 6.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推倒雕琢的阿谀的,建设平易的抒情的等三大主义。 11.为扩大文学革命的影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02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999-2015年考研真题
    华南师范大学(19992010) 1999年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文学基础知识 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0分) 1、简析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2、简述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3、简析朱自清《背影》中写背影的用意。 4、简析卞之琳的《断章》。 1999年试题 考试科目:中国文学史 一、简述题(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02
  • 南开大学1998-2010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1998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台阁体 2.乐府诗 3.竹林七贤 4.《录鬼薄》 5.话本 6.谴责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建安风骨? 2.何谓诗六艺? 3.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主张。 4.词和散曲在体制上有何异同? 5.默写李商隐《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29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 1、现代文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三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25
  • 南开大学2006-2014文学基础考研真题
    2006年文学基础 一、填空(1*30=30) 1、新批评派反对用作者意图说明作品意义,称之为------ 2、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语言活动被划分为-------和--------两个方面。 3、在中国古代,人文一词是作为--------的对待概念而提出来的。 4、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德国存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24
  •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笔记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本章串讲】 1、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3 个分支中的一种。 2、美国当代文论家 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 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3、19 世纪法国文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24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水文学期末作业习题答案 考研参考用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23
  • 个人亲自整理的《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_适用文学综合考研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2 五四文学思潮与运动 2 鲁迅的创作 4 《野草》与《朝花夕拾》 6 郭沫若 7 郁达夫与自叙传小说 9 周作人与美文的倡导 11 冰心 12 新月派的诗论与诗作 14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17 30年代文艺发展与左联的建立 17 曹禺与现代戏剧巅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9
  •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童版大题小题都有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9
  • 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完整版笔记
    A Concis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A Concise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Chapter 1 English Literature of Anglo-Saxon Period I. Introduction 1.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1) Before the Germanic invasion (2) During the Germanic invasion a. immigration; b. Christianit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