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 凡三十三卷,由汉刘向整编。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 层的崛起。作者非一人,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书中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与人生观: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 势,肯定举贤任能;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战国策》以其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一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1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2运用夸张虚构的手法,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人物。
3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4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二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 说辞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文辞瑰丽多姿,气势充沛。
2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生动贴切,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3运用大量即事编撰、比附现实的寓言故事和佚闻掌故,以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左传》与《战国策》说辞之辨 蒋寅认为:1在陈说方式上,《左》以情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2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杜撰寓言,间杂鄙俚;3在陈说态度上,《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强词夺理,巧言令色;4在辞令风格上,《左》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铺张扬厉,夸饰鄙俗。张宏生认为《左传》和《战国策》辞令在表现形态上有文与野的不同;在层次逻辑上有密与疏的不同;在语言风格上有婉与恣的不同。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其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为后世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2后世散文创作的楷模。
3其叙事艺术对后世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艺术个性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a先秦叙事散文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b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c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d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第四章 《孟子》《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 钟涛 撰
《尚书》中的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 《论语》以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成为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其另一形态。《孟子》中的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二 《墨子》和《庄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墨子》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十论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虽未完全摆脱语录体,但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围绕同一论题加以论述,初步形成说理文体制。
《庄子》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在一起,文体形式别具一格,可为抒情性说理文。
三 《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文体制的定型。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此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论语》 记 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在战国初年编辑成书。《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 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论语》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 更为委婉。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短小简约,没有构成单篇、形式完整的篇章。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老子》 由老子自撰,分“道”“德”上 下两卷,故又被称为《道德经》。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在探索宇宙原始、追寻万物本源时,并未忘怀现实人生,书中表现 出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常以 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成为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 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在书中的论辩中,孟子攻乎异 端,感情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凌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
一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1长于论辩,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诸如类比推理、二难推理等,具有极强的震慑力和说服力。
2常用比喻,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其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3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二 气势浩然的文风
1孟子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进行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
2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3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形成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道”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主张在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
一 创作方法以寓言为主,把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将看似散漫断续的寓言、段落融为一体。
《庄子》三言 《庄子》的创作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二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1其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2不仅形象地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庄子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
三 形象恢诡的论辩
1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2较少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体味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