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战争徭役诗
a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表现出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这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b更多的战争诗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c战争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6婚姻爱情诗
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主要集中在“国风”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是《诗经》中最精彩动人的篇章。
《诗经》的现实精神:
1内容广泛丰富,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叙写的祭祀、宴饮、农事以及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展现出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特殊的文化形态。
2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 是《诗经》的主要创作手法,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宋朱熹之说流传最广:“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这三种手法往往互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
1赋是基本的表现手法,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赋中用比,或起兴后用赋,在《诗经》中很常见。
2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有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有的则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3兴的运用,有的只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或缺的部分。
比兴 《诗经》中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以及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为后代诗人广泛继承。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这种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 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节奏感很强,韵律整齐。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舒卷徐缓。
1重章叠句复沓结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
2叠字(重言)和双声叠韵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
3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开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的先河。
三 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1名词数量丰富,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动作描绘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2运用夸张、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在语言风格上:1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2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3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富于变化,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4雅、颂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则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成为主要形式。
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3《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4《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第三章 《左傳》等先秦叙事散文 锺涛 撰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 殷 人用龟甲、兽骨占卜,之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清末发现于安阳,距今已三千多 年。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 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短辄几字,长达百馀字。
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更加复杂,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尚书》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尧典》等为后人追述。《商书·盘庚》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其训辞古朴艰涩,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反映了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的社会关系。今本《尚书》,大约只有《今文尚书》28篇可信。《尚书》文字古奥典雅,有一定的语言技巧,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 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写作义例,记事系统而简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这种思想倾向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
春秋笔法 是指在《春秋》中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与修辞上的细微差别中表现作者爱憎的写法。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 全 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 史料。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以礼之规范为评判标准,表达了维护周 礼、尊礼尚德、以民为本的思想。叙事手法高超巧妙,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作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春秋三传 除 《左传》外,还有《公羊传》和《榖梁传》。这两部书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公羊传》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准确,《榖梁传》亦文 字简朴,议论精深。二书文学价值虽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公羊传》,在汉代和晚清,都曾为显学。
《左传》的艺术特色:
一 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1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评价。
二 高超巧妙的叙事手法。
1情节结构主要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巧妙穿插运用倒叙、预叙等手法。
或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或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或用一个“初”字领起,进行插叙和补叙。
2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3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且常写到智者预言和占卜、梦境、天象等神秘暗示。
4戏剧性情节丰富生动,充满故事性。
有些叙事记言出于臆测或虚构,成为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记述大量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开后代志怪小说之滥觞;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琐事细节。
三 广泛描写各种人物,许多人物个性鲜明,其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得到展现。
1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各个年代,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表现出完整的人物形象。
2还有一些人物仅表现出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其性格的某一方面往往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四 文字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1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2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特色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各国“语”在 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周语》侧重论政记言。《鲁语》主要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齐语》主要记管 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郑语》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 迹。《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1《国语》以记言为主,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其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也精辟严密,层次井然。
2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3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但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4由于国别史的特点,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