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胆的艺术虚构采用史传的表现方法,明确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而在故事展开过程中,大量使用虚构想象以求奇,致力于细节描写以求真,在真假实幻之间,创造出情韵盎然、文采斐然的艺术品。
3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富于变化,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4以精湛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用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工白描式的肖像摹写,往往三言两语,使人物栩栩如生。
5叙述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一些佳作更善于用诗化语言营造含蓄优美的情境,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
敦煌遗书 据其记年,上起前秦甘露元年(359),下迄北宋景德三年(1001)。以汉文写本(极少量为刻本)为主,此外还有古藏文、粟特文、于阗文、梵文、焉耆—龟兹文等民族文字写本。内容90﹪以上为佛教经籍及道教、景教、摩尼教典籍,次为儒家经、史、子、集四部书,社会历史方面则有法制文书、官府文书、田制文书、户籍、手实、差科簿等等。
敦煌学 首见于陈寅恪之《陈垣〈敦煌劫余录〉序》,指以敦煌石窟艺术、遗书、敦煌史地及其他遗存文物和史料为对象的一门国际性的综合学术研究。
敦煌文学 指保存于敦煌莫高窟、以唐五代宋初写卷为主的文学作品及与此相关的文学现象。大体有:1说唱类:变文、讲经文、因缘、押座文、话本、词文、故事赋等;2曲词类:如曲子词、佛曲、俚曲小调等;3诗赋类:除一般诗赋外,还包括王梵志诗、韦庄《秦妇吟》等;4小说类:《灵验记》《感应记》《入冥记》等;5文类:论、说、文、录、书、启、碑、铭、表、疏等;6杂著类书仪、童蒙读物、斋文等。
俗讲 佛家讲经,因听讲者不同,有僧讲和俗讲之别。俗讲是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教义、“悦俗邀布施”的一种宗教性说唱活动。它与我国固有的说唱传统有关,但主要源于六朝以来佛家的一种讲道俗手段:“转读”与“传唱”,以及偈颂歌赞的梵呗,融讲说、咏唱为一体,有说有唱,遂形成唐代的俗讲。
讲经文 是俗讲的底本,都是散韵结合,说唱兼行。说为浅近文言或口语,唱为七言,间用三三句式或六言或五言。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不外乎佛教教义。其中一些作品把深奥的教义转化为生活展示,往往突破宗教藩篱,映照出现实世界,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新奇别致的内容,张驰起伏的情节,通俗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
转变 就是说唱变文,在唐五代时极为盛行,上自宫廷,下至闹市,都有演出,且出现了演出的专门场所“变场”。
变文 简称“变”,乃转变的底本。现存敦煌变文,以题材分,大体有四类:1宗教性变文,通过佛经故事的说唱,宣传佛家基本教义,常选佛经故事中最有趣味的部分,铺陈敷衍,渲染发挥,较少受佛经的拘束。2讲史性变文,多以某个历史人物为主,撷取轶事趣闻,吸收民间传说,加以渲染。3民间传说题材的变文,虽假借历史人物,但所讲故事了无历史根据。4取材于当地当时重大事件与人物,即《张议潮变文》与《张淮深变文》。
1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说为表白宣讲,多用俗语或浅近骈体;唱为行腔咏歌,多为押偶句韵的七言诗。
2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每有习用的过阶语作提示,如“……处若为陈说”,“……时有何言语”之类。
3变文演出,或辅以图画。这种文图相配形式,是后世小说“全相”、“绘图”本的滥觞。
变文的艺术特色:
1说表与唱诵结合,叙事与代言并用,融文学、音乐、表演为一体,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地演述故事。
2想象极为丰富,往往使一些比较简略粗疏的故事,通过扩充细节,夸张渲染,驰骋想象,大大充实丰富起来。
3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又杂用俚语方言、谚语成语,新鲜活泼,流畅明快,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4常用比兴、夸张、排比、对偶、反复、问对、谐音、隐语等手法,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变文散韵结合演唱故事的体制,影响到唐人传奇。宋元以后,各类说唱文学和戏曲文学,若追根溯源,也都与变文有些血缘关系。
第十章 晚唐詩歌 余恕诚 撰
晚唐写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题材的诗比重下降,所表现的热情也明显减退。士人的情感由正面面向社会转向关注历史变迁,追求官能享受,咀嚼闲散生活的滋味,怀古咏史、爱情闺阁,以及吟咏士人日常生活的诗大量增加。
第一节 杜牧与晚唐怀古咏史诗
杜牧诗歌的艺术特色:
1主要抒写理想抱负、关心国计民生、慨叹壮志难酬,立意高远,内容充实。
2大量创作怀古咏史诗,多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或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
3笔意超脱,在广阔远大的时空背景下展开诗境,以丽景写哀思,含思悲凄,流情感慨。
4风格豪迈不羁和情思缠绵相结合、清丽俊爽而有绰约含蓄。
5七绝名篇尤多,即景抒情中带上历史的慨叹或飘渺的幻想与追忆,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许浑的诗作在词语、对仗、格律上都极为圆稳工整,形成“整密”的风格;但其诗多表现闲适退隐的思想,内容比较贫乏,不少作品意境多有雷同,缺少新鲜警策。刘沧的诗作“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名句有“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赵嘏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知名,抒发盛衰无常之感。
第二节 晚唐诗歌风貌
一 苦吟诗人
苦吟诗派 是指盛行于晚唐的一种诗歌创作群体及风貌,代表诗人是贾岛和姚合,在创作态度上的共同表现是苦吟。他们大多是社会上被冷落的文人,“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 抒写其无奈。其诗歌内容都比较狭窄,很少反映社会问题;把力量倾注在近体(尤其是五律)上,澄心静气地推敲锤炼;通过对情与景深刻的挖掘与琢磨,工整中见 清新奇僻。缺点是诗境狭窄,有句无篇;内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琢伤元气,减损诗美,露出小家习气。该流派对宋初的“晚唐体”和南宋的永嘉四灵、江湖诗派 有深远影响。
二 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
温李 指晚唐诗人温庭筠与李商隐,他们寄情闺阁,以爱情题材的诗歌和艳丽诗风,在诗苑中开辟出新的境界。韩偓、吴融、唐彦谦等是其诗风的继承者。
温庭筠的乐府诗多写闺阁、宴游题材,华美秾丽,近体诗情爱题材所占比重较小,往往格韵清拔,不乏抒情寄愤、感慨深切之作。
韩偓以写绮艳的香奁诗著名,其中大致有三种类型:1淫狎轻靡之作,跟齐梁宫体一脉相承2与时事有关,多少带一些寄托,为数较少;3写男女之情而能保持一定品位的。
三 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
皮陆 是指晚唐的皮日休、陆龟蒙。皮日休有名篇《橡媪叹》,陆诗大部分是闲散隐逸之作。两人结识后,诗酒唱和,歌咏风物,编为《松陵唱和集》,别成江湖隐逸一派。其唱和诗在淡于世事的同时,特别关注个人生活,多摄取日常和身边的器具、景物、人事为诗料,体现出“物外一以散”的情怀,诗境闲适。
司空图的诗中,避世情怀内含浓重的悲凉,韵致淡冷清雅,诗境凄冷淡漠。
四 乱离之感与时世讽谕
晚唐伤时讽世之作的诗境比较浅狭,笼罩着末世的凄凉黯淡情绪,表现出痛苦绝望的心理。
郑谷的乱离诗写其奔亡流徙,涉及时局,把家口飘零与两川战乱联系起来描写,揭示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其送别怀友诗也多涉及乱离,牵挂友人和感念时局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清婉浅切,内含悲凉的气韵。
韦庄的乱离诗对时代丧乱和社会问题的表现较为具体,多抒发对整个时代的痛心,在通俗平易中见感慨深沉。
罗隐的讽世诗通俗快露,从讽慨中反映了社会的昏暗与动乱,但略嫌粗疏。
第十一章 李商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