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新的文学思潮
魏晋以后,文学思潮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被提出,并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第二节 乱世中文人的命运、风尚与创作主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在文人多遭杀戮的情况下,自然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并以药和酒引发开来。
一 生死主题: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对待人生的态度: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借助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3借助酒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4不以生死为念,顺应自然(陶潜)。
二 游仙主题:作为生死主题的补充,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
三 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一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使其将心中的不平之意反映在文学创作中。
二 文学家族大量出现,诸如三曹、二陆、两潘、谢氏、萧氏等。
三 强调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魏晋玄学 是 魏晋正始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理论形态。它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 法,对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玄学有几个重要的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等。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 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玄言诗作为魏晋玄学的载体,百年来沉淀出了理趣,被宋代诗人发挥到极致。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来,玄言诗自有其不可完全抹杀的历史地位。
魏晋风流 是 魏晋时期士大夫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否定汉儒为人准则,破执除障,打开人生的新的窗户,还自我以本来的面 目。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表现在外的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和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 魏晋风流的代表人物,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一 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的三世、因果轮回、三界五道观念,扩大了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文人用因果报应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许多现象,遂有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笔记小说。
二 故事性的加强。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并且流传到民间,通过改写、阐证思想等方式,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
三 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在翻译佛经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人们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得出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而反切欲求准确,就自然会发展到对汉字声调的注意。
四 词汇的扩大。反映佛教概念的词语大量进入汉语,诸如用原有汉字翻译佛教的概念、外来语的音译词,使汉语词汇丰富起来。
五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佛教中关于真与空、心性、境界、象与象外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丰富了文学观念。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从公元196年到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文学共经历了394年。
一 建安、正始文学
1建安文学实际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其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2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在哲学史上,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二 两晋文学
1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前后,文坛呈现繁荣的局面,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丧失了建安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2西晋末年产生了玄言诗。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将汉魏古朴的诗风带入更纯熟的境地,并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晋宋之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转折,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
三 南北朝文学
1诗体发生了重大变革,周颙发现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为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提供了重要形式。
2在皇室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三个文学集团,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的题材。
3在文风方面,南方清绮,北方质朴。梁代末年,庾信的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流,他也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
4宋代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所做的突破,南北朝民歌给诗坛带来的清新气息,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文学酝酿着新变: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2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就文体的发展看来:1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2骈文的兴盛,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3抒情小赋增加了骈俪的成分,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4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5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与其他因素促进了唐代绝句的繁荣;6小说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第一章 從建安風骨到正始之音 丁放 撰
建安文学 是 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其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为中国诗歌打开了 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清峻慷慨、刚健有力的文风。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 明的文学个性。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正始时期,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1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较多诗歌抒发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现实深刻而真实,感慨深沉。
3语言古朴率真,笔力雄健,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
曹丕的诗歌内容:
1宴游诗。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比较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2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抒情言志之作。
曹丕诗歌的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