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远历史学专业课考研笔记之三
中国史
1.井田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耕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而得名。内容是: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并要向周正交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保卫王室。周初分封制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宋、晋等。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城。
(3)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二者相互影响,是西周奴隶制兴盛的支柱。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分封制破坏,奴隶制度逐步为封建制度所取代。
2.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春秋争霸是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所以说“春秋无义战”。(2)消极后果:战争连年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3)积极作用:一是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是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三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各国为争霸的需要,都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1)春秋改革: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的初税亩”。二者实质上承认土地私有制。(2)战国变法:主要有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确立,战国时期的变法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建立。(3)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方面的变革。通过变法,秦国逐渐强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消极影响。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②措施正确得当。③敢于同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④得到国君秦孝公的支持。
4.对儒、法、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这主要是因为:
(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即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逐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社会的动荡使得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这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大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列国纷争,社会剧变,战争动荡,这些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存在,而且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因而思想也就空前活跃。
(4)社会动荡时期,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士,一大批文化人被网罗在诸侯、大臣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5)大国争霸,社会的动荡,一方面使得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加强联系,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被打破,这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还有两个突出原因,即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5.秦亡汉盛的比较
秦与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秦仅存在15年,二世而亡;西汉存在20O多年,在汉武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秦亡汉盛的原因如下:
(1)从两个王朝的建立看,秦朝由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发展而来,没有经过农民战争对政权进行改造这个环节;西汉是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后建立的,刘邦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亲历者,农民战争对封建政权的改造作用巨大。
(2)从统治政策看,秦崇尚法家思想,统治残酷,实行严刑峻法,徭役繁重,人民赋税沉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致使社会矛盾激化;西汉初年的几代皇帝,面对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爱惜民力,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从国家进行的重大工程看,秦朝征调大量劳力用于长城和陵墓、宫室的修建;西汉则多利用国家力量进行水利工程的修建,前者破坏生产,后者有利于生产。
(4)在对待亡国贵族和割据势力方面,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在思想文化政策方面,秦汉也有差异。(5)秦始皇、秦二世与西汉前期几位皇帝的个人性格和秉性也有不同。以上原因导致了秦汉两种不同的结局。
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而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2)原因:①经济根源: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3)过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5)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独立和保障经济、文化发展。(6)不利影响:①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②君主专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暴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7.秦汉时用封建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选择
秦用“法家”思想治国,原因是:战国时秦国用法家商鞅,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础;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教训,而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认为严刑酷法可以阻止人民反抗。西汉先用“道家”后用“儒家”。先用“道家”是因为: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是招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因而采用“道家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刘邦还认为秦没有采取分封而实行集权也是其灭亡的原因,故恢复分封制。后采用“儒家”是因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在位时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提供了前提。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它不同于法家强调刑罚,而是强调思想统治,更有利于专制统治,所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8、关于汉武帝
1.总论汉武帝:
评价汉武帝:(1)正面: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为期间,能针对现实及时调整统治政策。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建立州的监察区,加强皇权;选拔人才,重视官吏考核与任用;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王国势力;强化法制。②军事方面:三次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进军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设郡县。③经济上,改革币制,铸五铢钱;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征收营业税和财产税;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保证农业生产。④对外关系: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多次派人赴汉,晋见汉武帝;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⑤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家学说,提倡大一统;崇尚法制,尊儒尚法,“儒表法里”。⑥文化教育方面:制定“太初历”;创建中央太学与地方军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出现大思想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汉赋作家司马相如等。⑦晚年,阶级矛盾激化时,又能及时改弦更张,下诏最己,改变统治政策,缓和矛盾,为封建帝王中极为少见。
(2)消极:汉武帝十分专断,外事征伐,内事兴作,加重人民负担;为了享受,广敛民财,大修宫殿,到处巡守,封泰山,求仙药,肆意挥霍;多次发动少数民族的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晚年,严刑酷罚,废杀太子与大臣,枉杀无辜。但是,汉武帝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历史上最文明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3)汉武帝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把西汉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事业推向高潮。
2.加强中央集权,
①内外朝;西汉初年,丞相权力极大,他们既能参与制定国家重要政令、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又能督察中央百官和地方官。汉武帝时,为了限制相权,提拔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宫廷内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由尚书、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之职。以丞相为首组成的官僚机构则逐渐成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关——外朝。自从中外朝分立之后,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丞相的权力日益转移到中朝。和皇帝最为亲密的宦官、外戚,很容易变为中朝的主宰。终导致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酿成新莽代汉的结局。
寒远历史学专业课考研笔记之三重点问题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04
相关话题/历史
各大高校历史学2001-2014年考研试题(全)及考试范围分析
2014考研湘潭大学703中国史试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8X15分) 长平之战、度田、《大唐西域记》、军机处、《马关条约》、谭嗣同、七千人大会 二、史料分析(20分) 关于禁烟的,大概是鸦片按药材进入市场,只能以货易货,禁止官员子弟百姓吸食,重罚。 加标点 问题1、材料禁烟是是哪派主张?2、评价这个主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042017年历史学考研大纲高清打印版
2017年历史学考研大纲高清打印版 ...历史学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31历史考研(中国古代史)专题汇总考研复习资料
一﹑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措施: 1、政治上:在中央: ①. 皇帝制 ②. 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事务,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三公之下设九卿,负责处理具体事务; 在地方:郡县制,将战国后期实行的郡县制推行至全国,郡下设县,大县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9建筑理论与历史考研复习笔记整理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 主讲:常青 ◆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 ◆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 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 ◆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 ◆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 ◆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 ◆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 ...其他考研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92007-2015历史统考考研真题及答案
2015年历史学考研统考真题详细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载,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基础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结盟国 D.联姻国 2.西汉时,主张文治,反对ldqu ...历史学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7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历年考研真题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历年考研真题(20012016年) 目录 (按Ctrl点蓝色字体可快速链接蓝色字体位置) 1.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通史考研真题 2.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历史地理考研真题 3.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中国通史考研真题 4.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地理试卷 5.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通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61997-2006年各大高校历史学考研真题荟萃
2014 年以前的统考真题及各自主经典真题荟萃 其他学校 世界通史 北大世界史通论 迄今为止,农业文明占据人类文明史的时间最长,试分析农业文明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1998 年世界通史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试从亚洲史、欧洲史、 非洲史各举一例,署名这是一天永恒 ...历史学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6中国传媒大学2004-1999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研试题
北京广播学院1999年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学基础理论论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大众传播 2.反馈 3.传播者 4.控制实验法 5.编码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内容 2.简释传播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三、论述题 1.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可以分为哪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52011年考研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真题
2011年考研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沉默的螺旋 2。知识沟假说 3。新闻专业理念 4。时务体 5。每周评论 6。中国报学史 7。洋旗报 二,简答 1。宣传的七种策略 2。大众媒介的受众分类 3。1927年******新闻统制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什么?? 4。简述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三,论述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152007同济大学中外建筑历史考研初试真题
同济大学建筑考研试卷07年回忆: 同济大学建筑考研试卷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建筑史(75分) 一选择(151=15分) 1华夏意匠中的核心观点主要参考了以下那本书?( ) A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B中国古代建筑史 C图象中国建筑史 D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 2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生起侧脚主要见于哪个时期? ( ) A汉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