煜编【外国文学名词解释】考研资料-文学考研资料汇编(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04



第五章 19世紀初期文學
1湖畔派诗人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三人组成诗派。他们因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创作了大量赞美大自然、表现神奇事物和异国风光、缅怀中古、歌颂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故得此名。其中华兹华斯成就最高,代表作为《丁登寺》。他们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抒情歌谣集》 1798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将各自的诗歌合为一集,其中绝大多数诗歌为华兹华斯所作。著名诗作有华兹华斯的《丁登寺》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这部诗集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诗歌领域里的一座里程碑。它摆脱了古典主义创作原则,在形式上摒弃了当时诗坛盛行的英雄双韵体;在内容上以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处身于大自然中的人们的生活(尤其是遭到不幸和贫苦无辜者的境遇),抒发诗人的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发掘人的内心世界的现代诗风。
3拜伦式英雄 指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东方叙事诗》等作品中塑造的系列正面英雄形象。他们都是悲剧性的孤傲的叛逆者,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痛苦,因才能和情感的虚耗而绝望。他们以挑战示威的态度,异样的勇敢和热情,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毫不妥协的精神,或报复或反抗社会的专制与压迫。拜伦通过这些形象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悲观的苦闷情绪。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生活遭遇的明显印迹,故得名。
4《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于1817年。长诗共四章,写诗人出国游历在西班牙、希腊,滑铁卢战役之后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地的见闻与感想。长诗主要是浪漫主义抒情,但其中也有直接刻画现实讽刺现实的章节,还有些章节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哲学、政治和艺术的见解。除了抒写异域绮丽的自然风光、叙述各地风土人情之外,诗人反映了希腊等地中海国家被奴役民族渴求自由解放的愿望,首次塑造了一个孤独、忧郁、悲观的所谓“拜伦式英雄”——哈洛尔德。在浪漫主义文学中,该诗作第一次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内容独特而新颖。
5《堂璜》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完成于1823年,是篇长篇叙事诗,共16歌,16000余行,可称为诗体小说。诗人将主人公堂璜写成一个天真、热情、善良的贵族青年,因与贵妇朱丽亚相爱暴露,故去国远行。长诗以他整个的游踪及数次爱情历险为线索,加入作者本人的大量插话组成的宏伟诗篇。长诗除大量揭露、批判和讽刺之外,还充满对正义事物的爱,对失去自由的人的同情和对被压迫者的战斗号召。在艺术上,诗作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抒情性,和妙笔营造的传奇性氛围——离奇的故事、异域的情调和层出不穷的戏剧性场面。语言明白晓畅,警句迭出,妙语连珠,诗情澎湃,格律谐和。它以深厚的思想容量和无与伦比的独特风格代表了浪漫主义时代欧洲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6《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写于1819年,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诗剧。诗人把普罗米修斯和朱比特的矛盾冲突,把人类的苦难和解放,放在全宇宙的范围内去展开。不仅刻画了普罗米修斯高大完美的形象和精细微妙的内心活动,描写了惊心动魄的矛盾斗争,还展现了自然界变幻无穷、多彩多姿的壮丽景色。诗人以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力,创造了一个宏大、神奇的诗的世界。诗作立足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再现现实;取材于神话故事和前人的创作,而又不落巢臼。全剧有押韵诗,也有无韵诗;有独唱、对唱和合唱。诗人的主要笔墨不是用在展开戏剧冲突,推进情节发展上面,而是用在抒情描写上面。
7美丑对照原则 1827年10月,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在这篇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中,雨果提出了一条美学原则:对照。他认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美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而且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而如果将夸张了的美与丑集中在一起,其对照效果会更好。上述论点在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小说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8《巴黎圣母院》 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写于1831年。小说主要讲述了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爱上了吉普赛舞蹈女郎爱斯美拉尔达,由企图占有她到对她进行迫害,最终把她送上了绞架。敲钟人喀西莫多相貌奇丑,但他心地善良,他也爱着爱斯美拉尔达,最后把弗罗洛从教堂的高塔上推了下来。小说反映了作家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对受压迫的下层人民的同情。他企图证明爱、善良、仁慈能够改造社会、拯救人类和创造奇迹。小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情节紧张,变幻莫测,戏剧性很强。作家表现了15世纪的巴黎风俗,将巴黎圣母院拟人化,写成一部石头的交响乐,将对照艺术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成为为浪漫派文学的典范作品之一。
9《静观集》 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出版于1856年,该诗集中既有令人陶醉的田园诗,也有描写民生疾苦的社会诗,既有歌咏恋情的爱情诗,也有探索宇宙人生奥秘的哲理诗。还有一些记述童年往事、家庭生活的诗以及为文艺论战而写的诗和讽刺诗,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其中,《赠维勒基耶》《明天,天一亮》《啊,记忆》《当我们住在一起的时候》感人至深,是法国抒情诗中的佳作。
10《海上劳工》 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写于1866年。小说情节有着明显的浪漫主义特点。青年渔民吉里亚特为了娶老水手的侄女代律雪特,乘轻舟去海上取老水手的机器。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排山倒海的巨浪和大风暴的袭击,成功地把机器移到小船上,最后终将机器运回。然而他无意发现代律雪特和一青年神甫相爱。他决定牺牲自己,成全了一对恋人的姻缘。在把他们送上旅程后,他登上耸立在海中的一块岩石。让汹涌的海浪将自己淹没。雨果以极大的艺术力量描写了一个劳动者同大自然所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搏斗,歌颂了他们高尚纯洁、诚实善良和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11《悲惨世界》 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写于1862年,是法国文学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以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为主要线索,通过写他一生充满着坐牢、苦役和颠沛流离的痛苦,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政治生活,揭示出“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的社会问题。在这部小说里,雨果描绘了广阔的生活画面,穿插了各种社会政治事件。受压迫人民的苦难,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直至拿破仑战争和人民群众的革命起义,构成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动人画面。综观小说,战役、起义是全景式描绘,雄奇浩瀚;家庭生活、风俗场景工笔写照,色彩斑斓;人物内心的斗争和变化,写来丝丝入扣。作者时常跳入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政论性。语言高昂、激动和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有的句子类似成语格言。这些特点使小说具有史诗般的崇高风格。
12“多余人” 是19世纪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沙皇政府和自己出身的贵族社会;有远大抱负,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总是一事无成,到头来无所事事。贵族视他们为叛逆,人民称他们为老爷,但他们最终成为对社会和自己都无用的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
13“小人物” 特指俄国社会中的小职员、小官吏。他们地位低下、生活贫困,又胆小怕事,逆来顺受,成为所谓“大人物”侮辱损害的对象。俄国一批具有民主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通过塑造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腐朽,同情弱小者。普希金的短篇小说《驿站长》中的维林,开了俄国文学史上描写“小人物”形象系列的先河。
14《叶甫盖尼•奥尼金》 俄国作家普希金发表于1833年。这部诗体小说描写彼得堡一个贵族青年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几个女子之间辗转的空虚而无聊的贵族生活。他受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不满于贵族社会的庸碌,自视清高,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贵族生活方式又使他灵魂空虚,毫无能力,无所作为。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贯穿着“作者的声音”;作者把诗的精炼、含蓄和散文的流畅、朴素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创造出典范的俄罗斯文学语言。此外,作为大型的叙事作品,它在再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典型性格的塑造上、环境和场景的描写上都达到了当时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水平。
15《三个火枪手》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写于1844年,小说描写17世纪30年代路易十三统治时期,乡下贵族子弟达尔大尼央到巴黎谋生,与三个火枪手阿多斯、阿拉密斯和波尔多斯结为莫逆之交。他们站在王后一边,与红衣主教黎世留作对,历尽重重困难,达尔大尼央终于从英国首相白京汉那里取回王后送给他的钻石坠子。小说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典范之作。
16《基督山伯爵》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完成于1845年。小说主要讲述了唐泰斯帮拿破仑送信被告发被逮捕,在狱中过了14年。他设法逃离了监狱,在基督山岛上发现了巨大的财宝,遂回来复仇。这部小说集中了浪漫派小说的各种特点,情节曲折,安排合理,结构完整,一气呵成;触及了广阔的生活面,将各种光怪陆离的场景熔于一炉;善写对话,通俗晓畅,戏剧性很强;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这部小说成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典范之作。
17《草叶集》 19世纪美国的民族诗人惠特曼所作,这是他一生创作的唯一一部诗集,是他一生经验的结晶,近400首诗作。《草叶集》既是诗人自我心灵发展的史诗,又是美利坚民族发展、成长的史诗。它是诗人“意向的旗帜”,草叶是生命力、发展、民主的象征。诗集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思想十分丰富、庞杂,但其基本的主题可大致归结为:自我、创造和民主。诗歌的风格或大胆直率、高亢有力,或轻柔哀怨、如泣如诉。在艺术上,打破了传统诗歌格律,创造了自由体诗的新形式,并将俚语土话引入诗歌殿堂。该诗集成为美国现代诗和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
18《白鲸》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麦尔维尔写于1851年。小说以第一人称写成。以实玛利在一条捕鲸船上找到了工作。船长埃哈伯的一条腿曾被一条名叫莫比•迪克的巨大白鲸撕走了,他这次出航的目的就是要追杀它报仇雪恨。经过长期的海上颠簸,历尽千难万险,终于遇到了莫比•狄克,在经过连续三天的恶战之后,他们同归于尽,只剩下以实玛利,给人们讲述这个悲惨的故事。小说具有多层意义,第一层是社会批判意义;第二层是宗教意义,白鲸象征着“恶”与“原罪”,远航象征着人生的漫漫旅途;第三层面是复杂的象征意义。作者广泛地运用各种象征手法,对大自然进行了卓越的描写,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引证和议论,这些使该小说成为“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

第六章 19世紀中期文學
1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成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它首先形成于法国,奠基人是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随后在英国、俄国、德国等其他国家以及北欧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该思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现实主义偏重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图画,具有艺术描写的历史具体性、客观性和主观倾向的隐蔽性;注意对生活进行广泛的概括,塑造典型形象;多采用白描手法,具有叙述冷静、描写细腻、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等特点。这股文学潮流,由于它对现存秩序的鲜明、强烈的揭露和批判而被后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2巴黎公社文学 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的巴黎,是一种新颖的现实主义文学,又称无产阶级文学,其创作队伍是群众性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鲍狄埃、米雪尔、瓦莱斯等。它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者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激情。它往往采用通俗活泼的形式,以劳动群众自己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材料,显得纯朴生动,富有感染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内容包括关于公社革命活动的诗歌、小说、戏剧、杂文、回忆录和历史著作等,其中以诗歌数量与成就最多最大。
3《名利场》 英国讽刺作家萨克雷写于1848年。该小说以19世纪20年代为背景,主要描写两个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妇女的命运,一个是穷画匠的女儿蓓基•夏泼的形象,另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小姐爱米丽亚。小说着重描写了蓓基•夏泼的形象,她冷酷自私,利用一切人往上爬,迎合上流社会的道德标准,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写出了资本主义金钱社会是一个残酷自私、趋炎附势、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名利场,写出了上层社会那些貌似风雅的绅士们伪善、卑劣的精神世界。小说夹叙夹议,风格幽默而哀婉。

相关话题/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