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专题考研复习讲义(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9-12
②20世纪六十年代,格伯纳(美国)
③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现实观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传播媒介在提示“现实”之际具有什么样的倾向性?
④与“拟态环境”的联系
1.起源和背景: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十分严重。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格伯纳主持的“培养分析”就这样开始了。两个着眼点:①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②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的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研究得到的重要结论:电视节目中充斥的暴力内容增大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环境危险程度的判断,而且,电视媒介接触量越大的人,这种社会不安全感越强。
2.概念:①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社会”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②“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③“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3.目的:揭示大众传媒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因此一些学者也把它成为“美国土生土长的批判学派”)【注意一个问题:美国主要是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是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4.“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传播的基本观点:“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
5.大众传播在“培养”作用中的地位: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的矛盾与冲突的“熔炉”,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因此,大众传播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的作用。
6.“培养”理论的外围
“培养分析”并不是一向孤立的研究,相反,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项研究成为“文化指标研究”。
(1)“制度分析”
①目的: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
②压力和制约因素:a.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对传播制度和传媒活动的法律、政策规定;b.媒介企业内的经营部门和外部银行资本、广告主等对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干预和影响;c.同业竞争和来自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d.一般受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前三者为主要制约因素。
(2)“讯息系统分析”
①目的:该分析旨在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大众传播的讯息通过象征符号传达,但不是符号的随意组合,而是根据一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加工整理后的具有完整意义结构的系统。格柏纳: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按照一定价值体系结构安排。
(3)“培养分析”
①目的: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旨在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造成的社会结果。②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递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培养”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
③主要表现:这种培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在全社会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电视媒介尤其发挥强大作用。
(四)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①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
②考察的问题:媒介是怎样通过新闻报道“建构”现实的?这种“建构”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这种“建构”的结果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③“框架”作为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人类学家贝特森1955年发表的《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元传播”(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约定。)他认为,任何一种传播活动,同时都在传递着由三个元素构成的信息组合:感官刺激的符号、该符号的指代和区别性指代,以及传受双方围绕该符号产生互动行为的规则。在这里,“框架”指的是就如何理解彼此的符号,传受相互约定的诠释规则。(例:点头赞同,摇头反对)
④对新闻框架研究产生直接影响的:1974年戈夫曼的《框架分析》。为框架做了定义: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框架有双重含义:(1)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2)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皮亚杰的“基模”概念有着高度类似性,两者都用了“认知结构”这一核心词来界定自己的概念)
⑤20世纪80年代,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传播研究领域,诞生了“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
(1)概念
①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
②新闻框架:新闻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
③对新闻框架的理解:a.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
b.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c.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打包”)
d.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时间定性的主导框架,对受众的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框架效果”。
④框架效果:框架是我们处理信息的认知结构,运用什么样的框架处理信息,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以及行为反应,这种影响被称为框架效果。(框架效果并不是绝对的,新闻框架的功能都只能在与受众框架的互相过程中,透过受众框架的过滤才能发挥其效果。)
⑤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引导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因此,围绕不同新闻事件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舆论反应,实际上是大众传播的新闻框架与受众的解读框架相互作用的结果。)
⑤框架理论: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建构理论,把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看作是一种建构现实及其意义的活动,认为媒介通过构建不同的新闻框架向我们呈现现实、定义现实。媒介呈现和定义现实的活动具有特定的倾向性,这些来自媒介的立场、利益关系以及新闻生产的特殊规律的制约。主流媒体的主导性新闻框架对受众认识现实会产生重大影响,但这种框架效果又不是绝对的,它只能经过与受众框架的互动才能体现出来。
(2)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恩特曼对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两大类似事件时所采用的不同新闻框架的比较分析最具代表性。
①事例:a.韩国客机遭苏联空军拦截并击落。
b.伊朗客机被美国海军导弹击落。
②新闻框架的作用机制:A.报道规模控制,这是框架构建的“基本”。主要作用是通过报道量和报道顺序的控制,来放大或者淡化某个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或影响
B.具体信息的呈现:a.行为主体--新闻事件的实施人、责任人或机构。b.身份认定--对空难受害者身份属性的提示和定性。c.归类打包--将新闻事件归于不同性质的范畴,贴附标签的过程。d.引申泛化--对新闻事件的性质做一般意义上的阐释。
(不同的新闻框架,是通过一些巧妙的、不易为人察觉的信息呈现策略来实现)
③加姆森认为新闻框架的建构包含了两层含义:A.“框限”即决定新闻取材的范围,主要使用选择策略,选择不同的事实或事物不同属性加以提示或凸显。
B.“内在结构”这里主要使用重组策略,即在入选的报道内容各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系统的联系与组合,由此建构新闻文本的完整意义。而这些都是通过象征符号的驾驭和使用来实现的,隐喻、举例、标签、叙述、不同的视觉符号等都是其通常做法。
④新闻框架的研究包括三个领域
A.媒介的生产框架,即研究新闻框架生产背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在这里,媒介的新闻立场、新闻事件的利害关系、专业人员的新闻价值观、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受众市场需求等被看作是重要的影响因子。(与“把关人”、“议程设置”接轨)
B.新闻文本的框架研究,即考察特定的新闻框架是通过什么机制和策略建构和呈现出来。这里,系统的文本内容分析是其主要方法,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新闻框架的客观存在及其特点(例两次空难)
C.涉及新闻框架的影响和效果问题,也与受众框架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知沟理论”
①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级分化
②1970年,蒂奇诺(美)提出“知沟”理论。
③产生背景:美国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呼声高涨。推出一个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和其他手段来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播出后,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余儿童,也就是说这部以缓解受教育条件不平等为目的的系列片,实际结果确实夸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④与经济条件相联系的新媒介技术采用和使用能力,是造成“知沟”和“信息沟”存在和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1. 定义:
①“知沟”理论:由于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取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
相关话题/传播
2013名校新闻与传播专硕真题
山东大学 上午334 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 1.传播过程的特征 材料是小明和小强电子邮件讨论国学问题。你来我往的回复。 2、美国性丑闻事件,一个人用自己的邮件列表发送给了大家,赶在了传统平媒前,另一个检察官把事件全文发表在互联网上,短时间内2000万人下载。分析这件事。 3、用相关传播理论分析马诺现象rd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2011复旦大学等名校新闻传播考研真题
2011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沉默的螺旋 2。知识沟假说 3。新闻专业理念 4。时务体新闻传播学,新闻 5。每周评论国内最 6。中国报学史 7。洋旗报新闻传 二,简答 1。宣传的七种策略新闻传播 2。大众媒介的受众分类 3。1927年国民党新闻统制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什么? 4。简述邹韬奋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2厦门大学考研之中国新闻传播史(古代与近代部分)复习笔记总结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要用帛,也有用木版的,因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厦门大学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日本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厦门大学考研备考《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全)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全) 总论篇 1.《每日纪闻》 公告式的官方公报。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是将每日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2016年厦门大学新闻传播考研:中国新闻史结构图
中国新闻传播史(理论框架梳理) 上古 甲骨、金属铸件(金文)、岩石是最早的文字传播载体 集市贸易、经济广告、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 两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课后答案1-11章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课后答案1-11章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08南昌大学2016-2004新闻学传播学考研真题
2016新闻史论 一.名词解释(6分每个) 读卖新闻 新闻的党性原则 趋同心理 内容分析 红星报 二.简答题(15分每个) 1.简述外报对中国现代报刊的影响 4.谈谈你对《西行漫记》的理解 2.结合实例简述新闻价值要素接近性的内涵 简述改革开放后中国报业集团化的发展历程 三.论述题(25分每个) 1.结合实际论述影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06重庆大学2011年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真题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06西北大学2015年新闻学考研621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
西北大学2015年新闻学考研621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8选6,每题5分,共30分) 1、明示性意义 2、抽样调查法 3、新闻体制 4、新闻专业主义 5、广告代理制 6、4P理论 7、《红色中华》 8、《边区群众报》 二、简答(8选6,每题10分,共60分) 1、说明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影响 2、新闻媒 ...新闻与传播硕士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