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材料(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3-29


3)中性岩——二氧化硅含量52—65%,主要由角闪石、长石和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等组成。如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和粗面岩。
4)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65%,含钾和钠较多而铁镁较少,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如花岗岩、流纹岩。
2. 岩浆岩的产状、结构与构造
岩浆岩的产状
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体的大小、形状及其与周围岩石的接触关系等,称为岩浆岩的产状。
  根据岩体在地壳中形成的深度和方式,可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后者又可再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岩浆岩的结构
所谓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形状等)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
  岩浆岩常见的结构有:玻璃质结构、隐晶质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不等粒结构)等。
所谓构造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
  岩浆岩常见的构造:块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
岩浆岩的构造
(二)沉积岩
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几个作用阶段
    ① 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阶段
    ② 搬运作用阶段
    ③ 沉积作用阶段
    ④ 硬结成岩(压固、脱水、胶结)作用阶段
1. 沉积岩的基本特征
沉积岩具有层理
  沉积岩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生物化石
  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
  沉积岩具有清晰的层面构造。包括波痕、雨痕、干裂、槽模、沟模、生物遗迹等。
2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碎屑岩类  碎屑岩是指母岩机械风化的碎屑经胶结物胶结而成的岩石。按其结构又可分为:砾岩与角砾岩、砂岩、粉砂岩。
  粘土岩类 由大量粘土矿物和其他细微物质组成,泥质结构,硬度低。
 生物化学岩类  在海相或湖相环境中由化学或生物化学过程形成;具化学结构和生物结构;成分较为单一,种类繁多,常为单矿岩或矿石。
(三)变质岩
1. 变质作用和变质岩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其矿物成分、化学组成、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变质矿物、变余构造、变余结构是变质岩区别于岩浆岩和沉积岩的最重要特征。
2.  变质作用类型和常见变质岩
动力变质作用 主要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作用下,使原岩发生碎裂、变形和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
  相应的变质岩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千糜岩等 。
接触热变质作用 主要因侵入体的热力烘烤,使围岩的矿物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变晶结构和新的岩石构造。
   代表性岩石为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由于岩浆结晶晚期析出的挥发分和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接触带的岩石发生变质。
    如碳酸盐岩与中、酸性岩浆接触交代变质产生的矽卡岩等。
区域变质作用 由于区域性地壳活动导致较大空间的变质作用。最深可达20km,最广可达几万平方公里。广泛见于古老结晶基底和造山带中。 
   代表岩石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等。
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在深度区域变质的基础上,由于地壳下沉或深部热流继续上升,使原岩发生局部重熔、交代、注入等混合岩化作用,从而形成岩性介于变质岩与岩浆岩之间的各种混合岩。如混合花岗岩。                 三、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与基本方式
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作构造运动。
   1.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
 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
2.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
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是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线的运动。
  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及块体的升降运动。
(二) 岩相、建造和地层接触关系
1. 岩相
  岩相一般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大类。一般来说,若地壳上升,岩相可从海相向陆相变化,若地壳下降,可从陆相变为海相。
2.  沉积建造
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建造。
  沉积建造的类型: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 过渡型建造
3. 地层的接触关系:1. 整合、2. 假整合、3. 不整合、4. 侵入接触、5.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三)地质构造
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1. 地质构造的形式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
(1)水平构造  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2)倾斜构造  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
岩层的产状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来确定。
(3)褶皱构造
岩层在地应力(或构造运动)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其中的单个弯曲则叫褶曲。
  褶曲的形态要素:翼、轴面、核、转折端、枢纽。
  褶曲有两种基本类型,即背斜和向斜。
  背斜:形态上凸,两翼地层倾向相背,由核部向两翼地层越来越新。
  向斜:形态下凹,两翼地层相向而倾,由核部向两翼地层越来越老。
按轴面产状,褶曲可分为四类:
   直立褶曲、斜歪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
  按褶曲的长宽比,可把褶曲分为三类:
    线状褶曲:长宽比>10
    短轴褶曲:长宽比3~10
    穹形褶曲(上凸)和盆状褶曲(下凹):长宽比<3
(4)断裂构造
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岩石便发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错动,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受到破坏者,称为断裂构造。
按断裂的规模和破裂程度,可分为节理、断层等基本类型。
(1)节理是指岩石破裂后,破裂面两侧岩块无显著位移的裂隙。
(2)断层是指岩石破裂后,两侧岩层或岩体沿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
断层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盘和断距。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断层可分为:
   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和旋转(枢纽)断层。
  断层面直立的断层叫直立断层。
 正断层的剖面组合形式:阶梯状、地堑和地垒等。
 逆断层的剖面组合形式:叠瓦状
四、主要大地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是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综合了大洋和大陆的地质研究资料发展而来,所以又称为“全球构造理论”,是当今最盛行的大地构造学说。
(一)板块构造学说
1. 板块学说的主要观点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它被诸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巨大构造活动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块体,这些块体称为板块。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各板块之间的接合处则是相对活动的地带。地幔对流是推动板块运动的主要动力。
   对全球构造基本格局起控制作用的有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此外还有许多较小的板块。
2. 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
① 扩张(增生)型板块边界:
  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在大陆上为裂谷带;边界两侧板块受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地幔物质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
  这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
② 俯冲(汇聚)型板块边界
边界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在此对冲、挤压、聚合、削减,其构造运动异常复杂,剧烈。又可分为两种:
  (1)岛弧海沟型边界  (2)地缝合线型边界
③ 转换(平错)型板块边界
这种边界一般分布在大洋中,边界两侧板块发生相互剪切、水平错动,不增生也不削减。 
(二)槽台说
1. 基本观点
    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所控制,地壳此升彼降造成所谓振荡运动,而水平运动则是派生的或次要的。驱动力主要是地球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上升造成隆起,而下降则造成凹陷。主要的构造单元有地槽、地台及槽台过渡带,并认为地台是由地槽演化而来的。
2. 构造单元
◆ 地槽是地壳上强烈活动的构造单元,多呈狭长带状,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沉积巨厚。地槽的发育,一般经过强烈下降——强烈上升两个阶段,地球上几乎所有的高大山脉皆由地槽褶皱上升而成。
    ◆ 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多呈较平坦的巨大地块,以大面积的缓慢升降运动为主。地台由地槽上升后转化而成,具有两层结构,下为褶皱基底,上为沉积盖层。
五、火山与地震
火山和地震的共同特点
★ 火山和地震属于快速的构造运动,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
◆ 火山和地震不仅发生在地壳中,还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 火山和地震是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自然现象
◆ 火山和地震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均具重大的影响。
(一)火山
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称为 “火山喷发” 或“火山活动”
  火山喷出物:气体、液体、固体
  火山喷发的型式:
    裂隙式喷发
    中心式喷发  宁静式(夏威夷型)、爆炸式(培雷型)、中间型
火山的类型:根据火山活动状况可以分为
    活 火 山:现在尚在活动或周期性活动的火山
    死 火 山:史前曾经喷发而有史以来不再活动的火山
    休眠火山:有史以来曾经有过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
              静止状态的火山
◆ 全球火山的分布
全球火山主要沿板块构造边界呈带状分布,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火山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东非裂谷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 中国的火山分布
    环蒙古高原带、 环青藏高原带、 环太平洋带
(二) 地震
▲ 地壳的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发生于地壳和上地幔固体岩石中。
▲ 发生在大陆上的地震称为陆震,发生于大洋底部的称为海震。海震有可能掀动上覆的海水形成巨大的海浪,称为海啸。
▲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
▲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  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通常把震中距<100km的地震,叫地方震;100~1000km的叫近震;>1000km的叫远震。
1. 地震分类
地震按震源深度可以分为:
 浅源地震(深度0—70km)、中源地震(深度70—100km)、深源地震(深度超过300km)。
按照震级大小,可以把地震划分为:
  超微震(震级<1)、微震(震级1-3)、弱震(又称小震,震级3-5)、强震(又称中震,震级5-7)、大地震(指≥7级)。
◆ 全球主要地震带

相关话题/自然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