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基础考研复习讲义(7)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1


(2)税收效率 税收效率意味着管理成本和遵从成本的最小化,也意味着税收超额负担的最小化。
(3)全球性税制改革的主要特征。(A)税制改革的普遍特点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率。(B)伴随税率降低,削减所得税的纳税档次。(C)拓宽所得税的税基。(D)实行新的税种组合。另外就是强化税务管理,治理税务腐败。
二、政府收费管理
1、政府收费:是指政府提供特殊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费用。特点:(1)直接有偿性。 (2)排他性。 (3)非规范性。
2、政府收费的形式:(1)使用者费,包括直接费、公共事业特种费、特许费。(2)规费,包括行政规费、司法规费。
3、政府收费管理需要注意的问题:(1)确定课税还是收费。 (2)如何有效收费。 (3)合理确定收费水平。 (4)防止乱收费。
三、公债管理
1、公债:公债是政府为履行职能而凭借其信用举借的债务,是公共收入的又一重要形式。它有三层含义: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它遵循市场等价交换原则,体现了有借有还的信用特征;公债是公共财政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取得财政收入的实际能力,但却不列入公共预算收入,公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它不仅可以弥补财政赤字,还可用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特点:(1)自愿性;(2)有偿性;(3)灵活性。
2、公债的种类
3、公债的作用:(1)增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能力;(2)弥补赤字,维持政府收支平衡;(3)为一定时期内的特定公共投资项目筹集资金。
4、公债管理过程:(1)公债设计。(2)公债发行的方法。(3)公债进入市场流通的途径。(4)公债的偿还。
第四节 公共支出管理
一、购买性支出管理
1、购买性支出的范围:(1)经济建设支出;(2)教科文卫支出;(3)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
二、政府采购管理
1、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履行职责需要,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活动。它是最为重要的购买性支出手段。
2、政府采购的特点:资金的公共性、目标的非营利性、行为的规范性、主体的特定性、活动的政策性、范围广泛。
3、政府采购原则:竞争原则、公开原则、透明原则、运用商业标准原则。
4、政府采购的模式:分散采购模式和集中采购模式
三、转移性支出管理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进行非市场性再分配,单方面拨给受领者的支出,它不体现为政府直接对社会资源和要素的需求和消耗。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其他转移性支出。
1、社会保障支出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四大类。它具有动态性、刚性和适度性。
2、财政补贴管理:(1)财政补贴:是政府根据它需要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其存在的原因如下:a、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b、实施社会政策的需要。c、顺利改革的需要。(2)财政补贴的内容:a、价格补贴。b、企业亏损补贴。c、财政贴息。d、税式支出。e、其它补贴。
3、其他转移性支出管理:(1)外援支出。(2)债务支出。(3)其他支出管理。
第五节 转型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
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沿革
1、1950—1979:计划型财政管理阶段。1953年后,我国开始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体制。
2、1980—1998:计划型财政管理向公共财政管理过渡阶段。1980年实行“分灶吃饭”的管理模式。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1994年推行分税制。
3、1999年以来:明确导向公共财政管理阶段。
二、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公共财政管理尚未得到全社会足够的重视。2、预算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矛盾。a、税收征管成本偏高,征税行为不规范;b、税费没有科学区分;c、公债管理权过于集中。3、公共收入管理不尽合理。4、公共支出管理亟须规范。5、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不健全。
三、转轨时期我国公共财政管理的完善:1、完善公共预算管理。2、加强公共收入管理。3、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4、加强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监督。5、健全公共财政管理法律制度。6、注重信息技术在公共财政管理中的运用。

第九章 公共组织的文化与伦理
第一节 组织文化概述
一、组织文化的特征
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观体系,是特定价值、信念、情感、态度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共同的认知系统、一套习惯性行为方式、一套基本假设系统和一份心理契约。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其核心是行政价值取向。
二、组织文化的类型与结构
按照对成员影响力大小,可以将组织文化分为强文化和弱文化。一个组织文化的强弱,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历史、成员的流动性和文化起源的强烈程度。
组织文化的结构有的学者划分为器物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同心圆体系。精神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制度层是组织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中介。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体现和外在表现。
还有的划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以及外显(特)、共同拥护的价值观和隐含的基本假设三个层次。
三、行政文化的构成
1、行政文化的关系构成
(1)主体行政文化。核心是对行政权力性质的确认、维护和使用,决定着特定行政文化的本质属性与基本特征,是构成特定行政关系的主导因素。
(2)客体行政文化。核心是对行政主体的行为合理性评价。
2、行政文化的发生性构成
(1)行政心态。(2)行政意志。表现为行政观念与行政倾向。(3)行政规范。行政规范是行政意志最集中的体现。(4)行政评价。分为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
3、行政文化的其他构成
四、组织文化的功能
1、组织文化的一般功能
(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约束规范功能;(5)辐射功能。
2、行政文化的特殊功能
(1)行政文化对内向性行政的作用,主要是对行政组织形式、行政观念、行政风气的影响。
(2)行政文化对外向性行政的作用,主要是对廉洁行政、效率行政、民主行政的影响。
第二节 公共管理伦理
一、公共管理伦理的含义
1、伦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的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公共管理伦理与个人伦理的不同:
(1)主体不同;(2)影响不同;(3)约束方式不同;(4)评价标准不同。
二、公共管理伦理的类型
公共管理伦理包括体制伦理、政策伦理和公务员职业伦理三种类型。
三、公共责任
公共责任作为一种伦理规范,表现为在处理个人对政府、对行政机关以及对人民利益关系时应该履行的行政义务。责任是构建公共管理伦理的关键概念。
(1)广义的公共责任,是指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必须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来为国民谋利益。(2)狭义的公共责任,是指国家的公务人员违反行政组织及其管理工作的规定,违反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3)狭义公共责任以广义的公共责任为前提条件。
公共责任有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之分,客观责任体现为职责和应尽的义务,最根本的方面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义务。主观责任根植于自身的良知、认同的价值观或信仰。
公共责任的特征:(1)公共责任是一种义务。行政系统和行政人员承受行政责任的过程,就是一个承担为国民尽义务的过程。 (2)公共责任是一种任务。行政管理在承担义务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的方式,对国家权力主体负责。 (3)公共责任是一种监督、控制和制裁行为。公共责任是一种以外在的约束力为支撑力的行为。在实行民主政体的国家,行政部门是为主权所有者国民服务的。为此,就必须根据国民的意志,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行政机关及其管理活动,防止行政机关肆意追求特殊利益。(简答)
公共责任一经确立,必须按照各自的责任和要求去人事相应的行政活动,凡是未能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或犯有违法失职行为的行政官员,都要承受根据法定程序、形式作出的责难、处罚或制裁。行政责任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和多样化的层次结构,同一责任往往既是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又是政治责任或伦理责任。
四、公共责任的自律与他律
行政管理者必须有正确的行政责任伦理观,行政职权的行使和运用必须对它所服务的阶级负责,向公众负责是权力行使的出发点和归属。
在公共组织中保持负责任的行为有两种方法,一是内部控制即自律,一是外部控制即他律。
他律即采取严格的规章和制度防止出现不负责任的行为和后果,相对于行为者而言,是外在强加的,不是由自我的道德认同生发出来的。因此即使最严密的外部控制也不能根本上杜绝不合理甚至违法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自律是行政者根据自身的道德认识与行政良知,自我调节、自我服务于规则与纪律,主动积极承担责任的一种机制。内部控制要求行政管理者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服务意识。
第三节 公共管理伦理建设
一、公共管理伦理的选择取向
1、公共管理伦理的选择原则
从制度的角度看,公共伦理就是要追求公正。公正是正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公正从内容上看,分为交换公正和分配公正两个具体方面,交换公正是过程与机会公正,分配公正是结果公正。公正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实质公正就是过程与结果公正,程序公正指程序与规则的公正。
社会主义行政伦理公正的基本原则是权利与义务的平等。
2、公共管理伦理的责任冲突与选择
行政责任冲突最常见的三种形式是权力冲突、角色冲突和利益冲突。无论是哪种冲突,都应该将公众利益放在最高的平台上,以此作为考量和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属。
3、公共管理价值取向的新发展
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服务的民主导向、公民参与导向、顾客导向。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在传统的行政观念无法适应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变化的环境下,实现从“统治理念”向“治理理念”和“责任理念”的转变。从统治到治理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价值取向选择的关键。
治理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这个权威并不一定指政府,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现代的公司到大学以及基层的社区,都是权威主体。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从统治向治理转变,也意味着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构成善治的基本要素有: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效率。
二、公共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
1、加强行政伦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公务员对行政伦理认识水平,加强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其道德自律意识,并与时俱进地调整行政伦理内容。
2、强调行政伦理立法。
3、发展公民社会对行政活动的干预和监督,即监督政府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监督政府行为的合理与范围。要通过强调公民参与决策与意志表达,影响和干预政府的工作与行为,实现民主政治的诉求。
三、合理有效的行政伦理体系的形成
1、行政伦理的制度规范与行政伦理的理想信念的协调互补。现代社会是高度法制化、规范化的社会,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制度也需要信念作为支撑才更有影响力。
2、确定行政伦理的最低要求和行政伦理的理想追求。所谓“最低要求的”行政伦理,就是具有现代社会条件下最广泛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的行政伦理。最低要求的行政伦理是一种义务和责任,理想追求则是一种楷模和典范,具有感召力和示范作用。
3、把行政伦理作为公务员任职、升降、奖惩的必要条件,使行政道德赏罚机制体现在具体的行政管理过程中。

第十章 政府工具
第一节 政府工具概述
一、政府工具的含义

相关话题/公共管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