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8
设立的意义: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早在百日维新前就有议论,后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的学制,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以“培养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为宗旨,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他不仅要管理自身还要成为各省学堂的表率,而且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大权,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2)改革科举制度
1898年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此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
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1)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
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导致读书人不研究现实,不研究各国情形,也放弃了真正的中国传统学问。指出清政府在军事上的失利源于八股。
2)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此外,为了更好更快地学习西学,康有为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
(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体系,包括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倡导“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教育,皆为公费。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传统封建教育是一很大的冲击。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着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划等号,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
(3)论学制
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在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上,他主张参照日本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同时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的学生同时兼任小学堂的教习,以后逐步提高师范生的程度。课程包括“六经”大义、历朝掌故、文字源流、列国情状、格致专门等基础学科。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还指出女子教育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势的强弱。
梁启超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5、严复的教育思想
(1)“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他在《原强》中首次阐发了他的“三育论”。所谓“鼓民力”就是提倡体育;“开民智”就是要全面开发人民的智慧,其核心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和训话辞章之学,讲求西学;“兴民德”主要是从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人民忠爱国家的观念意识。
(2)“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1)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但走了“全盘西化”的激进道路。
2)对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他把近代科学按从基础到应用的层次划分为三类:玄学、玄著学、著学,认为这三类学科连成一体。还认为西学是一个发展的体系。
3)后来严复改变了以前“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
设想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是:
小学阶段以十分之九的时间学习“中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粗通经义史事。教学法应“减其记诵之功,益以讲解之业”。
中学阶段主要教授西学,并且一切功课皆用洋文授课。
高等学堂,只设西学教习,不设中学教习。
6、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1)“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最早颁布,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光绪《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该学制称癸卯学制。---“最早被实施”
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年到四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2)废科举,兴学堂
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
(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
1905年,中央成立了学部,并将原来的国子监并入学部,学部的最高长官叫尚书。
1906年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
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下分若干学区,每区设劝学员,具体管理学务。
(4)制定教育宗旨
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7、清末的留学教育
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1)留日教育
(2)“庚款兴学”与留美教育
即由列强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始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在山西处理庚子事件善后事宜,提议将山西省应摊派的赔款银50万两用于设立学堂。“教导有用之学,使官商士庶子弟肄习,不再受迷惑”。因此于1902年建立山西大学堂,经费由赔款开支,学校大权由李提摩太掌管,直到辛亥革命后方收回。退还庚款的总倡导者是美国。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应得的赔款的一半,即1078万多美元“退还”中国,作为派遣留学生赴美之用,并在北京创办了一所留学预备学校,即清华学堂。经费使用由美国派员监督。随后其他列强也退还部分赔款,以这笔资金建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用于给在华文化团体开展活动的资助。“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在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浪潮下,更加重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的趋向。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制定教育方针
1912年7月召开的临时教育会议谈论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9月2日,正式公布实行。新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2)颁布学制
1912年9月初,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该学制系统框架,因当年为壬子年,所以又称作壬子学制。壬子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的近步:
1)缩短了三到四年的学习年限;
2)取消毕业奖励初升,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影;
3)女子教育取得一定地位,开创男女同校;
4)课程上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
5)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3)颁布课程标准。
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首脑协调发展的特色。
2、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前三者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轶政治之教育。
(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第一,改变学生的观念:(1)抱定宗旨:学校及研究高深学问之地;(2)砥砺德行;(3)敬爱师长。
第二,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
第三,发展研究,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关,而且是要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他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
第四,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要求学生砥砺德行,敬爱师长,并成立了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兴趣。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
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但并不是研究某一家或者某一派的学问,更不是研究某些人指定的学问。这一原则在教师的聘用上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原则体现了蔡元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第一,成立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评议会
第二,成立全校最高行政执行机构:行政会议
第三,建立全校教务传导机构:教务会议及教务处
第四,建立主管全校人事和事务工作的机构:总务处
第五,成立各学门教务管理机构:教授会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在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上,蔡元培采取了以下措施:
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3)教育独立思想
蔡元培认为教育与政党之间,宗教之间存在这矛盾,因此教育应该独立,教育独立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教育经费独立,教育总长不得因政局的变动而频繁变动;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方针应保持稳定,不受政治的干扰;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
(1)平民教育思潮
由于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等的不同,平民教育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部分:
(1)一部分以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代表。
他们认为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谋求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应该与破除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同时进行。要真正解决平民教育问题,必须先解决经济和政治制度问题,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条件下,工农劳苦大众才能获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为此,1919年邓中夏发起组织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及负责筹备了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这些都是平民教育运动的实践。
(2)另一部分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代表。
他们在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民主)政治。
为此,北高师师生于1919年组织了平民教育社;朱其慧、陶行知、晏阳初于1923年组织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除体脑差别。
(1)北高师学生1919年发起组织工学会。
基本观点:倡导工学主义
(2)少年中国学会成员王光沂发起组织北京工读互助团。(无政府主义者)
将工读视为实现新组织、新生活、新社会的有效手段。本着互助合作的精神,实行半工半读,将工读互助团办成。
(3)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方面提出了工人和农民的工读问题,同时也支持青年学生的工读互助实验,尤其号召知识青年到工农中去,初步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
(4)纯粹的工读主义者,他们把工读单纯看作是解决青年失学问题的好方法。
(3)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在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最早阐述上,涉及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二点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推选职业教育,思潮过到高潮。
(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形成思潮的原因:杜威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国内希望社会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国、教育改革的主张。其中,“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的观点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正符合了教育救国和改革传统教育的需要。
(5)勤工俭学运动
1912年吴稚晖、蔡元培等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1915年蔡元培等人在法国创立“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在华工教育中创造了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产生最初的工读主义教育思想。1919看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达到高潮。早期共产主义者是此阶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发起组织和参加者。至此,勤工俭学运动的内容与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从通过勤工与俭学以维持学业,提高到以俭学与勤工相结合,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出路的认识高度。
(6)科学教育思潮
1)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
认为科学教育的基本内涵是物质上之知识的传授以及应用科学方法于教育研究和对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训练。
2)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通过文化反思倡导科学启蒙,主张以理性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建设未来教育。
3)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将科学的方法理解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以之为解决一切学术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是一种较为具体的科学教育主张。
(7)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①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②教育是国家的任务。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1923年曾琦李磺在法成立“国家主义青年团”,余家菊和李磺合著《国家主义的教育》,标志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振。
(8)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受实用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在西方国家流行的以反传统为旗号、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入中国,并都有热衷者尝试作引进课堂的实验。
4、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获得在内地传教的权利,教会学校迅速扩大,北京也出现了教会学校,如1864年建立的育英学堂和贝满女学堂。到70年代,已有少量教会中学出现,如山东登州文会馆,前身是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的蒙养学堂,1877年升格。教会学校的招生对象,也由主要收容贫穷子弟转向注重吸收富家子弟特别是新兴买办阶级子弟入学。19世纪末,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教会学校更加发展,到1899年增至2000所左右,学生达4万人以上。一些学校后升格为大学,比较著名的有苏州的博习书院(1901年改为东吴大学),上海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改为圣约翰大学),广州的格致书院(1916年改为岭南大学),还有杭州之江大学、武昌华中大学(1910年)、南京金陵大学(1910年)和金陵女子大学(1915年)、北京燕京大学(1916年)等。天主教会办的大学,著名的有上海的震旦大学(1903年)和北京的辅仁大学(1925年)。民国初年,中国国立大学只有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和北洋大学3所,私立大学有5所,而教会大学有14所,可见当时中国高层次教育事业的优势为外国人所把握。
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第四卷第3期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极力主张教育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率先举起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
1923年9月,余家菊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教会教育问题》一文,率先提出了“收回教育权”的口号,要求对教会学校“施行学校注册法”。在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和学生界引起强烈反响。
1924年6月,“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宣告成立。
7月,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开会,讨论外人在华设学和收回教育权问题。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开封召开年会,通过《教育实行与宗教分离》和《请取缔外人在中国设立学校》。
1924年,收回教育权运动达到高潮,全国各地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教会学生纷纷退学,一些知名学者也振臂呐喊,声援学生运动。政府迫于压力,也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1925年5月,浙江省发出通令,禁止全省所有学校宣传宗教。11月1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这个文件的颁布与执行是收回教育权运动最大的实际性成果。
5、1922年“新学制”
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1)七项标准
适应社会进化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实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
(2)学制体系与特点。
由于该学制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新学制的特点:
1)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六三三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来划分的,这在我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
2)初等阶段教育趋于合理,更加务实;
3)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
4)新学制增加了职业教育;(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兼顾升学和就业)
5)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增多,程度提高;
6)高等教育阶段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缺陷:脱离中国实际,照搬了美国的模式。
十、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
1、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1)党化教育
1924年,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1926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通过《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阐述了“党化教育”的涵义,所谓“党化教育”,就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求得教育的“革命化”、“民众化”、“科学化”、“社会化”,即把教育方针建立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之下,按国民党的“党义”和政策的精神重新改组学校课程,不仅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尤其要使学生走出学校后都能做党的工作。
(2)“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会议通过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说明书》,解释三民主义教育“就是以实现三民主义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的设施,各种教育机关的设备和各种教学科目,都是以实现三民主义为目的的教育”。
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并由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之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终告形成。
(3)“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这一方针政策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即顾及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考虑了教育为战后国家建设重建和发展的远期目标,使得教育事业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仍能苦苦支撑,并在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还有所发展。
2、教育制度改革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主观全国教育,地方试行大学区,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设教育部、各省设教育厅的教育行政制度。任命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公布了《中华民国大学组织法》。规定,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隶属国民政府,管理全国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宜。
同时,通过了《大学区组织条例》,次年公布。规定全国各地按教育、经济、交通等状况划分为若干个大学区,每区设大学1所,大学设校长1人负责大学区内一切学术和教育行政事务。大学区下设高等教育处、普通教育处、扩充教育处等。大学区的最高审议机构是评议会。
(2)“戊辰学制”的颁行
1928年中华民国大学院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1922年学制为基础并略加修改,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即“戊辰学制”。“戊辰学制”分组织和系统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1)根据本国国情;(2)适应民生需要;(三)增高教育效率;(四)提高学科标准;(5)谋个性之发展;(6)使教育易于普及;(7)留地方伸缩之可能等七项原则,第二部分为学校系统。
3、学校教育发展
(1)初等教育
三个阶段:1927-1937年是初等教育的稳定和发展时期,教育建设实行法制化;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中仍能维持一定发展;抗战胜利后,受到扼杀。
(2)中等教育
三个发展阶段:在统治的最初十年里,通过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的颁布,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抗战时期由于采取“抗战救国”方针,中学数量增长较快。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3)高等教育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前十年可以说是稳步发展,逐步定型。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般时期里开始下挫,但到抗战胜利后,大学学校和学生数量都达到最高点。
(4)抗战时期的学校西迁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高等教育的基本不仅得以保存,还获得了一定发展。使抗战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呈发展态势,学校和学生数比战前有较大增长。
相关话题/中国教育史
2016考研教育学考点冲刺:中国教育史(4)
今天小编为大家梳理了教育学考研的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考点冲刺,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记忆这些考点,具体内容如下:9.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答: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 ...教育学考研招生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2016考研教育学考点冲刺:中国教育史(2)
今天小编为大家梳理了教育学考研的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考点冲刺,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记忆这些考点,具体内容如下: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 ...教育学考研招生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2016考研教育学考点冲刺:中国教育史(3)
今天小编为大家梳理了教育学考研的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考点冲刺,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记忆这些考点,具体内容如下: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 ...教育学考研招生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2016考研教育学考点冲刺:中国教育史(1)
今天小编为大家梳理了教育学考研的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考点冲刺,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记忆这些考点,具体内容如下: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 ...教育学考研招生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湖南师范大学749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笔记二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缘起 (主要讲教育的来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原始教育的内容,没很大参考价值,所以可以简单看两眼就好) 1、中国教育的缘起: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神话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结合教育原理四种学说,了解即可)。 第二章 六艺与诸子私学 l、【六艺】:礼一一与祭祀有关的礼仪 ...心理教育笔记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4-04湖南师范大学749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笔记一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绪论 一、教育史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1、教育史的性质 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 教育史是一门课程。 2、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作为一门研究社会发展现象的学科,教育史是用教育学和历 ...心理教育笔记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4-04中国教育史重点(教育学考研)
中教育史第一章西周的教育制度要注意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私人讲学的历史特点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按照教育的目的~作用~思想~教学方法~教师等来整理回忆 还有那三本书同样的 第三章,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汉朝学校系统我国古代人才制度的演变这两章的思想家自己梳理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3-19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45.html封面内容简介、编委目录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思考题详解 2.3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22225.html封面内容简介、编委目录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8章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22957.html封面内容简介、编委目录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3章 秦、汉教育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5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第6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第7章 明代的教育第8章 鸦片战争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24069.html封面内容简介、编委视频讲解教师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24220.html封面内容简介、编委视频讲解教师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选择题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四、论述分析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6251.html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强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 PPT课件 讲义 601页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2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汇总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