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讲义(背诵版)(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08
4、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1)训育制度
训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里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进行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国民党政府在中、高等学校都设有训育处或训导处,由训导长或训育主任一人负责,他们必须是国民党员。他们在训育员的辅助下,领导各年级组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训育员或者导师除了对学生的品德、生活进行训导以外,还经常接受国民党党部和三民主义青年团交给的任务,在抗战以前特别注意在学生中做反共宣传、即所谓揭露“共匪罪恶”的宣传。他们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严密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考查学生所阅刊物及友类平时之言论行为,以便侦悉其对本党之态度及其生活与思想。
(2)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1926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入伍受童子军训练。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为教育目标。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介石为会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7月31日,中国童子军总部颁布《童子军战时服务大纲》,对童子军的组织和训练更为加强。同年11月,教育部公布《中国童子军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办法大纲》,强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
(3)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192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的《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提出了“各学校要增设军事训练”。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炮轰济南,制造了“五册”惨案。激于民族义愤,大学院下令全国专门学校一律增加军事教育课程,1929年1月,教育部颁发《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规定高中以上学校军事科每学年三学分两年共六学分,1933年3月,蒋介石下令国民政府军政部、教育部、训练总监部:凡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军训不合格者,不得补考、投考大学。这就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4)中学毕业会考
国民党教育部于1932年5月公布“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规定:“各省县市教育行政机关为整齐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普通科学生毕业程度及增进教学效率起见,对所属各中小学应届毕业生经原校考查及格之学生举行会考。”1932年12月公布“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对会考办法,作了详细的规定。1934年4月又公布“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规程”。严令实行。实行会考制度,使毕业班的学生在短时期内连续进行三次考试,毕业考试及格后,准参加毕业会考,毕业会考及格取得毕业资格,才准予参加升学考试,这就迫使学生为个人前途,埋头功课,应付考试。
十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1)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明确提出了苏维埃政权的教育方针:“工农劳苦群众,不论男子和女子,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教育上,完全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取消一切麻醉人民的封建的、宗教的和国民党的三民主义教育”。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更具体、明确地表述了苏区教育的根本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的劳苦群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1)“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
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深入,一方面要面对日寇疯狂进攻,另一方面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团结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抗战中来,尤其需要依靠知识分子的力量,通过文化教育工作开展支援战争。1939年毛泽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战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因此,政治上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体化为文化教育工作中的统一战线,党的群众公众路线具体化为文化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延安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吸引了大批知识青年、著名文化学术界人士,具体反映了在教育工作中坚持统一战线的影响。
2)“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
1941年,林伯渠明确提出“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干部教育第一”政策的提出是出于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根据地文化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党的未来事业发展的准备。
3)“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政策
抗日根据地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实行生产劳动”的政策,一方面是出于抗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出于对青年教育的需要。
4)“民办公助”的政策
“民办公助”就要充分发挥民间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尊重民众对学校学制、教育内容的需求,同时,也强调通过公助的形式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和管理。
(3)“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
毛泽东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既是文化的方针,也是教育的方针。
所谓“民族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带有民族特性的教育。它不一概排除外国教育,也不“全盘西化”,而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具有民族的形式和特点而与新民主主义的内容相结合,即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
所谓“科学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统一。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既不一概否定,也不因循守旧,而是剔除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
所谓“大众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的。它把革命干部和群众的教育互相区别和联系,把普及和提高互相区别和联系,是人民大众的有力武器,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2、干部教育
(1)干部在职培训
这种教育形式开展得最早,目的在于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某种专业人员,主要通过干部训练班、在职干部学校实施。
(2)干部学校教育
1)高级干部学校
高级干部学校主要是培养党政高级干部,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干部学校有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等。
2)中层干部学校
中层干部学校是为各个部门培养中层干部,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干部学校有中央农业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等。
(3)“抗大”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直接领导和关怀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所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是抗日根据地干部学校的典型。
1)抗大概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决定续办红军大学,1936年6月,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1月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迁延安。从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到抗大,总校先后办了8期,同时还办了12所抗大分校,培养了20多万军政干部。
2)抗大的教育方针
抗大的教育方针是1938年3月5日,毛泽东为抗大第三期同学会成立的题词,即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
所谓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战争的形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所谓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指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工作中的刻苦勤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所谓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指掌握和运用游击战的方法,与侵略者展开持久战。
3)抗大的政治思想教育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思想教育。首先,是学习理论,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其次,学习中共产党内斗争的文件,提高党性意识;其三,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其四,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
4)抗大学风
最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
陕北公学:成立于1937年,在延安。对青年进行抗战必要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训练。宗旨:三分政治七分军事。
3、群众教育
群众教育的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尤其是经过整风运动和整学,社会教育纠正了以往脱离边区实际的倾向,取得很大发展。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冬学、民校(民众学校)、夜校、半日校、识字班(组)、读报组,以及剧团、俱乐部、救亡室等,其中冬校和民校适应分散的农村群众和生活实际,是最受欢迎、最普遍、最广泛的社会教育形式。在兴办冬学、培养师资的同时,各根据地还积极组织编印了课本,如《识字课本》、《日用杂志》、《庄稼杂字》等。
4、普通教育
(1)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1)发展历程
抗日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基本延续苏区的制度,学制五年,前三年为初小,后两年为高小。抗战初期,各根据地初小较多,高小较少。民主政权建立后,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陕甘宁边区还废除了国民党的42种税捐,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在文化上翻身有了要求,也有了条件。在陕甘宁边区大力发展教育,且成绩斐然。
抗日根据地的小学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延安整风之前,陕甘宁边区的小学教育反复较大。抗战开始后,由于大批知识青年和文化人士的到来,推进了根据地教育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旧型正规化”思想。其后,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教育发展走向了极端。由于后来的纠正,小学教育的发展才得以继续健康发展。
2)办学形式“游击小学”、“两面小学”、“联合小学”等形式。
3)教育内容
抗日根据地小学教育内容十分注意适应战争的需要。边区小学的课程,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美术、音乐、劳作、体育。高小增加政治、自然、历史、地理、。劳作以生产劳动为主,体育以军事训练为主。在《边区小学教育实施纲要》中,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均为正式课程。有些条件差的根据地,初小只设国语、算术两门。
(2)解放区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1946年春,陕甘宁边区召开中等教育会议,讨论研究了学校正规化的问题,山东解放区也召开全省第二次教育会议,讨论了该问题,但不久,由于国民党的进攻,教育的正规化变得举步维艰。
到了1948年,随着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和许多大中型城市获得解放,解放全中国的态势已经形成,教育的正规化又重新提上日程。
1948年7月,华北解放区的太行行署、冀中行署分别召开会议,教育正轨化意向露出端倪。之后,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三次教育会议、华北中等教育会议、山东解放区第三次全省教育会议相继召开,都讨论了教育正规化问题。东北教育会议对东北的解放区的学制做出了明确规定:小学六年,四二分段;中学六年,三三分段,高中可视地方情形实行分科制,师范四年,简易师范两年。并要求加重文化课的比重,还对学校管理、教学方法、教师待遇等做出了相应规定。华北、山东解放区的教育会议也做出了精神大致一致的规定。对此中共中央也及时做出了反应。以后,各解放区在研究中等教育正规化的同时,也参照中等教育改革精神,对小学教育的正轨化进行了酝酿和探索。
解放战争期间从教育纠偏起,经各解放地区着手教育正轨化的工作,普通中小学有很大发展。
(3)解放区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
第一,办抗大式训练班;第二,解放区原有的大学进一步正轨化;第三,创办新大学。
5、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现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1、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1)论教育本质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教育的本质,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当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在新教育大纲中他说:“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承认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不否认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具有双重属性。
杨贤江通过对教育进化的考察对教育本质演变作了具体的分析。教育起源--私有制产生后的变质---未来社会回复其本义。
(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1)对青年问题的分析
产生青年问题的原因:一是青年期是身心发生显著而重要变化的时期;二是社会动荡剧变更易导致青年问题。
(2)全人生的指导
全人生指导是指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既要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又要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的指点和疏导,使之德、智、体诸方面都能得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成的人”,以适应社会的改进。
指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
主张青年要干预政治,投身革命。
强调青年必须学习,学习是青年的权利与义务。
杨贤江对青年生活的指导性意见----完满的青年生活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第一,健康生活(体育生活)
第二,劳动生活(职业生活)
第三,公民生活(社会生活)
第四,文化生活(学艺生活)
具有正确生活态度的青年所应有的特征是:活动性、奋斗性、多趣性、认真性。
宗旨是:要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要有工作的知识的技能,要有服务人群的理想和才干,要有丰富的风尚和习惯。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
(1)职业教育的探索
(1)癸卯学制颁行后,普通教育发展速度远高于实业教育,二者比例极不相称。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技术和管理人员严重短缺。
(3)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4)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5)20看年代起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20年代中后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
(2)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1)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第一,职业教育的理论价值: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第二,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作用: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
第三,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2)职业教育的目的: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3)职业教育的方针
第一,社会化。内涵包括办学宗旨的社会化;培养目标社会化;办学组织的社会化;办学方式的社会化。
第二,科学化。
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5)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
(1)“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1)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2)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3)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4)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2)“化农民”与“农民化”
晏阳初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目标。并认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即彻底地与广大农民打成一片。
评价:作为一个教育救国论者,所提出的中国农村四大问题只看到了社会现象的表层,没能认识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封建残余的剥削,才是造成它的根源,否认了社会问题的根源是阶级剥削和压迫。把乡村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改革运动,其实上是一个不彻底的资本主义运动,结果以失败告终。
但其可取之处在于其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有中国特色,确实给实验区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打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1)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所谓乡村建设,是一种力图在保存既有社会的基础上,通过乡村教育的方法,由乡村建设引发社会工商业发展,实现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造。
1)中国问题的症结
中国社会自始自终走着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表现为遇事安分、知足、寡欲、摄生,取一种向自身内求“调和持中”的有理智、有意识的态度。中国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失调。
2)如何解决中国的问题:乡村建设
第一,从社会历史看,中国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阶级对立,不会产生阶级对抗。因此社会革命在中国已不可能,唯一可行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
第二,从社会现状看,中国社会是乡村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中国如要从头建设,必须一点一滴从乡村建设起。
3)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
乡村建设就以乡村教育为方法,而乡村教育以乡村建设为目标。
一方面,解决中国文化失调的主要手段是教育。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改造其实是个教育的过程。所以乡村建设是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完成社会改造。
(2)乡村教育的实施
1)乡农学校的设立:以教育的力量替代行政的力量。
2)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评价:乡村建设理论和乡村教育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改造中国农村来改良中国社会的理想,是在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但是否认阶级斗争,体现了消极的一面,可取之处在于认识到中国问题是农村问题,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对农村有一定的贡献。
5、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1)儿童教育和“活教育”实验
陈鹤琴重视儿童教育,研究总结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活教育”主张。
1940年,陈鹤琴来到江西泰和,筹建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并附设小学和幼稚园以及校办农场,开展“活教育”实验。1941年1月创办《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有全国影响的“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1942年初,幼师附设婴儿园,1943年春,幼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增设专科部,至此,“活教育”实验形成了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稚园、婴儿园五个部门的幼儿教育体系。
(2)“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的目的论
“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中,“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
“做中国人”意味着要爱护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长期延续的光荣历史,爱与自己共命运的同胞。
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则赋予它五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
2)“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尽管陈鹤琴主张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取知识,但他并非绝对强调经验,决然否定书本。陈鹤琴又具体将活教育课程分为五类: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3)“活教育”的教学论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及自己的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此外,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1)“生活教育”实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内容。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他的教育活动及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在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毕生所追求的。在他的教育行动、理论中,到处都体现了这一点。陶行知认为,生活、实践是教育的生命线。凡是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来自生活、实践并始终与生活、实践保持密切联系;陶行知十分重视实践的作用,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陶行知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人民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晓庄学校
中华教育改进社创办的新型学校。原名试验乡村师范学校。1927年3月15日创立,校址在中国江苏南京神策门(后改和平门)外劳山下的农村晓庄。后又陆续增设晓庄中心小学、中心幼稚园和民众夜校、晓庄医院、乡村救火会等社会文化教育机构,遂于1928年2月改名为晓庄学校。陶行知任校长。办学宗旨是“要造就好的乡村教师去办理好的乡村学校”,通过改造乡村教育进而改造农村。目标是“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晓庄办学的理论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叫做生活法,即“教学做合一”。它的全部课程,就是全部生活。共有5门:①中心小学生活教学做。②中心小学行政教学做。③师范学校第一院院务教学做。④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⑤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晓庄的教师均称指导员,他们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晓庄学校先后招生共有一百几十名。
(3)山海工学团
1932年陶行知草拟了《乡村工学团试验初步计划说明书》,提出工学团要把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实施六大训练,即:普通的军事训练、生产训练、科学训练、识字训练、民权训练和生活训练。同年,他在上海与宝山之间筹办了山海工学团。山海工学团包括青年工学团(青年夜校后改为共和茶园)、儿童工学团(儿童识字班)、妇女工学团、棉花工学团、养鱼工学团和山海木工场等。
(4)“小先生制”
即把失学儿童组织起来,采取大的教小的,会的教不会的办法,叫自动工学团。。学习内容主要是陶行知编的《老少通千字课》。此外工学团还修路、筑鱼池的堤,办红庙信用兼营合作社。
(5)育才学校
1939年7月25日,为使在抗战中失去父母或家庭的难童能够受到教育,陶行知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难童学校--育才学校,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为抗战建国培养"追求真理的小学生;即知即传的小先生;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学校除设普修课之外,另外设有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组,因材施教,培育人材幼苗。学校办得有声有色,名闻中外,为革命培养了不少专门人才。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专程访问了育才学校,给学生留下了"一代胜似一代"的签名题词。
(6)“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1)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直接影响于杜威教育思想。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相关话题/中国教育史
2016考研教育学考点冲刺:中国教育史(4)
今天小编为大家梳理了教育学考研的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考点冲刺,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记忆这些考点,具体内容如下:9.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答: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 ...教育学考研招生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2016考研教育学考点冲刺:中国教育史(2)
今天小编为大家梳理了教育学考研的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考点冲刺,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记忆这些考点,具体内容如下: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 ...教育学考研招生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2016考研教育学考点冲刺:中国教育史(3)
今天小编为大家梳理了教育学考研的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考点冲刺,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记忆这些考点,具体内容如下: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 ...教育学考研招生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2016考研教育学考点冲刺:中国教育史(1)
今天小编为大家梳理了教育学考研的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考点冲刺,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记忆这些考点,具体内容如下: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 ...教育学考研招生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03湖南师范大学749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笔记二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中国教育的缘起 (主要讲教育的来源,学校教育的兴起和原始教育的内容,没很大参考价值,所以可以简单看两眼就好) 1、中国教育的缘起: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神话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结合教育原理四种学说,了解即可)。 第二章 六艺与诸子私学 l、【六艺】:礼一一与祭祀有关的礼仪 ...心理教育笔记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4-04湖南师范大学749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笔记一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绪论 一、教育史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1、教育史的性质 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育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 教育史是一门课程。 2、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作为一门研究社会发展现象的学科,教育史是用教育学和历 ...心理教育笔记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4-04中国教育史重点(教育学考研)
中教育史第一章西周的教育制度要注意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私人讲学的历史特点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按照教育的目的~作用~思想~教学方法~教师等来整理回忆 还有那三本书同样的 第三章,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汉朝学校系统我国古代人才制度的演变这两章的思想家自己梳理 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3-19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445.html封面内容简介、编委目录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思考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思考题详解 2.3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22225.html封面内容简介、编委目录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8章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22957.html封面内容简介、编委目录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3章 秦、汉教育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第5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第6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第7章 明代的教育第8章 鸦片战争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24069.html封面内容简介、编委视频讲解教师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24220.html封面内容简介、编委视频讲解教师简介目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选择题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四、论述分析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76251.html封面内容简介目录第1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与强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4中国教育史 孙培青 PPT课件 讲义 601页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23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汇总 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