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1

经络腧穴各论—表15  下列常用奇穴 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部位 腧穴名 定位 主治 刺灸方法
头颈部 正坐位。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①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②目疾 平刺0.5-0.8寸
在额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①痴呆、痫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证;②头痛,眩晕;③鼻衄,鼻渊;④小儿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正坐或侧伏坐位,在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中 ①头痛;②目疾;③面瘫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背部 侧伏或卧位,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 ①哮喘,咳嗽;②肩背痛,落枕 直刺0.5-0.8寸

华佗夹脊
侧伏或伏卧位,背腰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直刺0.3-0.5,或用梅花针叩刺
俯卧或伏卧位,背部,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①胃痛,腹痛,胸胁痛;②消渴 斜刺0.3-0.5寸
伏卧位,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中 ①腰痛;②月经不调,带下;③虚劳 直刺1-1.5寸
上肢 仰掌,十指微屈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微握拳,在手背侧各指缝中的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①手背肿痛,手指麻木;②烦热,目痛;③毒蛇咬伤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伏掌,左手背侧,第2、第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①落枕,手臂肿痛;②脐风 直刺0.5-0.8寸
下肢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即犊鼻穴) ①膝痛,腿痛;②脚气 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对侧膝眼
在正坐或侧卧位,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2寸 ①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胆腑病证;②下肢痿痹 直刺1-2寸
在正坐或侧卧位,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穴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 ①急慢性阑尾炎;②消化不良;③下肢痿痹 直刺1.5-2寸

 
刺法灸法总结
 
²  针法起源于东方(山东),灸法起源于北方。最初的针:砭石。拔罐法,古称“角法”,原始罐具为兽角
²  进针:单手:指压进针=插入法、捻入法;双手:指切、夹持(长针)、舒张、提捏。
角度:直90、斜45、平15。方向:平行经脉循行方向,针尖对向病痛部。哑门、风府向下颌;风池向鼻尖
²  行针: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 调整针感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用的操作方法。
²  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患者医者两方面的感觉)
²  补泻:原则:“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E.g.补法:捻转拇指快出,重插轻提,徐进疾退,随经循行(列缺向上是向病所不是补泻),与气机反,出针后按针孔。
²  灸法的特点:善治虚寒病症预防保健,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不足,易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疗。
²  艾=蕲艾的特点:淡黄色,便于揉捏成型,易于燃烧,热力温和,烧毁不易散落。以陈久为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²  九针: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

九针 九刺 十二刺 五刺 刺法 作用 选穴 适应症
三棱针 锋针 络刺 赞刺 豹纹刺 点刺放血;刺络(泻血);散刺(向内螺旋);刺络拔罐 通经活络
开窍泄热
消肿止痛
以痛为腧,脏腑器官病变对应背俞穴,对应脊神经分布 实、热、瘀、痛
皮肤针 鑱针 毛刺 扬刺 半刺 弱刺激(红而不痛);强刺激(痛而出血);中等刺激(痛不出血) 浅刺皮肤(梅花七星罗汉) 点:穴位叩刺
线:循经叩刺
面:局部叩刺
-
火针 大针 焠刺     白亮;通红;微红 古称燔针    
芒针 长针       夹持进针,捻转手法      

²  皮内针

针具 针身长 针柄 刺法
揿钉型 2~2.5mm 与针身垂直 直刺
颗粒型(麦粒型) 5~10mm 与针身在同一平面 平刺

²  电针: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波形:连续、疏密、断续
注意事项:用前检查仪器,仔细调节电流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孕妇慎用年老体弱醉酒过饥过饱过劳不宜,温针后表面氧化不易导电。
²  穴位注射:水针,不可注入关节腔血管和脊髓腔,避开神经干。
²  耳针:采用短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耳穴,一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分布规律:大体形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管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轮脚周围。
对耳轮体:后3/4的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椎,上1/5为腰骶椎。前1/4的下1/5为颈,中2/5为胸,上1/5为腹。
三角窝部:后1/3的上部为神门,镇静安神,治疗失眠多梦烦躁。
选穴组方原则:按部选穴,辩证选穴,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经验选穴
²  头针:原则: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理论: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上行至头面,阴经经别相合与其表里的阳经而上达头面
单式针刺手法
1 揣法  用手指指腹于穴位所在部位施行揣按,为取准腧穴之法。
2 爪法  用指甲按掐穴位,便于取穴准确。
3 切法  用大指甲垂直于穴上作切按动作,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不伤营卫。
4 指持法 右手持针,将针尖对准欲针的穴位准备进针。
5 进法  将针由浅入深,渐次而进,获取感应,使针能达应进的深度。
6 循法  用手指指腹沿穴位经络线上下抚摩,促使针下经气来至并循经传导。
7 摄法  用拇、食、中指沿穴上下经脉进行提捏,促使经气沿经脉传导。
8 搓法  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下感应,并促使感应向单一方向传导。
9 捻法  将针来回反复捻转,加大刺激量,促使得气,增强感应。
10 盘法  将针作圆形盘转,可加大刺激量,用于腹部肌肉松弛之处。
11 弹法  用手指弹动针柄,随着针身的颤动,针下感应持续不断。
12 摇法  用手指执持针柄,将针身左右摇摆,以摇大针孔,便于出针泄气。
13 按法  将针下插豆许,促使感应增强。 “按者,插也”
14 提法  将针上提豆许,使针下感应减弱消失。
15 努法  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拨动针身,可控制针下感应向单向扩散。
16 退法  将针由深出浅,出针时用。
17 动法 留针时活动其针,增强针感,可以催气。
18 留法 当退针外出,针尖到达皮下时,留针片刻方出针,避免出针太猛太快损伤组织。
19 拔法 针尖已退至皮下,松活不滞涩,如拔毫毛一样,将针拔出,以避免出针时疼痛。
20 扪法  出针后用手指按压针孔,减轻出针后的痛感,防止气泄。
飞经走气法 是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经气通过关节,通经接气,趋达病所的方法。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或关节附近针刺久不得气者。
青龙摆尾法 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 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铃一样,边摇边提针。与此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左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苍龟探穴法 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向不同方向探刺以寻找最佳针刺感应,或加大刺激量以增强得气感。
赤凤迎源法 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
子午捣臼法 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子午捣臼法是提插捻转结合的复式手法。它由提插、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9数,再紧提慢按6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龙虎交战法 龙指左转,虎为右转;左转右转反复交替,称为交战。龙虎交战法是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的复式手法。它由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进针得气后,先大指向前用力捻转9数(左转)。再大指向后用力捻转6数(右转)。如此反复施行多次。也可分浅、中、深三层,按上法重复操作。
抽添法 抽指上提,添指按纳。抽添法指上下、前后、左右多向提插搜寻的针刺手法。
杨氏针法
撚撅法 撚,就是捻转;撅,就是提插。参照杨氏其他手法,撚法,补可用左转,泻可用右转;撅法,补可用紧按慢提,泻可用紧提慢按。
呼吸法 补法中随呼气而推进;泻法中随吸气而退回。
运气法 进针后,先作直刺提插或捻转六数操作,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五口,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
提气法 进针后,在提插捻转运针时,用六阴数,得气后稍加捻转并轻轻将针上提,使针感聚于针下,可治冷麻顽痹等症。
治病八法 烧山火法、透天凉法、阳中隐阴法、阴中隐阳法、子午捣臼法、龙虎交战法、进气与留气法、抽添法。
烧山火法

由提插、徐疾、九六、开阖补法组成,以三进一退、紧按慢提为特点的复式补法。(见上图)
1、 操作:
 ① 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② 刺入浅层后,按浅、中、深顺序依次每层各作紧(较快较重)按慢(较慢较轻)提9次,退针至浅层,此为1度三进一退)。③ 反复施术数度(3度以上),针下出现热感,留针至深层。④ 出针后速按针孔。
2、原理: 使邪气由浅入深,由外入内。
3、作用与适应症
   本法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证、顽麻冷痹、瘫痪等病症。


透天凉法

由提插、徐疾、九六、开阖 泻法组成,以一进三退、紧提慢按为特点的复式泻法。(见上图)
1、操作
① 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② 刺入深层后,按深、中、浅顺序依次每层各作紧提慢按6次,此为一度(一进三退)。③ 反复施术数度(3度以上),针下出现凉感,留针至浅层。④ 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针孔。
2、原理: 使邪气由深出浅,由内出外。
3、作用与适应症
本法有泻热祛邪作用,适用于热证、肌热骨蒸、风痰壅盛等病症。
阳中隐阴法

由提插、徐疾、九六补法组成,先补后泻,治疗先寒后热的复式手法。(见上图)
1、操作
① 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5分)、深(1寸)2层。② 先在浅层紧按慢提9数(9或9的倍数,如9次、36次)。③ 再在深层紧提慢按6数(6或6的倍数,如6次、18次)。
2、作用与适应症
本法先补后泻,适用于先寒后热、寒多热少、表寒里热之证。


相关话题/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