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针灸学最完整考点总结(5)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1




阴中隐阳法

由提插、徐疾、九六泻法组成,先泻后补,治疗先热后寒的复式手法。(见上图)
1、操作
① 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深2层。② 先入深层紧提慢按6数(6或6的倍数,如6次、18次)。③再在浅层紧按慢提9数(9或9的倍数,如9次、36次)。
2、作用与适应症
本法先泻后补,适用于先热后寒、热多寒少、里热表寒之证。
子午捣臼法

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 插。子午捣臼法是提插捻转结合的复式手法。它由提插、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见上图)
1、操作
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9数,再紧提慢按6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2、作用与适应症
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利水消肿。适用于虚实夹杂、水肿、气胀等证。
龙虎交战法

龙指左转,虎为右转;左转右转反复交替,称为交战。龙虎交战法是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的复式手法。它由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见上图)


1、操作
进针得气后,先大指向前用力捻转9数(左转)。再大指向后用力捻转6数(右转)。如此反复施行多次。也可分浅、中、深三层,按上法重复操作。 
2、作用与适应症
本法有行气活血,通经止痛作用。适用于痛症,如风湿痹痛,牙痛等。
进气与留气法
1、进气法:是指在深层施行补法后卧针,使针感传导的手法。
  操作:进针后刺入深层(9分),得气后紧按慢提9数(9次或9的倍数次),然后将针卧倒,         针尖向上(向心),使针感上行。
  作用与适应症:本法有补气助阳、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痛症,如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痛,对虚证疼痛尤为适用。
2、留气法 :是指先补后泻、破气消积之复式手法。
 操作: ① 先刺入中层(7分),紧按慢提9数以得气。② 再刺入深层(1寸),紧提慢按6数。
        ③提针退回原 处。不得气者,依 前法再施针。
 作用与适应症:本法有先补后泻,破气消积的作用。适用于癥瘕气块等气血瘀阻病证。
抽添法
抽指上提,添指按纳。抽添法指上下、前后、左右多向提插搜寻的针刺手法。
1、操作:① 刺入中层后,紧按慢提9数以得气。  ② 再向周围前后左右多向提插搜寻。
         ③ 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纳。
2、作用与适应症:
         本法回阳倒阴,益气活血。适用于瘫痪、疮癞等病症。

标准化头针线(25条) 部位 主治
1.额中线 神庭穴向下1寸,属督脉 神志病;鼻病。
2.额旁1线(胸腔区) 额中线外侧,眉冲穴向下1寸,属膀胱经 胸部疾病;鼻病;上焦病。
3.额旁2线(胃区) 额旁1线外侧,头临泣向下1寸,属胆经 腹部疾病,眼病;中焦病。
4.额旁3线(生殖区) 额旁2线外侧,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向下1寸。 生殖系统疾病;下焦病。
5.顶中线 前顶穴至百会穴,属督脉。 腰腿足疾。
6.顶颞前斜线(运动区) 前神聪穴至悬厘穴的连线。贯穿督脉、膀胱经、胆经。 主治对侧运动功能障碍。全线分5等分,上1/5下肢;中2/5上肢;下2/5面部。
7.顶颞后斜线(感觉区) 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贯穿督脉、膀胱经、胆经。 主治对侧感觉功能障碍。全线分5等分,上1/5下肢;中2/5上肢;下2/5面部。
8.顶旁1线 顶中线旁开1.5寸,通天穴至络却穴的连线,属膀胱经。 腰腿足疾。
9.顶旁2线 顶中线旁开2.25寸,正营穴至承灵穴的连线,属胆经。 肩臂手疾。
10.颞前线 头颞部,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属胆经。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口腔病。
11.颞后线 头颞部,胆经率谷穴至曲鬓穴的连线,属胆经。 偏头痛、眩晕、耳聋耳鸣。
12.枕上正中线 后头部,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的连线,属督脉。 眼病、腰脊痛。
13.枕上旁线(视区)    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与之平行的2条线,属膀胱经。 皮层性视力障碍、近视、白内障等。
14.枕下旁线(平衡区) 后头部,膀胱经玉枕穴至天柱穴的连线,属膀胱经。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

 
刺灸法各论—表1  灸法的种类及其适应证

常 用 灸 法 艾灸 艾炷灸 直接灸 瘢痕灸 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无瘢痕灸 治疗一般虚寒性疾患
间接灸 隔姜灸 治疗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腹泻以及风寒痹痛等病证。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隔蒜灸 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病证。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
隔盐灸 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病证。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
隔附子饼灸 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病证。有温补肾阳等作用
艾条灸 悬起灸 温和灸 多用于灸治慢性病
雀啄灸 多用于灸治急性病
回旋灸
实按灸 太乙针灸 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病证
雷火针灸
温针灸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证
温灸器灸 一般灸治均可采用,最适宜小儿、妇女及畏惧灸治者
其他
灸法
灯火灸 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治疗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合胃痛、腹痛、痧胀等病证
天灸 白芥子灸 治疗关节痹痛、口眼斜,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哮喘等症
蒜泥灸 敷涌泉穴治疗咯血、衄血,敷合谷穴治疗扁桃体炎,敷鱼际穴治疗喉痹等
斑蝥灸 可治疗癣痒

 
治疗总论—表1  阴经五输穴表

经脉名称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厥阴肝经 大墩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治疗总论—表2  阳经五输穴表

经脉名称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足阳明胃经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 足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治疗总论—表3  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 原穴 络穴 经脉 原穴 络穴
手太阴肺经 太渊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偏历
手厥阴心包经 大陵 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 阳池 外关
手少阴心经 神门 通里 手太阳小肠经 腕骨 支正
足太阴脾经 太白 公孙 足阳明胃经 冲阳 丰隆
足厥阴肝经 太冲 蠡沟 足少阳胆经 丘墟 光明
足少阴肾经 太溪 大钟 足太阳膀胱经 京骨 飞扬

 
 
歌诀:肺原太渊络列缺,大原合谷络偏历;心包大陵内关络,三焦阳池外关络;心原神门络通里,       小肠腕骨支正络;脾原太白络公孙,胃原冲阳络丰隆;肝原太冲蠡沟络,胆原丘墟络光明。
 
治疗总论—表4  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六脏 背俞穴 募穴 六腑 背俞穴 募穴
肺俞 中府 大肠 大肠俞 天枢
心包 厥阴俞 膻中 三焦 三焦俞 石门
心俞 巨阙 小肠 小肠俞 关元
脾俞 章门 胃俞 中脘
肝俞 期门 胆俞 日月
肾俞 京门 膀胱 膀胱俞 中极

 


相关话题/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