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总汇精修版(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3
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草原或草甸草原作用下发育的土壤。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东西两侧山麓丘陵以及松嫩平原西部地区。黑钙土的腐殖质层较黑土薄(30~40cm)土壤质地为轻壤—中壤,呈微酸性反应。土质较肥沃,适宜种植的作物较广。我国黑钙土分布地区大部已垦为农业,但也有不少天然牧场适宜发展畜牧业。在这里进行垦殖应注意发展灌溉,以防春旱秋涝危害。
栗钙土
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带发育的土壤。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南部、呼伦贝尔西部、大兴安岭东南部丘陵平原地区。这些地区比较干燥,冬季很冷,夏不甚热,淋溶作用弱,土壤母质大部分是含碳酸钙丰富的物质,土壤剖面上表现出明显的两层:上层为腐殖质层,呈栗色或灰棕色;下层为灰白色碳酸钙淀积层。土壤呈碱性反应。栗钙土天然地带多为天然牧场,是我国主要牧业基地,也有农业区和半农牧区。栗钙土里有机质含量少,团粒结构不稳固,蓄水、保水力较弱,容易遭受干旱和风蚀。
水稻土
是所有耕作土壤中受人为作用最深的土壤。可发育在各种自然土壤上。水稻土全国各地都有,但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各省区的河湖平原和山丘谷底。水稻土在淹水灌溉条件下,处于缺氧状态,土壤中氧化铁被还原为氧化亚铁。氧化亚铁易溶于水,就在土壤剖面中发生移动。当土壤排水后,或受稻根影响,氧化亚铁又被氧化成为不溶性的氧化铁淀积起来,形成锈斑,因此下部土层较为粘重。土壤质地和酸碱度因地区性和耕作时间长短不同而各有差异。水稻土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耕作和施肥,使土壤改变性质,提高肥力;另一方面,由于水稻土水分多,淋溶作用比较强,养分又不断被淋失。这两个过程同时存在,并向着相反方向发展。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增加土壤养分,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紫色土
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石灰性紫色岩地区,在我国四川盆地分布面积最广。它是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紫色土土层浅薄,通常不到50cm,超过1m者甚少。一般含碳酸钙,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低,磷、钾丰富。由于紫色土母岩松疏,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是中国南方重要旱作土壤之一,除丘陵顶部或陡坡岩坎外,均已开垦种植。因侵蚀和干旱缺水现象时有发生,利用时需修建梯田和蓄水池,开发灌溉水源。开辟肥源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也是提高其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土壤资源
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岩石及其风化物、生物、地形、气候等自然体。土地资源和土壤资源一样具有生产性能。土壤和土地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土壤资源具有一定生产力,其生产力高低,除了与土壤资源一样具有生产性能。土壤和土地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土壤资源具有一定生产力,其生产力高低,除了与土壤的自然属性有关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类生产科学技术水平。土壤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和可培育性,土壤资源的空间存在形式具有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在时间上有季节性变化的周期性,土壤性质及其生产特征也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生物圈
地球是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或生命存在的地表部分叫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达20km。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原核生物
一类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不具备核膜,没有明显细胞核的原始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起主要特点有,是单细胞微生物,以自养为主(蓝藻为异养)直接分裂。
原生生物:由原核生物进化而来的另一类微生物,有机体以单细胞的为主,细胞内都具有核膜包围起来的真正的细胞核属真核生物,主要生活于水中和湿润的陆地环境中。
环境
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所谓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综合。即包括非生物的所有自然要素,也包括主体生物之外的其他一切动植物。环境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生物也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所有地理过程都受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一个个包含的要素叫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
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其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做生态因子。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元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生境
生物生长具体地点的全部是生态因子的总称。
限制因子
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果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生态幅
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光周期
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即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和迁移等都有明显影响。
生物之间(种间)的关系
主要有竞争,寄生,捕食,原始合作与互利共生。
生物之间(种间)的竞争关系
对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或相同要求的不同物种,为了自身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谓之竞争。竞争多发生在彼此共同需要的资源和空间有限而物种个体密度过大的情况下。
生物之间(种间)的寄生关系
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完全靠寄主生存,因此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如果寄主死亡则会引起寄生物的死亡,这是不同于捕食作用的。如冬虫夏草,菟丝子。
生物之间(种间)的捕食关系
是捕食生物袭击并捕杀被捕食者生物作为食物的一种现象。食者因获得食物而受益,被捕食者或猎物则受到抑制(植物)或死亡(动物)通过捕食可以对被捕食者起到提高质量,控制数量的作用。
生物之间(种间)的原始合作关系
又称互助,在一起生活的两个物种彼此从中都受到利益,但它们并不必须互相依赖, 可以单独生存。如蜜蜂和花朵。
共生互利:是两个不同物种的有机体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在共同的生活中双方均获得利益,但彼此不能分开单独生存,因而有别于原始合作。如固氮的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竞争排斥原理
种间竞争的结构出现不等性或不对称性,即一个种被另一个种完全排挤掉,或是一个种被迫使另一个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和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等,即发生生态分离,这在生态学上称作高斯的竞争排斥原理,即生态学(或生态位)上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地区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区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要出现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特性上的分化。
生物的适应
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包括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1.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通过变异和选择,结果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有时在外貌上也非常相似。哺乳类的鲸、海豚、海象、海豹,鱼类的鲨鱼,他们在亲缘关系上相距甚远,但都长期生活在海洋中,整个身躯形成为适于游泳的纺锤形。
2.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的若干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无论趋同适应还是趋异适应都是通过改变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生态机能或行为等特征而实现的。
生物指示现象
根据生物种或他们的群体或生物的某些特征来确定地理环境中其他成分的现象。生物能够只是环境或环境的某些组成成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全部成分或要素处于紧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在各种自然要素中,生物特别是植物及其群体对于其他要素所施加的影响反应最灵敏,并且具有最大的表现能力。一般认为,狭生态幅生物比广生态幅生物的指示意义大,生物群落的指示性要比一个种或其个体指示性更为可靠。
种群
生态学家把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或任一生物种生活在特定范围内的个体总称,当该种生物分布地区或生境有若干个,可以说就有若干个该种的种群(个体群体) 组成的,但作为整体的种群出现了许多不为个体所具有的新属性,如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和某些动物种群独有的社群结构。种群的基本特征有:数量和密度;年龄结构(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和性比(一个种群全部个体中或某一龄级中雌雄性个体的比例)个体的水平分布格局(随机分布,均匀分布,成群分布)出生率(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死亡率(种群中个体死亡的速率)种群增长;种内关系(主要有竞争,领域性,婚配制度等)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一定生境中的不同种群所组成的生物系统。
生物群落
在自然界很难见到哪一个生物种群是单独地占据着一定的空间或地段,而是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物种的、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物群落。
用来指明大小不同的生物聚集。群落是种群的集合体,但不是种群的简单集合,它是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是一个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
群落由于组成成分中生物类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和名称,如植物群落,动物群落。
植物群落
在一定自然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类形成有规律的组合。
植被
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
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
(1)种类组成
1.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的交界地带,生物的种类和个体数目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作边缘效应。
2.物种多样性:把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和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多少(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称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即组成群落的物种愈丰富多样性愈大,各个物种的个体在物种间分配越均匀多样性越大。①从热带到两极,物种多样性减小。②低纬高山区,随海拔高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小。③在海洋或淡水中,随深度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物种多样性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3.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和它的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4.优势种:凡是在群落的每个层中占优势的种类,即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生活能力强,并且对其他植物和群落环境产生很大影响的生物种类叫做优势种。植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决定于群落中优势植物的生活型。
5.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盖度最大,占有最大空间,因而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叫建群种,它们是群落中生存竞争的真正胜利者。
(2)群落的外貌与植物的生活型
生活型—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同种个体群称为生态型。植物可按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形态特征划分生活型。或者说,生活型是植物在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生长形态。
(3)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成层现象—生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定居和内部环境的逐渐分化,便发生了生活型不同和因此而对环境也有不同需求的植物分别出现于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和其根系分布于地面以下不同的深度,从而使整个群落在垂直空间有了上下不同层次的分化即成层现象。
2.水平结构: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段具有不同的分布。
3.生态结构:层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这些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构成植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4)群落的环境
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所以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
植物群落研究中大量资料说明,在土壤和地形变化丰富的地方,群落会有更多的物种;而平坦、同质土壤的群落多样性低.
(5)群落的动态
1.植物群落的季节性变化:季相—在气候季节明显变化的地区,植物的生命活动随着气候表现出与季节相对应的周期性变化,即植物在不同季节通过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和休眠等不同的物候阶段,使整个群落在各季表现出不同的外貌,叫群落的季相。不同气候带群落的季相表现很不一致。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是地理环境变化的反映,并不导致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
2.生物群落的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原生演替
在以前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
次生演替
在原来有过植被覆盖,有土壤的发育,其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比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作次生演替。
演替顶级
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如没有重大外界因素的干扰破坏,通过进展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保持协调的种类组成与结构相对稳定的群落,这种演替即所谓的最终群落阶段。
群落的分类
我国普遍采用的植被分类单位主要有:植被型,群系,群丛。
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
群系—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群丛—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
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控制反馈系统,还是一个动态系统,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单向的能量流动,循环式的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结构
生态系统结构分为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一些生物有机体以吃和被吃的关系,即通过食物的关系彼此联结形成的一个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系列。
2.食物网:各个生态系统中常常生活许多不同的植物和动物,它们形成若干个食物链同时存在,这些食物链上的一些动物常常即吃植物又吃其他几种动物,而它本身又可能被不同的消费者所食,因此,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形成复杂的能量与物质流通的网络。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常常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程度。
3.营养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科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物放大作用
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所含有的污染物的数量或浓度越大,从而严重危害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或人体健康。
初级生产量(第一性生产量)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最初制造者,也是能量的第一个固定者,所以绿色植物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或第一性生产者。
它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数量就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单位克干重/m2•a或J/m2•a
生态金字塔
由于受到能量传递效率的限制,沿着营养级序列向上,能量或生产力急剧的、梯级般的递减,用图表示得到能量即生产力金字塔,生物的个体数目和生物量也出现顺序向上递减的现象,形成个体数目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三者合称生态金字塔。
百分之十定律(林德曼效率)
在每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能量沿着捕食食物链或营养转移流动时,每经过一个环节或营养级数量都要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美国学者林德曼在研究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发现,在次级生产过程中,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
生态平衡
是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与协调,种群结构与数量比例持久地没有明显变化,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大致相等,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并获最佳协调关系,这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
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在外界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热带雨林
分布于赤道附近,以南美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热带地区发育最典型,土壤多为砖红壤,终年高温多雨(年均温在26℃以上,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500mm)植物种类极为丰富,群落结构十分复杂,群落外貌终年常绿,是所有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最高的。亚洲:龙脑香樟、桫椤;非洲:棕榈科、椰枣;南美:王莲等豆科植物多。
热带稀树草原
以旱生的高禾草占优势,并且稀疏散步着赖旱的矮乔木的植被类型,又叫“萨王纳”主要分布于干湿季对比明显的一些热带地区(热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见于东非,南美巴西高原,印度等地。其群落特征有植物对旱季有种种适应,季相非常明显。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布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有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构成的阔叶树森林植被。气候受季风影响,四季较分明,土壤为红壤和黄壤的酸性土,植物种类和结构也比较复杂,乔木一般分两层,上层乔木多为常绿阔叶树种组成,下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明显。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下由秋后落叶的树种组成的森林植被。市温带中,南部湿润气候条件下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壤以褐土和棕壤为主,群落特征主要有植物终生,冬季落叶;季相明显,结构层次清晰,净生产力高。
北方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泰加林)
在寒温带的气候条件下,由寒温性的针叶林树种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北纬45~70°之间的寒温带气候区。气候特征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凉而较短,群落特征主要是建群种为松柏类植物,外贸特殊,结构简单,层次清晰。
温带草原
温带地区,夏绿旱生性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的草原群落。气候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土壤多为黑钙土,栗钙土,群落特征主要有植物种类多,建群植物以旱生,丛生,禾草占优势,草本群落外貌,多层结构,季相明显。
荒漠
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极端干旱少雨的地区,超旱生的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优势的稀树植被类型。群落特征主要是干,热,风大,贫瘠:土壤贫瘠,沙生,盐生,碱生植物多,地面植物分布稀疏,但根系发达。
冻原(寒带苔原)
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边缘地带,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由极地或极地高山成分来寒的苔藓,地衣,草本及小灌木组成的植被类型。群落特征主要有:种类贫乏,结构简单;植物对低温,短生长期,大风及特殊光照都有自己的特殊的适应性。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条件下,经过人们的干预把自然生态系统分别改造和建成为农业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 这些人工生态系统都是以人为核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着频繁的社会与经济文化活动,并且彼此紧密结合共同形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
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一定区域的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的固定,转化太阳能,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生物成分发生 显著变化,系统结构明显简化,是一个能量和物质大量流通的开放系统,生物产量一般较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人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核心,社会因素起重要的导向作用。
生态农业
就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具体地说,就是在一定区域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共生原理,生物的相克趋利避害原理,多种成分间的相互协调与互补原理,以及物质循环再生与能量多层次多途径转化利用原理,全面规划,总体协调,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种效益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
其主要优点有:整体性,协调性,地域性,高效性,调控性,层次性,稳定性,改善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系统
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充分利用空间和集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地域大系统。
其主要特点有:以人为主体,食物链简化,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是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最彻底的地方。
生物多样性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
遗传多样性
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物种多样性
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需要从分类学,系统学,生物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生境, 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和生态学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地理系统
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即一个动态的多等级开放系统。
地理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因此应是地理耗散结构。地理耗散结构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
地域分异规律
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其组成要素和自然综合体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一般公认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分别简称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后者又包括因距还远近不同而形成的气候干湿分异和因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带性分异两个方面。
相关话题/自然地理学
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自然地理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50分第四纪 河漫滩 粘性矿物 演替系列 还有一个记不得了二计算降水变差系数cv,并确定该地是哪个区域三画图做出某区域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流量变化曲线,说明差异。四分析推理1北方秋雪和南方冬雪对生态系统破坏大为什么?2阅读《桃花源记》部分内容,从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方面进行分析,并确定该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407a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长安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长安大学2007年考研专业课试卷自然地理学上传的附件8728a1bad12528b7dd9e704e02170770.rar(56.54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浙江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浙江大学人文地理学07试题(地理学)代码417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在一起考的!一.名词解释(7个,每个4分)1.经济距离2.潜导产业3.空间近邻效应4流域5滑坡6土壤肥力7生态系统二.简答(好象是每个15分吧不记得了)1.胡佛的经济增长阶段2区域增长极的在主要观点3城市和区域的关系4地貌的成因5径流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6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5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4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3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南京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1 论述秦岭对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气候,水文,生态特征的影响2 论述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对长江,黄河大洪水的影响。或论述热带气旋对淮河,辽河大洪水的影响。3 论述新疆自治区或东北部地区(气候,生态,水文方面)对全球的变化的影响。4 论述西北盐湖(若青海胡)与长江中下游大湖(如洞庭,鄱阳湖)水量平衡方程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