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考研大题整理(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1-25


三、货币需求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需求论。1956年,他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文中着重分析了货币需求问题。按照他的看法,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货币需求函数:M/P=(y,w;rm,rb,re,1/P*dP/dt,u)
该函数表明,实际货币需求( M/P )是实际收入(y),由非人力财富获得的那一部分收入与持久性收入的比例(w),预期的货币名义报酬率(rm),预期的债券名义报酬率(rb),预期的股票名义报酬率(re),预期的价格报酬率(1/P*dP/dt)和其他的飞收入变量(u)的函数。
强调持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最显著的特点。
弗里德曼在分析消费和收入的关系时,将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暂时性收入指短期内得到的、非连续性的和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持久性收入指消费者从自己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中,在长期内经常能得到的、带有长久性和规则性的收入流量。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但总财富实际上无法衡量,只能用人们的收入来代表。人们的现期收入(或暂时收入)非常不稳定,不能确切地代表财富;持久性收入却是相对稳定的收入流量,用它代表财富,则可以基本上反映财富的状况。因此,可以说,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持久性收入,货币需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只受持久性收入变动的支配。
   弗里德曼根据对货币需求函数地分析和论证得出几点结论:
(1)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消费是现期收入(暂时性收入)的函数,并用消费支出增量和现期收入增量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及短期经济波动。持久性收入假说认为,各个时期的消费支出中只有较小的部分与现期收入有关,而凯恩斯的学说不能完全解释经济波动问题。
(2)由于消费支出与现期收入关系不大,因而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如减税)可能是无效的。根据持久性收入假说,居民的这种临时性额外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作为实际消费,其余都转化为储蓄,减税的结果并没有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反之,对于政府为对付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增税政策而言,也是如此。
(3)货币需求是相当稳定的,而货币供应量却因受货币政策当局的操纵而在短期内剧烈变化,从而影响了经济体系的稳定;而要使经济稳定地发展,就必须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适应。
四、现代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
 思考题:现代货币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现代货币主义者的经济政策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认为经济自由是经济政策主张的基调。他们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主要强调正确的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弗里德曼把正确的货币政策归结为三点:
    第一,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的主要根源;
    第二,货币政策能够给经济运行和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背景;
第三,货币政策能够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比较重要的干扰。
现代货币主义者的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现代货币主义这不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而且也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由中央银行根据经济情况“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他认为,由于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实际经济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着“时滞”,政府在调节货币供应量时往往会做过头,造成经济波动更加频繁,更加不稳定。货币当局只需要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把控制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再同预计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直的水平。这样就可以避免经济的波动和通货膨胀。
(二)“收入指数化”方案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为对付经济“滞胀”都先后采取了冻结或管制工资、物价的“收入政策”,但是,收效甚微。对此,弗里德曼等现代货币主义者提出了“收入指数化”方案,认为应该将工资、政府债券收益和其他收入同生活费用(如物价指数)紧密联系起来,使它们能够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实行收入指数化方案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过程中带来的不公平,剥夺政府从通货膨胀中所得到地非法收益和一些债券所有者所占地便宜,这样也就消除了社会经济生活中搞通货膨胀的动机。但要彻底根治通胀,唯一有效地办法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三)实行浮动汇率制
    在1950年,弗里德曼就撰文《浮动汇率问题》,详细地分析了国际收支变化的调节问题,反对实行固定汇率制,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弗里德曼认为,浮动汇率制是一种自动调节机制。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均衡的自动维持,能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这对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发展不受限制地多边贸易都是极为有利的。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固定汇率是指由政府制定和公布,并只能在一定幅度内波动的汇率。
  浮动汇率是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其涨落基本自由,一国货币市场原则上没有维持汇率水平的义务,但必要时可进行干预。
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是各国普遍采用的确定本国货币与其它货币汇率的体系。是各国或国际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作出的系统规定。汇率制度对各国汇率的决定有重大影响。
回顾和了解汇率制度,可以使我们对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的波动有更深刻的理解。按照汇率变动幅度的大小,汇率制度可分为固 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以本位货币本身或法定含金量为确定汇率的基准,汇率比较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一国不规定本币与外币的黄金平价和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上下浮动的一种汇率制度。该制度在历史上早就存在过,但真正流行是1972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崩溃以后。
布雷顿森林协定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该协定对各国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等问题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确定的规则、采取的措施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形式的总和。
该协定源自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盟国货币金融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间就货币事务进行共同商议,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信贷支持;
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到20世纪60~70年代,爆发多次美元危机,其后以1971年12月《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世界各主要货币由于受投机商冲击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但直至1976年国际社会间才了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周密部署,抓住有利时机,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两个多月来,人民币汇率制度有序过渡,平稳运行。货币兑换:1美元=6.0992人民币元(2013年11月3日)
五、简要评论
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在主要经济政策取向上,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赞成实行经济自由主义。他们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完全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现实问题而提出来的,比如,单一的货币政策和自由汇率政策,都是适应着当时美国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和国际货币危机而提出的,既有合理性,又有局限性。20世纪70年代以后,现代货币主义成为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但是,实行现代货币主义经济政策的后果却使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各国的持续经济衰退。
第四章  德国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
德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在德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内分为三个分支:弗莱堡学派;社会学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侧重现实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总的说来,威廉•罗普克、哈耶克、欧肯、米塞斯是该派的代表性人物。
一、弗莱堡学派的概况
弗莱堡学派主要是以德国弗莱堡大学为基地的一批大学和学者组成。戈罗•斯凯特勒给该学派下了一个定义:“弗莱堡学派是一个经济学家和法学家集团,重要的是这个集团以瓦尔特•欧肯和弗莱茨•伯姆为中心,研究应该如何安排一个运行的市场经济的制度结构问题。这个集团的特征是新自由主义的态度,并致力于形成一种构成一个整体而又由某些原则所指导的经济政策。经济学与法学意义上的奥尔多型思想引起的结果,是根据经济运行的要求为经济设计法律框架。”
二、弗莱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弗莱堡学派的核心与领袖人物是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瓦尔特•欧肯,它也是该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主要著作:《国民经济学基础》、《经济政策原理》
三、弗莱堡学派的经济理论
竞争秩序论
思考题:竞争秩序的基本精神?
竞争秩序的基本精神
 欧肯认为,竞争秩序的基本思想就是完全竞争的经济理论模式的基本含义。其判断标准是:第一,依据企业的状况来确定他们是否处于竞争条件之下。如果他们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市场就是完全竞争的。第二,从外部考察企业是否接受了某些在完全竞争下不可能采取的措施。如果企业这样做了,市场上就不存在完全竞争。
 根据完全竞争的特征和标志,欧肯概括了竞争秩序的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在竞争秩序中,完全竞争是为提高效率服务的;第二,竞争秩序中,完全竞争的价格控制着整个经济过程。竞争秩序创造了一种像法治国家那样的框架,个人自由活动受他人自由领域的限制,由此使人们各自的自由领域达到平衡。
四、侧重现实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
    路德维希•艾哈德是弗莱堡学派政策主张最主要的实践者,他是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其政策实践最终创造了二战后的德国经济奇迹。“经济奇迹之父”。
 主要著作:《来自竞争的繁荣》《德国的经济政策-市场经济道路》
五、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思考题: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一)社会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市场经济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但辅之以社会保障的经济制度,它的意义是将市场自由的原则同社会公平结合在一起。”
社会市场经济的功能有三个重要意义:第一,其实质是市场经济;第二,它不同于自由放任经济;第三,在经济中,国家有重要和必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找出一条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中间道路”。其实质类似于弗莱堡学派主张的竞争秩序。
(二)社会市场经济的目标
艾哈德把社会市场经济的目标具体化为“三位一体”的目标,即“生产与生产率的增长随着名义工资的增长,以及由于低廉而稳定的物价所造成的进一步繁荣”。
(三)社会市场经济的实现
社会市场经济实现的两个基本措施是:保证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机制,以及国家适当干预经济。
六、简要评论
    德国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发展经济中主导性指导思想的特例。在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才有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来指导经济的情况下,联邦德国与众不同。由此德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名声大震。
该学派所倡导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适应了二战后德国的经济状况,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其理论和实践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如,他们将经济自由和政府干预适当结合的思想,值得借鉴。艾哈德:“联邦德国并没有采用过什么秘密科学。我再事实上不过实践了发展西方各国的现代经济学原理,把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予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
第五章  新制度学派
一、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在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中是独树一帜的,它既反对凯恩斯主义各派,又反对“现代货币主义”和其他自由主义学派,并以“批判者”的面目出现。
     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格鲁奇以及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等。主要著作有《丰裕社会》、《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的研究》
二、新制度学派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研究对象
     新制度学派和早期制度学派都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制度。制度学派经济理论就是研究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即从制度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新制度学派和早期制度学派重要的共同点。
     强调制度和结构因素在社会经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多地从制度和结构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
(二)新制度学派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
     制度学派经济理论的共同的研究方法就是演进的、整体的方法。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总是处在由于技术的不断变革所引起的持续的演变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因果动态的过程”。
(三)新制度学派经济理论的价值判断标准
     新制度经济学家由于把经济制度、经济行为看作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局部,采用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因而对正统经济学的价值标准深表怀疑。经济增长不仅不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成比例,不仅不是解救资本主义的灵丹妙药,而且还给后工业化社会造成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如环境问题,生态失衡,国内资源浪费,收入分配不均等。“增长价值怀疑论”。
三、加尔布雷思的“信念的解放”
思考题:加尔布雷思的“信念的解放”?
它是指摆脱当前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对政策目标的解释,以及公司高级经理部和政府官员对“经济增长”的宣传的影响,使人们从一切错误的信念下“解放”出来,重新树立对“人生”的看法,选择“生活的道路”,确定应当值得争取的“目标”。加尔布雷思把“信念的解放”看作他整个社会改革计划的最重要的一步。
四、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联系”理论及其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改革主张
 思考题: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联系”?
该理论缪尔达尔运用“整体性”方法,在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及批判传统经济学的均衡论与和谐论时提出来的。缪尔达尔指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运动中,社会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某一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种社会因素的变化,后者反过来又加强了第一个因素的变化,导致社会经济过程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的方向发展,所以社会经济诸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守衡或趋于均衡的,而是以循环的方式运动,但也不是简单地循环流转,而是具有累积效果的运动,是“循环累积因果联系”。
缪尔达尔关于发展中国家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是实现“社会平等”,为了实现这一平等主义的改革,他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主张。1.权力关系的改革;2.土地改革;3.教育的改革;4.制定国民经济计划
五、简要评论
  (一)新制度学派经济理论用风俗习惯、心理因素来解释社会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这不能真正科学地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新制度学派的社会改革主张,根本不触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这就无法改革资本主义的现实,其改革方案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二)新制度学派和气它一味颂扬资本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不同,它比较能正视现实,对“后工业化社会”能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分析,暴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内情。
(三)新制度学派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诸流派中是独树一帜的。它既反对凯恩斯主义各派,也反对“现代货币主义”和其它新自由主义积压派。这集中表现在由加尔布雷思等人所提出的价值判断上。
(四)关于新制度学派经济理论的前途问题。新制度学派从制度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了权利和收入的均等问题,因此,他们认为经济学的未来是属于新制度经济学家的。
第六章  罗斯托的经济学说
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有独特的研究。他在这方面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无论从理论观点、分析方法或政策主张方面来看,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都是自成体系、另有特色的。为此,我们有必要对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理论做些适当介绍。
一、罗斯托生平与著作
     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罗斯托1916年生于纽约市,少年时,聪颖过人。1940年获博士学位。罗斯托年轻时酷爱历史,后来专攻经济学和经济史。1961年-1969年,在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期间,是政府“智囊团”的重要成员。1970年,他离开白宫后,担任德克萨斯大学的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
罗斯托主要著作:《经济成长的过程》(1952年);《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年);《从起飞到持续增长的经济学》(1963年);《富国与穷国》(1987年)
二、罗斯托斯经济学方法论特点
思考题:罗斯托的经济学方法论特点是什么?
罗斯托最擅长将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合在一起说明问题。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也是贴近现实的一种研究方法。他最突出的经济学贡献就是,在其大量著作中努力概括出一个关于世界经济和历史的普遍的经济成长模式,也就是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罗斯托早年受到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熊彼特“创新”理论和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熏染,形成他在研究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上的特有方法,这就是以心理因素为重点的多元历史观和研究经济成长时的阶段和部门分析方法。
(一)多元历史观
罗斯托的多元历史观有以下一些特征:
(1)他强调社会是互为作用的有机体,及经济与政治及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决定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由经济决定政治、决定上层建筑。
他不同意“政治、社会组织和文化等方面只是以经济为基础,而且只是从经济中派生出来的上层建筑”的观点。相反,他“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马克思在最后承认,而恩格斯在晚年才愿意衷心地承认的看法,即社会是互为作用的有机体。虽然经济的变化的确造成了政治和社会后果,但是本书确认为经济变化本身是政治、社会以及狭义的经济力量所引起的后果”。
(2)罗斯托特别强调人类动机,尤其是非经济性质的动机对人类历史的作用,认为“许多最深刻的经济变化是人类非经济动机和愿望所造成的后果。人类动机是经济成长的基础”。而“经济力量和动机,在历史过程中不是唯一和压倒一切的决定因素”。对非经济动机的强调,他认为是他的思想与马克思的思想最根本的区别。而马克思的思想认为,是以人的经济动机为前提的一个逻辑体系。
(3)罗斯托认为人的行为动机不是追求某一方面(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欲望的最大限度满足,而是在各种相互代替相互冲突的目标之间保持平衡。同理,社会的行为也不是追求某一方面的最大发展,而是在各种目标之间保持某种平衡。
(4)罗斯托认为,由于历史是受到多种人类目标的支配下发展的,因此,它不会循着单一的必然性道路发展,而是经由人类不断选择的结果。是“选择”,而不是“必然性”,才是理解世界历史进程的钥匙。
(5)罗斯托认为,人的心理动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所谓“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的作用下不断演化的。他认为社会发展可以花分为若干阶段,而不少阶段的更替,或每个阶段在不同国家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都与“布登勃洛克式动力”有关,即与特定阶段特定国家人们的心里愿望、心理动机有关。
(二)阶段分析
罗斯托在进行自己的研究时,借鉴了阶段分析法,将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三)部门分析法
    思考题:罗斯托怎样看待经济发展过程中部门的作用的?
他认为经济在成长过程中,任何时期不同部门的成长速度将大不相同。据此,可以把一种经济的各部门分为三类:主导部门,补充成长部门和派生成长部门。
主导部门是由于“创新”或其他原因而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部门,它不仅本身具有很高的成长率,而且还会带动其他部门一起发展,形成整个经济的冲动力。
补充成长部门是指那些因为适应主导部门的成长而有迅速进展的部门,往往是那些为主导部门提供投入物的部门。派生成长部门是指那些其需求具有正值收入弹性的部门,它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由于实际收入的增长而取得发展。
罗斯托在1970年发表的《战后25年的经济史和国际经济组织的任务》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主导部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构成一个主导部门综合体,并列出了二战后世界上的5种主导部门综合体。
A.作为经济“起飞”前提的主导部门体系,主要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部门。
B.作为经济“起飞”的古典式的主导部门体系,主要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如纺织部门等。
C.重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机械等部门。
D.汽车工业综合体。
E.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主要指服务业、城市和城郊建筑业等部门。
罗斯托认为这五种综合体大致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成长阶段由低级到高级的主导部门更替的序列。从纵的方面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主导部门的依次变化序列;从横的方面看,它反映了发达程度依次提高的不同国家的主导部门的排列。
三、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思考题:罗斯托经济成长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罗斯托在1951年写成的《经济成长的过程》一书中,已经把经济成长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1959年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又对五个阶段做了详细的说明。1970年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一书中,又在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之后,提出了一个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一)传统社会
   罗斯托把我们所说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称为传统社会。

相关话题/西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