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大,北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考研辅导班-隋唐古代文学概况
第一讲 隋唐五代文学概况
隋、唐、五代文学,从时间上说,是以历史朝代为界限对文学史的划分,但是,从文学本身的发展状态上看,隋代文学因为国祚短促,而成为从南北朝文学向唐代文学初步过渡的阶段。五代文学以诗歌和词的创作为主体,其中,诗歌是晚唐诗的余绪,而词则是北宋词的先导。因此,就总体的情况考察,隋唐五代文学,就是以唐代文学为主体和创作高潮的文学发展阶段。
一、唐代文学的内容与成就
(唐诗)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序中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后来,鲁迅先生又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答杨霁云函》)这是对唐代诗歌高潮的最具代表意义的评价。唐诗,成为唐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门类,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在诗歌观念和艺术精神上,它继承了从《诗经》、《楚辞》以来的诗歌传统,全面总结汉魏以来各类体裁、各种题材创作的成就,将其融为一炉,结合唐代社会的全面繁荣和时代变化,创作出最为杰出的艺术篇章。具体来说,唐诗高潮的文学史意义具有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总结唐代以前诗歌发展的各种艺术探索,集其大成,最终确立其艺术的成就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典范的创作给后来的诗歌写作树立了榜样,成为宋、元、明、清乃至新时期诗歌创作与变革的参照标准。
第三,唐代诗歌的艺术风貌和内在精神,不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诗歌观念,而且,反映了有唐一代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唐代人的自然观念、历史观念、人生思考、政治情怀等心理内涵,以及艺术的趣味和追求。
(唐传奇)
唐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奇葩,也是中国小说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第八篇 唐之传奇文(上)》)又进而引述明代胡应麟所言:“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也是同一意思。
则两段话都是把唐代传奇和六朝的志怪小说相比较而言的。胡应麟和鲁迅先生都指出,六朝的志怪小说虽然写得是神鬼玄怪的故事,但是,当时的人都是将这些故事信以为真的。所以,志怪就是“记录”人间发身的神怪故事。从今天看来,这些故事虽然怪诞不经,为现实中之不无,但是写作者的态度则是“实录”,以为生活中之必有。所以,鲁迅先生说:
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神鬼,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因此,唐代人写传奇,从故事形式上和六朝相似,但从写作心理和对待所写故事的态度上来说,则是有“有意虚构”和“诚心实录”之区别的。
唐传奇非但故事幻妙,人情曲折,而且文笔华美,非但六朝小说的简陋文字不能比,就是宋元以后的传奇写作也难以企及。直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才能比美。而且,唐传奇的故事流传特广,被元明以来的文人改编为戏曲上演。如元稹的《莺莺传》被王实甫改为《西厢记》,就是最为鲜明的例子。
(唐代散文)
中唐时期的韩愈、柳宗元等人,排斥当时流行于各种场合的骈体文,认为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动荡时期儒学衰变时期的文章风格,而主张学习先秦两汉时期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传统。抛弃那种讲求对仗和辞藻铺排的文风,而主张文从字顺、单行奇句、长短随情的“古文”风格。掀起了“古文运动”的大潮。韩、柳等人,也成为唐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古文运动直接影响了宋代的诗文改革,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鞏等,都是韩柳的追随者,也是唐宋“古文”最终取代六朝骈体文而成为文坛主体的完成者。唐宋古文也确立为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传统。后来明代的文学思潮主张“诗必盛唐,文必秦汉”,也是和唐宋散文取法秦汉传统相一脉而承的。
(唐五代词)
唐诗之后能别为一家的诗体是词。而词产生于唐,发展于五代,大盛于两宋。因此,唐五代时期的文学传统、音乐变迁、游乐文化等背景对词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词之所区别于诗的“体裁风格”之所在的形成,都产生了十分深入的影响。以敦煌曲子词为代表的作品还带有原生性的特点,以白居易、刘禹锡为代表的中唐诗人开始染指词体,温庭筠、韦庄在晚唐时期以词名家,并且对西蜀花间词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确定了早期词作的基本特征。后来南唐词人始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总之,隋唐五代文学以唐代文学为主,而唐代文学中诗歌最为辉煌,传奇新变,散文重建古文的传统,词体产生并初步确立其风格。这就是唐代文学的基本课题和学习思路。
二、唐诗之盛
1、唐代诗歌的兴盛
第一,唐代诗歌的数量很大。清朝康熙四十四年三月到四十五年十月间,任江宁织造的曹寅秉承康熙皇帝的旨意,设立“全唐诗局”,彭定求等参与其中,在明末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全唐诗》的基础上,编订成新的《全唐诗》。由于该书前有康熙皇帝御制的“序”,所以被称为《御定全唐诗》。就是今天被广泛使用的本子。这个《全唐诗》收集诗歌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现代学者不断搜求增补,《全唐诗外编》补充了二千多首诗歌。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尚君教授作《全唐诗补编》,又得到四千三百余首。这样,现存的唐代诗歌大体有伍万多首。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唐以前各代诗歌的总和。
实际上唐代人创作诗歌的总量,肯定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总之,唐代时期作诗之盛,我们只能从如今保留的五万多首作品中看到一个大概的规模,一代诗文的总数,已经不可想见了。即便如此,五万多首的成就也是惊人的。
第二,写作唐诗的人群十分广泛
唐代的诗歌作者十分众多,二千二百多人是至今存有姓名的,还有很多佚名之作。而且,唐代时期,写作诗歌并不仅限于文人之中,上自帝王将相、王公贵族,下至渔人樵子、僧道妓女,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会参与诗歌的活动。
不但参与诗歌写作的人多,而且大家林立,名家纷呈。首先唐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大诗人,还出现了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益、刘长卿、元稹、韩愈、孟郊、贾岛、李贺、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十分众多的名家。所谓大家,就是说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不但接触了众多的诗歌体裁、而且都有成就,而且在艺术上面目不主一格,十分丰富。而名家相对而言,艺术尝试的广度和发展的深度不及大家,但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成就,为他人所不及,诗歌写作中自不能缺此一种面目,一种风格。后代学诗者,以为李白乃是天才,其高处不可学。而认为杜甫是穷尽人工的,所以可学。从中晚唐以来,学杜的何止千万,苏东坡《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杜甫岂易学哉?
唐代诗歌的流派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歌流派、韩孟诗派、元白诗派、苦吟诗派。还有一些虽不以诗派论,而将其并称为一类作家的,如初唐四杰、沈宋、文章四友、吴中四士、大历十才子、张王、元白、韦柳、贾姚、咸通十哲等。有的在诗歌理论上有相似的主张,有的则在创作上表现出相近的爱好和风尚,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学现象。
第三,诗歌题材的深入发展和扩大
首先,唐代以前出现的几乎所有的诗歌题材,在唐代人的创作中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闺怨诗、咏怀诗、公燕诗、游仙诗、咏物诗、悼亡诗、山水诗、田园诗、羁旅诗、寄内诗、挽歌诗、咏史诗、边塞诗等等,都是唐诗中最为常见的题材。而且,唐代诗人的表现技巧和艺术造诣,足可和前代的诗人相较。
唐代诗歌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也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其题材范围的广泛程度也是超越前古的。把诗歌雅词和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家庭生活、游乐生活广泛结合,表现出多样的写作形态。例如唐代初年的宫廷诗,就是君臣利用宴享的机会,主动效法《诗经》以来“雅”“颂”文学的传统,粉饰政治的清平和祥和。而且还寄寓了一种政治研讨的心愿在其中。
第四,诗歌的体裁十分全备,而且有很多诗人是各种体裁都十分擅长的。
古代诗歌的体裁很多,大体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古诗包括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乐府诗。其中主要指唐代以前就形成的诗歌门类。而近体诗则包括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等,主要是唐代时期形成的讲求格律、对仗的诗体。
初唐时期,沈宋等宫廷诗人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声韵规律等形式要求,正式确立了律诗的基本体式。又在五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七言律诗。讲求格律的绝句、歌行都随之出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所有体制到此完全形成。
五言古诗历来以汉魏为典范,唐代人的五古风格大变,但是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方式。明代诗评家说过“唐无古诗而有其古诗”的话。而近体诗都邑唐代人为典范。在《红楼梦》中,黛玉指导香菱学习写诗,说过这样一段话。
(黛玉说作诗)“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 “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 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论诗一段,大都是从近体上立地步的,进而扩展到汉魏南北朝的古诗上去。而且不主张学习宋代的诗歌,而主张从盛唐诸家入手。这是很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观念。而他所列举的王维五律,杜甫七律,李白七绝,又都是清代人学习写诗的主张。只此一点,就可以看到唐代诗人在为后代诗歌创作立“法式”这一点上的重要意义。
第五、诗歌的流传很广且快。
唐代诗人不但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且当时的人都表现出对诗歌的广泛热情和爱好。名家名篇不仅仅是在文人之间传播,而且几乎是在全社会之间得到响应。首先,诗歌的被乐传唱,是诗歌得以广泛流传的途径之一。
其次,唐代人的诗文篇章,到处被传抄诵读。这又可以分两种情况。第一,唐代的诗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以便赢得科举考试的胜算,所以,往往把自己的文稿到处赠献,希望得到对方的称赞和扬誉。当然他们赠献的对象都是具有地位的人为主。第二种情况是当时社会也有追求新诗的时尚,对于新作名篇的接受心态十分积极。这不但可以显示自己的文化素质,而且也是学习写作诗歌的重要途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时的文人之间交往甚多,往往都有诗文相寄赠唱和。而寄赠、送行的诗文都会被对方随身携带,到处宣扬,广泛流传。这一点且不要说唐代本土的诗人之间联系紧密,就是日本、新罗、百济等国的使节、留学生等在归国之际,中土文人也往往作诗相送。如而王维也有《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并序。
三、唐诗的分期和四唐说的形成
文随世变是一种古老的观念,而且的确反映了文学发展中的规律。唐代诗歌亦是随着唐代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因此,对这种阶段性作以划分就成为诗歌史研究的必要课题。分期学的意义也因此得以确立。总体来说。我们目前仍然接受把唐代诗歌按照时代化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号为“四唐说”。而且,四唐说的形成也是经过较长一段历史时期的积淀而形成的。
首先,在唐代当时,很多文人就意识到诗歌总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貌。然后,宋代以后的历代诗评家和研究者,或者从总体的印象上进一步划分唐诗的发展阶段,或者通过编选唐诗选本等方式,深入思考唐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和不同时期的诗坛构成,最终确定了四唐说的基本框架。南宋末年的著名诗歌理论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说:“唐初体:唐初犹袭陈隋之体。盛唐体:景云以后,开元天宝诸公之诗。大历体:大历十才子之诗。元和体:元白诸公。晚唐体。”在严羽的论述中,唐代诗歌被分为五期,多出了“大历体”。而且,严羽认为这五个阶段中以盛唐为高,是学诗者应当取法的最高典范。后来宋元之交的方回在编辑《瀛奎律髓》时把大历和元和合并,名为中唐。元代的杨士弘编选《唐音》,正式列出来初、盛、中、晚的名目来。明代中期的高棅,继承了这一思路,编选了《唐诗品汇》,正式完成了四唐分期的学说。
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 之以终。至于声律兴象、文词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
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刘希夷有闺帷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苏、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
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 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大历、贞元中,则有韦苏州之雅澹、刘随州之闲旷,钱郎之清赡,皇甫之冲秀、秦公绪之山林、李从一之台阁,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之际,则有柳愚溪之超然复古、韩昌黎之博大其词、张王乐府得其故实、元白序事物在分明。
与夫李贺卢仝之鬼怪、孟郊贾岛之饥寒,此晚唐之变也。降而开成以后,则有杜牧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许用晦之偶对、他若刘苍、马戴、李频、李群玉辈上能黾免气格、将迈时流,此晚唐变态之极而遗风余韵尤有存者焉。
这里明确叙述了唐代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而且提纲式的列举了个个时代代表性的作家及其风格。一个简要的诗歌史的框架就渐渐在其中形成了。从此以后,四唐的分期就正式确立了。四唐说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滥觞于严羽,初成于杨士弘,定型于高棅。并且成了明清乃至现代叙述和研究唐代诗歌的基本框架。今天,我们对四唐时代的基本划分是这样的:
初唐:从唐高祖武德元(公元618)年——唐玄宗先天元(公元712)年。
高祖(9)、太宗(23)、高宗(35)、武后、中宗、睿宗,历时95年。
盛唐:从唐玄宗开元元(公元713)年——唐代宗永泰元(公元765)年
玄宗开元(43),肃宗(7),代宗早期(3)共53年。
中唐: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唐穆宗长庆四(公元824)年
代宗(14),德宗(25),顺宗(1),宪宗(15),穆宗(4),共有59年
晚唐:从唐敬宗宝历(公元825)年——唐哀帝四(公元906)年
敬宗(1),文宗(14)、武宗(6)、宣宗(13)、懿宗(14)、僖宗(15)、昭宗(16)、哀帝(3),共82年。
四唐说虽然有这么久远的历史渊源,而且得到广泛的认同。但是,并不是没有矛盾,例如把文学的变化确定在皇权更替的具体的年代,就不是十分具有说服力。所以袁行霈先生主张把初唐划到开元八年。而一些具体的作家在时代归属上也存在争议,例如杜甫出生于玄宗先天元年,卒于代宗大历五年,开元时期,他才开始崭露头角,天宝以后知道大历时期,是他的创作高峰。所以复旦大学骆玉明等主编的文学史就把杜甫划归中唐。对于这样的情况,有的人还在探讨其他的划分方式,例如胡适等人主张把唐代文学以安史之乱为界划为前后二期,前期以李白为代表,后期以杜甫为代表。余冠英先生将唐代文学化为八期,倪其心等人又主张三期。但其基本的思路不是把四期中的某些段落合并,就是把某些段落再行细分,看来,四期的划分法还是基本的分期框架。只是我们在认识这一分期是不能太过拘泥,灵活处理具体诗人的写作经历。四期的分法只是我们认识唐代诗歌的基本趋势和宏观把握,便于描述文学史的发展和理解一些重要的问题,也有利于以其为参照理解一些重要作家的风格和文学史上的意义。
四、唐诗繁荣的原因
中国诗歌自《诗经》起,经过千百的发展而极盛于唐,看似自然而然,但是实际上却有一定的原因可寻。总体来说,这是时代的发展和诗歌发展共同造就的。
1、社会原因
第一、唐代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有一个崭新阶段,大一统的王朝恢复了传统的崇高的社会信念,激励出更加积极自信的社会理想。这种政治上的胜利使得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至高点而开始弘扬时代的精神。
第二,安史之乱以前,唐王朝虽然发生了多次的宫廷变故和边塞冲突,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为主导方向,这就为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新变奠定了基础。
唐代诗歌经过初唐的百年发展而到盛唐时登上高潮,也正是和这种社会发展的轨迹相伴随的。历史地说明了唐代诗歌的大盛和盛世政治的建立之间密切的内在关系。
第三、隋唐时期开始施行科举制度,而且鼓励文人怀才自举。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彻底打破了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完全开放了文人积极入仕的道路,扩大了文人进入社会上层、参与政治、军事、文化活动的规模。文人读书仕进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鼓舞,这就赋予唐代诗人更加自信、开朗、豪放的时代性格。
其实,科举的门类又很多,但是最为主要的则是明经与进士两种。其中进士又重于文章诗赋,而明经则重于读经,所以当时人于此中更加重视进士。有“四十少进士,十五老明经”的说法。可见明经进取甚易,而进士科甚难,因难而贵。
此外,和科举进仕相配合,文人们还会壮游观风、隐居自显、出塞入幕,这些都给诗歌的写作带来具体的影响。
第四,唐代诗歌的发展和辉煌,和帝王将相对诗歌的重视与爱好也是相关的。
第五,唐代在思想上比较多元,儒释道三家都得到重视。而且唐代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政治亚洲民族交流最为繁荣的时期,多种文化都汇聚在大唐的国土上,多少新奇的景观和人物风情都得以展示,这些都以一个开放的文化形态展示出大国宏阔的气象。这些对唐代的文学、艺术、饮食、服食、建筑、民俗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2、文学自身的原因
第一,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为唐代诗歌的兴盛奠定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五言诗歌发展的时期,建安、正始、太康、元嘉、永明等时代的文学都有很大的发展,不乏名家。A、咏怀、咏史、玄言、山水、田园、宫体等的形成,积累了文学的经验和探索。B、在反切四声之学的影响下,文学创作进一步追求诗赋写作中的声律美,进而产生了永明体,以谢脁、阴铿、何逊、庾信等为代表的诗人,在创作的实践中积极反映声律的内在规律,加快了近体诗的形成。C、在南朝乐府、北朝乐府等诗歌的影响下,吸取格律的内在因素,五绝等小诗的形制和基本风格也得到初步的反映,小谢、庾信、王褒等人,都有重要的作品为人称道。D、南北朝时期是古代诗歌理论发展最快的时期,出现了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专门论文的著作,而许多的文人也都对文学发表过看法,如萧子显、裴野、萧纲、萧统等,主动探索文学写作的内在规律和沿革的方式,这也为文学的自觉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诗歌传统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得到重视。初唐时期的诗文基本上沿袭的是齐梁以来的遗风,特别是以宫廷诗歌的创作为主。而四杰、陈子昂等人对此已经提出批评,他们在反省前代文学得失的过程中,认识到诗经的风雅兴寄传统和建安风骨的意义,所以,从陈子昂开始提倡兴寄和风格这两个原则,革新诗风。后来李白等人都是在这一思路下继续廓清了诗歌发展的道路而创生了盛唐的诗歌高潮。所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序》中说“开元十五年后,格律风骨始备”,把形成于六朝时期的“格律”和传承于建安的“风骨”相并列为盛唐诗歌的两大要求。而在此时稍后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对学习汉魏和六朝的诗风提出了“转益多师”的原则,在风格上提出了“掣鲸碧海”的追求,显示出盛唐时期诗歌精神的高度和境界。
第三,南北文化的交流,给诗歌带来新的精神风貌。在南北朝时期,南朝人物和北朝人物在学风、文风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这基本上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出了道路。
第二讲 初唐诗歌
一、初唐诗歌对齐梁遗风的革新
在南北朝及杨隋时期,政治家和文学理论家都对齐梁以来的绮靡风气和艳情爱好提出了批评。而随着北方政权对全国的统一,北方文化对诗歌创作风气的影响也渐渐增强,北周的庾信书写北方风物和亡国之痛,隋代的卢思道、杨素创作了质朴清刚的诗歌,与空虚浮靡的齐梁诗风有极大的不同。这些都成为革除齐梁文风的积极尝试。
革除齐梁诗风并不是要彻底否定诗歌创作,而是要创作更加富有精神内涵和艺术个性的新型诗歌。换言之,就是要以新的诗歌风貌变革旧的诗歌习气,它的困难来自于艺术创造本身的自我超越的艰难。因此,就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对诗歌传统作以全面深刻的反省,进而在自己的时代中逐步使得诗歌创作自觉为人们的精神需要和表达方式,而不仅仅是才华的技术化展示与欣赏。
初唐诗歌发展近百年,就是在理论上不断反省诗歌史得失,创作上结合诗人在新时代的人生体验、社会思考,深入挖掘诗歌表现力的探索中,革除齐梁遗风的历史过程。总体来讲,初唐诗人从表现个人抱负、历史情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重新认识了建安诗歌“慷慨多气”的风骨和力度,将其和齐梁诗歌充分发展的创作技巧和文词之美相结合,确立了唐代诗歌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建安风骨成为革除齐梁诗歌“浮靡”风气的关键性的诗歌传统。
西魏曾经以“尚书体”文章复古,但随即在南朝文人庾信等影响下被骈俪时文所冲击。隋文帝杨坚的下诏要求文章以“实录”为标准,但随即在隋炀帝对南朝文化的向往和习染中瓦解。唐代初年,随太宗以布衣起家的魏征、房玄龄等文人,主要以政治家和辅相的面目出现,而主要的文学成员还是以隋朝人物虞世南、许敬宗、杨师道、陈叔达等人为主,这就决定了唐代初年的诗歌创作依然是齐梁遗风,虽然他们在写作时表现出极大的伦理道德的压力和不自信,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改变这种写作的面貌。初唐诗歌革除齐梁遗风的任务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的。大体来说,这种探索可以分为三个较大的阶段。
北京大学,人大,北师大中文系古代文学考研辅导班-隋唐古代文学概况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05
相关话题/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流派作家一览表
朝代 代表文学 流派/名家 来源 文体 代表人 代表著作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8《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一章 上古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201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中外文学基础 名解 1、民间四大传说故事 2、《人间词话》 3、母题 4、形象思维 5、敦煌变文 6、不可靠的叙事者 简答 1、卡夫卡《变形记》的叙事艺术。 2、鲁迅说《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谈谈你的理解。 3、艾略特对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人的影响。 4、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南京师范大学考博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复性书》:韩愈的弟子李翱所作。《复性书》三篇为宋代理学家谈心性开了先河,上篇总论“性情”及圣人之关系,中篇言如何修养成圣的方法路径,下篇勉励人们进行修养。李翱的《复性书》,以《中庸》、《易传》为立论的根据,企图建立起儒家的心性论学说。他把“性”与“情”分开,认为“性善情恶”,“性”是天授,所以是善的,而其恶是因为被“情”所昏蔽,这一点启迪了后来理学家对“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分野,亦是理学家“天理”、“人欲”之辨的根源。15、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的地方。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关于该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有着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南京师范大学考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汇编
今存解说《尚书》最早的传记。《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尚书》类著录《传》四十一篇。乃伏生遗说,其弟子张生、欧阳生等撰录(见郑玄注《尚书大传序》)。郑注析《尚书大传》为八十三篇,并为之注。《隋书经籍志》有《尚书大传》三卷郑玄注。《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经籍考》并同。余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博真题—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方向
2012年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名词简介(8*5) 1、伪古文尚书 2、汲冢竹书 3、三礼 4、《史记》三家注 5、四声八病 二、论述(四选三,60分) 1、茅盾将中国现存神话区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系统,顾颉刚则将中国神话区分为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两大系统,谈谈你对中国神话区域特点的认识。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考博真题—中国古代文史知识
2012中国古代文史知识 一、名词解释(5*8) 1、《公羊传》 2、《楚辞补注》 3、南北禅宗 4、国子监 5、九族 6、三省六部制 7、庆历党争 8、《贰臣传》 二、论述题(20*3) 1、简述科举制度的演变、发展及对文学的影响。 2、史学界一般视两汉至隋唐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宋元明清为后期, ...考博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1998-2017南京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汇编
南京大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吴文亮整理 【古代文学】 【19982017】 历年真题按朝代分类: 一、先秦(《诗经》、诸子散文) 1.试论《诗经》的采集、整理、流传 及六义之说。 (1999) 2.春秋战国时期因诸侯各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频繁,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记录有关事件、人物言行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1西北大学古代文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
西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汇总及参考答案(20042013年) 2004年 1献诗、采诗、删诗:是古代关于《诗经》编订和成书过程的学说。所谓献诗是指周代公卿列士向周王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是有史籍可考的。采诗是指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确切与否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102017南京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和古文献的复试真题
2017南京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考研复试笔试真题回忆版 2017年的两古笔试感觉比往年简单一点。。。。。【题目具体记不清,就记个大概,希望大家不要嫌弃】 1、(关于域外汉学的题),问读过哪些域外汉学的书,试以某个作者或某部作品为例进行说明评析。 2、(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摘句,评点等等具有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6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文学考研723考研试题(中国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
北师大201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史(75分) 一、论述题(共20分)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请以《诗经》具体作品为例,解释兴观群怨的意义。 二、材料题(共35分) 相 思 ① 【唐】王维 红豆②生南国,春③来发几④枝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01南开大学2017-1998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
1998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 台阁体 2. 乐府诗 3. 竹林七贤 4. 《录鬼薄》 5. 话本 6. 谴责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 何谓建安风骨? 2. 何谓诗六艺? 3. 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主张。 4. 词和散曲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1-28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中国文学史(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2010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考研试题一、汉语基础现代汉语题型:名词解释、分析描述、简答、论述名词解释考了语义场等5个,每个2分;分析描述考描述声母、韵母、分析合成词的结构、分析疑问句的类型、层次分析、歧义分析;简答考了音位变体、隶变、还有一个记不住;论述考的的层次分析三原则。古代汉语题型:名词解释、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复旦大学2010年804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文学理论1.论述西方任一文学批评流派理论,主要观点,代表人物,主要著作,阐述的主要内容。(30分)2.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概念,彼此间的异同。(60分)3.文学的内部性是什么,包含哪些方面,就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展开论述。(60分)中国古代文学史专业名词解释(30分)1.三家诗 2.元嘉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北京大学2010年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课考研试题(回忆版)
凭记忆写下来的,如有出入或者缺少的地方,请指出。与大家共勉!专业一、词语解释:1、 悲士不遇赋2、 楚辞补注3、 方回4、 饮冰室诗话二、论述题1、 论《左传》的叙事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2、 论初盛唐时期诗人对诗的复古理论和创作实践。3、 王夫之批评苏轼的诗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