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基础专题总结
【一】 电视艺术的特性
(近几年的真题,对于广电艺术的特性的考察很常见,比如仪式性、时尚性、文学性等等)
1、即时传真
独具的特性,即时传真使电视艺术常常最有某种“现场”的意味;即时传真营造的现实感具有独特的魅力,可以从现场直播的强劲表现中看出即时传真确实是电视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
这种特性给艺术创作的方向和方式产生影响,如对于“生活原生态”的追求(真实的魅力),追求即时的时效优势等(当下感,共鸣)。美剧的边播边拍,电视剧题材与当下热点结合,如剩男剩女题材《大女当嫁》《张小五的春天》,访谈节目
2、综合性
从艺术学的层次上说,它是多个艺术门类的综合,兼收并蓄,通过它可以容纳各种各样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可以在电视上得以呈现。另外,它也吸收了各门艺术的元素,如摄影的造型性,绘画的写神,尤其是电影的视听语言等,从而形成了自身的魅力。
从美学层次上说,它是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综合,如春晚中的分会场,时空自由调动;它是视听效果的结合,更立体,更具表现力;形式美与叙事美的结合,如电视剧、MV等。
最能体现综合性的莫过于电视综艺节目了,如春晚,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超级的阵容赢得巨大感召力,是电视艺术综合性优势的体现。
3、大众性(大众艺术)
背景:
19世纪中叶,社会经济条件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格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提高,教育普及,民众的文化水平提高,技术发展使其有很多闲暇时间,于是对于文化艺术有了需求;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将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纳入了商品消费的轨道;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复制能力使艺术普及,社会的巨变引起艺术形态的巨变。
大众艺术:工业社会产生的大众群体的文化伴生物,娱乐的艺术。商品本质、追求利润、取悦受众、大量复制、缺乏个性
电视为什么是大众艺术?
a.制作传播接受方式、强大影响力;
b。成本压力、商品趋势;
影响:
消极——媚俗,大众、商业、社会权威三位一体。在这种极权统治下,其作品不免会粉饰、肤浅和庸俗;
工业化生产,无深度、模式化、缺乏个性(06真题)
如何克服?
体制内突破+机制本身突破。
积极——精神产品丰富;群众喜闻乐见;慰藉心灵、提高素质、满足需要
大众艺术是否必然低级?不是。
真诚天才创作,通俗形式可以包涵深刻内涵,如:传统通俗艺术:相声,小品;
各时代都是低劣占多数,高雅艺术也有垃圾
电视是不是当代艺术的主流?
不是。数量占主流、形式上继承现实主义,但致命弱点是缺乏经典和深刻,只有自身突破才能成为真正主流。
4、时尚性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电视艺术的实现方式逐渐地多元化,电视节目在制作观念和水准上更加地趋向时尚,这种时尚不仅只是体现在外部的包装和技术的表现手段上,如春晚的舞美灯光设计,娱乐节目的包装理念。还在于节目的内容结合社会现实的热点以及时尚的语言和事件,紧跟时代潮流甚至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潮流。而这些都体现为电视艺术的时尚性。
如当下剩男剩女话题正热,很多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就紧跟潮流,有所体现。
5、仪式性
电视艺术由于其家庭观看模式,人们日常化审美,在心理距离上很近,不会对电视上的内容很认真地观赏,更不会把它当作艺术品般仔细品味,所以电视创作者为了让观众以更好的态度去欣赏他们的艺术,经常会在节目中加入一些仪式化的手段,特别是在一些节庆日,更是把节目庆典仪式搬进电视,如春晚的零点钟声,选秀节目如“好男儿”中经常出现的选手淘汰后灭灯,升降台下去等等。另外像是一些庆典日,电视表现仪式的内容那更是家常便饭了,在电视上经常有很多仪式上演,如升旗、哀悼等等。这些都表现为电视的仪式性。
6、文学性
电视艺术汲取了很多文学元素,如文学中的意识流、蒙太奇等创作思维,还有文学化的解说语言,另外还有其抒情手法和诗化意象,如隐喻性画面,象征性画面,夸张性画面,对比性画面等,都为电视艺术叙述故事和表现情感所用。另外电视还常把文学作品的内容本身电视化表现,如《电视诗歌散文》,还有电视剧也常常改编自文学作品,这些电视与文学的紧密联系,使电视艺术不可避免地具有文学性。
7、参与性与互动性
电视的传播共性决定了电视艺术的参与性,“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本身,带有较强的参与性;
特殊审美心理决定了电视艺术的参与性,看电视是开放的,看电影是“观赏者”的审美心理,而看电视时较为自由,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的。
特殊表达方式决定了电视艺术的参与性,电影是剧中人彼此对话,观众是第三者,电视艺术多通过特写镜头直接向观众讲话,主要目的是倾吐感情,因此,观众是站在当事者的立场参与节目的。
互动,跟电视文化的社会审美取向的变化有关的,电视呈现出“由单元向多元、由单纯教化模式向自主选择的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空间向私人娱乐空间的转换。”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观众通过媒体来反映自己的思想也显得十分自然。观众与媒体的互动关系的产生,首先就产自于观众与媒体之间的平等关系,是直到电视时代才出现的。
回顾综艺四阶段的互动情况
观众参与电视节目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意见参与形式,新闻资讯类,设置话题让观众发短信或在网络上留言发表意见,如中央2套《第一时间》,浅显层次
辅助参与或辅助表演式,部分谈话节目中,现场观众参与提问,或表达自己观点,如……另外,表演类节目逐渐加入观众表演,如电视歌会
成为节目的灵魂和主角,以他们的语言、观点或者表演作为节目的最大看点,主持人只是绳子,不仅如此,节目的观众同样参与节目,他们拥有取舍权,决定游戏的胜负,如超女。
广播电视节目听众参与性
广电节目为了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获得更多受众对节目的关注,常常会通过及时或延时的交流手段如电话热线、短信平台、网络留言等,来实现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这样一来极大地满足了受众想要参与的心理诉求,也借此打开了节目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8、人文性、贴近性、群众性、服务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革,高科技形成的技术霸权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阶层的不平衡和精神失落,都有可能促使广大受众对人文精神有一种空前的渴求,需要人文关怀来调节和梳理。倡导人文精神,满足受众人文关怀的需求,是电视节目的责任,也是发展趋势。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竞争格局下,电视节目想要脱颖而出,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人文意识,将话语权让位于广大受众,使受众真正成为电视关注的焦点,即实现“贴近性”和“服务性”。
贴近性,是节目内容要尽所能贴近目标受众的日常生活,从工作、居家生活、休闲等活动中寻找话题,使其成为节目主角:节目形式要采用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亲和力,产生共鸣。如一些情感类节目《人间》
电视艺术的服务对象,充分体现出贴近性、群众性的艺术特点。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把服务目标定位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上,并以收视率作为衡量电视艺术优劣成败的重要标准,从题材、主题到样式、风格,都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与审美习惯为出发点和归宿。如《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闯关东》等等。
服务性是指通过向观众提供实用的生活资讯和常识来服务观众,增强观众对节目的依赖性。这种服务性是电视节目很重要的优势之一,却常常被单纯追求实效新闻或娱乐节目的主创人员所忽视。实践证明,在节目中增强服务意识,关注日常生活时取胜市场的关键之道。央视《生活》《为您服务》长年不衰,就是这个原因。还有《天气预报》的收视率
【二】 电视的传播特性
1、一次性传播
作为一种电子媒介,电视的传播方式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即时的线性的一次性传播,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超越空间限制的远距离传播,在一次性传播中制造惊人的收视者,可以说是电视传播的基本特性,但转瞬即逝,使其成为短命的艺术;
电视传播的此特性也使其不能创作更多艺术内涵的艺术作品,一部蕴藉深刻的艺术作品常常需要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其妙处,其线性流动更加剧了这种状况;
技巧方面,电视艺术的展示节奏受到这种传播方式的限制,电视观众只能被动地根据节目自身时间节奏进行接受。
因此,创作者由于这种传播的限制,不得不使其作品尽量平易直白,尽量剔除那些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悟的审美信息,有失于浅薄的可能;
新鲜感、新奇感就成了竞争法则之一。如电视剧中,引人入胜的悬念、突如其来的转折和出人意料的结局,一直是激起观众兴趣的基本手法,但这又可能导致只重悬疑技巧和新鲜花哨,而忽视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段。
2、电视节目的连续化和系列化
流动的电子传播很适于系列性和连续性
时间的连续性为广电的主要展示形态;另外,通过这种办法可以有计划地去制造观众,把收视习惯融入到他们的生活节奏中,如电视连续剧的固定观众,电视系列剧,各自独立成章,新老观众都可以加入;而通过连续性和系列化,媒介传播和人们的相互传播可以达到观众不断膨胀的效果;如潜伏
电视连续化和系列化是电视业激烈竞争的产物,有利于保持收视率、固定观众、培养收视习惯。如周播、日播、季播的概念,长篇史诗电视连续剧,时空跨度大
3、空间关系的两重性
一方面,从传播到用户方接受,遥远;另一方面,电视荧屏到观众的家庭环境接受,接近。
观众在近距离接受中容易产生亲近感,由此也产生了面对面交流这种节目样式,还有“引戏员”这样的新型电视结构,负责沟通创作者和观众。栏目剧
对观众来说,电视表演登堂入室,似乎比剧场表演更亲近,而对于表演者来说,跟观众缺少直接交流,常常因为场景的限制,前后要表演没有逻辑的片段。
拓展:电视审美日常化(06真题)
【是什么】所谓“日常化”,是相对于专业化和仪式化来说的,专业化涉及专业实践领域,仪式化则涉及对象虔诚的情绪、高度专注,而日常化则是一种与生活的日常状态相适应的情绪心理与行为状态。
艺术的日常化即艺术的生活化,艺术的创作与接受都是在一种日常的生活背景下进行的甚至已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并不意味着技艺水平的日常化或者是思想内容的平庸化。
【为什么】日常化不仅意味着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仪式化的消解,同时也是作为专业化的艺术在强大的大众传媒的挑战下的一种不得不然的选择,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这正表现出传统的注重纯粹审美经验的艺术向现代大众审美文化转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随着广播电视的逐步普及,节目接收也越来越便捷,各种频道竞争激烈,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收看到各种各样和类型的节目,电视的审美接受也逐渐失去了其仪式化和贵族化的色彩,走向普通大众化的日常化的生活领域,电视也由家庭围坐式观看变得更加随意,即使是一些直播性的专业性和仪式化色彩很浓的节目也已褪去那份庄重的光环,很难持续保持注意力。
【怎么样】这样的日常化审美:
意味着审美距离的缩小或贴近,电视已成为家庭中的一员;
它与观众的跳跃式观赏分不开,间歇式观赏
日常化审美也体现出审美的淡化现象;
它还带来受众角色感的变化,既是群体的,也是个体的,既是消费者,也是参与者。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充分体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创作,能够被大规模复制,适合日常化接受,大众艺术的标准文本是流畅的、平面的和易解的,能够让日常接受者者在日常环境中也能获得某种表浅的审美愉悦。
【怎么办】由于电视的日常化审美,电视创作者想要吸引观众保持足够的持续关注,必须要有些小手段,基本原则就是要内容精彩,形式新颖,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心理。内容上,满足观众的某些需求,如实用、休闲娱乐、知识等,形式上,制作包装突出自身个性,精彩的导视和预告,制造亮点和兴奋点。适时地,可以制造一些仪式化手段,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三】 电视文化
1、 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吗?(05真题)
电视,作为20世纪人类文化舞台上的闪亮的星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对电视引发的讨论也十分热烈。
由于它的技术性和传播特性,如一次性传播、时间的线性流动、日常化审美等,使它不能只讲究高端的艺术品位和美学追求,因为真正的经典艺术作品是需要反复精雕细琢的,反复咀嚼才能体味其中的艺术美感。显然,电视的一次性传播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而对于电视观众来说,电视就像家人一样,无需仪式化地来观赏,只是日常化审美,用来放松娱乐,也不用注入太多精力。所以,基于对收视率和广告的追求,电视创作者近可能使自己的作品尽量轻松、通俗、平易,观众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当然其中也不排除出现低俗、媚俗、浅薄的节目,如大量无深度、制造低级趣味的娱乐节目,窥探他人隐私,暴露假恶丑的情感类节目等,于是,有些文化人,开始忧心忡忡,开始说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快餐文化。这个说法有其原因,因为电视节目现在确实商品性质太浓,跟观众之间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供需关系,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为了满足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制造噱头,有些电视节目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一味地追求平面,忽视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如08年被广电总局叫停的重庆卫视《第一次心动》。所以,在这个角度看,这个观点似乎是成立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用多维角度来审视电视文化。从人类文化学来俯视电视文化,它一方面更多地体现了大众文化的需求,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豁达,融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娱乐文化与一炉,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姿态,如它既有高品位的电视艺术片,又有通俗的娱乐节目;从中国传统文化后视电视文化,它是传统文化发展链条上,现在时段主体的显现者,它在完成继承文明、沟通未来的使命中凸显自我,如新闻节目与历史记录片的结合;从社会文化生存的角度外视电视文化,电视文艺更为明显地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综合和兼并,其身份呈现多元文化的形态,如既有历史的,又有现今的,既有科技的,又有朴实的;从电视文化本身的内视,电视文化身份多体现的是综合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形态,体现出兼容性,集文学、音乐、电影等文化于一身。【高鑫观点】
总之,在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电视是以全能文化形态,在实现对传统文化纵向聚合和对现代文化横向综合的过程中,多维度地体现出其多具有的边缘性文化本质和全球性文化趋向的一种文化类型,所以上述的说法是片面的。
解析:此题来自苗棣《电视艺术哲学》一书的观点,也是电视圈长久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同学对于这样的话题应该有敏感度,并有意识地做出自己的思考,凡是有争议的观点,经常都很容易被考到,同学们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 电视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你怎么看(09真题)
(一)从本质看,电视文化与消费文化共同具有大众文化属性
电视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是一种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的文化形态,这主要表现在它本质上属于大众文化,但同时又兼具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属性。
电视文化不仅传播对象是大众,大众化节目是电视内容的主体,而且电视文化现象必须依托于大众而呈现。电视在节目制作、传播和接受方式上的特点使它特别适合大众文化的载体,电视运作机制及电视传播电视接受的基本特性决定电视带有大众文化色彩,在成本压力下,当今电视也是靠着商业化靠拢的趋势。受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影响,传播制作成本回收的链条影响,大众艺术必然成为电视艺术的主流。
消费文化也是一种大众文化,它由大众的消费行为而生成。
(二)从结构要素看,电视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
电视文化是一种内容宽泛的泛文化形态,由围绕电视传播活动所形成的电视生产(设备生产和传播内容生产)、电视传播、电视内容交易流通和电视消费等行为共同构建而成,它从结构上讲分为电视物质文化、电视精神文化、电视制度文化。
其中,电视物质文化指的是实施电视文化建设中所必需的硬件,电视制度文化支撑与维系电视文化运作的相关制度,而电视精神文化则不仅包括电视节目传播的知识、内容,而且涵盖了电视观众通过电视收视而产生的精神功能,以及由之创造的经济效益。
这每一种文化形态都与消费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上都可以纳入消费文化的范畴,正是电视文化的丰富构成决定了电视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
(三)从生产和传播过程来看,电视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
首先,在电视传播链条的起点——电视内容创作阶段,当代消费文化背景是一切创作的基础和源泉。如广告,电视综艺和娱乐节目的更新换代,也是由于消费文化的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
其次,在电视产品流通和消费的过程看,电视传播本身就是在建立一个消费的平台——以精神文化消费为主的平台,不仅电视文化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已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一道风景线,而且现代社会的电视观众更大程度上是以消费者的身份在进行着电视节目的收看。
综上所述,在消费文化语境中蓬勃发展的电视文化自身就是一种消费文化,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参与社会价值观念的建构,这是由电视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多元性特点决定的。
3、电视文化多元化的建构(电视艺术的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大纲】)
电视文化必然是媒介性的、综合性的、动态发展的,在日益分众化、小众化的今天,多元化是最佳策略。但也要警惕多元化导致社会必要原则和文化立场的缺失。
(1) 主流文化:以深厚民族文化为基础,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如主旋律的电视剧《长征》、电视专题片《百年中国》、电视纪录片《人民大会堂》等等。
(2) 精英文化:社会道德实现和社会良心守望;如电视艺术片《西藏的诱惑》、电视纪录片《敦煌》、科教频道的很多节目,品位和格调高,文化内涵,也集中表现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文化。
(3) 大众文化:通俗化——首先应该具有合乎大众审美需求的内容与形式;多样化——把少数人的文化变成多数人享有;要避免庸俗化和商业化;如现在大部分的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都是迎合大部分观众的,大众的通俗的作品。
商业化和消费性 :精心设计诱发受众消费欲望,如《大长今》,大量的植入广告,为广告定制的电视作品,如芒果台的《丝丝心动》等。
期待与建议:
科技引发媒体革命,文化对话空前重要,电视文化应该贴近现实、生活、百姓。当代大众是个很含混的概念,因此电视文化应该开放、民主、多元
知识精英应该对大众文化保持一种文化清醒和理性批判精神
电视文化应该紧跟时代、兼顾大众与小众、娱乐+现实、适应传统引导潮流……
所以,审美文化与大众文化在电视艺术中应该和谐共处,兼容幷蓄,各取所长。因为电视本身的特性和传播特点,决定的他的受众面极其宽泛,雅俗共赏是电视创作的最高追求。(思考,参考雅与俗)
PS:广电主流文化的体系建构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市场的吸引力,社会的凝聚力,思想的影响力与心理驱动力的文化资源。
一、广电媒体主流文化现状
由于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我国70后的年轻人已经出现明显的西化痕迹,他们严重远离民族文化和传统道德,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和主流价值观的缺失。广大受众对于现阶段低俗文化泛滥及主流文化缺失日益不满。
由于媒体具有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在经济社会转轨和自身向市场转型的过程中,面对必然会出现的这些问题,中国的电视媒体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损害社会效益来获得经济效益,即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又要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刻不容缓地推进主流文化的建设。
二、广电媒体如何建设主流文化
在我国,高端和娱乐没有很好地打通,高端节目要么流于说教,要么曲高和寡;娱乐节目要么缺少内涵,品质不高,要么就不登大雅之堂,流于低俗,一直存在着高端和娱乐两张皮的问题。
由此可见,中国的电视媒体要积极承担高端崛起与建设主流文化的职责,就必须在价值上引导、在品质上提升,在品种上创新,就必须把雅高端和俗娱乐很好地融合打通。当前的关键,一是提高文化自觉,而是强化执行力。
比如在主流文化领域创作的红色经典系列作品,不仅激励了一代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真挚的民族情感,使他们对于国家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产生了高度的心理认同,而且奠定了他们对中国主流艺术的审美趣味。
以湖南卫视为例吧,2000年开始,先后推出了《毛泽东与湖南》、《世纪宣言》、《小平十章》等理论文献片,获得了良好的反响。从2002年开始,湖南广电又确立了大片战略,从《快乐大本营》到《还珠格格》,再到《超级女声》,从《变形计》、《阳光伙伴》到《情系大湘南》,从《大明王朝》到《恰同学少年》,有品质的娱乐节目和有思想内涵的高端节目逐步成为湖南卫视的两翼。
“一个主题,两个重点,三个结合”的思路,一个主题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重点是从娱乐崛起到高端崛起,实现娱乐和高端两翼齐飞。三个结合是创作必须结合现实,品牌和市场。多年来,湖南卫视在重大活动和重大晚会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如连续几年的超女,公益元素。《国球大典》《阳光伙伴》《成人礼》等鼓励年轻人积极向上,励志有为,赈灾晚会,金鹰节,轰动效应,社会责任……
央视所作的更不用说,……
4、电视语境下经典文化的生存
经典文化:某种文化中具有根本性或权威性的著作;文学艺术中权威性的典范作品。如古典音乐、京剧文化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权威性与传统性。
【问题】电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经典文化在电视语境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限制:
(1) 大众文化极大挤压了精英文化代表的“经典”的生存空间;
(2) 经典观念和经典趣味日趋淡化;
(3) 对经典的反讽和颠覆时有出现,如《春光灿烂猪八戒》
【原因】
以前对于经典作品的审美无功利性被消解了;把经典作品当作圣经一样宝贝的时代已经过去。
消费文化强力渗透,高雅与低俗、精英与大众的界限消解,经典文化选择趣味趋向多元、动态
经典文化的世俗化以及建立在现代科技发展基础之上的消费社会中无所不在的市场原则,导致了满足物欲、游戏人生、摒弃责任的生成,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大障碍。
【出路】
电视虽然大众,但也不是完全不需要文化底蕴尤其是那些经久不衰的经典文化的浸染的。现代观众看电视除了娱乐休闲之外,也是有获取知识、艺术审美的需求的,所以经典文化需要在电视语境下巧妙地借助电视这一大众的传播媒介来扩大自身的传播面,焕发第二春。
如前两年的纪录片《故宫》就创造了一个经典文化的经典传播。《故宫》将浪漫主义等创新理念注入传统纪实创作,大胆突破了传统的纪录片理念,在创作手段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比如追求视觉形象的创新,大量3G动画的运用,传统历史题材与现代高科技的有效统一。《故宫》将凝聚了五千年文化的非常厚重的内容用电视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使世界产生震撼,让中国人为之骄傲,它让人们对传统文化肃然起敬,对于民族瑰宝,对于它的历史变迁,它的命运兴衰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上的创造性和神圣灵光,后世都应该怀有宗教般的敬畏之情。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我们还有更丰厚广阔的文化资源,但是得到开掘的还很少,《故宫》做了一个很好的探索,也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突破口。
《故宫》的后续产品的开发和国际合作也很成功,与DISCOVERY合作,剪辑成国际版,向海外发行,传播了中华文化,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其DVD光碟也销售,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要找准切入口,用适宜的电视化手段来传播经典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电视也因为成功的经典文化作品浸染了文化气息。
中国传媒大学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辅导班-广播电视艺术基础专题总结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5
相关话题/广播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717广播电视艺术基础考研试题(回忆版)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外国广播电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广播电视语言艺术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广播电视艺术基础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广播电视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外国广播电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广播业务(理论及应用)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广播电视语言艺术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广播媒介概论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广播电视文艺评论写作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广播电视艺术基础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广播电视技术管理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广播电视史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暨南大学2004年考研真题-广播电视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基础一 基本概念: 无线广播 声音广播 狭义广播 有线广播 广义广播 无线电视 电视广播 有线电视共济二 广播的发展简史:1 自然科学基础:电磁波理论、无线电通讯的试验2 简要发展:1921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商业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KDKA,这是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