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辅导班-广播电视艺术基础专题总结(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5


捧红了倪萍、周涛、曹颖等一批著名主持人,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这种节目形态已不适合现在观众的需要,收视直线下滑,由盛入衰。2004年10月被央视末位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欢乐中国行》,它涵盖多种艺术品种,更强调互动性和时尚性,还走出演播室,尽情展示祖国各地的风采。
(2)    游戏娱乐综艺浪潮,游戏+明星:《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
内容全面游戏化、明星嘉宾成主角,观众从消极的看客变成积极的参与者,主持人明星化。
随着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达到了某个临界值,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也发生了愈来愈显著的裂变,比如从理想的变为世俗的,从精神的变为物质的,从集体的变为自我的,等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们对快乐(尤其是感官快乐)的欲求急剧膨胀,他们不再为寻找身体快感而感到罪恶,而是将其视为评价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价值尺度,成为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歌词里所唱的那样:“你快乐吗?我很快乐!快乐其实也没有什么道理,告诉你!快乐就是这么容易的东西, Don’t worry, be happy!”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这一时期反而变得越来越凝重、严肃、僵化的晚会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而轻松愉快的游戏节目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普罗大众寻找快乐、实现快乐的伊甸园。
(3)益智博彩类:游戏+知识+高额奖金。《幸运52》《开心辞典》“家庭梦想”、“公益热情”来吸引观众,靠向主流。
当仅仅作为明星的陪衬已经不能再满足大众的物质欲望、竞争欲望和参与欲望时,人们惊喜地在竞猜博彩节目中找到了更多乐趣。以《幸运52》为代表的竞猜节目为广大平民展现出一个自由、公平的理想乌托邦,在这里,只要凭借着足够的智慧和幸运,就能够“一夜暴富”,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优越感的双重胜利。“它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物质匮乏、没有身心疲惫和精神寂寞之忧的理想化世界”。
(4)真人秀:平民+秀。前期“真人野外秀”,后期是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室内真人秀。《超级女声》把观众打造成上帝,海选吸引,淘汰权赋予。无门槛、原生态、平民化、互动性,是真人秀与综艺两种制胜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文化语境日趋多元化,中国人的价值观也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状态,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市场化环境中逐渐形成。在综艺节目中,平民的欲望体现为一种自我崇拜、自我表现和体验式狂欢,这是使人确认自己为人的一种内在心灵的、超越物质的欲望。“海选”、“零门槛”、“PK”使这种欲望以最直接的、最易取得、最轰动的方式表达出来。对大众来说,平民造星的机制,意味着偶像神话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相对于博彩时期的单纯物质奖励,选秀节目无疑更加契合了新世纪综艺节目观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娱乐化
【是什么】电视娱乐传播的流行已成为世界性的风潮,过度的娱乐化也遮蔽了电视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中国电视也逐渐走上了娱乐至上的怪圈:对快感的追求替代了对美感的追求,娱乐节目文化内涵的缺失以及创新能力不足使得娱乐传播陷入困境。
【怎么样】表现为:未老先衰,克隆雷同、创意缺乏、品位低俗,一些老牌节目难以为继,如《幸运52》、《超女快男》、魔术类节目
“愚乐”至上,缺乏内涵,快感,感官刺激,情感策划的虚假(情感类节目)
低俗的传播品位,形式主义,搞笑胜过幽默,思想淡出对话,夸张取代真实,娱乐传播繁华的背后是思想和艺术的贫乏;
“弱智化”的传播内容,幼稚、空洞、无聊,一套莫名其妙的问题,两个颠三倒四的主持人,几个七拼八凑的嘉宾,满座憨头憨脑的观众,以丑为美,拿嘉宾的隐私开涮。
缺乏创新的传播模式,恶意模仿和相互克隆,《玫瑰之约》催生了无数的东施效颦者,《快乐大本营》也刮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快乐旋风。
【为什么】原因:收视率指标,广告利益驱动
事实上,娱乐化不仅在综艺节目中大行其道,在各类新闻节目也已遍地开花。娱乐化妨碍着电视对客观真实的表达。娱乐化的实质说到底是市场逻辑的结果。当电视台将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优劣的标准,将盈利收入作为评价电视台整体实力的主要指标时,观众的注意力就成为各家媒体、各个电视节目所追逐、利用和开发的资源,而对付观众最廉价、最轻松的手段就是娱乐化。娱乐至死,是美国社会家波兹曼对于电视过度娱乐化的现实发出的振聋发聩的批判。
【怎么办】出路:坚持品位、品质与品格,提升文化内涵;
以人为本,走平民主义路线,受众本位;
不断创新,实施立体化、跨媒体、本土化的传播策略等。

3、低俗化
所谓“媚俗”,就是媒体放弃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放弃了媒介自身对大众精神生活的引领和提高的职责,为了经济利益和市场份额,无原则地讨好、迎合受众的收视需求、甚至是较为低级的感官需求,放弃了媒介操守和媒介责任。从长远看来,这对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百害而无一利,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短期行为,其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媚俗有三个层次:庸俗、低俗、恶俗。庸俗是创作人员思想素质差,业务能力不过关,制作出来的节目乏善可陈,格调不高;低俗是节目创作人员在创作思想上出现了较大偏差制作出来的节目存在严重不良文化倾向,有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迎合的是受众不健康的收视需求;恶俗是节目创作人员完全无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制作的节目严重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甚至有越过底线的危险。
主要问题有:
(1)    部分创作人员在创作题材的取向上“三脱离”,如古装、青春偶像剧床上戏泛滥。
(2)    部分电视文艺作品内容肤浅空洞,盲目追求大投入、大制作、豪华风。
(3)    部分电视文艺作品忽视情感的正确引导,大肆渲染“婚外恋”、炒作“情感隐私”,从而形成滥情风,如电视剧中的三角恋、婚外情,不恰当地表现浪漫和刺激。
(4)    某些电视综艺节目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没有进行合理的本土化改造,策划设计不当,环节粗俗,节目风格低俗,话题低级搞笑,品位不高,内容不雅,以戏弄嘉宾为看点。
(5)    某些电视文艺节目话题选择格调低下,热衷炒作性、明星、金钱
(6)    某些电视节目主持人整体素质差,言行不雅,肤浅油滑。
(7)    名著改编中不尊重历史,随意解读甚至颠覆经典。
(8)    某些节目主创人员以自然主义手法和所谓零介入的写实态度,热衷社会丑恶现象的展示,暴露刑侦手段,美化反面
原因:
(1)    唯收视率论
(2)    电视传媒行业内外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节目制作周期缩短,出现快餐化、克隆化现象
(3)    创作者忽视学习,自身素质不能驾驭节目形态
(4)    部分电视媒体缺乏对国外引进的节目进行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改造能力
(5)    制播分离后,相关的规范还有待改善
(6)    认识偏差,恶性循环。
对策:
(1)    提升品位和格调,文化内涵
(2)    创作者素质提高
(3)    行业内规范

【六】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以《非诚勿扰》为例】
一、婚恋交友节目的历史及发展现状
1、婚恋交友节目的属性
婚恋交友节目是真人秀节目的一种。真人秀节目包括:表演选秀类、生存竞技类、婚恋交友类、室内真人秀等十二种。而荧屏上的婚恋交友节目就是一种真人秀节目。
2、我国电视上的婚恋交友节目
我国最早的婚恋交友节目应当是山西电视台1988年开播的《电视红娘》,随后便是1996年台湾的《非常男女》节目,通过香港凤凰卫视让内地观众真正认识了婚恋交友节目。引起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火爆的当属湖南卫视1998年开播的《玫瑰之约》。《玫瑰之约》凭借娱乐化的定位和耳目一新的内容,在荧屏上掀起了一股“玫瑰热潮”。
目前,在湖南、浙江、江苏、山东卫视等省级电视台,婚恋交友节目正在热播,特别是《非诚勿扰》其中一期以2.6%的收视率赢得了全国卫视综艺节目的收视冠军。
二、婚恋交友节目再次兴起的原因
1、满足受众爱的需要
马斯洛曾提出五个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人就会产生爱与被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2、抓住社会热门话题,吸引观众眼球
 “剩男剩女”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3、迎合受众的窥探和好奇心理,获得自我认知
一些年轻人对自己持有的价值观、婚姻观是否正确并不确定。于是观众希望通过节目设置的各个环节了解嘉宾的秘密或者观点。或许还会从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观点或经历,从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认同。而面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观点或看法,通过观众对节目的评论,也会使自己有一定的认知,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情感反应。
4、节目呈现形式新颖,环节设置巧妙
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例,采用一个男嘉宾单独闯关模式,1位男士面对24位女士,男士需要连闯三关,回答主持人和女士提出的问题,在这闯关过程中还有一个特邀嘉宾的点评。戏剧化、悬念、矛盾。
5、节目制作成本降低,收益高
三、婚恋交友节目存在的问题
1、服务性日趋淡化,娱乐性日渐明显
在节目中女嘉宾个个时尚新潮;男嘉宾里也不乏“富二代”和钻石王老五,甚至还有海外人士。显然,这么优秀的男女,会在现实中找不到伴侣吗?所以我们很难知道在这些嘉宾中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寻找人生的另一半而去的。另外,面对需要真诚诉说的爱情话题,许多嘉宾把它当作“游戏”,表演作秀大于真诚。更有甚者是台上“幸福牵手”,台下是“握手言别”。
2、格调不高,语言低俗
 “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容易误导观众,也伤害了参与者和观众的感情,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3、嘉宾变化小,存在虚假成分
以《非诚勿扰》为例,节目播出多期后,女嘉宾每期都是原来的24位,很少有变动。即使有变动,也只是很小的调换。长此以往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失去新鲜感。另外,对嘉宾的身份也有质疑,这些嘉宾参加节目无非是为了炒作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如果真如网友所言,嘉宾身份“造假”欺骗观众,节目就会很容易失去受众,不利于节目的长期发展。
4、节目真正促成的姻缘非常少
娱乐、表演、做秀
四、发展策略
1、坚持高品位,如上海东方卫视《相约星期六》
2、突出服务性,这是杀手锏,如《相约星期六》十几年的存在,就是坚持了服务性。
3、开拓嘉宾源,与世纪佳缘这样的网站和相亲俱乐部合作。
4、多媒体合作,立体化传播,无缝化信息覆盖。
五、广电总局整治
1、打假是必须的,嘉宾身份造假
2、低俗是严禁的,性内容、拜金主义,不得现场直播
3、猎奇是不当的,审丑
经过广电总局的整改后,一些婚恋节目仍然在电视荧屏上热播,而且仍然受到观众的喜爱,这说明虽然社会上对这类节目存在争议,但还是有其存在和发展空间。随着节目竞争的加剧,受众的逐步成熟以及节目本身存在的问题都会成为婚恋交友节目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婚恋交友节目会不会重蹈覆辙,火爆一段时间后从荧屏上消失?这就需要电视制作机构充分认识到节目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够使节目得到长远的发展。



【七】真人秀
真人秀节目是指由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普通人自愿参加一种活动,参与者的行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同时被记录下来并制作成节目展示给电视观众,活动有明确目的,而且参与者要在制作者规定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具有故事化、情节化的特征。
电视真人秀节目来源于欧美,现在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按照其内容可以划分为:(1)表演选秀类;(2)婚恋交友类;(3)生存竞技类;(4)室内真人秀;(5)职场真人秀;(6)教育真人秀;(7)娱乐真人秀;(8)整容真人秀;(9)装修真人秀;(10)公益真人秀;(11)角色互换类;(12)两性问题类。
真人秀节目大致经历6阶段
第一,萌芽阶段(1996年-2000年6月)。
1996年暑假期间,广东电视台在一档以青年为对象的栏目《青春热浪》中推出了“生存大挑战”专题节目。该节目跟踪拍摄了一些大学生在兜里只有5块钱的情况下,从广州到佛山的生存经历。这可以算作是2000年《生存大挑战》的试验版。
第二,兴起阶段(2000年-2003年8月)
《生存大挑战》的创新在业界引起了一定的轰动,为逐渐乏味的电视荧屏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各地电视台于是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探索新节目。上海台的《走进黄浦江》,湖南台的《完美假期》,央视的《金苹果》等都是在这段时间涌现出来的。2003年8月,在贵州召开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论坛”,这其实体现了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业界需要学界给予有效的理论指导。
第三,成型阶段(2003年秋-2005年秋)
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在全国观众中形成一定的影响。第一届季军张含韵成功立足娱乐圈,昭示着国产真人秀产业化运作的成功。而第二届《超级女声》在全国范围内召集了百万计的“笔迷”、“玉米”和“凉粉”,更是让中国电视人看到了一个巨大而且诱人的市场。例如,2005年8月湖南卫视的《快乐中国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达到12.8%的收视率;
第四,混乱阶段(2005年末-2006年末)
正因为上一阶段“超女”的成功,让各电视台加快了“借鉴”的脚步,省、市、县级电视平台都纷纷推出了本地版的“型秀”,真人秀节目一时荧屏塞车。同时,“与国际接轨”也成为趋势,2月27日,《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在美国首播,“才刚刚推出两个多月,就被国内至少有4家电视台克隆过来”中国电视节目的克隆能力可见一斑。
第五,规范阶段(2007年-至今)
从2007年年初到现在,广电总局陆续加强对真人秀节目市场的管理。2007年出台的一系列通知,不再局限于对某一节目的调整,反之发散到整个选秀类,或整容类节目,甚至细化了管理措施。从此,中国的真人秀又走上了慢慢潜伏的路途,虽然不是偃旗息鼓,但也逐渐低调了起来。2010年,《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的出现标志着第六个阶段的开始。分析《非诚勿扰》的节目特点不难看出:一、极端情景。24位女孩貌美如花,个性张扬,与一位男嘉宾短“兵”相接;二、尖锐话题。如富二代、农民话题等;三、强烈的戏剧冲突。综艺节目里用来调节气氛、插科打诨的游戏时间被彻底省略了;四、及时表态和人性交锋。迅速亮灯灭灯的及时表态也是真人秀的惯用手法,有争抢就会有唾弃,有表态就会有交锋;五、层出不穷的线下话题。拉动真人秀高收视率的重要因素就是要将观众的情感“拉下水”,让观众对这些“非职业演员”产生兴趣,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节目推波助澜。其实在这场“秀”中没有人是无辜的,只有电视节目制作者和观众的合谋才能产生良好的收视效果。
二、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1.模仿有余,创新不足,一窝蜂现象严重
中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原创力低下,并非危言耸听,相反却是老生常谈。不过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并非一味移植和模仿,有些聪明的电视人懂得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往前迈一步。如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就将英版《take me out》“女选男”模式进行了改造尝试,创新推出了“男选女”版,首播时创下了当日同时段较高收视率。
2.对受众心理把握不能与时俱进
虽然大众娱乐大众才是真人秀的内在精神,但我们毕竟不是一个自我践踏自我的民族,我们的媒体必须传达主流价值观,而非异类的,少数人的价值观。
3.培养观众的价值归属和隐性认同任重道远
成功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有生命力,能走进人们的心里,与受众产生共鸣,是因为其有可能使观众产生5种认同感,即文化、地域、心理、身份、意识形态认同。而电视节目所产生的认同感就是指受众个体通过收看节目引发自身与节目内容的一种共鸣,从而使其价值观与节目的价值体系达成一致,最终产生一种价值归属感。
三、对策
(1)内容平民化、亲近大众;(2)追求真实,坚持“真”;(3)勇于创新,保持特色。

电视选秀节目的七年之痒
电视选秀七年,从巅峰到疯癫(2004-2010)
一、选秀节目的类型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歌艺比拼,如《超级女声》《名声大震》
身姿曼妙,轻舞飞扬——舞艺比拼,如《舞林大会》《舞动奇迹》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多才多艺,如《红楼梦中人》《加油好男儿》
二、选秀节目的特征
想唱就唱,零门槛的平民策略;
想说就说,个性鲜明的评审团;
互动平台,观众权利,原生态
三、从秀到锈,从风到疯,选秀节目存在的问题
克隆雷同,资源损耗,折损寿命;
低俗倾向,格调不高;
四、真人秀 秀真人——选秀节目的发展趋势
《美国偶像》10年了,现在仍然生龙活虎的,苏珊大妈等依然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话题,而我们国内的生命力已然接近衰竭。需要反思。
以人为中心,展示人的真实状态、真实情感、真实性情,以真人真情来渲染柴米油盐生活中的平凡的身影,让观众们感受到真实的平民狂欢。
创新节目形式,提升节目品位,完善推广模式……


【八】春晚
【是什么】春晚是带有世俗仪式庆典的大型文艺晚会,歌舞、小品、相声、魔术各种形式无所不包,且表演的阵容和质量也是无所不包,尽最大的人财来给全国观众奉献这一道年夜饭。
【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进步,春晚,从最初的全民热衷追捧,到现在赞扬声、批判声混杂一片,也到了彷徨,想要突围,但束手束脚的尴尬局面,每年的春晚都要遭受四面八方的非议。这说明了春晚它本身是存在问题的
变味:欢庆太平盛世的虚拟仪式,永远华服艳舞,欢声笑语,永远是老人健康,小孩进步……
家国思想的意识形态笼罩,只有国家才是春晚的唯一主角
虚拟的神舟同庆:虚拟的仪式、神圣的形象如长城、黄河、长江等
原创不足:鸡肋模式,名利场
【怎么办】想要冲出迷雾,重现辉煌,春晚的创作者是需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的,首先便是受众的需求。观众对于春晚的基本要求无非是,希望它是一场有艺术品位的联欢会,带有仪式性,并且节目要求短而精,瞬间发出欢声笑语。
另外,创作者们要深入把握春晚的个性,现在时代不同了,观众的需求也会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做出适当调整,多亲近一些大众热点,他们追捧的人和事,他们的流行语等等,偶尔可以采用分会场、大摇臂、精致的舞美灯光效果等等。
再者,要以“市场的眼光”创作晚会,把握竞争的关键和特色,坚持以大台风范取胜,展示出大台的气势和感召力,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当然更加不要忘记的是对艺术品位和内涵以及文化的追求,促进晚会创作的专业化。
另外,最大限度地获取创作者的支持,调动全社会的参与,多采用观众的投稿,采用一些新面孔,在人和作品上也做出一些创新;
明确“电视”观念,极大地调动电视化手段,做到现场效果和电视效果的双重品质
合理看待经济效果,在广告植入方面做得更加精细,不要干扰观众对于节目本身的欣赏。
宣传主题与艺术化表达,要莎士比亚化,去席勒式,即要生动鲜明地反映现实,如《常回家看看》
规定化套路与灵活化处理,适当做一些创新和灵活处理,如06年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合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春晚的广告植入
“植入式广告”是指,把产品及服务具有代表性的视听品牌符号融入影视或舞台产品中,给观众留下相当的印象,以达到营销目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拥有全球众多的收视受众,其影响力和传播度极为令人仰慕,从而使得央视春晚成为了广告主心目中的香饽饽,央视春晚的广告收入也逐年递增。
一、央视春晚中植入式广告的表现形式
1.企业名称通过冠名的形式出现。
2.通过语言形式植入品牌或产品名称。(1)春晚贺电(2)节目台词
3.通过实物形式植入产品。(1)道具形式(2)观众贵宾席的饮品
4.通过人物形象进行品牌的植入。
5.通过剧情和主题植入。
二、央视春晚中植入式广告面临的难题
1.剧情式植入生搬硬套。
根据对部分网友的调查发现,2010年央视春晚直播后,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广告是搜狐视频、搜狗输入法、国窖1573、汇源果汁和鲁花花生油等,其中前4个广告均为剧情式植入的广告,可见在热门节目中进行剧情植入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其他形式的植入。不论是与节目演员的合作还是与央视春晚剧组的合作,通过剧情植入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央视春晚广告植入的新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央视春晚节目中的剧情植入还略显生硬,如:小品《捐助》中的穷寡妇供不起儿子上大学,却给恩人送来两瓶1000多块的国窖1573,让人难以理解。
2.广告意图过于明显令人反感。
如今,单纯的道具式植入广告效果已经有所减弱,毕竟在偌大的舞台上,一个道具还是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所以,2010年央视春晚上几乎所有能被观众记住的道具式广告,都加上了台词的帮助,形成立体化的包装效果。如刘谦的魔术节目,不仅拿汇源果汁作为道具,喝了一口之后还要说上一句:"这是汇源果汁。"还有赵本山的小品《捐助》,不仅把道具国窖1573摆正,还要加上一句解释:"这谁不知道呢,这不国窖1573吗,1000多块钱呢。"道具实物加上台词的立体包装,将单纯的道具式广告效果成倍地放大了。但由于意图过于明显,手段过于简单,而易招致观众的反感,一部分观众甚至表示要抵制这些在央视春晚上植入广告的品牌。
3.广告过于集中于热门节目中。
2010年央视春晚的植入式广告还有一个特点,过于集中在某几个人的节目中,破坏了节目的艺术感和连续性,所以招致观众的反感。在赵本山的小品中,观众能数出来的广告就至少有3个以上
三、对央视春晚改进植入式广告的建议
1.剧情植入要与节目高度融合。
将剧情植入作为央视春晚广告植入的新手段,必须提高广告与节目的契合度。因为植入式广告不适于深度说服,特别不适合做直接的理性诉求或功能诉求。这就要求导演在节目编排时,要对剧组的植入式广告进行审查和考量,选择最适合的产品和最适合的节目进行植入。
2.开创广告植入的新形式。
由于央视春晚是全国电视观众在一年里最为关注的节目之一,所以广告主的广告投入意愿特别强,但广告时段本身就不多,适合植入广告的节目形式又有限,所以就会出现广告扎堆在小品等语言类节目中的现象。其实,2010年央视春晚中的歌舞《拍拍拍》算是一种新的植入广告形式的探索,通过主题植入,为广告商设计特定的节目形态,找出一种适合进行广告植入的新形式,既丰富了节目类型,有增加了可以进行广告植入的时段。
3.坚守春晚的公益底线。
央视春晚凭借其独特的吸引力已成为广告商的必争之地,央视春晚的广告收入也在逐年攀升,但是如果过于追求利润,而忽视了节目质量和观众感受,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造成观众的流失。所以在今年“两会”上,也有代表提出议案要求“保持央视春晚的公益性”。央视春晚作为一道国家级的文化大餐,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有着特殊的公共性、公益性、民俗特征,因此也承载了太多的公众期待。如今的央视春晚似乎成了CCTV的吸金工具。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底线,央视春晚的广告植入也不例外,在对节目进行层层审查和淘汰的同时,对于广告的植入也应该加大审查和淘汰的力度,坚守一个国家级媒体的责任与底线。

相关话题/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