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美术学,电影学,音乐学,设计艺术,戏剧戏曲学考研辅导-艺术学综合考研资料(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5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应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其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
其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不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甚至画面与声音均可构成蒙太奇组合关系;
其三,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蒙太奇思维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法。
5.电视艺术。
1936年 11 月 2 日,英国广播公司 (BBC) 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标志着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开播,人们普遍这一天作为电视事业的开端。1954年,美国正式开办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开始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开端,同年6月15日又播放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中国电视艺术也从此诞生。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视具有多重功能。一般认为,电视具有新闻信息功能、文艺娱乐功能、社教功能和服务功能,但主要是前两种功能。
电视艺术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各式各类文艺节目,其中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以及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 如游戏类,益智类,乃至新近出现的真人秀节目) 等等。电视文艺还应当包括直播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杂技、电视戏曲、电视戏剧、电视电影,乃至于诸多艺术类型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电视剧的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或小品等。
6.综合艺术的审美特征。
(1) 综合性与独特性。
首先,从艺术学的层次上讲,戏剧、戏曲、电影和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吸收了各门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将它们有机融会在自己的表现手段之中,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从更高一层的美学层次上讲,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的综合性绝不仅限于各门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更加集中地体现在它们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综合在一起,实现了美学层次的高度综合性,使得它们能够将视与听、时与空、动与静、再现与表现集于一身,从而具有了巨大的综合表现能力,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使综合艺术成为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门类。
(2)情节性与主人公。
叙事性文艺作品一般都离不开情节。情节的核心是事件和人物。对于综合艺术来讲,情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情节不但使综合艺术的作品成为一有机的整体,而且通过不同的情节结构方式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主人公,是指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叫中心人物。主人公应当是戏剧影视作品集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是作为品内容的中心,是矛盾冲突的主体,是情节展开的依据。
(3)文学性与表演性。 文学性是综合艺术的基础。戏剧影视作品的创作,首先是从剧作者编写文学剧本开始的,只有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导演、演员和其它艺术工作者才能进行二度创作,将其展现在舞台上、银幕上或荧屏上。表演性是综合艺术的中心环节。戏剧、戏曲、电影、电视剧都属于表演艺术,表演性是它们最突出的审美特征。
所谓表演,就是指演员依据剧作家提供的剧本,按照剧本的规定情境和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运用语言、动作创造人物形象。
第九章 语言艺术
1.诗歌。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 ( 公元前 11 世纪) ,下至春秋中期 ( 公元前 6 世纪) ,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的一篇长抒情诗《离骚》。前者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后者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 8 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按照性质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照诗歌的历史发展和语言有无格律,又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抒情诗,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袒露诗人的内心世界,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叙事诗,通过描述故事或塑造人物来间接反映诗人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愿望和理想。叙事诗通常不像抒情诗那样,直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而是将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将诗人的主观感情熔化在写人叙事之事。
格律诗,又称旧诗,是指按照一定的字句格式和音韵规律写出的诗歌作品。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格律诗都是古代形成的诗体。
自由诗,又称新诗,因与格律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那些只求节奏和谐、押韵合辙的诗歌作品,而在句式、行数、字数、音韵上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和要求。一般认为,美国19 世纪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者,他的代表作是诗集《草叶集》。
2.散文。散文的种类丰富多样,一般将其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三大类。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3.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文学是人学。人物在小说中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通过多个侧面和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最重要的特征。情节是小说另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环境同样是小说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环境一般是指文艺作品中人物活动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4.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1)间接性与广阔性。
(2)情感性和思想性。
(3)结构性与语言美。
下编 艺术系统
第十章 艺术创作
1.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
(2)艺术家与社会生活。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情况。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往往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3)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
艺术创作过程的三个阶段。
(1)艺术体验活动。
所谓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2)艺术构思活动。
(3)艺术传达活动。
关于艺术创作心理: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反映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艺术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
第一,形象思维过程始终不能离开感性形象。
第二,形象思维过程不依靠逻辑推理,而是始终依靠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
第三,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抽象思维是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质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的顿悟式思维形式。
(2)意识与无意识。
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和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在普通心理学中,无意识指人的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关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
(1)艺术风格。 首先,关于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形成。
第一,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首先来自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
第二,艺术风格的形成更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
第三,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还来自审美需求的多样化。
(2)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3)艺术思潮。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
1.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叫做艺术语言。
2.艺术形象。从艺术作品的构成层次来看,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首先接触到的自然是色彩、线条、声音、文字、画面等外部特征,但它们仅仅是艺术表现的手段,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是为了塑造艺术形象。或者换句话讲,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将艺术家头脑中主客观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为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视觉形象,是指由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
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
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
综合形象,是指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等综合艺术,其中既有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还有文学形象。它们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这些门类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统称为综合形象。
3.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第一,从一定意义上讲,艺术意蕴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
第二,艺术意蕴就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
第三,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第四,艺术作品中的这种意蕴,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比起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来,艺术意蕴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哲理或诗情,是这样一种艺术境界。
第五,在艺术作品的层次构成中,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具有前两个层次,即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作为第三个层次的艺术意蕴,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某些偏重于娱乐性、功利性或纪实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这一层次。
4.“典型和意境”。
(1)典型。
(2)意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第二,“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
第三,“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5.“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性。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
(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
第十二章 艺术鉴赏
1.艺术鉴赏的重要意义。
第一,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二,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
第三,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2.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一,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的实践。
第二,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对艺术鉴赏也有很大影响,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十分重要。
第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离不开相应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3.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其一,艺术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致性。
其二,艺术鉴赏中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4.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1)注意。
(2)感知。
(3)联想。
(4)想象。
(5)情感。
(6)理解。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最后,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
5.关于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2)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3)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6.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
四、关于复习的方法
第一,通读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
第二,把握网上辅导各章的辅导
第三, 掌握每章的“小结”
第四, 做好4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五、关于考试的题型
“艺术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样卷)
一、名词解释(4×3=12分)
1.艺术创作
2.艺术作品
3.艺术鉴赏
4.艺术风格
1.艺术创作
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 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
2. 艺术作品
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
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
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二、填空题(20×1=20分)
1.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___”、“___”、“___”(“___”)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2.艺术形象是___、内容与形式、___的统一。
3.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___、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 和 的统一。
4.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等五种。
5.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___、___和___三种。
1.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摹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2.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3.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摹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
5.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三、简答题(3×7=21分)
1.简要论述艺术的起源。
2.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3.简述德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1.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2.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这种广义的“艺术教育”理论认为,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俗话讲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艺术,他或者读小说,或者看电影,或者听音乐,或者看电视,或者欣赏舞蹈等等,总之,现代人必然涉及艺术,或多或少地与艺术有关。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3.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 (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艺术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样卷)
四、论述题(2×12=24分)
1.“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2.什么是艺术的形象性?
1.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活中分化出来的。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
2.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艺术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样卷)
五、鉴赏题(任选一题,23分)
1.鉴赏一幅中国画,并指出从哪几方面说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2.试分析一部中外著名的影片。
3.请举一摄影作品例,进行鉴赏。
五、(选择1)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 ,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诗、书、画、印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各题答案可以发挥教材中所讲的主要点,也可不囿于教材的说法,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给高分。更要鼓励研究性、创造性答题。)


相关话题/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