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几个重要概念:
1. 蒙太奇:广义——所有镜头之间的组接,主要为叙事性的和交待性的;狭义——从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派生出的手法,通过两个以上镜头的组接产生令人惊奇和赞叹的效果,有时伴随极强的感染力。包括冲突蒙太奇、杂耍蒙太奇,以及由此演变延伸出来的其他蒙太奇手法。
2. 长镜头:巴赞提出,是指在一个长时间不切换的镜头中,拍摄和反映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距离以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强调在一个镜头中通过连续拍摄产生意义,而不是靠镜头组接产生的人为的含义。支持一些强调客观真实的节目类型,如纪录片等。同时它也是电视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
3. 画外音: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主要形式——旁白(客观性/主观性自述)、独白、解说(介绍解释画面内容、阐述影片创作者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重要形式。作用——摆脱了声音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充分发挥声音的创造作用,打破镜头和画面景框的界限,把表现力拓展到镜头之外,不仅使观众深入感受和理解画面形象的内在涵义,而且能通过具体生动的声音形象获得间接的视觉效果,强化了视听结合功能。画外音和画面内视听互相补充衬托,可产生多种蒙太奇效果。
4. 字幕的功能:说明背景、时空变换、显示画面中看不到的内容
5. 音乐的拼贴式结构:在“参与性”的节目类型中,由于蒙太奇画面语言的制约,音乐的存在方式又往往以“片断出现”为基本特征,在节目整体进程中形成多个音乐片断缀合的“拼贴”式结构。
6. 音乐的纪实性质:在参与类的电视节目类型中,音乐的存在往往需要符合画面所表现的艺术真实。电视音乐与画面的姻缘关系式不可分割的,它必须与画面所规定的场景空间、时间和地点相吻合,尤其是所谓“有声源音乐”(声源存在于画面中)更是如此。要求声音的基本属性上应该是“不完美”的-不完美即是真实,即是美。
7. 电视音乐的主要功能:满足人类多感官综合感观的惯性认知心理;帮助信息接受与记忆;营造或增强画面心理氛围;协助统一结构和深化方式;协助画面时空定位(源于内在固有文化属性)
8. 电视音乐与其他表现元素的关系:节奏功能、戏剧功能、抒情功能
9. 各种电视音乐
标志音乐:广播、电视台的台标音乐及各个栏目的片头与片尾音乐。特征:稳定、短小、音调主题鲜明精炼、很强时空指向性。
广告音乐:对功利诉求的商品化广告进行“艺术化”包装修饰,以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短小、独特、精炼。
综艺节目中的音乐:形式多样;功能多样(娱乐、审美、教育、烘托)、重要结构要素
专题片中的音乐:音乐题材——音乐中心、完整、占据时间多、类型规模表演自由、表现功能较少受制约;非音乐题材——主题概括、情绪烘托、结构贯穿、避免喧宾夺主
电视散文中的音乐:仅次于语言或画面的声音结构元素、对情感内涵予以诠释或烘托。具音乐小品性质。但不排除在情绪高潮或语言暂停时,作为首要表现因素走向前台,揭示高潮。要求精心个性创作、注重逻辑性。
电视剧音乐的表现方式:主题歌与插曲;情节音乐的贯穿发展;音乐蒙太奇手法的运用;烘托环境与气氛;具有交响性音乐思维的整体结构方式
10.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功能
运用再现功能形成纪实性语言构成的节目样式,如电视文艺信息报道、电视文艺实况转播。运用表现功能产生具有艺术表现力的节目样式,如电视艺术片、MTV、电视散文等。电视艺术片的基本样式大量运用非正常视点机位,以获取美的、有力度的、个性化的画面,摄像机运动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速度和长度,在作品中往往运用色彩和光线造型突出主观意识。作品中除同期声外,大量运用音乐音响。在演出现场原生状态再现和记录基础之上进行艺术创造,需要同时运用纪实性和表现性视听语言。如电视文艺晚会、文艺专题片。
11. 电视文艺语境下的视听语言
电视文艺语境:语境是指特定的语言环境。大到电视文艺总体,中到各种节目类型和样式,小到特定节目内容的上下文,都会形成运用某种视听手段的语境。在特定语境下,一些多义的元素有了特定的含义,而一些指向性明确、含义固定的元素在此时此刻有了新的诠释。只有当元素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中时,语言才能称其为有意义的语言。在电视文艺作品中,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所有东西都具有语义的相关性,视听语言所有语义符号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相关联的特定的电视文艺艺术情境,它是视听元素在电视文艺特定的样式中使用的结果。
视听元素在电视文艺语境中使用的特点:一些视听元素在运用中超越了自身原有的含义,与语境中其它部分结合,产生了新的意义;电视文艺中常常运用的特技手法在与具体内容结合时,也往往会出现“神来之笔”的效果;一些具有多义性的元素在语境中使语义得到了确定(如春晚用红色和金色);一些元素的结构方式和使用规则在语境中被打破,出现特殊的使用效果;电视文艺在创作时的元素运用带有强烈的愉悦 色彩;色彩更多的是各种气氛的代名词。
12.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符号特性:直观性、运动性、立体性、技术性
13. 电视文艺视听语言的审美特征:
再现和记录生活中美好的人物和事件,但它本身并不以叙事为重点;
镜头再现链条中虽没有严格的因果关系,但节奏的展开和起伏、结构的省略与延长,以及色彩和照明的表现意味,都使电视文艺的再现具有了特殊的审美效果;
电视文艺在表现意象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结合的特点;
电视文艺的视听语言方式使现实记录和还原具有了艺术表现的效果;
电视文艺收视群体巨大而身份庞杂,使得审美结果因人而异。
二.艺术创作基本规律
1. 结构
n 戏剧性结构:(悉德 菲尔德)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一个戏剧性的结局。
n 非戏剧性结构:(库特 冯尼格特)一系列偶然的时刻被随意地串联在一起。
n 结构要素:是指在艺术品的构成中,为了达到“寓多样于统一”的目的而采用的贯穿结构因素。这种贯穿因素因为多次重复出现,而起作用。比如综艺节目中的音乐。
2. 文学剧本
n 文学剧本:是未来影片(电视剧)的基础和框架。提供了影片的基本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明确了主题、情节、人物性格和风格样式,可以称之为影片创作的“施工蓝图”。
n 分镜头剧本(导演工作台本):是导演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确定了拍摄场景以后,按自己对未来影片画面和场面调度的设想,写出的用于拍摄的台本。
n 完成台本:是在影视剧制作完成之后,由场记根据已经定稿的影视剧,将其中一切技术、艺术内容,如场次、镜号、拍摄方法、场面调度、人物对话、音响音乐以及长度等,完整地记录下来的台本形式。
3. 主题
n 主题:情节主题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情节主题就是“动作和人物”,主题思想则指剧作中所蕴涵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情节主题是为表现主题思想而服务的,主题思想只有通过动作和人物才可能得以体现,两者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剧作的主题。
n 主题的作用:创作过程中的目标和指南,从一开始就会影响和决定剧本的创作方向。面对同样的素材,剧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不同便会有不同的选择:事件、人物关系、结构方式等。
n 主题的产生: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与作品一起完成的。主题应该是生活素材本身所蕴含的某种倾向,而剧作者只是发现它并选择蕴含着它的素材来表现主题。
n 多义性主题与多主题:社会、人物、情节复杂决定一部作品主题可能不是单一的,甚至同一条情节主线、同一个情节主题也有不同主题思想,这便是主题的多义性。但总有一个是居于主导地位的。
4. 人物:影视剧一切以人为中心
n 功能分类:主要人物(参与冲突、叙事功能)、次要人物(具备某些推进剧情的信息)、不叙事人物(使主要人物形象丰满、帮助理解主题、增添光彩趣味)
n 性格分类:扁平人物(类型人物)单一固定平面化,简单性格意念造。容易辨认、容易赢得认同、便于把握和使用。性格特征是人物固有而非剧情发展变化;圆形人物(典型人物)复杂多面、充实丰满。深度、现实,性格随剧情发展逐渐生成变化。
5. 情节与情节点
n 情节不等于故事:情节之有别于故事正是因为它对因果关系的强调。情节还需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情节间的相互作用使叙事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结局-推进。这便构成了情节线。在这条线上最关键的使确立叙事推进的终点。
n 情节模式:某些业已定型的、可供反复套用的安排情节的方式。有其合理性,但重要的是为模式寻找到真正有新意的具体的情节而不是模式本身。
n 情节点:为叙事提供新的戏剧动机以推动其前进的某一事变或事件的发生或某一人物的出现。
6. 动作与人物性格:只有通过动作才能了解人物性格
n 戏剧性动作特征:流动性(剧情因果链条中承上启下)爆发力(对剧情的意义和引起人物情绪的反应)
n 外部动作:人物外在的形体动作或者语言动作——流
n 内部动作: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源
7. 冲突
n 冲突:冲突人物的动作与障碍的反动作之间的反抗就是冲突。产生冲突产生于人与他的戏剧性需求之间的距离和障碍,一部剧本的剧情可以归纳为人物实现其戏剧性需求的过程。
n 特征:在情节发展框架的局限内迅速形成发展和解决,集中、浓缩、真实;更注重冲突之间的因果和递进关系。冲突之间的联系和递进保持了情节结构的完整统一。
n 冲突与情境:情境就是容纳了障碍、人物动作与反动作,形成某种“情势”并激发冲突的环境。包含动作的客观环境、人物关系、事件的情势。形成冲突的情境其实是一种困境。它可能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打破人物内心的平衡使之陷入冲突。还可以作用于人物的外部动作,形成人物行动的障碍。功能在于加强反动作的强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物的潜能去克服障碍,由此产生对抗和冲突。
n 冲突的类型:人与人、人与社会集团、社会集团之间、人/社会集团与自然/超自然因素、人物的内心冲突
8. 悬念
n 悬念:所有叙事最重要的元素质疑,是指在叙事中某些“悬而未决”的戏剧性因素,这些因素能使接受者因好奇、焦虑、不安或同情而产生对叙事的以后部分的期待心理。
n 好奇: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关注;解开谜底的欲望
n 优越感:出自对剧情和人物命运的不完全的预知,导致了比完全无知更强烈的期待心理。 以及对创作的不可预测性的期待。如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
n 总悬念:一部影视剧中贯穿剧情始终 并 蕴含和激发剧情中的主要冲突和对抗
n 分悬念:在剧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中出现并在这一阶段得以解决。
n 突发式悬念:将秘密维持到最后关头
n 期待式悬念:完全不对观众保密(更为有力和优越)
9. 情节与结构
10. 情节与节奏
11. 内容与形式
第四部分:电视制作基础
一.节目流程(2006年简释)
指在节目生产过程、生产方式和生产机制等方面具有一系列基本的操作规范,在这种规范的调整之下,节目的生产、设置、播出、改版、创新均能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从而减低运营成本,整合有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节目传播效果。
二.电视节目策划(2007年简释)
策划者遵照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规律,对电视节目的选题立意、采拍制作、播出销售等生产过程进行总体筹划和论证并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文案的一种电视行为。根据电视节目生产和运作的过程,人们常常把电视节目策划分成前期策划、中期策划、后期策划;根据策划的主题和目标,人们又常常把电视节目策划分为选题策划、摄制策划、播出策划和销售策划。但不管是哪一个阶段和哪一种策划,策划者都要把握最关键的一点,即电视节目策划的创意。从这种意义上说,策划永远不等同于计划,因为它包含了某种创意,某种新的尝试,某种新的追求和探索。电视节目策划应该具有目标的明确性、策划的可行性、伸缩性和挑战性等。
三.技术手段
1. 导播:
对摄像机的调度和多讯道节目信号的现场切换组;完成这些工作的编导。
2. 单机拍摄:
只用一台摄像机逐个完成每一个镜头的前期拍摄任务,然后经过后期编辑把这些单个镜头组接起来。
3. 三机位:
以舞台为关系线(轴线),在舞台下方一侧围绕舞台设置三个机位,面向舞台从左到右依次为一号、二号、三号机。三个机位全、中、近的交替进行过程,也是叙事完成的过程。
4. 线性编辑(应试精要P71)
5. 非线性编辑(应试精要P71)
6. 三网合一(应试精要P76)
7. 数字电视:(应试精要P75)
数字电视的概念是指节目从摄制、编辑、播出、发射到接收的整个过程都是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的,中间不经过任何模拟处理。具体包括数字摄像、数字制作、数字编码、数字调制和数字接收等,达到高质量传送电视信号的目的。不仅如此,数字电视还具有丰富的信息业务广播功能,具有可交互性等。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有以下几个优点:1、收视效果好,图像清晰度高,音频质量高,提供DVD级别的图象质量,满足人们感官的需求。 2、抗干扰能力强。数字电视不易受处界的干扰,避免了串台、串音、噪声等影响。 3、传输效率高。利用有线电视网中的模拟频道可以传送8—10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 4、兼容现有模拟电视机。通过在普通电视机前加装数字机顶盒即可收视数字电视节目。 5、提供全新的业务。借助双向网络,数字电视不但可以实现用户自点播节目、自由选取网上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提供多种数据增值业务。
8. 网络电视:(应试精要P76)
IPTV是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的缩写,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用户在家中可以有两种方式享受IPTV服务:(1)计算机,(2)网络机顶盒+普通电视机。
该业务将电视机或个人计算机作为显示终端,通过宽带网络向用户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视频服务、信息服务、互动社区、互动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等宽带业务。IPTV的主要特点是交互性和实时性。它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流媒体服务、节目采编、存储及认证计费等子系统,主要存储及传送的内容是流媒体文件,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用户终端可以是IP机顶盒+电视机,也可以是PC。(流媒体指以流方式在网络中传送音频、视频和多媒体文件的媒体形式。)
9. 虚拟演播室(2005年简释):
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制作工具,虚拟演播室技术包括色键技术、计算机虚拟场景设计和蓝背景技术、灯光技术和摄像机跟踪技术等。
虚拟演播室技术是在传统色键抠像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三维图形技术和视频合成技术,根据摄像机的位置与参数,使三维虚拟场景的透视关系与前景保持一致,经过色键合成后,使得前景中的主持人看起来完全浸尽于计算机所产生的三维虚拟场景中,而且能在其中运动,从而创造出逼真的、立体感很强的电视演播室效果。
第五部分:广播电视艺术发展史
一. 广播
二. 电视
1. 电视文艺发展史
n 第一阶段:1958——1965(初创)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表现手段:演播室实况直播——剧场演出直播——初次尝试录播
内容与形式:转播既有艺术形式——更富电视化特点的再创探索——涉足各种,打下基础
1958年5月1日19时北京电视台
6月15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6月26第一次剧场转播
59年国庆第一次大规模实况转播
60年综合性文艺晚会
61年首次以笑为主题的文艺晚会
61年周信芳艺术生涯40年第一次大规模连续转播
64年12月底第一次录播文艺节目(进入第二阶段的标志:直播转录播)
n 第二阶段:1966——1976(停滞)文化大革命
消极:样板戏为主、部分外国文艺节目、
积极:1973彩色试播 详细的转播镜头本提高质量和水平、抢救一批传统曲艺节目
n 第三阶段:1977——1978(复苏)
歌颂老革命家、庆祝粉四人帮胜利节目雨后春笋;长期禁锢传统曲目重放异彩;电视文艺新样式涌现。78年文革后第一部彩色电视剧《三家亲》;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CCTV
n 第四阶段:1979——今(发展兴旺)
春晚大发展、电视剧全面繁荣、多种新型文艺样式涌现、频道专业化、节目多样化、制作精品化、商业化、全球化、本土化
2. 电视剧发展史
n 1958——1966(初创)
n 1966——1976 (停滞)
n 1978——1990(艺术成型期、迅猛发展阶段)
1978《三家亲》新时期第一部,全实景录制
1978——1981 张志新原型《永不凋谢的红花》第一步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80年代中期 佳作异彩纷呈
81年“飞天奖”
80末第一部室内剧《渴望》
主要成就:数量质量提高、风格样式多样、大批电视艺术家
n 199-——今(走向成熟)
市场化、规模大、生产主体和风格样式多样化
创作流变(两大趋势):走向本体——艺术的自觉 ;现实主义道路
体裁:(79年单本剧暂露头角,82年连续剧发展,80年代中连续剧成熟,90年代长篇成主流、室内剧兴起全面繁荣)
电影审美历程对电视剧影响:
年代 |
思潮 |
代表 |
汲取 |
优点 |
缺点 |
电视剧 |
70末80初 |
形式美学 |
黄健中《小花》 |
形式美学 西方影片 |
打破单一叙事 拓宽表现天地 增强形式美感 |
形式大于内容 |
不明显 文化准备 |
86后 |
纪实美学 |
郑洞天《邻居》 张暖忻《沙鸥》 |
巴赞《什么是电影》德国《电影的本性》 |
冲击伪饰审美 现实主义思潮 |
拘泥生活,限制表现张力 |
《黑槐树》 《丹姨》 |
80后 |
造型美学 |
张艺谋 陈凯歌 田壮壮 |
西方“新浪潮” |
鲜明个性色彩视听造型强烈审美冲击,强化导演意识和电影语言 |
人为淡化情节,自我表现,忽视受众 |
《秋白之死》 《南行记》 |
第六部分:电视生存环境和方式
一.技术发展对电视艺术创作的影响(2005年论述)
科技不断在形式上翻新和追求理念上突破的同时,艺术也不断在追求观念上创新和媒介的革新,两者的发展轨迹也是与时并进的。在科技低度开发的区域里,科技对于艺术的影响力可能比较低,因为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程度比较少,艺术家可以选择的创作媒介也相当有限。在科技程度高度发展的地区,科技对于艺术的影响倍增。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对科技的依赖日深。比如,数字电视的发展,让人们更加自由的选择自己想看的节目,也使得电视艺术的创作者根据这样的受众特点的变化,创作更加适合的节目。
二.频道专业化(2006年简释)
指电视媒体经营单位根据电视市场的内在规律和电视观众特定的需求,以一定频道为单位进行内容划分,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够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领域受众的需求。
三.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的概念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最早起源于英国,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制播分离”一词被业内广泛引用,但由于翻译的原因,有人将“制播分离”理解为电视制作机构和电视播出机构相剥离,并由此派生出实施“制播分离”的种种设想。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制播分离的先例。
四.电视频道包装(2005年简释)(应试精要P72)
【附】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重要观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