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考研笔记《政论写作》-政论写作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5

政论写作
    新闻、传播工作者未必人人都从事政论文章的写作和传播活动,但却需要尽可能拥有驾驭这种文章或传播方式的能力,否则就难以胜任这一领域的工作,获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是新闻、传播实践屡验不爽的规律性认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中,将政论文写作列为“综合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占这一考试科目总分的三分之一。这部分旨在考核考生的认识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从整体上把握题材或话题的能力。可以说,政论文写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这一考试科目的成绩。
    这部分主要为考生提供写作政论文章的“入门”知识和方法。至于更深入、系统地掌握包括新闻评论在内的政论文章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技能,请参考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教材《新闻评论写作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硕士研究生教材《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一、政论文基础知识
    政论文的“文”,本来指文章形式或体裁。随着传播媒介的日益多样化,传播者不仅形诸文字,而且形诸声音、图像;受众不仅经由读、而且经由听、看接收有关内容。所以,不仅政论文的“文”,而且记叙文、说明文的“文”,在当代都既指文章体裁也指话语形式。顺便说一下,语、文统一是当代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仍然存在着语、文分离现象的
政论写作
汉语文化圈里,认清这一必然趋势,学会适应多媒体的需要,驾驭语言文字,恐怕也是当代新闻、传播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一)政论文及其特征
    政论文隶属于论说文,又涵盖新闻评论。三者联系起来,构成论说文一政论文一新闻评论这样一种系统关系。
    论说文,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事实)的分析或理论推导,证明、阐述一个道理、观点或批驳、否定一种认识、主张,从而传递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争取预期说服效果的文章或话语形式。现代论说文,融合了古代的“论”和“说”,是一个同记叙文、说明文相对应的很宽泛的文体概念。而政论则是论说文中的一类有别于学术论文、专业性文章的形式。作为论说文的子形式,政论文需要具备论说文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即:
1.明确阐述对于特定事物,即论说对象的  看法
    即使讲究阐述策略,也不能模棱两可;即使委婉表达,也不能含糊其辞;即使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也不能忽略事物存在条件与其发展变化可能趋势的联系。总之,明白确切地表达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是一切论说文必须坚持的特征,政论文当然也不例外。
2.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论说文并不排斥叙事,必要时还可以提供情节、细节。但是,它叙事的目的不在于还原
事物的本来面目,而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或实质,是为证明和支持自己的观点、见解服务的;如何选择、剪裁事实,如何把握繁简,以说理的需要为转移。也就是说,论说文与记叙文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叙事,而在于它把所叙的事作为支持论点的论据,如何叙事主要服从证明或说明论点的需要。
    然而,政论文毕竟只是论说文中的一种,它除了体现论说文的共同特征之外,还有区别于其他论说文的个性特征,这就是:
3.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  述有关问题
  这个特征概括分析、阐述事物的特殊视角,即面向社会公众而非专业人士的公共视角。正因为具有这一特征,政论文章和话语形式才成为当代各种新闻媒介不可或缺的表达形式。
    这三个特征的有机结合和能动体现,是政论文章和话语形式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源泉。它同其他政论文章区别,主要在于还需要体现新闻体裁共有的新闻性特征,尤其是其中的时效性,而其他政论文章则可以淡化“时效性”的要求。反过来说,其他政论文章只要具有强烈的时效性,也未尝不可以视为新闻评论。
(二)政论文的要素及结构
1.政论文的要素
    政论文的要素,实际上就是论说文的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项。要素间的关系,有如人体的灵魂、血肉和骨骼间的关系,论点是灵魂,论据是血肉,而论证则如同骨骼,它们是同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论点概括对于所评论的事物的看法。它表述某种思想、观点、见解、主张,回答“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按在文中所处的地位,论点可分为总论点和分论点。论点间的关系,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诸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总论点和分论点间的关系,通常表现为主从关系和因果关系;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则一般表现为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论点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结构。对于论点的要求,大致可以概括在正确、鲜明、中肯的一般要求基础上,力求新颖、隽永。
    论据是用来证明和说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的。按材料的性质可分为理论性论据和事实性论据两大类。理论性论据常见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政府的法律、政令,经实践检验过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观点,某些自然科学的公理、定律,仍具有生命力的思想、文化遗产,以及活的格言、成语、谣谚等等。事实性论据包括典型事例、概括性事实、知识性材料和具有可靠前提的假设性材料。对于论据的一般要求:一要充分,这意味着每一件论据都要具备一定素质,与论点有内在联系;二要准确,理论性论据要求本身正确、引用准确,事实性论据必须真实、可靠;三要精炼,善于根据论点的需要,选择、剪裁和表达论据,防止断章取义、生拉硬扯或堆积材料、“以引代论”等现象。
    论证是把论点和论据有机联系起来的过程和方式、方法。作为一种无形的存在,论证更多地通过逻辑方式来体现。论证的逻辑方式分为两类:按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不同,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按论证时所使用的逻辑推理方式不同,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组织论证时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具体的论证方法将在下文介绍。
2.政论文的结构
    根据论点的需要、体裁的要求,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对文章进行组织、安排和构造,使之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整体,这就是文章结构。这是政论文中心突出、明确在组织上的保证。
    政论文的结构实际上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通过作者的构思在文章中的反映。也就是说,结构是为一种思想观点找到一个最恰当的
表现彤式。好的文章结构,既要形式完整,即构成文章的内容项目不残缺;又要条理清晰,即构成文章的各项内容安排符合规律。二者是互为表里的。所以,结构不但是技巧问题,它还反映着作者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认识深刻、反映正确,结构就严密完整、条理清晰。因此,写文章应在设置科学、合理的结构上下一番功夫。
    前面提到,论点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论文的结构是不会固化的,每篇结构都不会绝对相同。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努力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的内在规律,这样就形成了几种常见的结构类型,主要的结构类型有:
    (1)并列结构。指几个论点或论据之间并无主次之分,同在一个平面上,向四面八方展开的结构类型,又叫横式结构或辐射式结构。日-看下面这篇短论的结构——
调整“三发"
    这题目是套来的。西汉作家枚乘写过一篇著名的赋,题为《七发》。内容是,有人以七件事启发有病的楚太子,使他领悟到“要言妙道”,出了身冷汗,病也霍然痊愈了。我这里是联系国民经济调整问题说三件事,并加按语,试作评论,想使那些至今仍患有“左倾病”的同志能从中受到一点小小启发,故日调整“三发”。
    头一件事:记得年轻时参加过一次越野长跑赛,因求胜心切,号令枪一响,便拼足全身力气猛;中。结果,跑出800米不到,就气喘如牛,两眼金星乱飞,实在支撑不住,只好中途退出比赛,以惨败而告终。
    按:行家都懂得,参加长跑赛,须按自己体力科学地掌握好速度,方有取胜可能,若急躁冒进,过早耗尽了体力,焉有不败之理!搞经济建设,其理相通。l958年的所谓大跃进,所以失败,还不就是吃了盲目冒进的亏!我们怎能“好了疮疤忘了痛”?!现在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进一步调整,就是为了按照国力科学地掌握速度,就是为了彻底纠正重新出现的盲目冒进倾向。因此,党中央的这个重大决策,无疑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件事:(叙述挤公共汽车的情景,略)    按:在经济建设中,一度也出现了类似这种“一哄而上”和“硬挤着上”的局面。各种建设项目,进口的、重点的、地方的、还有自发的,遍地开花。结果呢?造成比例失调.增加丁财政赤字,并出现了小厂挤大厂、新厂挤老厂的现象。不少小厂、新厂争到了原料,却没有技术;不少大厂、老厂虽有技术,却没有原料,因而“两败俱伤”。现在,党中央决定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就是为了认真“整顿秩序”,规定不能“挤着上”,要“排着队上”,把农业、轻工业、交通、能源、文教卫生等事业排在前面,照顾先上。把重工业,特别是基本建设,排在后面,安排后上,这样,经济建设就可以有秩序地顺利进行了。因此.党中央的这个重大决策,无疑也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件事:  (叙述孩子因生病耽误课程.为打好基础留了一级,结果取得了好效果的事,略)
    按:从“留一级”,到“考上大学”,这就叫做以退为进。而有些同志,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情,一心希望国民经济能早日轰轰烈烈地搞上去,对国民经济在十年浩劫后.犹如一个人大病初愈一样需要重新打好基础再稳步前进,却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听说国民经济需要进一步调整,就摇头、叹气,这实在是不懂得“以退为进”的道理。现在,党中央决定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特别是要把基本建设退够,这种暂时的“退”,正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上”。因此,党中央的这个重大决策,无疑是具有战略远见的。
    触类可以旁通,讲了上述三件小事,目的是为了使那些至今还患有急躁冒进等左倾病的同志,能好好想一想,并能从中悟出一点道理,以利于早日恢复健康。
    当然,要是也能像楚太子那样,从中悟出“要言妙道”后“出身冷汗”,从此“霍然病愈”,那就更好了。(徐回青)
    文章仿效枚乘的名赋《七发》,以三个日常生活中并不相关的小事,进行类比论证,触类旁通,阐述了对于经济建设中三个关键问题的认识。这三个问题——不能急躁冒进、不能无序建设、要学会适度调整以退为进——并不存在因果、递进等逻辑关系,也不存在主次之分,但却相关联,放在一起共同完成了对“经济建设”这个话题的说理任务。像这样的在一个平面上四射开来进行说理的文章结构就是并列结构。
    (2)对照结构。指几个分论点或论据之间形成两两对比关系的结构类型。这些分论点或论据无论是正衬或是反衬,目的都是要突出其中的一个。这种结构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并列结构。林放的《论犹大》就是这样一篇作品:
论犹大
    我曾经有过一部《圣经》,当然,后来是作为“四旧”扫出去了。但是《圣经》里的许多故事,却没法从我的脑子里扫除干净。那些年,在那“棚中日月长”的时候,细细地吟味世态,体会人情,往往就有一些《圣经》中的角色闪过心头。粉碎“四人帮”之后,许多被迫害而冤死的老干部、好同志得到平反昭雪了,每次参加他们的平反昭雪大会,也往往不自禁地联想起一些出现于《圣经》中的人物。    比如说,中外历史或文学,都写过叛徒这种角色,但是最典型的,而且被刻画得最“入木三分”的,我以为莫过于出卖耶稣的名叫犹大的那个叛卖者了。他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凡是看过名画《最后的晚餐》的,可以发现一个坐在边角上、手摸钱包、半身倾斜的人,那就是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从祭司长那里收了三十块银币,出卖了耶稣。而当耶稣在“最后的晚餐”席上向十二门徒预言:“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众门徒都十分忧愁,纷纷问耶稣:“你说的是我吗?”连这个犹大,也装模作样地问耶稣:“夫子,是我吗?”    可是更足以说明叛徒性格的表演还在后
•356•
面。当犹大终于带领祭司长和兵丁来捉拿耶稣的时候,犹大跟这些人约好了暗号说:“我前去和他亲嘴的那个人,就是耶稣,你们要马上动手捉他。”说罢,他连忙走上前去对耶稣说:“向夫子请安。”跟耶稣亲嘴。耶稣说:“犹大。你用亲嘴来出卖人吗?”从此。“犹大的接吻”这句话,就成了文学语言,用以说明一个背叛朋友而又假装得十分亲热的叛徒嘴脸,就像《于无声处》里的何是非,一面出卖老干部梅林母子二人,已经勾结“四人帮”爪牙来抓人了,同时还口口声声叫梅林是“老战友”,是“救命恩人”等等。这就使我想到“犹大的接吻”这句话的确是不朽的警句。试试看,你还能想出什么更妙的警句来表现叛徒的两面派手法呢?而何是非这种犹大式的角色,我们还陌生吗?从那么多含冤负屈而死的老干部那里.我们看到多少“犹大的接吻”呀!
    但是,话要说回来。《圣经》毕竟是一部宣扬宗教的“经”书,关于叛徒犹大的最后结局,也是宗教式的,颇不合乎“四人帮”的“帮”情。据说,犹大背叛了耶稣之后,看见耶稣快要被钉死在十字架,他懊悔了,就拿三十块银币还给祭司长说:“我出卖了一个无罪人的血,我有罪。”说罢,就把三十块血钱甩到殿堂里,径自出去,上吊而死.
    在我们的十年浩劫里,几曾见到过这样有良心的犹大呢?请看,有多少犹大,不仅卖人,而且自卖,把灵魂卖给“四人帮”,拿战友同志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帽顶?有哪个何是非像犹大那样懊悔过自己的罪,甩掉三十块血钱,回家上吊呢?从此说来,犹大比何是非倒是老实得多了。《圣经》里的“犹大的接吻”只不过一次。何是非却大有可能作“第二次的接吻”。准备领第二笔卖血钱,这是何是非比犹大更可鄙的地方。
    现在是同心协力搞四化的年代。我赞成团结一致向前看;我更赞成把个人恩怨抛到东洋大海去。但是,我也希望,何是非君也能向犹大学到一点点东西,能够有点懊悔之意,能够承认一下“我出卖了一个无罪人的血,我有罪”。上吊自杀,自然“应毋庸议”!
    t980年1月的一天,林放去参加在龙华革命烈士公墓为一位饱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含冤而死的老干部举行的骨灰盒覆盖党旗仪式。默哀之余,他想到《圣经》中的故事,遂以犹大为镜,通过类比论证,映照出“文革”期间比犹大更甚的“何是非”们的叛徒嘴脸。在文章中,犹大与“何是非”们是两条线,两条线相互对照映衬,紧密交织,共同指向中心论点。像这样安排论据或分论点的结构大致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照结构”。
    (3)层进结构。指由一点开始,内容上层层深入,步步推进,逻辑上环环相扣的一种结构类型。请看《纽约时报》2004年5月12日的这则评论:
让我们祈祷吧
    在东京,我意识到了一件事:如果你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俄罗斯、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或欧盟的领导人,而你十分重视自己的工作,那么你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做如下的祈祷:
    如今在亚洲,最显著的事实是中国的发展对亚洲乃至全球公司的重要性不断增长。当中国官方上周要求银行减少疯狂贷款时,全球日用价格和股市都发生下跌。中国因买不到足够原油发电而定期进行灯光管制的消息带动了世界油价上涨。    喜
    三年前,布什政府上台时曾宣称自己不会再像“懦弱”的克林顿官员那样纵容中国。如今此类词语已从布什的词典中消失。中美关系不仅是生意照旧——如今大家只关心生意。    在某种程度上,世界正与中国连接起来。
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对日用品和资本(去年外国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的巨大胃口和中国新生的中产阶级,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与中国的联系越紧密,世界就越无法承受中国任何长期的动荡。如果中国的经济泡沫破碎,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需要祈祷中国领导人有能力平稳地让经济稍稍降温.而不
政论写作
是过度。
    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首席经济学家说:“世界的稳定和动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领导人,这点毫无疑问。”但他认为:“中国领导人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他们对世界有一种比较均衡的看法,他们知道自己的举动会影响大家,随后会反过来波及他们自己。”
    这种看法似乎是正确的。但中国在过去十年内之所以能如此飞速发展,方法之一是中央将权力下放到地方,让省长或市长尽可能吸引投资。如今很难确定中央是否有能力放慢经济发展速度。
    摩根斯坦利公司驻东京负责人罗伯特•费尔德曼说,鉴于中国在短期内吸引了巨额外国投资,  “很难想象他们有效地利用了这笔资金”。
    只有三点是肯定的:第一,他们迄今为止工作得不错。第二,工作会越来越艰难。第三,中国如若发生动荡,没有人能免受影响。世界与中国目前的关系让我回忆起银行家的老规矩:如果客户欠你1000美元,这是他的问题。如果客户欠你l00万美元。这是你的问题。中国的稳定是我们的问题。
    天父啊……(托马斯•弗里德曼)
    文章从“祈祷”中国开始,沿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什么要祈祷中国)——中国应适度控制经济发展速度——中国的稳定与美国息息相关”的思路逐步深入,并发出了提醒美国国内注意中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的言下之意。文章结构如同剥笋,从现象人手,通过一层层的分析,步步接近问题的本质,最终点睛,观点水落石出。这类由肤浅到深刻,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生疏,由具体到抽象地逐步纵向展开,前后顺序一定,不能随意变动的结构,也叫纵式结构。    (4)总分结构。指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形成一种先总说后分说,或先分说后总说,抑或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关系,这种结构在政论文中十分常见。下面这篇《文}[报》的文章就是一例:
文史要览
刘翔“无伤病"对我们的启示
    刘翔非常珍惜自己的身体,他常说:  “如果身体和成绩要选一个,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身体!”我从中看到了一种崭新的健康的运动观念:身体和运动成绩相比,身体更重要。    我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似乎从来是双重概念:老百姓跑跑步、做做操,是为了增强体质;专业运动员训练则是为了比赛,是为国争光。为国争光当然是应该的,但前提还是增强体质,而不是不惜以伤病为代价。
    假如我们都能像刘翔那样去看待和从事运动事业,假如主管部门真的这样去组织训练和竞赛,体育运动就能真正变成增强人的体魄、磨练人的意志、施展人的聪明才干的活动,成为培养综合人才的一条很好的特殊途径。
    刘翔获得金牌以后,新华社有一条发自上海的专电,读后,我简直比听到金牌的消息更加高兴。电文不长,摘录如下:
    “一位资深的田径教练曾经说过:几乎所有高水平职业运动员或多或少都会饱尝伤病困扰。然而,刘翔却是个例外。”
    “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比赛中,刘翔以l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纪录,同时他也保持着另一个纪录:中国奥运代表团中惟一一位没有伤病的冠军。”
    “刘翔是个奇迹:他参加田径训练十多年,从没有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运动创伤;近年,他的ll0米栏成绩跻身世界一流水平,是难得的比赛成绩好于训练成绩的竞赛型选手;谁也不会想到,21岁的刘翔还是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法系2001级的大学生。”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刘翔非常珍惜自己的身体,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运动只是事业的一部分,我不会只顾成绩而不顾身体。如果身体和成绩要选一个,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身体!健康才最重要!…
    “刘翔的爸爸刘学根在刘翔夺冠后向记者透露:平时,刘翔每天训练时间为两小时.就连备战奥运期间也不‘超时’。训练后,刘翔

•358•
就像其他在校学生一样,看书,上网,唱歌。”    这条消息让我高兴,因为我从中看到了一种崭新的健康的运动观念:身体和运动成绩相比,身体更重要!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身体健康。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但是我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似乎从来是双重概念:老百姓跑跑步、做做操、打打拳、踢踢球,是为了增强体质;专业运动员训练则是为了比赛,是为国争光。为国争光"-3然是应该的,很好,但前提还是增强体质,而不是不惜以伤病为代价。世人曾经过于强调挑战极限的意义,过于强调体育比赛所包含的体育之外的价值,于是奥林匹克运动就离开了它本原的意义。
    我曾经听一位体育部门的官员抱怨,说在上海这样的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大城市,招收运动员越来越困难了,因为大城市的年轻人吃不了大运动量训练的苦。当然,年轻人怕吃苦确实是个问题,怕吃苦是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作优秀运动员要吃苦,干任何一行,要优秀.要拔尖,也都要吃苦。但是,假如好的运动员都要以身体的伤病做代价,我作为一个父亲,也不会赞同自己的孩子去从事专业运动。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身体健康比事业更重要,除非你所从事的事业是为了保护更多的生命,比如救人,比如抗灾,比如御敌,等等。
    其实,竞技运动不是一项光靠体力,光苦练蛮干就可以取胜的事情,它是体力和智慧、心理素质、性格等等完美结合的过程。世界冠军一般来说总是全面素质很高的优秀人才。刘翔的胜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新华社的这条消息传达了一个和过去不同,但确实很好、很正确、很健康的运动观念。假如我们都能像刘翔那样去看待和从事运动事业;假如我们的主管部门真的这样去组织训练和竞赛,体育运动就能真正变成增强人的体魄、磨练人的意志、施展人的聪明才干的有意义的活动,成为培养综合人才的一条很好的特殊途径。像李宁、邓亚萍那样得了世界冠军以后,在其他领域同样能冒失、出成果,就会变成正常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我想,身体条件具备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父母,大概都不会拒绝这样一条成才之路。许许多多人更会自觉地加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去,去实践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如果真的有了全民的体育运动,在全民族健康强大的基础上,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还会担心运动员后继无人吗,还会担心不出成绩不得金牌吗?
    所以,我认为刘翔这块金牌,不仅标志着中国田径运动的飞跃,也可能导致中国体育运动观念上的飞跃。(赵长天)
    文章开篇就亮明了观点:身体和运动成绩相比,身体更重要。随后以刘翔夺冠为实例,深入分析体育运动的本原意义,并进一步论述了只有以体育本原意义为指导,体育运动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真正的体育人才才能脱颖而出的道理。最后做出要实现“体育运动观念上的飞跃”的总结。通常,“总分总”结构的后一个“总”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一个“总”,而是在第一个“总”的基础上或进一步点明实质或宕开一笔引人联想。


相关话题/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