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考研辅导班-王利平管理学原理(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22


    在多元化实施工程中还可能会出现盲目多元化的误区,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有一定关系。
关键概念和原则
    相关多元化战略与不相关多元化战略
    按照新业务单元与原有业务单元间在价值链上是否存在战略匹配关系和战略匹配点可将多元化经营战略分为相关多元化战略和不相关多元化战略两种。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进入与公司现在的业务在价值链上拥有竞争性的,有价值的“战略匹配关系”的新业务。战略匹配存在于价值链非常相似以至能为公司带来机会的不同经营业务之间。不相关多元化战略涉及多元化进入有着确定和有吸引力的财务收益的任何行业和业务,寻求战略匹配关系则被放到了第二位。换句话说,在创造股东价值方面,相关多元化是战略驱动方式,不相关多元化是财务驱动方式。
    波士顿矩阵也叫做BCG矩阵,是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的一种统筹分析方法,它把企业经营的全部产品或营业的组合作为一个总体进行分析。矩阵的两维分别是市场份额和预期的市场增长,它能够帮助确定企业的总体战略和平衡资源配置。
第8章 企业制度选择与金融市场
    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财产关系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支配关系,使企业制度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企业制度不同,导致企业面对的利害关系、支配的方式、活动的空间都有所不同。
    在制度选择基础上,企业与许多个人和单位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这些个人和单位视企业为交易场所,他们向企业提供各种资源或要素,并从企业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财产关系,理顺和维持与这些个人和单位的利益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其各种要求,是本章的基本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选择财产关系、分配企业创造的利润并分担风险。
1、 阐述传统的企业观
    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企业被假定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能够根据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理性决策的企业家。支配企业行为的,是冥冥之中的“看不见的手”。至于企业本身的问题,则未被早期经济学予以更多关注。换言之,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企业本身是一个黑盒子。
    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企业的性质》。提出有名的交易费用学说。科斯认为,企业形成的原因,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而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因此,企业是作为市场机制的某种替代物而存在的。
2、 列举企业的特征
    企业属于经济生活范畴,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1)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区别于政治、社会组织和团体,也不是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附属物。
    (2)财产支配关系,是企业根本特征之一。
    (3)企业的目的是获得并不断增加盈利。
    (4)企业的职能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不仅是指具有生产加工能力的厂商,也包括金融、保险、服务性企业)。
3、 阐述产权及其作用
    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一项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为主体对资源的使用权与转让权,以及收入的享用权。产权结构不同,效率也不同。明确界定和保护产权,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产权的效率。一种产权配置是否有效率,主要看它能否为在它支配下的人提供有效的激励。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实质上是把上述权利界定给了不同的行动团体。
4、 指出产权和所有权的区别和联系
    所谓所有权,是指对主体拥有财富这一特定事实给予社会性的认可和保护。所有权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所有制是所有权的法律形态。当我们讨论一种所有制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一种财产法律制度。
产权是所有权的经济用语,它强调的是谁行使各种实质性的所有权。产权关注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实质意义上的财产关系。
5、 阐述企业形态演变的过程
    资本主义企业是在私有制基础上,适应资本扩张的需要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西方企业发展依次经历了私营企业的发展阶段,股份公司阶段,跨国公司阶段几个大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过程,经历了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量变主要体现在资本集中程度方面。质变一是由无限责任变为有限责任,二是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由完全结合而逐步趋向分离。私营企业包括私人企业和在私人企业基础上形成的合伙公司、两合公司和无限责任公司这些企业形态。
6、说明中小企业及其特征
    作为中小企业共同的特征,主要有七方面:(1)中小性;(2)强烈的个人色彩;(3)单独支配(4)所有权与经营管理合一;(5)组织不发达;(6)企业经营具有统一性、弹性、创造性;(7)人际关系色彩浓。
中小企业适合的范围是:
    (1)易于发挥个人能力,经营的自主性强的领域;
    (2)适合于适度规模经营的事业;
    (3)适合手工业的和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的行业;
    (4)需求量小、需求品种多种多样的产品;
    (5)不需要太大资本投入的项目;
    (6)易于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活动。
7、 阐述股份有限公司及其特征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种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
    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主要有四方面。这就是:(1)资本证券化;(2)有限责任制;(3)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4)公司帐目公开。
    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有:
    (1) 有利于保持公司的持久发展;
    (2) 有利于吸收大量资本;
    (3) 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有利于吸引人才;
    (4) 保护创业者利益;
    股份有限公司的缺点有:
    (1) 股东难以掌握足够的企业信息;
    随着股权的分散和经营活动的复杂化,股东已失去对企业的支配力。
8、 解释股东构成和资本构成
    从法律上说,股东构成是由董事会决定的,但在某些国家也存在由管理者决定股东构成的情形。选择股东结构,主要受下列三个因素的影响:(1)出资大小;(2)股东的安定系数(3)股票保有的激励效应。
综合考试上述三个因素,企业股东应以三类为主:(1)金融企业(2)企业间相互持股股东;(3)企业内部职工。以这三类股东为主的股东结构,可以有效地避免竞争对手在股票市场上的大量收买活动,保证企业正常运行。
    资本构成是企业为了使自身经营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对经营所需要的长期资金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的长期负债、优先股、普通股权益、内部资金(留存收益)的结构,所以又叫资本结构。
    选择资本构成(结构),实质上就是要确定股东资本、内部资本(留存收益)和负债资本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各种筹资方式及其不同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而选择资本构成(结构)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或企业(股东)价值最大化。
关键概念和原则
    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
    所有权是指对主体拥有财富这一特定事实给予社会性的认可和保护。它的基本点是:
    (1)所有权依照严格的法定方式取得;
    (2)所有权具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四项权能,所有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使其中任何一项权能;
    (3)所有权具有排他性,在法律限定的范围之内排除他人对所有权行使过程的干预;
    (4)所有权可部分地转让给他人,但处分权只能由所有者行使;
    (5)所有者在所有权遭到侵害时,可以诉诸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指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是对必然发生的不相容的使用权进行选择的权利的分配,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
    私有产权就是把资源的使用、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了一个特定的人。
    共有产权意味着一个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都有权分享共同体拥有的权利,他排除了共同体以外的其他成员和国家对共同体内成员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
    国有产权指产权由国家拥有,国家按照可接受、可行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
    私人企业是个人独资设立、个人所有、经营的企业,是企业最原始的形态,不具法人资格。但拥有公司全部股份的股份公司,也可视同私人企业。
    合伙公司是私人企业直接结合而成的形态,是最原始的公司形态,各所有者共同对结合而成的公司财产负责,出资者要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两合公司是指由一个以上无限责任股东和一个以上有限责任股东共同出资组成的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负责任的企业法人。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注册资本由等额股份构成并通过发行股票(或股权证)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认购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资本构成是企业为了使自身经营长期稳定地持续下去,对经营所需要的长期资金采取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的,表现为企业长期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第9章 外部关系协调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在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外部环境的依存性。任何一个工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随时会与外部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并由此形成广泛多样的外部关系。各种外部关系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制约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输出、输入这两方面的选择外,企业还必须注意协调有关利害者关系集团的关系。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织,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企业的发展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最重要的力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企业的认识、要求、期望也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变化,在社会责任和绿色经营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说明协调企业外部关系的重要性
    协调企业外部关系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正确选择、处理、调整和改善与利害者关系集团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及个人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的行为。
    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协调好外部关系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建立广泛的经济联系网络;有助于企业扩大产品销售,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有助于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内部管理。
2.阐述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义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主体地位的加强,社会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行使自身经济功能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好地发挥自身社会功能。企业的社会责任内涵经过多次演变,已涉及诸多方面,如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协调外部关系的基础。
    只有积极履行各项社会责任,为促进实现相关公众的利益和改善社会环境作出贡献,企业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
3.阐述环境意识及环境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大大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在经济急剧扩张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扩大、人口激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和生态日益破坏,并演变成全球性的重大问题。社会的环境意识蓬勃兴起,对企业经营的环境管理日益严格。
    环境管理是将环境保护贯穿于企业各项活动的系统化管理方式,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环境管理不仅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的各个阶段,在经营过程中实现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更重要的是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贯彻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中,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绿色经营和绿色发展。
    环境管理包括了各方面的综合措施:
    (1)环保理念政策化,实施环保培训,明确经营的绿色规定;
    (2)改进产品的环境性能,降低产品使用中对环境的影响;
    (3)改造或更新设备,改革工艺和材料,降低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4)实行对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
    (5)加强对能源、资源消耗的管理,实现节能降耗;
    (6)进行多方面交流,发展环保技术。
4.阐述股东关系
    股东关系是指企业与投资者以及投资相关者的关系,也称投资者关系。股东关系中包括的公众对象有三类:(1)为数众多的个人股东;(2)各种投资机构;(3)专业的金融舆论专家。所谓股东关系即是企业与以上各类公众关系的总和。
    股东关系对企业的制约表现在:
    (1)协调股东关系关系到企业能否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
    (2)搞好股东关系可以使企业获得有益的咨询和建议;
    (3)股东关系还影响到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协调股东关系的根本要义是充分尊重股东的基本权利和特权意识。协调股东关系的具体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1)及时向股东通报企业的有关情况,求得他们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2)进行持续的股东调查,了解他们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熟悉程度,广泛征求股东对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股东合理的需要和要求尽量予以满足。
5.阐述消费者关系
    消费者是企业面临的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公众群体。它不仅包括直接从企业购买商品的顾客,还包括所有商品使用者和潜在需求者,而且包括各种精神产品及劳务的购买者和使用者。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协调好消费者关系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
    企业通过树立正确的经营宗旨,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具体包括:
    (1)及时向消费者传递有关企业的信息;
    (2)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
    (3)保护消费者权益;
    (4)加强对消费者需求和消费行为的科学分析。
6.阐述交易伙伴关系
    交易伙伴关系指企业与在经营活动中发生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组织的关系,根据业务联系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供应商关系、经销商关系、同业关系等。这类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供应商是为企业提供设备、原材料、零配件、产成品的其他企业组织。与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可以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供保障;可以促进供、产、销一体化协作,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可以充分发挥供应商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在市场竞争激烈或企业陷入困境时,得到供应商的支持和援助。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1)寻求和发展双方的共同利益;
    (2)制定正确的采购政策;
    (3)保持与供应商的密切联系。
    经销商是以经销、代销、批发、零售等方式为企业销售商品的各种企业组织。经销商凭借网络化的经销渠道、专门化的经销设施和技术手段,以及丰富的销售经验,可以加快商品销售过程,节约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为企业生产过程的连续稳定进行提供保证,同时,经销商也很容易改善或损害企业的形象。明智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与经销商建立良好关系。
    企业为经销商提供质量优良、设计新颖、价格合理、适销对路的商品,是建立良好经销商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协调经销商关系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
    (1)根据企业的销售状况和发展前景,不断发展和完善经销关系网络;
    (2)多加沟通,促进互信,据以制定和调整企业的产品销售政策;
    (3)加强对经销商的业务培训;
    (4)为经销商提供相关服务;
    (5)当经销商面临销售困难,陷入危机时,企业应给予有力的支持和援助。
7.阐述政府关系
    政府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社会组织。政府既代表国家运用权力对全社会进行统一管理,又是国家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政府行为对社会各个领域和组织的利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政府关系是企业协调外部关系的重要方面。
    政府关系对企业的影响作用表现在:
    (1)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企业的微观经济行为实行间接调节和控制;
    (2)政府对企业经济利益的实现程度和分配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3)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信息导向功能;
    (4)政府是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和客户。
    企业应及时了解和熟悉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法令;自觉遵守政府的各项法规条令,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动与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保持经常联系,协调关系;主动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企业经营情况,为政府制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法令提供依据;主动协助政府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求得政府的信赖。
8.阐述媒介关系
    媒介关系又称新闻界关系,指企业与掌握和运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社会组织机构、人员的关系。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实体,编辑记者等新闻从业人员。
    新闻媒介是塑造企业形象的主要力量,能够密切企业与社会各界公众的广泛联系,也可以大大加快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企业有必要协调好与各种媒介组织及新闻人员的关系。
协调媒介关系需要做到:
    (1)尊重新闻媒介的基本权利,与新闻界人士建立依赖关系;
    (2)了解各种新闻媒介的特点和要求,如传播方式、传播渠道、受众情况、报道重点和范围等,以便选择适宜的传播媒介,同时提供各种适当的新闻素材;
    (3)及时向新闻媒介提供各种真实准确的信息;
    (4)保持与新闻界的密切联系,力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概念和原则
    协调企业外部关系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正确选择、处理、调整和改善与利害者关系集团以及相关社会组织及个人之间的关系,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的行为。
    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义务。
    环境管理:是将环境保护贯穿于企业各项活动的系统化管理方式,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股东关系是指企业与投资者以及投资相关者的关系,也称投资者关系。
    消费者是企业面临的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公众群体。它不仅包括直接从企业购买商品的顾客,还包括所有商品使用者和潜在需求者,而且包括各种精神产品及劳务的购买者和使用者。
    交易伙伴关系指企业与在经营活动中发生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组织的关系,根据业务联系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供应商关系、经销商关系、同业关系等。
    供应商是为企业提供设备、原材料、零配件、产成品的其他企业组织。
    经销商是以经销、代销、批发、零售等方式为企业销售商品的各种企业组织。
    媒介关系又称新闻界关系,指企业与掌握和运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社会组织机构、人员的关系。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实体,编辑记者等新闻从业人员。
第10章 企业组织管理概述
    任何企业,都是靠在市场交换关系中获得的盈余生存和发展的。这种盈余的获得与企业内部各种经营资源密切相关。人、财、物、情报信息,是企业主要的经营资源。而这些资源只有按照经营战略的要求组织起来,形成力量,才能在与市场环境的交换过程中收支相抵后,带来盈余。未组织化的,未形成整体力量的资源,是起不到这样的作用的。
    内部管理更具有本质意义的是人的问题,是人的组织化问题。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调动和发挥人的力量,如何通过人把各种经营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力量,通过人达到经营的目标。
    做好人的管理工作,首先要了解人,熟悉个体的人和群体中的人。其次,要掌握用人、管人的基本技能。
1、提出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
    组织管理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中小企业看起来问题相对简单。随着组织规模扩大,会出现许多小企业没有的难题。如由于人员增加、组织层次增多所带来的信息传递迟缓和失真;再如,多分店、连锁商店出现的对各分店的有效管理问题,这些都是小企业不会遇到的。但即使是这样简单的一个小型企业,就已经包含了下述复杂的组织管理基本问题:分工与配合、激励、计划与控制方面的安排、领导、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
2、阐明组织的本质在于协作
    组织是两个以上个人的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行为的系统。组织的本质在于协作。正是由于人们聚集在一起,协同合作共同从事某项活动,才产生了组织。构成组织实质内容的是人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是简单的每个单独个人行为的累加,而是经过周密的安排、部署和调整的行为体系,是一种新形式的集体行为。组织行为中有意识的协调行为就是管理,它是组织生长发展过程中一种起关键作用的职能。
3、探讨组织管理的机制和过程
    管理机制定义为管理过程中各种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方式和机理,以及不同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机制强调管理的过程和机理,同时强调整体。
    管理过程中起作用的机理和过程,既包括一些具有必然性、规律性的客观部分,也包括人为因素比重更大的主观部分。前者主要分为业务技术层面、制度结构层面、人的管理层面;后者更多地表现为管理协调。

相关话题/管理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