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1、人文地理研究对象和内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就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
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1)社会性:研究对象具有社会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性的人文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制度。人文现象具有历史性。
(2)区域性:
均质区域:二战前的研究对象
结节区域(功能区域):D. Whittlesey提出
区域性的体现: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
重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划。
区域性:地理学研究的焦点就是地区差异、地域分异规律。
(3)综合性:
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文环境本身是综合体;人文环境组成的多样性;需要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方法的多样性:观察方法和试验方法、描述解释方法、数学方法、行为方法。
三、地理学的四大传统
1、空间(分析)传统:亦即区位分析的传统,尝试为事物空间分布的特性找到普遍的法则与解释的理论。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2、区域研究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是早期地理学发展的核心,強调对一地区的整体性(holistic)了解。
3、人地关系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式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4、地球科学传统: 地球科学传统包括对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地球上的水体、地球周围的大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联系等在内进行研究。
总结:从逻辑上看,地理学的四个传统式有区别的,但是它们是共同起作用的。地理学同时从事这四个传统的研究。用四个传统的不同组合,可以达到地理学领域的传统划分。人文地理是有前三个传统应用于人类社会所组成的,自然地理学是在第一、二个传统的约束下,第四个传统所从事的领域。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和;
从狭义上讲,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2、文化的结构:
物质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制度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文化区(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和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成文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4、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一、文化区的类型及其区别
1、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特征: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通常的文化区实际上是指形式文化区,划分形式文化区的重要指标是语言和宗教,并不是国界。文化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彼此内部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不清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知道作用的所在地。
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一致性的。
3、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这种存在人们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某种利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于当地的民俗中。
二、文化扩散的类型及其例证
1、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指的是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1)传染扩散:也称为接触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就自然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如电视机的传播。特点是传播速度较快。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影响的人,在空间上或者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汉语的普及程度在聚落等级及人员对外交往程度上存在一种等级现象;美国的购物中心这种商业形式在传播上也呈等级现象,按城市规模大小和人口数量的等级往下传播。
(3)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再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例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土著人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为生。
2、迁移扩散
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较扩展扩散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的特点;空间上与原文化区不连续。例如,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宗教的扩散;汉族文化的扩展扩散。
三、人地关系论与人地相关论的区别与联系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而人地关系理论则是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论。人地关系式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地理学研究核心就是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
人地关系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人地观,由最初的天命论到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理论)到生态论等。其中,人地相关论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占据过主导地位的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相关理论的观点认为,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环境包含着许多可能性,至于哪种可能性能变成现实则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这种选择受到人类文化传统的主导。该理论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四、人地关系论的具体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环境感知论,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重要著作)
1、地理环境决定论:
基本理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类活动的性质受其所在自然界状况控制。即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从而归结于地理环境决定政治体制。
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著作: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影响个别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
黑格尔 《历史哲学》
拉采尔 《人类地理学》
认为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
E.C.森普尔 《地理环境之影响》
认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特定自然环境造成的。
评价:积极:是一种机械唯物论,比神学解释进了一步
不足:简单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可能论(或然论、人地相关论)
基本理论:指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环境包含着许多可能性,至于哪种可能性能变成现实则取决于人的选择能力。这种选择受到人类文化传统的主导。
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著作:维达尔•白兰士
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白吕纳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变化
文明水平越高,则供其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多,自然环境的影响与限制就越小。
评价:积极: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人地关系的实质,纠正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把地理学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的因素上来。
不足:可能论并非完美无缺。
3、环境感知论
基本理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即环境感知。环境感知指外界环境在人脑中产生的映像,这种映像更多在决定了人类对环境提供的可能的选择。同一文化内的人对周围环境产生大致相同的感知。
典型现象:对于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
对于人口流动和移民的分析。
对待自然的方式。
4、其他:适应论、生态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五、在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研究为什么重要?
1、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了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2、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对象。文化地理学者通过观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观,可以获得关于该地区人类集团的许多有用信息。
文化景观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娱乐。文化景观也 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此外,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基于以上这些原因,有的地理学者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国内有人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
文化景观除了上述的空间变化外,还有时间上的变化。从遗留下来的片段的文化景观与其遗迹中可以追溯出过去某一时期的文化景观和发展过程,这成为了人文地理学中一种体术的研究方法。
文化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也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得到开发和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在人文地理学中,文化景观的研究尤为重要。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科学体系。
按照普遍性程度,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指导);
传统方法(野外考察、搜集、分析和利用资料 以及利用和编制地图等);
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3S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 确定研究课题
2. 制定研究计划
3. 收集和整理资料
4. 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5. 分析研究与写作
6. 研究总结、成果评审与发表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给人文地理学带来的变化
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其方法论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实证主义方法论引入人文地理学中的反映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较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使得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为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第四,加强了地理学方法的多样化。
同时,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也有其不足之处。第一,经济决定论倾向。第二,普遍性原理。第三,地理系统复杂,难以模拟,演绎模型的相对性。因此,实证主义方法目前只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发面表现出明显效果,而在文化地理与历史地理等方面则需求助于人本主义方法。
三、实证主义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1、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哈格特的《人文地理学的区位分析》为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把一个枢纽区分解为六个要素:即网络、枢纽、相互作用、等级、面、扩散,建立了区位结构分析的一般程序。
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立场上总结了地理学计量革命的方法论,也是理论地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拉尔夫(E. Ralph),段义孚(Tuan Yi-Fu),Anne Buttimer
《我与人文主义地理学》
第四章 人口、人种与民族
1、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2、迁移选择性:是迁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人口特征。
年龄选择性;性别选择性;文化程度选择性。
一、人口转变的概念和四阶段模式
1、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2、人口转变模式:旨在揭示不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人口转变过程与经济再生产类型之间的相关规律。
3、四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高位静止阶段);
第二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早期扩张阶段);
第三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最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而后减速(后期扩张阶段);
第四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低位静止阶段)。
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水陆之间不平衡:世界上90%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地球总面积为5.1*10^8(km^2),其中陆地面积只占29%,水域面积占71%。;
南北半球不平衡;
沿海与内地不平衡;
高原与平原之间不平衡;
在各大洲分布不平衡,在各大洲(或地区)内部人口分布也不平衡。
2、世界人口分布有明显的趋向性:中低纬指向(趋向于暖湿地区)、近海岸指向(趋向于海岸)和平原指向(趋向于地平地区)。
3、人类大陆图: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干旱(沙漠)地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海拔5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
三、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和偏好
1、人口迁移: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称人口流动,后者称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拉文斯坦迁移法则):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拉文斯坦推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3、偏好: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由集镇到小城市,由小城市向大城市的倾向;迁移的主要方向时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
四、在解释世界文化的差异方面,除了自然环境因素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 2、地形 3、土壤 4、水体 5、矿产资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
3、经济活动方式
4、交通运输条件
(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五、造成我国近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较多,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因素并请具体解释。
计划生育。
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用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民经济的基础。
(1)产品贡献
(2)因素贡献
(3)外汇贡献
(4)市场贡献
二、迁移农业的特征
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刀耕火种”是其最主要的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农民先把地上的树木全部砍倒,对一些大树有时先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已经枯死或风干的树木被火焚烧后,农民就在林中清出一片土地,用掘土的棍或锄,挖出一个个小坑,投入几粒种子,再用土埋上,靠自然肥力获得粮食。当这片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所以称为迁移农业。该阶段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土地进行轮种。现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中的低地与丘陵地区。
三、现代/传统农业的特征和类型
(一)传统农业:
1、时间:从奴隶社会起,经过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即产业革命以前,这个阶段称为传统农业阶段。
2、基本特征: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农业生产基本上都是孤立进行的,是一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进行农业生产的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
传统农业生产阶段,农业劳动基本上靠体力,同时,也用些畜力和简单的器械。
在农业社会里,城镇人口远远少于农村人口。
产生各不相同的农业类型。
3、类型:早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
(二)现代农业:
1、概念: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
2、基本特征:(1)现代农业的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
(2)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低得多。
(3)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4) 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比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大得多,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考试重点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4-03
相关话题/人文地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主题、词汇、要点
人文地理学(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涵及主要特征。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势?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29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8人文地理学考研部分院校信息
人文地理旅游规划方向考研 这是我花了两天时间打出来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点作用!我是 09考研,大二时我就知道我会考研了,而当时很多过来人对我说,战线拉得太长了,会容易放弃,所以那个时候,我只是看看各个学校的人文地理发展状况等等,我几乎看过所有开设人文地理的学校的招生简章!所以,也许我比一些想要考研的人会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8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 历年考研真题2002-2017年
目录 2001年 1 2002年 2 2003年 3 2004年 4 2005年 5 2006年 6 2007年 7 2008年 8 2009年 9 2010年 10 2011年 11 2012年 12 2013年 13 2014 14 2015年 15 2016年 16 2017年 17 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 1、中东 2、地理大发现 3、大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广州大学地理学院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施吕特尔、索尔(苏尔)、麦金德、森普尔、斯匹克曼、亨丁顿 (人名自己看书了解其学说,一般在选择题和填空题出)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扩散:指在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2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人文地理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50分第四纪 河漫滩 粘性矿物 演替系列 还有一个记不得了二计算降水变差系数cv,并确定该地是哪个区域三画图做出某区域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流量变化曲线,说明差异。四分析推理1北方秋雪和南方冬雪对生态系统破坏大为什么?2阅读《桃花源记》部分内容,从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方面进行分析,并确定该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人文地理学上传的附件6d4a8a10ba36ade6c28f62f78811bb57.rar(338.96KB)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浙江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浙江大学人文地理学07试题(地理学)代码417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在一起考的!一.名词解释(7个,每个4分)1.经济距离2.潜导产业3.空间近邻效应4流域5滑坡6土壤肥力7生态系统二.简答(好象是每个15分吧不记得了)1.胡佛的经济增长阶段2区域增长极的在主要观点3城市和区域的关系4地貌的成因5径流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