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考研复习讲义资料(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7


④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布局于原料产地。如果产品的原料易于腐烂,这类工厂靠近原料产地为好,蔬菜和水果罐头往往靠近原料产地
⑤需要保鲜产品的企业:最终产品比原料更容易腐烂变质,工业区位布局在市场地区。如冰淇淋、面包房、啤酒厂等。
(三)能源条件
第二产业在将原料加工为成品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在工业化早期,动力以水为主,所以工业企业多布局在河流附近,蒸汽机的出现使工业区位摆脱了水力所在地的限制,但是又受到了煤炭来源于运输条件的限制,后来铁路的出现和航运的发展使这种情况改观。电能可以代替热能作为工业的动力,可以使用电单位摆脱能源束缚自由选择区位。
(四)市场条件
市场、消费条件是从生产的目的方面影响生产布局,接近消费市场,可以方便直接地获取产品与需求信息,迅速灵活地调整发展战略,能更有正对性,更有效率地进行生产 如:食品工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周期很短,必须接近消费者市场以减少运输、仓储、仓储等各个环节的流通时间,防治腐烂变质
(五)劳动力条件
根据工业生产过程对劳动力的数量,质量的不同要求,产业部门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前者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多,但技术要求不高,因此,这类产业的劳动者工资低,不会增加太多生产成本,因而可以提高利润的比例,所以,这类企业在选择区位时应多注意劳动力比较充足、生活费用低、劳动工资不高的地方。如:如纺织工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例子
(六)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七)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工业区位论P178-180
工业分布发生了哪些新变化?(☆2006 2007)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P180)
①钢铁工业的变化:传统工业大国的钢铁上产能力和钢产量都呈下降趋势,而东欧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钢铁生产能力持续上升(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电子信息产业浪潮的兴起,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被新兴工业所取代。美国、西欧等传统工业大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和钢产量都呈下降趋势,日本甚至处于停滞状态。而另一方面,俄罗斯、东欧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钢铁生产量持续增长,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凭借内地丰富的)
②纺织业与成衣业:发达国家日趋衰弱,发展中国家急速上升,从美国、西欧、日本向东南亚与东欧要区转移;
③汽车制造业:在发达国家之间变动(西欧、日本、美国); (汽车工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叶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世界汽车工业基本形成日本、美国、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汽车工业发展也十分引人注目)
④电子信息工业:半导本、集成电路、微处理器的生产由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四地控制,家用电器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①    中国内地蕴含了丰富的矿藏,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建国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建立了自身的钢铁工业体系。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1996年钢产量首次跃居世界首位后,连续很多年都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中国经济在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01年继续拉动内需,支持刚才的消费,使中国的刚才消费量继续保持增长,预计近几年内钢铁生产的这种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②    随着自动化设备的采用,纺织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纺织工人的劳动成本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决定了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而中国属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低,世界纺织业不断向中国转移,中国纺织业急速上升。
③    建国以来,中国建立起自己的汽车工业体系,经过艰难的起步与发展,目前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量稳步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跃居世界十大汽车生产国行列。
④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三大支柱之一。中国自1998年起便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国。
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2011
1. 工业需求不旺;
2. 工业生产力过剩;
3. 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发达国家科技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但市场有限、遇到市场的激烈竞争;
4. 发展中国家:优势在于资源和劳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
第七章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它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2010 2005)
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
1.    行政城市
2.    防御城市
3.    文化城市
4.    生产城市
5.    交通运输城市
6.    娱乐城市
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既无行政上的含义,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
城市的起源?(P196)
中国城市的发展?(P197)
我国近四十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的特点?(P198)
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城市兴起后对农村聚落发展的影响?P201)
举例说明现代农村的发展?(P201)
城镇标准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P203)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近乎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换句话说,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聚集和服务聚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的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形式城市化:是人口与非农业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直接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多与城市规模的扩大。
功能城市化: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撒的过程,也是城市特征强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进程划分为那几个阶段?(P204)
1.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①城心地区的城市化(城心地区城市化的特点?)②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的特点)
2.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3.    郊区的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的特点?)p206
4.    逆城市化阶段
城市网络化:是指以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等位载体,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机制(简要说明城市化的机制?)P207
当代城市化特征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P210)
世界城市化发展将表现出的驱使P211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的特征P211
①    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②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③    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④    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第三节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论述城市的区位与环境的关系?P212-215)
1.    从方位出发而选择的区位
①    在利用河流方面
②    在利用海洋方面
③    制高点和隘口
2.    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①    城市与水运的关系
②    城市与陆运的关系
③    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论述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
1.    地质环境与城市
地质灾害对城市有毁灭的打击。诸如地震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目前的科技遂平仍无法准确预测其发生时间,不仅使整个城市顷刻间成为废墟,而且使居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历史上很多古文明就是由于地质灾害而毁灭。
2.    地形与城市
地形是形成和影响城市地域形态的重要因素。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十分密切,一般来说平坦而地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例如我国北方由于平原广阔,相对限制较少,但是在我国南方,特别是丘陵地区,城市发展则受到很大限制。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3.    气候与城市
气候影响着城市建筑的外观。①大城市多位于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带地区,城市的小气候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②大多数城市分布的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③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很少有城市分布。
4.    水资源与城市
水资源影响着城市供热排水系统和城市水文景观。①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较多,很多城市在地面水量和水质难以保证需要的情况下,往往抽取地下水代替地面水。地下水开采过量,不仅容易造成地下水的枯竭,有时很会引起地面沉降。这种情况达到严重程度会使城市排水困难,特别是在沿海城市。②由于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海平面上升。这样。地面下沉、海面上升、潮水水位三重影响会使问题更加严重。③城市排水,特别是排除污水,如不加以处理也会给下游城市及周围地区带来严重的问题。
5.    城市的生物环境
城市的生物环境是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基础条件。为了解决城市中自然成分过少的问题,人们开始在城市中建筑广场,在广场上保留绿地,后来开始在城市中兴建公园,并开始注意行道树、小块的花坛、草坪、水面的布局等等,这些减轻了城市污染缓和环境问题同时还增加了城市美感。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
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P218-219
① 集聚力:即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居民部门向市中心集聚,具有交通方便、社会条件优势如知名度。
② 离散力: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城市中心经济效益下降、声望下降等,郊区高质量住宅区吸引加速城市的分散。
③ 摩擦力:摩擦力是指阻碍产业、家庭产生积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P220
①同心圆模型:芝加哥大学伯吉斯提出,分5个同心圆带: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家庭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
②扇形模型:美国霍伊特提出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联成一个扇形。
③多核模型:美国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城市不断向外扩大,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
城市体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系统。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又称城市体系。
等级规模法则:1931年奥尔巴哈支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住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
农村聚落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城市景观:即城市的总体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特色。
城市景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即城市的总体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态等组成的城市地区的特色。
①.最明显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帝国大厦102层381米,国际贸易中心110层411米;
②与著名建筑物相联系,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和标志,如伦敦的塔桥、巴黎的铁塔和凯旋门、莫斯科的红场与克里姆林宫、悉尼的歌剧院;
③城市的格局,如华盛顿体现了美国的国家意识即民主和法制;
④    城市与环境协调所形成的风格:如杭州西湖、威尼斯的小桥。
语言: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英语的形成和统一:P230
英语的扩散和发展:P232
汉语的发展:
1.    北方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①    北方方言最早起源于黄河中下游,这里是中国最早的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在语言上汇集、吸收、融合周围地区的语言,随着政治中心管辖范围的扩大,影响也逐渐扩大,又由于华北地区平原广阔,交通便利,为人员往来、语言交流提供条件,结果在华北地区出现了共同语。
②    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利用政治力量实行“书同文”政策,使共同语在文字的统一下得加强与巩固
③    经过两汉的发展,虽然在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处于少数民族政权控制下,但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由于汉语当时具有深厚的基础,不仅使汉语继续保留和使用下来,而且也为进入该语言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所接受
④    元、清两朝,少数民族大量入居中原,政治上少数民族占主导地位,但语言文化确实汉语占主导地位,直到后来被少数民族全部接受
分布范围:
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角除外)、四川、云南、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
2.    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代表话:苏州话,上海话 分布地区
3.    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代表话:长沙话
4.    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代表话:广州话
5.    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6.    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代表话 南昌话
7.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秦的统一对汉语发展的影响?
1.    秦始皇一统中国后,利用政治力量实行“书同文”政策,使华北地区形成共同语在文字的统一下得加强与巩固
2.    秦始皇统一全国与“书同文”的政策,对吴方言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    秦的统一加强了中原汉语对楚语的影响,后来,中原战乱,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多居住在湖北,亦有少数进入湖南。这不仅使原楚语进一步受中原汉语的影响,而且楚语的北界南移。
4.    秦始皇收南越后,置三郡,并入中国版图,为巩固南疆,留50万人驻守该地,形成汉语与少数民族杂居的状况。带来的语言亦成为日后粤语发展的基础。
谱系分类法:是语言分类中应用最广的方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统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
语系:语言分类的最大单位,是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分类:P237-244
语言扩散的分类P245
谱系扩散:是将某个时段内的所有语言看作是从几个基本的根生长出来的不同树枝。例如,汉语与印欧语系语言是从不同的“根”中生产出来的语言,各语种是“根”语言扩散后的变异结果。
波形扩散:是将一种语言或语言要素作为波源,它的扩散如同波一样向四周散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波源的波相遇后,便形成一个新的语言现象的生长点,这些新的语言生长点发展成熟后又可能成为新的波源,由此可见语言的扩散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言的传播和扩散过程中具有的特性:P246-247
距离衰减现象:是指文化现象在一地开始出现后,在其扩散过程中,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延长而衰减,一般来说,离起源地或中心越近,这种文化现象越强烈,越远则越弱。这种现象可称之为距离衰减现象。
双语现象:即指某个人或某个语言集团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如几乎所有的比利时国民会讲法语和佛兰芒语两种语言。
语言的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而选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包括自愿同化和强制同化
如何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
1.    在面对外来强势文化语言的冲击时,弱势语言群体一方面应借助通用语言开阔视野,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吸收先进的科技文化
2.    应通过独特的传统语言,传承历史经验,构建和完善蕴含地方特色的知识体系,要注重开放吸收和继承传统并举,积极谋求良性的整合来规避一味的同化。
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分析语言传播的影响因素(P248)(☆2006)
1. 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来对语言扩散施加影响的,表现为在自然地理条件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好,而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差
2. 社会人文因素影响
a.行政区划的影响b.经济条件的影响c.人口迁移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语言传播的影响:P248
社会认为因素对语言传播的影响:P250
方言的形成:P250
语言扩散及其结果P252
语言景观
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P255-257
举例说明地名景观的特点:P258
我国的地名景观P258-260
第九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民族宗教:是指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其信仰对象常为本民族的始祖或守护神。主要有犹太教、印度教、道教。
主要的民族宗教:
1.    犹太教
2.    道教
3.    印度教
世界三大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教义、宗教景观
佛教
起源:佛教起源于尼泊尔、印度毗邻地区,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了佛教
发展历程:①前6世纪中叶至前4世纪中叶为佛教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释迦摩尼创教并向底子传承教说。②大约前四世纪中叶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与戒律认识产生了分歧,分为许多教团,进入部派佛教时期③公元1世纪前后大乘佛教盛行,并分为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7世纪以后一部分教派与婆罗门教结合形成密教。④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失,直到19世纪才稍有复兴。
教义:把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不在外部世界,而由个人的“惑”“业”所致。“惑”指贪、瞋、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行动。“惑”、“业”以善恶行为为因,造成生死补习的轮回报应之果。摆脱痛苦之路只有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放弃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范围,达到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
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
基督教
起源:基督教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基督教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为圣经。
发展历程:①初期基督教徒大多是贫民和奴隶,对统治者极端仇恨,受到罗马帝国的残酷迫害,但又无力改变现状,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基督现世,声张正义,拯救最近,后来随着中上层人士不断取得宗教的领导权,公元4世纪基督教被定为国教,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后,教会基本是统一的②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并将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从此罗马帝国分为两部分,罗马帝国正式分立,东、西两地也分别在拜占庭和罗马形成两个宗教中心,差异开始产生。③9世纪中后期东西教会之间冲突开始尖锐,冲突双方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对教义的理解以及某些教会的归属。直到11世纪,1054年基督教东西教会分裂,东部自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自称公教(即天主教)④16世纪西部教会内部又发生反对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并陆续分化出脱离天主教的一些新教派,称为“新教”。此后新教又不断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基督教新教虽然宗派林立,但在教义、组织、礼仪等方面仍有共同的特征。
教义: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
分布: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大洋洲等
伊斯兰教
起源:为公元7世纪初默罕默德于阿拉伯半岛西部创建的一神教
发展历程:①伊斯兰教创教前阿拉伯半岛主要盛行多神教,创教初多神教的势力仍然很大。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公元622年默罕默德将宗教活动中心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建立了政教
教义:除安拉外,再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信死后复活与末日审判;信一切都由安拉前定。教义规定穆斯林必须严格遵循礼拜与斋戒制度,行善并为“安拉之道”征战。《古兰经》为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同时也是立法、道德规范、思想学说的基础。
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其中信奉者以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
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1.    大约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印度佛教的小乘、大乘相继被介绍到中国,随着佛教的传播,也涌现了一批以传经、译经著名的高僧,如高世安。佛教不但为社会上层接受,而且也成为民俗民众的信仰。
3.    隋唐时期天下归为一统,佛教传播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也为宗派的形成创造了机会。佛教繁兴达到了高峰。
4.    宋以后佛教由兴至衰,理论上无新的建树,宗派上也无新的发展,三教合一成为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趋势。
5.    随着汉传佛教的停滞,代之而起的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兴起。
导致传播的因素有哪些P273
1.    移民
2.    传抪
3.    领土竞争
4.    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关系
宗教之间表现在空间的相互关系P276
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有哪几种类型P277
1.    神权政治
2.    政府与宗教
3.    民族与宗教
教会:是解释教义、执行交规、管理信徒与传教的机构,整个组织具有多层级结构。
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
结合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P281
1.    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
2.    宗教与文化
3.    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
4.    宗教圣地与地理环境
宗教景观
三大宗教的宗教景观:
1.    建筑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宗教文化景观。
基督教:基督教典型的建筑史高耸的尖顶教堂。基督教分为天主教与东正教后,东正教教堂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型制,汲取了多国的建筑风格后形成了被称为拜占庭建筑的著名建筑体系,代表作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西欧基督教教堂则发展了罗马拱顶结构和巴西利卡型制,这种风格的教堂在建筑上被成为“罗马风”代表作是圣保罗教堂。
佛教:佛教建筑主要是以屋宇型的寺庙为主,此外兴凿的各种佛教造像也是其独特的宗教景观,其中,中国著名的有大同云冈石窟。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清真寺是将阿拉伯建筑技术与早期罗马建筑结合起来,创造出风格各异的伟大建筑,如麦加大清真寺。伊斯兰教在扩展过程中,也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其中黑海沿岸清真寺的半圆形穹隆顶、重压地区的尖圆穹隆顶都成为鲜明的地域人文景观。

相关话题/人文地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王恩涌版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4-03
  •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主题、词汇、要点
    人文地理学(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涵及主要特征。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势?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29
  •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8
  • 人文地理学考研部分院校信息
    人文地理旅游规划方向考研 这是我花了两天时间打出来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点作用!我是 09考研,大二时我就知道我会考研了,而当时很多过来人对我说,战线拉得太长了,会容易放弃,所以那个时候,我只是看看各个学校的人文地理发展状况等等,我几乎看过所有开设人文地理的学校的招生简章!所以,也许我比一些想要考研的人会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8
  •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
  • 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 历年考研真题2002-2017年
    目录 2001年 1 2002年 2 2003年 3 2004年 4 2005年 5 2006年 6 2007年 7 2008年 8 2009年 9 2010年 10 2011年 11 2012年 12 2013年 13 2014 14 2015年 15 2016年 16 2017年 17 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 1、中东 2、地理大发现 3、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广州大学地理学院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施吕特尔、索尔(苏尔)、麦金德、森普尔、斯匹克曼、亨丁顿 (人名自己看书了解其学说,一般在选择题和填空题出)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扩散:指在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2
  • 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人文地理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50分第四纪 河漫滩 粘性矿物 演替系列 还有一个记不得了二计算降水变差系数cv,并确定该地是哪个区域三画图做出某区域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流量变化曲线,说明差异。四分析推理1北方秋雪和南方冬雪对生态系统破坏大为什么?2阅读《桃花源记》部分内容,从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方面进行分析,并确定该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人文地理学上传的附件6d4a8a10ba36ade6c28f62f78811bb57.rar(338.96KB)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浙江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浙江大学人文地理学07试题(地理学)代码417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在一起考的!一.名词解释(7个,每个4分)1.经济距离2.潜导产业3.空间近邻效应4流域5滑坡6土壤肥力7生态系统二.简答(好象是每个15分吧不记得了)1.胡佛的经济增长阶段2区域增长极的在主要观点3城市和区域的关系4地貌的成因5径流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