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 试述气管切开术的适应征及基本手术步骤。
①气管切开术主要适用于吸入性窒息或阻塞性窒息但不能用其他方法解除窒息者。②气管切开术的基本手术步骤:⑴体位:仰卧位,肩下垫小枕,使头尽量后仰,并保持正中位。⑵麻醉:采用局部浸润麻醉。⑶切口:在颈前正中线,由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至胸骨切迹上方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浅筋膜。⑷分离舌骨下肌群:钝性分离颈筋膜中层及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如遇颈前静脉横支跨过气管,应予结扎。⑸处理甲状腺峡部:将甲状腺峡部向上推开,显露出足够的气管前壁;如果甲状腺峡部太宽,应将之在中线切断,并予结扎。⑹气管切开:确认气管后,在正中线上,将第3~4气管环切断。⑺插入气管套管:吸尽气管内的血液和分泌物后,将预先选好的气管套管插入气管,确认已插入气管后,将套管两侧线带绕至颈后部,打结固定。⑻固定气管套管及切口处理。
308. 某患者因口腔颌面部损伤引起窒息,急救时进行了气管切开术,术后护理应注意什么?
①气管切开术后,要注意保持气管套管的清洁和通畅,内管每日应清洗和消毒,同时应及时吸出分泌物。②气管套管口应覆盖湿纱布,以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③术后如发生皮下气肿,已作过缝合者应将缝线拆除,并采用宽橡皮膏在气肿区外加压。④注意避免肺部继发感染,应常规采用抗菌药物和祛痰药;患者如已有肺部感染征象,应按内科原则进行及时诊治。
309. 简述气管切开术后的拔管指征和基本步骤。
①已完拔管指征:患者上呼吸道梗阻症状全消除。②基本步骤:⑴堵塞气管套管外口:常采用软木塞或纱球,应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24小时;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去除套管外口堵塞物或改为堵塞一半。⑵拔出气管套管:确认堵管后无呼吸困难后,直接拔出即可。⑶创口处理:采用油纱布及纱布覆盖创口,如创口较大,可用蝶形纱布拉拢创口。一般5~天后即可自行愈合。
310. 试述口腔颌面部损伤常用的止血方法。
①压迫止血法:⑴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供应动脉的近心端,主要适用于出血较多的紧急情况,作为暂时止血的方法。常用的压迫动脉有颌外动脉、颞浅动脉和颈总动脉,临床上应根据出血的部位和来源选择压迫动脉。⑵包扎止血法:采用纱布、绷带等在创口外部加压包扎,以压闭创口内的毛细血管、小静脉或小动脉,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⑶填塞止血法:适用于开放性和洞穿性创口,将碘仿纱条或纱布块填塞于创口内,再用绷带加压包扎。②结扎止血法: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将创口内出血的血管断端用止血钳夹住后进行结扎止血。如口腔颌面部严重出血,不能在局部止血时,可结扎颈外动脉。③药物止血法:采用全身止血药(如止血敏、6-氨基乙酸等)和局部止血药(如止血粉、明胶海绵等)止血,主要适用于组织渗血、小静脉和小动脉出血。
311. 试述颈外动脉结扎术的手术步骤。
①体位:仰卧位,肩下垫小枕,使头后仰15°左右,面部转向健侧。②麻醉:多用局麻。③切口:从下颌角平面起,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前下作切口,长约5~6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也可采用颈部横切口。④显露颈外动脉:将胸锁乳突肌向外侧牵拉,将二腹肌后腹和舌下神经向上方牵开,采用钝分离法分开颈鞘,显露颈外动脉。⑤结扎颈外动脉:仔细区别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确认颈外动脉后,在甲状腺上动脉和舌动脉之间,结扎、切断颈外动脉。⑥分层缝合创口。
312.行颈外动脉结扎术时,应如何区分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
①分支情况:颈外动脉在颈部有多个分支,颈内动脉无分支,这是区分颈内、外动脉最可靠的方法。②位置:颈外动脉位于颈浅部前方,颈内动脉处于颈深部后方;在颈动脉窦上方,颈外动脉位于内侧,颈内动脉则位于外侧。③搏动试验:在结扎之前,提起结扎线压迫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颞浅动脉,如果无搏动,则证明是颈外动脉。
313.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并发休克的临床表现。
①意识与表情:在休克早期,患者多表现为烦躁、焦虑或激动;当休克加重,脑组织血液灌流进一步减少,患者出现表情淡漠或意识模糊,神志昏迷。②皮肤:皮肤苍白、发绀、四肢皮肤湿冷,周围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充盈不足。③甲皱微循环:可用手指轻压患者的指甲的远端,随即松开,若甲床不能迅速地由苍白转为充血,说明甲皱微循环不良。④脉搏:休克早期,脉搏细而快;在休克晚期,脉搏变为慢而细。⑤呼吸: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发绀。⑥尿量:是休克的主要表现之一,尿量每小时小于25ml足以确诊休克。
314. 简述口腔颌面部损伤并发休克的治疗原则。
口腔颌面部损伤并发休克的主要治疗目的是恢复组织灌流量。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不同的休克类型而定。创伤性休克是由于剧烈疼痛刺激中枢神经、失血和损伤组织分解产物(组织胺等)的吸收所造成的,因此,其治疗原则为安静、镇痛、止血和补液,可用药物协助恢复和维持血压。失血性休克是因严重的出血和血浆大量丧失,有效循环量骤减而引起,因此其治疗原则为快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可输血。
315. 简述常见的口腔颌面部损伤所并发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
①脑震荡:主要症状是伤后意识障碍,轻微而短暂,一般不超过30分钟;常发生逆行性遗忘;醒后常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等;神经检查为正常。脑震荡一般仅需卧床休息,对症治疗,多可自愈。②脑挫裂伤:常有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患者多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可查见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如感觉或运动障碍、失语、病理性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脑挫裂伤的主要治疗原则为镇静、脱水、止血及防治感染。应注意,患者如确诊为脑挫裂伤,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处理已退居此位,此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等变化情况,并注意神经定位症状的出现与变化,必要时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③硬膜外血肿:典型的临床病程为伤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然后逐渐恢复,经过一段中间清醒期后,患者感到头痛、呕吐、躁动、不安或嗜睡,再次进入昏迷状态,检查常可见脉搏、呼吸缓慢,血压上升,患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偏瘫,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性反射。CT检查对硬脑膜外血肿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患者如确诊为硬脑膜外血肿,应立即转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④脑脊液漏:多发生在口腔颌面部损伤伴发颅底骨折时,颅前窝骨折常出现脑脊液鼻漏,颅中窝骨折常出现脑脊液耳漏。出现脑脊液漏后,不可用液体清洗,更不可用棉球栓塞,应保证其引流通畅,同时采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多可自愈;如脑脊液漏长期不愈,也可请神经外科医师进行脑膜修补术。
317. 试述各类型口腔颌面软组织损伤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
①擦伤:特点是皮肤表层破损,少量出血,创面常附着泥沙等异物。治疗主要是清洗创面,除去异物,采用无菌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或暴露创面均可。②挫伤:多由钝性打击导致,指皮下及深部组织遭受损伤而无开放创口,局部常见瘀斑及血肿。主要特点是局部皮肤变色、肿胀和疼痛。其治疗主要是止血、止痛、预防感染、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功能。③挫裂伤:由较大机械力量的打击引起,特点是皮肤和软组织有裂口,创缘不整齐,常呈锯齿状,可伴发开放性骨折;其治疗主要为及时进行清创术,修整创缘,彻底止血缝合。④刺伤:特点是创口小而伤道深,多为盲管伤,也可以是贯通伤,刺入物可能将细菌和异物带入创口深部。进行清创术时应彻底清除异物和止血,术后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⑤切割伤:多由锐利器械如刀、玻璃碎片等割裂而成,其特点是创缘整齐,伤及大血管时可发生大出血,伤及神经可发生神经症状,伤及腮腺可发生涎瘘。其治疗主要为尽早进行清创缝合术,如有神经或腮腺损伤应及时处理。⑥撕裂或撕脱伤:为较大的机械力量将组织撕裂或撕脱,特点是伤情重,出血多,疼痛剧烈,易发生休克。治疗时应尽快手术,及时清创、复位缝合。⑦咬伤:被动物或人咬伤,多有组织撕裂、撕脱或缺损。治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尽快彻底清创,必要时可用邻近皮瓣或游离植皮修复组织缺损;如为狗咬伤,应注射狂犬病疫苗。
318. 试述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就诊时间、创口情况与清创术的关系。
①一般来说,细菌在进入创口6~12小时内,处于静止或适应环境时期,尚未大量繁殖,而且细菌多停留在损伤组织的表面,易于通过机械冲洗和清创而被清除,因此,此时进行清创术应进行严密的对位缝合。由于口腔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抗感染力强,上述时间在口腔颌面部可延长到48小时,甚至超过48小时,只要创口无明显感染或组织坏死,在充分清创后,仍可严密缝合。②如果患者就诊时间超过48小时,或创口组织坏死情况较严重,估计可能发生感染,在施行清创术时不应严密缝合,应放置引流物。③如患者就诊时间过晚,创口已发生明显感染,创口不应进行缝合,可采用局部湿敷,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处理。
320. 简述舌部挫裂伤的清创缝合原则。
①舌组织血运丰富,组织再生能力和抗感染力均较强,在清创处理中一般不作组织切除;即使离断明显,也应在清创处理后将组织缝回原位,有可能生长成活。②舌组织较脆,活动度大,缝合时应采用大针粗线,于创缘较远处进针,缝得深一些,多带一些组织,最好加用褥式缝合,以免创口裂开。③如舌组织有缺损,应尽量保持舌的长度,将创口将前后纵行方向进行缝合;不应将舌尖向后折转缝合,以避免舌体缩短,影响舌功能。④如舌侧面与邻近牙龈或舌腹与口底粘膜都有创面时,应分别缝合各部的创口;如不能封闭所有创面,应先缝合舌的创面,以免以后发生粘连,影响舌的活动。
321. 简述颊部穿通伤的处理原则。
颊部贯通伤的治疗原则是尽量关闭创口和消灭创面。①无组织缺损或缺损较少者,应将口腔粘膜、肌层和皮肤分层缝合,缝合的顺序应先口内,再肌层,最后缝合皮肤创口。②口腔粘膜无缺损或缺损较少而皮肤缺损较多者,应严密缝合口腔粘膜,关闭穿通创口;皮肤缺损应采用皮瓣转移或游离植皮,或进行定向拉拢缝合。③较大的颊部全层洞穿性缺损,可直接将创缘的口腔粘膜与皮肤相对缝合,消灭创面。遗留的洞形缺损在以后二期整复。
322简述腭部贯通伤的清创缝合特点。
①腭部贯通伤多发生于儿童,如患儿合作,可用局部麻醉;如患儿不合作,应采用全麻。②软腭贯通伤应分别缝合鼻腔粘膜、肌层及口腔粘膜。③硬腭贯通伤,如无组织缺损,可将粘骨膜瓣单层缝合即可。如有组织缺损,应在邻近转移粘骨膜瓣,封闭瘘口和缺损,或在硬腭两侧作松弛切口,从骨面分离粘骨膜瓣后,将贯通口处拉拢缝合,硬腭骨面裸露处用碘仿纱条或碘仿纱布覆盖,以后可自行愈合。如腭部缺损太大,不能立即修复,可暂时做腭护板,是口腔与鼻腔隔离,以后再行手术修复。
323.试述唇部损伤的清创缝合原则。
①唇部损伤,特别在全层撕裂伤时,因口轮匝肌断裂而收缩,创口裂开明显,在清创后首先要缝合口轮匝肌,恢复唇部肌层的连续性,然后按照唇的正常解剖外形准确对位缝合,特别是唇红缘处。②唇部较大的撕裂伤,经清创缝合后,可应用唇弓或蝶形胶布减少张力。③如为唇部贯通伤,应先缝合口腔粘膜床面,然后再次清洗创口,最后缝合肌层和皮肤。
324. 简述鼻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原则。
①鼻部软组织损伤清创缝合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鼻的外形和功能。因此,进行鼻部损伤的清创缝合时,应按照鼻部正常的解剖位置作准确的对位缝合。②如有条件,鼻腔粘膜可用可吸收缝线缝合,术后不必拆线。③断裂的鼻软骨切勿任意剪除,应将软骨置于软骨膜中,再行缝合皮肤。④鼻孔周围的创口缝合后,可用在患侧鼻孔内放置一个外包碘仿纱布的橡皮管,既保证创口的良好愈合,又可起到鼻成形的作用。
325. 简述眉和眼睑部损伤时清创缝合的特点。
①眉损伤后应准确对位缝合,否则创口愈合后将出现较明显的眉毛断裂畸形。②眼睑部发生损伤后,如为垂直走向的撕裂伤,清创时应按“Z”字成形术法进行缝合,使缝合后创口呈曲线形,避免创口愈合后形成直线瘢痕而导致眼睑外翻畸形。③眼睑部撕裂伤如有皮肤缺损,应立即进行全厚皮片游离植皮术,不可直接拉拢缝合,否则易引起眼睑外翻畸形。④眼睑部撕裂伤损及睑缘时,应特别注意对位准确。⑤结合膜的损伤应采用小针细线缝合,缝合完毕后可涂以抗生素眼膏,减少摩擦并预防感染。
326. 患者因跌倒致1┽松动(Ⅱ°),未见牙齿脱位,请简述其处理要点。
①1~2周避免使用患牙咀嚼。②适度调磨对颌牙。③对患牙行简单结扎固定,可采用“8”字形结扎法。④定期复查,一般每月复查1次,直至伤后第6月。如果出现牙髓坏死,应进行根管治疗。
328. 简述牙槽突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①临床表现:骨折片常有明显的移动度,摇动骨折片的单个牙,可见邻近数牙随之移动,这是牙槽突骨折的确诊依据;由于骨折片的移位(多为向后向内移位),引起咬合错乱;此外,牙槽突骨折常伴有唇组织和牙龈的肿胀及撕裂伤以及牙的损伤(如牙折或脱位)。②治疗方法:⑴局麻下进行手法复位,应确认咬合关系恢复,然后采用单颌牙弓夹板将骨折片固定在邻近的牙上,也可采用正畸的托槽法进行固定。⑵如不能手法复位,也可采用牵引复位固定。一般固定4周左右。⑶术后常规使用抗菌药物3~5天。⑷根据创伤情况,必要时应肌注破伤风抗毒素。
329. 简述颌骨骨折的共同临床表现。
①肿胀:颌骨骨折时,均伴有挫伤,伤后在面部、骨折线附近,出现程度不等的肿胀并逐渐加重,一般在伤后48小时达到高峰。②疼痛:骨折断端相互摩擦,可发生剧烈疼痛,当进行开闭口运动时则更加明显,根据疼痛点可大致确定骨折的部位。③麻木:颌骨骨折损伤到神经时,可发生麻木;上颌骨骨折常损伤眶下神经,引起眶下区麻木;下颌骨骨折则可伴发下齿槽神经损伤,引起患侧下唇麻木。④出血及瘀斑:颌骨骨折时,邻近软组织可发生出血,在组织内造成血肿,在皮肤上出现瘀斑。⑤牙及牙龈的损伤:牙与牙龈与颌骨紧密相连,当和骨骨折波及牙槽突时,常同时发生牙龈撕裂伤,并伴有牙折、牙松动及脱位等。⑥流涎:颌骨骨折后,由于开闭口运动受限,唇、舌的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加上食物滞留、吞咽不便等因素致使涎液滞留并发生外溢。⑦影响呼吸、咀嚼和吞咽功能:颌骨骨折可因骨折片的移位而影响呼吸,由于严重的咬合疼痛和咬合关系紊乱,患者的咀嚼和吞咽功能也受妨碍;此外,口、咽组织的水肿和疼痛也可影响呼吸及吞咽运动。⑧张口受限:颌骨骨折以后,由于疼痛、咀嚼运动失调和反射性肌痉挛、骨折片移位、颞下颌关节损伤等因素,多发生张口受限。
330. 简述下颌骨骨折的特点。
①下颌骨为面部最突出的骨,容易受到外力打击,在颌面部发生骨折的机率最高。②由于下颌骨的解剖特点,下颌骨骨折多由于过渡屈曲、小范围的移动及挤压的外力打击而引起。③下颌骨上附着有强有力的咀嚼肌,因此下颌骨发生骨折后,骨折片的移位方向主要取决于骨折片上所附着咀嚼肌的牵引作用。④下颌骨上有下颌牙齿,下颌骨发生骨折后常出现牙列变形和咬合关系紊乱;咬合关系不但使下颌骨骨折的重要诊断依据,而且是下颌骨进行复位固定的重要参照标准和治疗目的。⑤下颌骨的骨皮质较厚,骨松质较少,从解剖特点上来讲在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和髁状突颈部四个解剖区域骨质较薄弱,因此下颌骨骨折多发生于此四个解剖区域。⑥下颌骨与其他骨的连接少,且是个活动的骨,发生骨折后常发生下颌运动异常,为诊断提供依据。
331. 简述上颌骨骨折的特点。
①上颌骨与额骨、颧骨、蝶骨等诸多骨以骨缝的方式紧密相连,这些骨缝是上颌骨的骨折好发部位,因此上颌骨骨折常与其他骨的骨折同时发生。②由于上颌窦的存在,上颌骨牙槽突、眶下区等部位骨质较为薄弱,这些部位受外力容易骨折,常和上述骨缝一起骨折,形成上颌骨横断性骨折。③同下颌骨相比,上颌骨骨质较为菲薄,更容易发生粉碎性骨折。④上颌骨的血供比下颌骨好,骨折后出血较之下颌骨骨折多,但组织愈合也较快,颌间固定的时间比下颌骨短。⑤附丽于上颌骨上的肌肉力量较弱,上颌骨发生骨折后,骨折片移动方向主要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损伤力量的大小和方向;一般上颌骨骨折常向后下方移位。⑥咬合关系紊乱:由于上颌骨骨折片多向后下方移位,上颌骨骨折后常出现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牙合。⑦其他部位损伤:由于上颌骨与颅脑邻近,上颌骨骨折时常伴发颅脑损伤或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上颌骨是眶下壁的组成部分,发生上颌骨骨折时,在眶内和眶周常伴有组织内出血,形成眼镜装眶周瘀斑、睑、球结膜下出血,或眼球移位而出现复视。⑧力学支柱: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讲,上颌骨在行使功能时,主要通过三条纵向支柱(鼻上颌支柱、颧上颌支柱和翼上颌支柱)和三条横向支柱(额支柱、颧骨支柱和上颌骨支柱)承受力量,特别是纵向支柱;因此,进行上颌复位固定时,应重点恢复这些支柱的连续性和解剖外形,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2.试述上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A不同类型骨折的波及范围:II型骨折可能伴发颅前窝骨折,III型骨折常致颅面分离
B 骨折段移位,一般常出现向后下移位
C 咬合关系错乱,患侧早接触(一侧骨折)或后牙早接触(双侧骨折)
D 眶及眶周变化,眶周瘀斑(眼镜征)甚至复视
E 颅脑损伤,可伴发颅底骨折,脑脊液鼻漏等
332. 试述下颌骨骨折的常见部位和引发这些部位骨折的外力特点。
①髁状突颈部:多是前方或前侧方(如从正中联合部、颏孔区等)传来的突然外力引起的间接性骨折,直接骨折仅见于火器伤或来自侧方的直接外力打击。②颏孔区:多由于侧方来的直接打击引起,也可由下颌体双侧不同部位受到外力打击而引起。③下颌角:多由于侧方或侧下方来的直接打击,也可由对侧的外力打击导致下颌骨屈曲而导致间接骨折。④正中联合部:多为前方来的直接打击而引起,也可由下颌骨两侧相同部位同时受到外力打击,引起下颌骨体大范围屈曲而导致。
333. 下颌骨颏部发生骨折时,骨折段移位的方向是什么?
①单发的正中骨折:由于骨折线两侧肌肉牵引量相等,常无明显移位;如为斜形骨折,一侧有颏棘,一侧无,也可能导致双侧骨折片向内侧移位,发生骨折片重叠及下颌弓缩窄。②颏部双骨折:正中骨折片因颏结节区所附着肌肉牵引,向下后方移位,双侧骨折片则向内移位。③粉碎性骨折或有组织骨质缺损:两侧的骨折片由于下颌舌骨肌的牵引向中线移位,使下颌牙弓变窄。
334. 下颌骨颏孔区发生骨折时,骨折段移位的方向是什么?
①单侧颏孔区骨折:前段骨折段与健侧下颌骨保持连续性,由于双侧降颌肌群的牵引,向下、后方移位并稍偏向患侧,后段骨折段因所附升颌肌群的牵引,多向前上方移位,并微偏向健侧。②双侧颏孔区骨折:两侧后段骨折段因升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上前方移位,前骨折段则因降颌肌群的作用而向下后方移位,导致颏部后缩及舌后坠。
335. 下颌角部发生骨折时,骨折段移位的方向是什么?
①如果骨折线正在下颌角,两个骨折段都有咬肌和翼内肌附丽,骨折段可不发生错位。②如果骨折线在这些肌肉附丽处前方,则前骨折段因降颌肌群的牵引,向下内方移位,后骨折段则因降颌肌群的牵引而向上前移位。③骨折线的方向与骨折段的移位也有关系,如果骨折线由后下向前上,骨折段将发生明显移位,直至骨折段上的牙相互接触为止;如果骨折线的方向为由前下到后上,由于骨折段之间相互对抗,骨折段可不发生明显移位。
336. 髁状突发生骨折时,骨折段移位的方向是什么?
①高位髁状突骨折:如果髁状突骨折发生在翼外肌附着的上方,且只在关节面上发生骨折,一般不发生移位。②髁状突颈部骨折:⑴如果关节囊未破裂,折断的髁状突由于受翼外肌牵引而向前内方移位,仍位于关节囊内;如果关节囊破裂,髁状突可从关节窝内脱位而向内、向前、向后或向外移位,移位的方向和程度与外力撞击的方向和大小有关。个别情况下,髁状突可被击入颅中窝。⑵如为单侧髁状突颈部骨折,下颌支受到升颌肌群和全部降颌肌群的牵拉,向患侧、后方和上方移位;如为双侧髁状突颈部骨折,下颌支向后上方移位。
337. 上颌骨Le Fort 骨折分型的含义及意义。
①上颌骨Le Fort Ⅰ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低位骨折,骨折线发生在上颌骨的下薄弱线,即从梨状孔下部开始,在牙槽突底部及上颌结节的上方,水平向后延伸至翼突上颌缝。②上颌骨Le Fort Ⅱ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中位骨折、锥型骨折或颧弓下骨折,骨折发生在上颌骨的中薄弱线,从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沿眶内侧壁向下到眶底,然后通过颧上颌缝,到蝶骨翼突。③上颌骨Le Fort Ⅲ型骨折:又称为上颌骨高位骨折或颧弓上骨折,骨折发生在上颌骨的上薄弱线,从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部,再经过颧额缝向后到翼突。④意义:⑴上颌骨Le Fort 骨折分型对临床诊治具有一定指导作用;除了共同临床表现之外,各型上颌骨Le Fort 骨折都具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如:Le Fort Ⅱ型骨折会出现鼻及眶下缘的变形,常有鼻腔侧壁及上颌窦的损伤等,Le Fort Ⅲ型骨折则常形成颅面分离,使面中部凹陷、变长等;这些不同的临床表现对临床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各型上颌骨Le Fort 骨折在治疗上也具有一定特点,如Le Fort Ⅰ型骨折手术时多数只需采用口内前庭切口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而Le Fort Ⅱ、Ⅲ型骨折则多需口内前庭切口和头皮冠状切口联合应用才能获得满意的显露效果;再如Le Fort Ⅲ型骨折常伴有颅脑损伤和颅底骨折,处理时应注意颅脑损伤的诊治。⑵上颌骨Le Fort 骨折分型对对科研交流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交流中需要对上颌骨骨折有着公认的准确描述,教学中更需要根据临床表现、诊治原则一致的原则对上颌骨骨折进行分类,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
338. 试述上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①共同临床表现:根据上颌骨骨折的骨折线位置,可将上颌骨骨折分为横断骨折和垂直骨折,横断骨折又可根据骨折线的高低分为Le Fort Ⅰ、Ⅱ和Ⅲ型骨折;各类骨折根据其骨折部位,将在其相应骨折处发生肿胀、疼痛、麻木、出血、瘀斑等临床表现,相应部位扪诊可能扪及台阶感及压痛,由于骨折影响,患者可能出现牙龈撕裂、牙脱位或脱落、流涎、影响呼吸和咀嚼等生理功能、张口受限等临床表现。②骨折片移位:上颌骨骨折后,骨折片的移位主要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损伤力量的方向和大小。一般骨折片多向后内下方向移位;如果仅仅是裂缝骨折,也可不发生移位;③咬合关系错乱:由骨折片移位引起,如为单侧上颌骨横断骨折,常出现患侧牙早接触,健侧牙开牙合;如为双侧上颌骨横断骨折,常出现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牙合。④眶部及眶周变化:上颌骨是眶下壁的组成部分,上颌骨的骨折如累及眶下壁,常引起眼球下降,以致左右眼球不在同一水平面而发生复视;上颌骨骨折时眶内和眶周常发生组织内出血,形成眼镜状眶周瘀斑(“熊猫征”)、睑、球结膜下出血等。⑤颅脑损伤:由于上颌骨与颅面骨联系紧密,上颌骨骨折常伴发颅脑损伤和颅底骨折,尤其是Le Fort Ⅲ型骨折,并出现脑脊液漏。⑥皮下气肿:上颌骨骨折容易波及窦腔,如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偶尔上颌骨骨折可引起皮下气肿。
339. 试述下颌骨骨折的临床表现。
①共同临床表现:骨折处常出现肿胀、疼痛、出血、瘀斑等临床表现,相应部位扪诊可能扪及台阶感及压痛,由于骨折影响,患者可能出现牙龈撕裂、牙脱位或脱落、流涎、影响呼吸和咀嚼等生理功能、张口受限、下唇麻木等临床表现。②骨折片移位:下颌骨骨折片的移位主要取决于骨折片上附丽咀嚼肌的牵引力,在不同部位的骨折可以引发不同的不同的骨折片移位。③运动异常:下颌骨骨折后,下颌骨运动明显受限;下颌骨体部骨折时,还可出现两段骨折片的动度不一致。④咬合关系错乱:下颌骨骨折后,根据骨折的部位出现牙齿早接触、开牙合、反牙合等。
340. 试述颌骨骨折的诊断程序。
①问诊:了解受伤的原因、部位和伤后临床表现。②全身检查:全面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全身是否受伤及损伤状态。③局部检查:⑴望诊:了解是否有创口、肿胀或瘀斑;⑵张闭口运动检查:是否张口受限、牙列及咬合错乱及颌骨异常活动等;⑶压舌板测验: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咬合无力;⑷扪诊:了解是否有压痛、台阶感,有无颌骨反常活动及摩擦音等;④辅助检查:⑴常规实验室检查;⑵X线平片检查;⑶颌面曲面断层片;⑷CT及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