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念一百题
1、传播 传播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传递和交换信息的过程。 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播是一个共享的过程,即把一个或少数人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 人或更多人共有的过程;第二,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文化条件下进行的,传播发生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又是 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得以实现的另一前提条件是双方要有共同的语义空间,即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符号含义 的共同理解;第三,传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受传者也不是完 全被动的,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传播,即“通过讯息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不是静态 的,而是动态的,是一个信息或态度、感情的流动过程。 2、内向传播 也称人内传播,即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从传播角度来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 整的信息传播系统,既有接收装置(感官系统) ,又有传递装置(神经系统) ;既有处理装置(记忆、思维系统) , 又有输出系统(语言、动作、感情等) 。内向传播是个人的直觉、思维和心理活动,它的特点是在同一人体内进 行,是一个主我和客我的交流活动;从不受外部势力干涉而言,它是一种最自由的传播活动。 3、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意见、感情的交流与沟通行为,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人际传播有两个特 点: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传授双方不仅可以使用语言,而且能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多种手段传递信 息,方法灵活;2)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它以一来一往的形式进行,双方可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来 把握自己的传播效果,对传播内容进行修正、补充或该换传播方法。因而,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尤其 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其效果要好于其他形式的传播活动。人际传播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互动形态,对个人的社 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大众传播的效果也起着中介和过滤作用。 4、组织传播 组织指的是具有明确目标、成员之间有着严格的分工合作关系的有机整体,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内的信息传播活 动,包括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与沟通。组织传播的功能在于维持组织的秩序,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形成组织内共 识,收集、处理外部信息以适应环境变化,组织传播的最大目标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5、群体传播 群体指的是由共同的利益、观念、目标、关心等因素相互联结,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的个人的社会集 合体,群体传播即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群体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1)群 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2)群体是个人实现其价值和目标的场所与手段;3)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对个人的态度起 着影响和制约作用;4)群体传播是大众传播效果形成的重要中介和制约因素之一。 6、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由专业化的传播机构运用复杂的技术手段而想不定量多数的受众进行的大面积传播活动, 同其他传播 活动相比,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是由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这些机构包括报社、电 台、电视台等;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受众;3)采用现代化的机器大量复制信息;4)传 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和内部的传播活动;5)传播过程的单项强,反馈迟延;6)信息…… …… 大众传播的上述特点:是对它拥有其他形态的传播活动所不可比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 是人们获得外部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 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7、传播过程
1
传播者选择加工信息,通过某种渠道传递给受传者并引起反应的过程。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受传 者、讯息、媒介、反馈(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a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传播是一个 多因素、多环节的过程,美国传播学家拉斯维尔提出过著名的“5W”过程模式,即认为传播过程由传播者、传播 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和传播效果 5 个要素和环节组成,此外还有数学家香农和韦弗提出过电子信号传输过程 的直线模式,传播学家施拉姆和奥斯古德提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等。 8、单向传播 指缺乏反馈或互动机制的传播波,即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的单项过程,在单向传播中,传 播者与受传者只是单方向的“给予”和“接受”关系,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纯粹的单向传播是少见的。一般来说, 人类各种传播活动都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但这种双向性和互动性有强弱之分。大众传播波由于缺乏反馈的及时 性和灵活性,属于一种单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 9、双向传播 指存在着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 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关系。一般来说,人类的传播活动均具有双向性,但这种双向性有强弱之分。对话、打电话或计算机通 信等属于双向性较强的传播活动,而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 10、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或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 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这 两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 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制度、所有制短息、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 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11、受众 指大众传播的信息接受着或传播对象,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以及广播电视的听众和观众,受众的特点是:1) 规模的巨大型,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2)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3)异质性,即具有不同 的社会属性。受众既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又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 信息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活动等,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12、传播效果 效果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效果,传播效果具有下述两种含义。1)从狭义上,它指具有宣传或说服目的的传播 行为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通常意指传播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2) 在广义上,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影响的 结果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上述两种含义构成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两个基 本方面,其一是对个人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其二是对社会效果产生的宏观过程分析。 13、传播技法 传播技法指的是唤起传播对象的注目、引起他们特定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从而实行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策略 技法。传播技法包括内容提示法(如“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说理法(如“明示结论”与“不明示结论”、 ) ) 诉求法(如“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 )等等。传播技法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14、前馈 受传者事前对传播媒介提出的希望与要求,如要求报纸刊登某些方面的内容,希望电视台开办某类节目等,近年 听众点歌、预约电视等等,也都是在获得受众前馈的基础上开办的节目。获得受众前馈,可以提高传播活动的计 划性和针对性,对改进传播效果,提高媒介企业的效益有重要意义。
2
15、反馈 传播学中的反馈指的是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体现传播的双 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求。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信息,获得反馈信 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的重要手段。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而大众传播的反馈则具有间接 性、延迟性和制度性等特点。因此,改进反馈渠道,对大众传播媒介来说尤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16、信源 指信息的提供者或新闻发布者和报道者,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对象的主体,可是人,可是组织。由于 人们一般是根据信源的可信性来判断信息价值的,所以信源的可信性如何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信源的可信 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信誉条件,即是否诚实、客观和公正;二是资格条件,即是否了解详情、是否具备合理、 合法的发言权等。 17、噪音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中首次引入“噪音” ,说明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进行的,过程会受多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 原为无线电通信领域的用语,指电波在传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物理干扰,噪音的存在会使传播的信息发生衰退或 失真现象,如电视节目信号播出后发生图像扭曲、声音断续等现象。社会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噪音干扰现象,如虚 假、捏造、扭曲的信息 等。社会传播中消除噪音干扰的主要做法有加大正面信息的传播量和传播次数、揭露虚 假信息。 18、信宿 信息抵达的终端,目的地或对象,是讯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在大众传播学中,信宿与受众是同义词。 19、说服(霍夫兰) 又称劝服,指的是传播者试图通过传递某种信息,来影响和改变受传者态度、观念、价值和行为的传播活动。个 人之间的劝说、企业的广告公关、大众传播的宣传等,都属于典型的说服性传播活动。说服性传播活动具有意图 性和目的性。说服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信源的可信性、传播内容、传播方法和技巧、受传者的个 人和社会属性是影响说服效果的重要因素。 20、两级传播 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在 40 年代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理论假说,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 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 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两级传播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 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 21、N 级传播 对两级传播观点的修改和补充,也称多级传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两极传播假说之际只 注意到了一层意见领袖的存在,后来拉氏和卡兹在《人际影响》中对此作了补充,提出意见是多层次的。社会学 家罗杰斯在考察农村革新事物的普及过程时,发表研究报告《创新与普及》 ,把大众传播区分为“信息流”和“影 响流” ,认为信息的传播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而影响的传播则是“N 级” (多 级)的,期间经过大大小小的意见领袖的中介,这样,两级传播假说发展成“N 级传播”假说。 22、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意见领袖 不同于舆论领袖。意见领袖的一般特点是:1)与被影响者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广泛分布于社会各 个阶层,横向传播;3)影像领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4)社交范围广、信息渠道多、对大众传播信息 接触量大。 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过滤作用, 传播媒介要想获取良好的传播效果,
3
必须重视意见领袖的存在。 23、社会雷达 对传播的环境监控功能的一种形象比喻,由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在 40 年代,政治传播学家拉斯维尔最早 概括了传播学的三种基本社会功能,即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传播的环境监控功能,指的是传播在帮 助人类察知内外环境变化并及时调节环境适应行为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与雷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 动具有类似性,因而施拉姆将之称为“社会雷达”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执行着重要的社会雷达功能。 24、编码与释码 信息内容是通过一定的符号(文字、图像、音声等)表现出来的。传播者将特定的内容以一定的符号形式表现出 来的过程,即编码活动。编码活动,亦即信息的采集、筛选、加工和制作活动。另一方面,受传者在接收到传来 的符号以后,必须经过对符号的阐释和理解才能从中得到意义;因此,受传者对符号的理解和阐释过程,即释码 活动。英国批评学派中“文化研究”流派的代表学者霍尔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媒介的编码活动主要 本质是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文化和利益服务的;而释码活动则更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因为受众有不同的 政治、经济背景,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他们的释码活动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同向性释码,二是妥协性释码, 三是对抗性释码。这种状况,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与各种亚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5、选择性接触 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之际,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媒介和内容,而是更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既有立场、 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或内容加以接触,而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倾向想左的媒介或内容,这 种倾向,称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受众既有立场和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们 的改变。这个概念,是美国传播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 (1945)中提出的。 26、选择性认知 受众在处理信息之际的一种选择性倾向。它的含义是,在大众传播的大量信息中,受众所感知到的往往是那些与 自己既有兴趣、 习惯、 需求等一致或接近的部分。 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等人的实验研究证明了这种选择性认知倾向。 选择性认知是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之一。 27、选择性记忆 受众在处理信息之际的选择性倾向之一。即受众在接触信息后,保留在记忆中的往往是那些与自己的既有兴趣、 习惯、需求等一致或接近的内容。选择性记忆的倾向,在实验心理学中也得到了证明。他与选择性接触、选择性 认知一样,都是制约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28、大众报纸 也称廉价报纸,近代报刊出现后经历了党政报刊和“黄色报刊”时代,19 世纪 30 年代后出现了“人人都看报纸” ——大众报纸。大众报纸的特点是:1)价格低廉,内容以报道新闻、社会事件和提供娱乐为主;2)发行量大, 一般为几万、几十万份;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社会群体,而是面对分散的、异质的、不等量多数的受众;4)广 告收入成为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大众报纸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29、社会共识 也称社会合意,即社会成员对社会事务记起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看法。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 下去, 需要该社会成员对社会有一种 “共识” 即对存在的事物、 , 重要的事物、 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 事 物等等要有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判断和行动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 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功能。在传统社会,这一功能是由教育和宗教来承担的,而在现代社会则成 了传播的一项主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象征性事物”选择、记录和传播向社会成员提供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 以 作为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传统社会中的教育和宗教传播活动是在有限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的,
4
而现代大众传播则把同样的信息内容和价值观念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因此,大众传播形成的社会 共识更具有普遍性。 30、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内容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大众传播内容的定量定性研究,来分析 某一时期传播活动的重点、传播媒介对特定问题的态度、立场或倾向,或者传播内容在某个时期的变化等等。内 容分析既是一个领域,也是一种研究方法,按照贝雷尔森的观点, “内容分析即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 量描述的方法” 。它包括三个原则,一是客观性,要求分析人员坚持科学态度,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严格执 行一定的调查分析程序;二是系统性,即把相关因素尽可能多地考虑进来,进行全面分析;三是定量性,使用数 理统计方法,尽可能用数据说明问题。 31、 “地球村”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代表性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麦克卢汉把媒介看作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 他认为, 在原始社会, 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 人们必须生活在近距离的部落群体中,是相保持密切联系。文字印刷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进入 了“眼睛的社会” ;由于交往和传播能够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 便发生了解体,现代大众传播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 间的距离在感觉上大大缩短,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 ,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在跨国卫 星电视、互联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在跨文化交流领域, “地球村” 已经成了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概念。 32、 “传播流” “传播流”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和影响,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传播流” 可以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 ,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后者是多级的, 即媒介的影响需要经过各种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对一般受众发生作用。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 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 作用,其代表研究成果是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 ,卡兹的《个人影响》和罗杰斯的《创新与·· ·》及克拉 帕的《大众传播效果》等。 33、 “假寐”效果(休眠效果)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人提出的概念。霍夫兰等人在进行信源与说服效果的 实验之际发现,信源的可信性 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信源的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但是,由可信性 带来的说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减退,低可信度信源的说 服效果则会有上升。 霍夫兰根据艾宾浩斯的 “忘却曲线” 原理对这一现像作出了解释:在大脑忘却机制的作用下, 人们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呈减少趋势,而忘却总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不同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 们对他们的信任或不信,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大于或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随着人们记忆的淡漠,信源可信 性的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来。 34、既有倾向 既有倾向指人们在接触媒介信息或宣传之前已有的立场和态度倾向,这个概念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 择》中提出的。他们在对 1940 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发现,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 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为止的政治态度。后来的研究进一步 证明,既有倾向的作用并不仅仅止于政治问题领域,在时尚、生活方式以及娱乐等领域,人们对大众传播信息的 态度都受到既有的关心、兴趣、信念、价值等既有倾向的制约。既有倾向作用的发现,对大众传播万能论的一种 否定。
5
35、IPP 指数 政治既有倾向指数,在对 1940 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拉扎斯菲尔德以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区域 为变量,设计了一个显示调查对象的政治倾向的综合指标,即 IPP 指数。这个指数是根据当时美国政治势力的分 布状况,以给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者较低得分、给具有支持民主党倾向者较高得分的方法计算的。IPP 指数分析 的结果证明, 人民的选举投票行为并不取决于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 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为止的政治态度。 IPP 指数分析还导致了“选择性接触”“补强效果”等一系列理论假说的诞生。 、 36、传播与社会化 传播的影响与效果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社会化指的是人出生后有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 个人角度而言,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社会规范,从而使社会秩序和社会连续性得到维持的过程。传 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中包括基本群体中的传播 (与父母、 伙伴、 老师、 同学等的接触与交流) , 接触大众传播媒介等等。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影响问题尤其受到重视。 37、 “镜中我”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从他人的态度中反映出来的自我形象。库利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际传 播与个人的社会化问题,并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基本群体” ,认为基本群体中的传播是社会化的基础; 二是“镜中我” ,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 相互作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是反应自我的一面“镜子” 。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 主要机制,他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手段,而且是将社会连结在一起的纽带。 38、刻板印象 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板成见。所谓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 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 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 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传播的所用) 39、拟态环境 核心:①人的行为是拟态环境的反应,其反应却作用于现实环境,导致现实环境向拟态环境靠拢;②存在内部控 制问题,人们意识不到、区分不了两者;③大众传媒的潜伏? 李普曼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的一个重要概念。拟态环境,既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李普曼 认为,人必须根据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来调节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在传统社会里,由于环境比较狭小,人们与 周围事物保持着的经验性接触,所以这种认识和判断大多是根据第一手材料作出的。但在现代,由于社会变得越 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现在人由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的有限性,不可能对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 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的物理视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因此,人的认识和 判断(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成了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 “拟态环境” 是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 加工和报道活动来形成的,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 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拟态环境”概念不仅指出了大众传播媒 。 介的巨大社会影响,而且揭示了现代环境的双重性。 (媒介控制问题) 40、信息格差与知识格差 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该假说的基本 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更有效的获得和利用信息, 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也就是说,现 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必然存在的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由于 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储存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 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知识格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
6
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信息格差 和经济格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因 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在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 差距。 41、上限效果 信息格差与知识格差假说的反命题,美国学者艾蒂玛和克莱因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饱和点” (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缓乃至停止下来。经济富有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 来的也会早。经济贫困者虽然只是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经济富有者。他们 认为,大众媒介传播的多是普及性知识,无论富有者还是贫困者从大众媒介那里得到的都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因 此,大众传播带来的结果不是社会知识格差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应该承认,艾蒂玛等人指出的“上限”在个人追求特定知识的过程中是存在的,但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 中是否存在则是个疑问。因为,尽管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在一定阶段上会出现“饱和”现象或知识量增加的停 顿,但在此同时他们也就会开始另一种新知识的追求过程。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等因素,社会经济地 位低者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上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那么此时这种知识的价值也早已大打折扣。因此, “上限效果”假说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各阶段、阶层间的“知识格差”的观点 是很幼稚的。 43、培养分析 研究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的一个领域,以美国批判学者格伯纳为代表。 “培养分析”最初研究的焦点是 电视的暴力内容的社会影响问题,后来拓展为考察大众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与人们的现实观之间的相互关 系。 “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意 识形态和价值的倾向性,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信念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它们更接近于 媒介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传播媒介对人们现实观的影响是一个“培养”过程,即通过象征事物的选 择、记录和传播活动,潜移默化地提供关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共识。 “培养”理论特别强调“描述日常生活的 电视剧”所产生的“培养理论” 。 44、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信息环境即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形成信息环境的传播渠道是多样的, 包括人际的、组织的、群体的等等。但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信息环境一词,起源于 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概念。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的环境具有双重性,一是人们周围的客观环境,而是大众传播 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提示的“拟态环境” 。1968 年,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问题, 认为大众传播提示的虽然是“拟态环境” ,与客观环境有很大差异,但由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 大众媒介的信息来判断和采取环境适应行动的,这些行动的结果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 “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在现代社会中, “拟态环境” (大众环境营造 的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市一个明显的趋势。例如时尚领域中的“流行色” ,本是国际流行协会指定的,但由于这 种信息是通过传播媒介广泛报道出来的,许多人便认为这是现实的“时代潮流”而纷纷效仿,于是预言的“流行 色”也就变成了现实的流行色。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倾向在社会生活(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 有明显的表现。 45、预言的自我实现 传播心理学用语,用来描述信息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试举一例:某考生准备考大学,如果他处于一种积极的 信息环境中(如周围的人热心支持鼓励) ,本人是亦能抛弃顾虑集中精力备考,其考上的概率也会较高;相反, 如果处于消极的信息环境中(周围的人冷嘲热讽或贬低其能力) ,则会使该考生分散精力,用于担忧的时间比用 于备考的时间还多,其结果考上的概率也就会低。这时,周围人考前的“预言”也就变成了现实。 “预言的自我 实现”原理说明信息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也是阐述“信息环境的环境化”问题的一
郭庆光版传播学概念一百题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9
相关话题/传播学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准备资料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 新闻史论: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新闻实务 1、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 2、吴文虎《媒介经营与管理》 3、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传播学科硕士备考指南 一、专业备考必读书目: 首先是报考学校指定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汇总(111个)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2020年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635新闻与传播学理论考研题库【历年真题+参考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6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参考教材配套题库[电子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电子书]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配套题库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2020年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635新闻与传播学理论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9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参考教材视频讲解[电子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0小时高清视频】[免费下载][电子书]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精讲+考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必读二十本书全攻略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必读二十本书全攻略 入门: 《传播学基础》、《传播学总论》、《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传媒经济学教程》《传播学研究方法》这五本书是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和传播实务的五本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参考书。 中级: 首先要注意的是《传媒经济学教程》,它与平常的传播学不同,另成一个体系,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传播学考研辅导复习笔记
播学考研辅导-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 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复习资料 人大版
本文由慢啃苹果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复习资料 之名词解释 1 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传播:指人际间,群体内以及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真题(2006-2014年)经典9年真题18份
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理论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0分) 1 新闻传播 2 陆氏定义 3 知晓权 4 固定成见 5 双重出售 6 非群体化传播媒介 7 舆论 二 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 在当今时代,人们经常说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分别是_____和_______。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五——传播实务
传播实务笔记 第一部分 新 闻 实 务 (一)新闻采访 一、基本名词 1、第一手材料 2、身入与心入 3、采访基点 4、新闻敏感 5、新闻角度 6、新闻线索 7、报道思想 8、采访的临时准备 9、采访计划 10、现场观察 11、巡回采访 12、易地采访 13、交*采访 14、隐性采访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l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四——外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章 口语传播 (脉络图略) 第二章 文字传播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第七章 法 国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勒诺多《公报》 法国第一张持续出版的周报,1631 年由勒诺多创办。 该报经首相推荐、国王路易十三特许出版,国王和首相还亲自为之撰稿。开始时以报道国外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三——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说明: 1、主要参考教材: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方汉奇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 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 一、名词解释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 新闻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的起源 2、新闻的本源 3、好奇说 4、群居说 5、新闻欲(99 新) 6、硬新闻和软新闻 二、简述 1、新闻的特点 第二章 新闻传播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的倾向性 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1、双重偶然性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社会信息 4、传播(99 新) 二、简述 1、传播的基本特点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传播历史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 2、信息革命 3、信息 4、大众社会 5、大众文化 二、简述 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 2、信息社会的特点。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人民大学版传播学教程讲义考研笔记
(注:简介的不能再简介,最适合考研背诵的笔记)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精华版
Ⅰ.《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13章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