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版传播学概念一百题(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9
7
个依据。 46、地位赋予功能 指的是大众传播具有使个人、群体和事物合法化,提高其社会声誉和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的作用。最早由传播 学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例如,传播媒介的广泛报道可以使一个普通人成为社会名人,一种小规模的活 动可以成为全社会的活动;一种特定的意见经传媒的提示和强调可以获得公开性、显著性和权威性,最终成为社 会舆论等等。 47、 “主流化”效果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某种事物、观念或价值体系的经常、大量和反复的报道,使其成为社会主流的效果。 “培养 分析” 的代表学者格布纳提出的概念。 培养分析认为, 美国大众传媒的活动对人们的现实观有一种潜移默化的 “培 养效果” ,其作用主要是提供关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共识,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核心价值和意识形态形成当 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 ,这一“主流化”过程有使现存的社会结构以及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固定化的倾向。 48、 “把关人” “把关人”是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一个概念。50 年代,怀特将这个 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 “有闻闭录” ,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 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 介组织。 49、 “把关”过程的本质 关于“把关”过程的一个争论问题,即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在本质上属于个人的把关活动还是组织的把关活动。 一些西方学者强调个人(记者、编辑、作者等)的作用,将“把关”看作是按照个人的信念、价值和或者是受众 兴趣来对新闻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这种观点掩盖了把关过程的本质。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出发,我们可 以从下述三个方面来把握“把关”过程的本质:第一、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传达活动不是“有闻必录” ,而是根据 媒介的立场,报道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第二、信息和新闻的筛选受到社会 文化和受众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但与媒介的利益和方针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有优先入选, 优先得到传播; 第三,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活动,其间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 体上依然是媒介组织的立场与方针的体现。 50、传播学四位奠基人 在20世纪上半叶,有四位学者的研究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是: 1)H拉斯韦尔。拉斯韦尔在1927年写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对一次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 果进行了分析,成为研究宣传研究的权威。他对传播学的许多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最早概括了传播的三项基本 社会功能(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并提出了传播过程的“5W”模式,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和主 要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K 卢因。卢因在主要研究领域是群体传播的渠道,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把关人”概念,卢因本人对 传播系统中的“把关”问题进行过理论化尝试,后来他的学生将“把关”理论广泛应用于新闻的筛选加工过程研 究。 3)C.I.霍夫兰。霍夫兰最早把心理实验法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他主要关心传播的说服效果,即传播引起的态 度改变问题。从二次大战期间到 60 年代初,霍夫兰从信源的可信性,传播技法和受众属性等方面影响说服效果 的因素进行了大量实验考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复杂性和条件性。 4)P.F.拉扎斯菲尔德。他最早将社会调查法系统地应用于受众研究,他和卡兹以“人民的选择” (1948)为题 发表的伊里研究调查报告时传播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书提出了“先有倾向”假说, “选择性接触假说” ,
8
“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著名的理论观点。拉扎斯菲尔德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创始人。 51、传播的基本形态 人类传播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传播学家大体一致的看法,传播的基本形态有以下 5 种:1)人内传播,2) 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组织传播,5)大众传播。人类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各种不同形态 的传播活动相互交织,相互连接和相互影响。因此,上述各种形态都不是孤立的活动,不能完全分割开来。例如,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其余 4 种形态的传播活动的影响。 52、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根据各时期使用的主要媒介不同,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可大致分为以下五 个阶段: 1)记号和信号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传播与动物社会并无多大区别,主要靠动作、表情或简单的音节来传递 信息,协调狩猎活动。 2)口语时代。语言的产生是人类摆脱动物社会状态的决定性一步。语言最初是将声音与周围事物联系起来的符 号,后来逐渐提高了抽象能力,成为能够表达复杂意义的音声体系。语言的产生不仅提高了人类传播的效率,而 且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达。 3)文字时代。口语的传播受到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记录性较差;为了使转瞬即逝的音声语言及其含义能够 传达到更远的时间和空间,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又发明了文字。文字是从早期的图形记号中产生的,经过世世代 代的整理,成了规范化的文字符号体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历代的知识和智慧得到积累和传承,扩大了人类的相 互交流。 4)印刷时代。文字产生后人类经历了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规模小,成本高,效率低,印刷术史中国的一大 发明,后传到欧洲。1450 年,德国人谷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和印刷机,此 后,报纸和印刷品开始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 5)大众传播时代。报纸诞生后经历了“政党报刊”和“黄色报刊”时代,19 世纪 30 年代出现了大众报纸。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大众报刊的普及和电影、广播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人类开始进入大众传播时代。40 年代, 家用电视机问世,经过二次大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高度 普及,卫星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络等新的电子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53、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 传播对人类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48 年,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概括了传播的三项基本社会功能:1)环境监控 功能。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类必须及时了解和把握环境的变化,以便调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这些 变化。传播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帮助人类及时收集和提供关于环境变化的信息。2)社会协调功能。 (社 会规范) 。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与协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部分的沟通、协调与统一,才能作 为一个整体有效地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传播是社会的“神经系统” ,有了这个系统,社会才能实现正常运转。3) 文化传承功能。有了高度发达的传播系统,前人的文化遗产、经验、智慧、知识才能被记录、积累、流传下来, 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传播对维持人类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存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拉斯韦尔概括的三种功能的基础上, 传播学家赖特在 1959 年又补充了第四项功能, “提供娱乐” 并称为 即 , “传 播的四项基本社会功能” 。施拉姆又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54、语义空间 即语言意义的世界,一般来说,信息是意义和符号的统一体,内在的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动作、表情、 文字、音声、图画、影像等符号)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每一种符号体系在广义上都是传达意义的语言,它们所 表达的意义构成了特定的语义空间。传播既是在社会空间进行的,也是在语义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得以实现的一 个前提条件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语义空间,即对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或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否则传播 过程本身便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招来误解。因此,语义空间也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 作用为社会互动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互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
9
55、人际影响 即群体内个人对个人的影响,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在四、五十年代的研究表明,在人们就公共事务、购物、时尚 等领域的具体问题作出自己的选择和决策之际,这些选择和决策与其说是接受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倒不如说是在 更大程度上接受了群体内其他成员的个人影响。这些对其他成员施加个人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据此,拉扎 斯菲尔德等人曾作出结论,认为大众传播在说服人么改变态度方面还不如人际传播更为有效。强调人际影响对大 众传播效果的制约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大众传播本身的长期、累积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56、 “媒介即讯息” 这是加拿大传播学这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 本身才是真正的讯息。也就是说,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社会活动。因此,真正 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 会结果。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创造 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57、 “热媒介”与“凉媒介” 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 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是“热”的,接收者在处理信息之际不必再进行“热身运动”“凉媒介”则相反,传递的 。 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动员较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如一幅照片是清晰的,一目了然;而一幅漫画则比 较模糊,需要联想和思考。前者属于“热媒介” ,后者属于“凉媒介” 。这种分类本身并没有实用价值,但也给人 以重要启示:各种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对媒介的研究应把这些因素考 虑在内。 58“媒介-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作用的重要观点之一。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能 力的延伸; 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 电视是视听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 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社会行为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认知效果和社会影响。 59、媒介技术决定论 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一种批评。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 例如,原始社会的主要媒介是口语,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只能生活在近距离的部落群体中;文字媒介的出 现使得人类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于是部落社会发生解体,人与人关系变得疏远起来;现 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和发展,把遥远的外部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距离大大缩短,于是人类在更大范围 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小小的“宇宙村” 。麦克卢汉强调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作 用,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他把媒介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使得他的理论带上了极端性和片面性。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传播工具和技术属于生产力的一部分,具有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但另一方面, 由于媒介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用制关系如何,反过来也规定着 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麦克卢汉仅强调媒介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对它制 约的一面,因此其观点是片面。 60、从众行为 (群体压力) 指个人对群体规范或群体中多数意见的遵从行为。从众是个人的社会认知和社会适应的重要机制之一,其形态也 是多种多样的:1)自发性遵从-遵从的规范或多数意见符合行为者的价值或目的;2)手段性遵从-遵从规范 或多数意见会带来某些实际利益;3)满足性遵从-服从多数意见可以解脱因孤立而带来的心理不安感;4)回 避性遵从-为回避群体制裁而对规范和多数意见采取遵从行为。遵从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大众传播的观点和 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权威性和传播的广泛性,也会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遵从行为。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应充分 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发挥认知导向、价值导向和社会行为导向作用。
10
61、子弹论 也称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一种流行观点。这个时期是传播 效果研究的初期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影、广播迅速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寄予高度期待, 又感到深深担忧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的宣传与报道具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威力,它们所传播 的信息在受众那里就象子弹击中人体,针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大众传播能够直接改变人 们的信念,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观点后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子弹论” 。 “子弹论”是错误的,其错误不仅在于它的唯意志论观点,而且在于它对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作了过于简单的理 解: “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面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 ”随着传播效果研 究的深入和许多中介因素的发现, “子弹论”观点在进入 40 年代后逐渐被人们抛弃。 62、有限效果论 20 世纪 40 至 60 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的主流观点。 “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魔弹论”的否定,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 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 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提出的理论假设主要有“先有倾向”假说, “选择性接 触”假说, “补强效果”“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等。 、 “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 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 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 ,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 70 年代以后, “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 评。 63、宏观效果理论 指 70 年代以来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一些新的理论观点。新效果理论是在一些学者对“有限效果”论进 行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他们认为, “有限效果”论的传播效果和理论框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即:1)在 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 “有限效果”论充其量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视了更早的阶段—大众传播在 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2)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短期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 的报道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这两个缺陷使“有限效果”论者不恰当地得出了大众传 播的影响和效力有限的结论。 在对“有限效果”论反思和批评的基础上,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批成为“新效果理论”的模式或假说。其中包 括美国学者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功能”假说,德国学者诺埃尔-诺伊曼的“沉默的螺旋”假说,美国学者 格博纳的“培养分析” ,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的“知识格差”假说,英国学者霍尔的“编码与译码”研究等等。 这些模式或假说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点:1)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的综合的、长期 的、宏观的社会效果;2)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大众传播影响的有力性;3)它们探讨的问题都与社会高度信 息化的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70年代后期以来,新效果理论在各国传播学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64、 “革新-扩散”过程研究 对革新事物的普及和传播过程的研究,也译为“创新-普及” 。1962 年,美国农村舍回削价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 物(如新农药、新良种、新的农业机械等)的采用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调查,出版了他的研究报告“革新事物 的普及”一书。该书对新事物普及过程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作了重要 补充。罗杰斯认为,作为新事物普及过程的“传播流”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流”二是“影响流” , 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大众传播的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而后者是多级地,中间经过大大小小的意见 领袖的中介。罗杰斯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新事物的采纳和扩散,都经过一个革新者—〉早期采编者—〉早期追随 者—〉后期追随者—〉拒不采纳者的社会过程,据此,他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了 N 级(多级)传播理论, “革新-扩散”理论现在也广泛应用于发展传播学的研究。
11
65、伊里研究 拉扎斯费菲尔德等人在 1940 年美国大选期间就大众传播的影响力所作的一次调查。 这次调查是在伊里县进行的, 所以又称“伊里研究” ,调查结果在1948年“人民的选择”为题正式出版。这次研究提出了许多有关大众传 播效果的重要理论观点,如“先有倾向”的作用, “选择性接触”机制, “补强效果”“中介因素”“意见领袖” 、 、 与“两级传播”等等。伊里研究的结果证明,单一的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改变人的态度,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多 种因素的制约,这些观点对否定早期的“魔弹论”的效果观起了重要作用。伊里研究是最早采用系统的社会调查 方法进行的一次研究,在传播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66、传播学经验学派 (经验、实用主义、调查研究) 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主流学派,也称传统学派。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 姆等。这个学派主要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经验性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因而成为经验学派。主要研 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 “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 补强理论、意义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得有限性,又被称 为“有限效果理论” 。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 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67、传播学批判学派 60年代以后在西欧一些国家形成的传播学研究学派。批判学派受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影响较大,对现存的资本主 义传播制度持批判立场。批判学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者群体,其内部又分为各种流派。主要流派有:1)文化 研究学派,以英国学者霍尔为代表,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编码和释码”的角度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与各种亚文化的对立、矛盾与冲突关系;2) 政治经济学派,以英国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 为代表,主要是从考察媒介所有权的集中和垄断程度入手,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3) “意 识形态霸权”研究,以普兰扎斯等人为代表,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来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 所起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批判学派反对美国主流学派的经验主义和行为科学的方法,重视哲学、历史学、政 治经济学和语义学的分析方法。 68、传播学政治经济学派 批判学派中的一个流派,以英国雷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学者戈尔丁和默多克为代表。政治经济学派主要 依据马克思关于“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 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论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所有制关系的分析,揭示 资本主义媒介为垄断资本服务的本质。6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学派对媒介集中垄断状况的考察,对“人民资本 主义”和“所有权分散论”的批判,在传播学研究中产生了较大反响。 69、 “文化研究”学派 批判学派中的一个流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中心的霍尔为代表。 “文化研究”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社 会中的大众媒介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统治得工具,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研究”的学 者用“编码”和“释码”的概念分析大众传播过程,认为媒介的新闻或信息的筛选、加工、制作、报道属于“编 码”活动,这种活动在总体上体现了社会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受众的“释码”可分为三种一般形态:一是 “同向释码” ,即按照大众媒介所赋予的意义来理解信息;二是“逆向释码” ,即对大众传媒赋予的意义作出的相 反的理解;三是“妥协式释码” ,即部分接受没接赋予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来理解信息。 “文化研 究”学者认为“编码”和“释码”过程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与居从属地位的各种亚文化之间的矛盾,对立和 冲突,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文本内容分析。 70、报刊四种理论 即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型共产主义理论。1956 年,美国伊利诺依大学的 席伯特、施拉姆等人撰写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对此做了概括。作者从资产阶级新文学观点出发,认为人
12
类历史上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报刊理论,一种是专制的极权主义理论,一种是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自由 主义理论的发展,而苏联型共产主义理论则是极权主义理论的现代版。该书作者对社会在美化自由主义和社会责 任理论的同时,对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报刊制度和理论进行了攻击。 71、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15、16 世纪在欧洲中世纪专制主义条件下产生的报刊理论。其主要观点是:1)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 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2)报刊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3)新闻检查是正当、合法的;4)对当 权者和政府的批判被视为犯罪行为,接受法律制裁。极权主义理论完全否认民众的言论自由权利,经过欧洲资产 阶级革命,这种理论伴随其制度一起破了产。 72.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也称为自由报刊理论。17、18 世纪伴随资产阶级革命而出现。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报刊 应该是“意见和思想的自由市场” ,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原理原则包括:1)任 何个人都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的特别许可; 2) 新闻出版不应接受事先检查, 出版内容不应受到强制;3) 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4)在涉及意见或信念的问题上, “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 样得到保证;5)新闻采访只要手段合法,不应受到任何限制;6)在跨国界传播信息方面,不应受到各国政府 的干预。自由主义理论是在对极权主义理论的否定,早期有其巨大的进步意义。但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它 成了保障垄断资本控制报刊的理论,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它进一步成了个别传播大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 依据。 73、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 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于1947年提出的一种媒介理论,席伯特等人撰写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1956) 一书对此作了系统阐述。 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一种修正。 自由主义理论受到修正的背景是: 1) 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国家媒介垄断程度越来越高, “言论的自由市场”的理念与少数大资本垄断言论的现实 产生了尖锐的矛盾;2)自由主义理论维护的是传播者的权利,而没有涉及受众的权利;3)这种理论谈论得对象 是言论或思想传播的问题,而没有更多地考虑信息传播的问题。 作为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修正,社会责任理论要求大众媒介必须对社会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其主要观点 包括:1)媒介在提供新闻或信息之际,必须符合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2)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制度和 道德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3)媒介不得煽动社会暴乱或犯罪,不得传播人种歧视或宗教歧视内容;4)社会和 公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起到了缓解矛盾的作用,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矛盾。 74、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传播事业集中垄断的加剧,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的一种媒介理 论。它要求大众传媒应向一般市民开放,允许市民个人或团体的自主参与。其主要观点有:1) 每个市民或弱小 群体都拥有知晓权,对媒介的使用权以及接受没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为垄断 组织、职业宣传或赞助人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拥有自己的媒介;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 断的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民主参与理论的核心价值是媒介的多元性、 小规模性、双向性、社区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和平等性。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失望 心理,因为社会责任理论并没有改变言论为少数人所垄断的状况。 75、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发展中国家新闻传播理论,其主要内容有:1)媒介活动要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 促进国家目标的实现;2)新闻媒介的自由要以经济优先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前提;3)新闻传播的内容要优先使用 本民族语言,优先传播本民族文化;4)媒介活动应重视发展同地理、文化、政治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 关系。发展新闻学反对国际传播领域中的南北不平等关系,主张建立均衡的国际传播新秩序。
相关话题/传播学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准备资料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 新闻史论: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新闻实务 1、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 2、吴文虎《媒介经营与管理》 3、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传播学科硕士备考指南 一、专业备考必读书目: 首先是报考学校指定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汇总(111个)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2020年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635新闻与传播学理论考研题库【历年真题+参考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6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参考教材配套题库[电子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电子书]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配套题库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2020年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635新闻与传播学理论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9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参考教材视频讲解[电子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0小时高清视频】[免费下载][电子书]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精讲+考 ...辅导考试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必读二十本书全攻略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必读二十本书全攻略 入门: 《传播学基础》、《传播学总论》、《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传媒经济学教程》《传播学研究方法》这五本书是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和传播实务的五本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参考书。 中级: 首先要注意的是《传媒经济学教程》,它与平常的传播学不同,另成一个体系,因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传播学考研辅导复习笔记
播学考研辅导-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 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复习资料 人大版
本文由慢啃苹果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复习资料 之名词解释 1 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传播:指人际间,群体内以及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真题(2006-2014年)经典9年真题18份
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理论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0分) 1 新闻传播 2 陆氏定义 3 知晓权 4 固定成见 5 双重出售 6 非群体化传播媒介 7 舆论 二 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 在当今时代,人们经常说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分别是_____和_______。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五——传播实务
传播实务笔记 第一部分 新 闻 实 务 (一)新闻采访 一、基本名词 1、第一手材料 2、身入与心入 3、采访基点 4、新闻敏感 5、新闻角度 6、新闻线索 7、报道思想 8、采访的临时准备 9、采访计划 10、现场观察 11、巡回采访 12、易地采访 13、交*采访 14、隐性采访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l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四——外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章 口语传播 (脉络图略) 第二章 文字传播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第七章 法 国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勒诺多《公报》 法国第一张持续出版的周报,1631 年由勒诺多创办。 该报经首相推荐、国王路易十三特许出版,国王和首相还亲自为之撰稿。开始时以报道国外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三——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说明: 1、主要参考教材: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方汉奇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 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 一、名词解释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 新闻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的起源 2、新闻的本源 3、好奇说 4、群居说 5、新闻欲(99 新) 6、硬新闻和软新闻 二、简述 1、新闻的特点 第二章 新闻传播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的倾向性 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1、双重偶然性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社会信息 4、传播(99 新) 二、简述 1、传播的基本特点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传播历史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 2、信息革命 3、信息 4、大众社会 5、大众文化 二、简述 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 2、信息社会的特点。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中国人民大学版传播学教程讲义考研笔记
(注:简介的不能再简介,最适合考研背诵的笔记)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精华版
Ⅰ.《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13章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 ...新闻传播艺术设计笔记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