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版传播学概念一百题(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9


    13
    76、信息主权 随着卫星电视和跨国传播的发展,以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为主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些学者认为,与一个国家拥有领 土、领空、领海和其他物质资源的主权一样,一个国家对信息传播以及传播资源同样应该拥有主权。目前,西方 传播大国的信息产品象洪水一样涌入发展中国家,并引起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 家提出了应该对无节制的跨国传播进行控制和管理。信息主权的主张,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少数传播大部哦的文 化侵略的担忧。 77、国际传播领域中的南北问题 即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差距问题。70 年代以来,世界的新闻和信息传播事业受到西方发达国 家垄断和支配的状况日趋严重。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技术条件所限,不仅在国际传播中缺乏与西方国家抗衡的 有效手段,而且还不得不依靠从发达国家大量进口硬件和软件以维持本国传播事业的生存。这样,在国际传播领 域中,就形成了发达国家(北方)的信息发展向发展中国家单向流动的不平衡格局。西方国家的新闻和文化产品 象洪水一样涌入发展中国家,对后者的政治和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而后者却缺乏有缺乏有效的抵抗手段。 同时,这种国际信息垄断体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主张很难传达到国际社会,造成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西方发达国 家的单方面意见支配国际事务的现象。从 70 年代起,发展中国家的许多有识之士就对这种不合理的传播结构提 出了批判。 海湾战争以后, 美国对这场战争的报道的绝对控制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担忧, 要求改变现状, “平 建立 等,均衡得国际新闻和传播新秩序”的呼声更强烈了。 78、大众传播效果的“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 英国传播学家麦奎恩提出的观点,麦奎恩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问题,社会上有三种理论。第一种 是“常识理论” ,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利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观点和看法,这种“理论”虽然是直 观的和零碎的,但却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种是“现场理论” ,即媒介机构和媒介工 作者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媒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和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规程等等,这是 直接控制传媒现场的日常活动的理论。第三种是以传播学的效果理论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理论” 。这种理论是从 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的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它既避 免了“日常理论”的直观性和零碎性,又与“现场理论”的商业主义和业务主义保持了距离。社会科学的效果理 论影响的对象包括三部分:它影响公众、推动社会对媒介活动的舆论监督;它影响传媒工作者,促使他们增强社 会责任感;它又影响传播的立法与行政,为有关传播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 种以对传媒活动进行社会制衡为目的的效果理论。 79. “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80 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播活动出现的一种变化趋势,其最明显的特点是信息的内容和传播对象 的特定化。也就是说,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特点是将综合的内容同时传达给不同性质、不定量 多数的受众,而新媒体的特点则是将特定的内容传达给人数相对较少的特定对象群体,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 各种各样的小型专门出版物,电视台的专门节目,多频道有线电视系统的专门频道(如新闻、经济、教育、体育、 音乐、电影、购入、交通、气象频道等) 、互联网络上的专门网页的出现和发展,都说明了这个变化。在广播电 视领域,这个变化趋势也称为“广播”的“窄播化”“大众”传播的“小众化”的趋势意味着多数人在同一时间 。 接触同一内容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受众定为将成为决定媒介经营效益得决定性因素。 80.“电视人” 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 1973 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强调了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所谓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出生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在影像和音响的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 “感觉人”行为方式是“跟着感觉走” ,这与他们在印刷媒介环境中长大的父辈们重理论性,重逻辑思维的行为 方式形成鲜明对比。同时,电视视听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封闭空间中进行的,这种环境使他们当中 的许多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电视人”概念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 的一种概括。
    14
    81.“容器人” 日本传播学者中野收在 70 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中野收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 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类似于一种封闭的,孤立的“容器”“容器人”为摆脱孤立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 。 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而不能深入到相互的内部,因为彼此都不希望对方干预自己的内心世界; “容器 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或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但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容 器人”力图摆脱日常性的缠扰,注重富于变化的生活,他们的行动也象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追求心理 空间的移位和物理空间的跳跃。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便是“容器人”行为特征 的写照。 “容器人”概念强调的也是电视等大众媒介对个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82.“他律的欲望主义” 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性观点。1986 年,日本学者佐藤毅在《人的自律》一书 中考察了电视与日本人自私化的关系。他认为,电视既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又是唤起新的欲望的媒介。电 视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和影响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的占有欲和享受欲。这样,尽 管日本社会还存在着阶层差异,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高级消费的倾向, “城市――美国式生活方式”占据了 主流;与此同时,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集体主义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充欲价值” 。佐 藤毅把这种现象称为“他律的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大众媒介刺激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过程。 83.象征性现实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所提示的现实。大众传媒负有向社会成员传达环境变化的使命,但这种传达 活动并不是有闻必录,也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通过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和提示来进行的。因而,大众传播所描 绘的“现实”景象,并不是客观现实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经过选择度、媒介的意识形态和报道方针决定的。 “象 征性现实”的概念既说明了大众传媒的强大影响力,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现实”的双重性。 84.有关舆论的四种观点 舆论又称公众意见,舆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种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是政治哲学的观点,即 把舆论看作是“民意” ,是“共同体的最高意志” ,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这种观点以卢梭为代表。第二种是社会学 的观点,认为舆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 100 个人分别制造的 100 只船,而是 100 个人合作制造的一只船” ,这种观点以美国社会学家库利为代表。第三种是行为主义科学的观点,它采用“一 人一票”或“数人头”的方法来观察舆论现象,通过个人意见的简单相加而得出的多数意见便被看作是“舆论” , 这种观点更多地体现在现代“舆论调查”或“民意测验”当中。第四种是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这种观点把舆论看 作是社会控制的机制,认为舆论未必是事实上的多数意见,但至少是表面上的“多数”意见或优势意见,它通过 人们的从众心理制约个人的行为,因而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这种观点以德国学者诺埃尔-诺依曼为代表。上述 四种观点各有其道理,但客观地说,我们不把舆论简单地理解为“多数”意见,而把它看作是社会意见的有机分 布状态更为合适,舆论中既包括正确的、合理的意见,也包括错误的、不合理的意见,各种意见的冲击、碰撞、 相互作用构成了舆论的运动过程,由此形成的主流意见代表了舆论的趋向。 85.“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德国传播学家诺埃尔-诺依曼 80 年代初在《沉默的螺旋》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诺依曼认为,舆论在双重意义上 起着“社会皮肤”的作用。第一,舆论是个人感知意见气候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 ,正象 肉体的皮肤可以使人感知自然气候变化从而增减衣服一样, 舆论可以帮助人们判断社会上意见的分布状况及其变 化,从而决定自己对特定事物的公开态度和行动;第二,舆论在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象肉体皮肤把骨 肉血液包容其中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一样,作为“社会皮肤”的舆论通过强制少数或劣势意见服从的形式,防止着 “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的社会解体” 。舆论是“社会皮肤”这个观点,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86.宣传
    15
    基于特定目的、为影响他人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而进行的有组织的说服性传播活动。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斯维 尔(1927)认为, “广义的宣传,即就是运用种种表态方式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术” ,这个定义更为强调宣传的技 巧性。美国学者乔伊特(Jowett)在《宣传与说服》 (1992)一书中为宣传下了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所谓宣传, 即宣传家基于特定意图,通过形成知觉、影响认知和指引行动而试图唤起预期反应和的一种有组织的说服性传播 活动。 ”这个定义强调了宣传的意图性,过程性和有组织性。宣传是通过大量传递说服性信息而进行的大众说服 和大众动员活动,是政府、政党、社会组织、团休、企业及至社会活动家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手段。 87.“使用与满足”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领域。 “使用与满足”研究主要是站在受众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 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这种研究最早出现于 40 年代,例如 赫尔卓格对知识竞赛、广播剧、贝雷尔森对书箱和报纸等媒介的效用的考察等等。这些研究揭示了受众媒介接触 动机和获得的满足的一些基本类型,如“实用动机”“休息动机”“夸示动机”“环境监视效用”“心绪转换效 、 、 、 、 用”“人际关系效用”等,说明了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是媒介取得传播效果的前提。60 年代以后的“使用与满 、 足”研究更注重考察受众不同的媒介接触动机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强调媒介使用是一个“社会条件+心里倾 向――接触需求――接触行动――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88.能动的受众 受从观的一种,与被动的受众观相对立,在早期的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曾经被看作是孤立的、分散的、沙粒式 的个人的集合体,在大众传媒的刺激面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后来引进社会集团和社会群体的概念来分析受众, 发现受众并非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具有一定社会背景的集团或群体成员;受众对媒介的接触虽然是个人活动,但 这种活动通常受到群体归属关系、群体规范和群体利益的制约。受众在作为群体成员行动之际,对大众传媒表现 出某种能动性,一是“能动的选择” ,即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群体利益、规范和文化背景相合的传播内容加以接触; 二是“能动的解释” ,即按照自己的利益、立场和意识形态来解释和理解在大众传播的信息。能动的受众观认为 大众传媒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操纵和支配受众。 89.“受众即市场”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大众传播媒介采取企业经营形态而出现的一种受众观。在这种观点看来,大众媒介的 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是各媒介企业通过竞争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这些消费者通常被称为“市场” 。 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反映了大众传播活动的某些属性,如商品性和竞争性等,但也有其局限性:1) 它容 易把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忽略了民众的传播权利;2) 它更多的着眼于受众作为商 品购买者的属性,而不能反映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3) 这种观点更容易把商品的“销售量”――收 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媒介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内容质量和社会效益放在次要的位置上;4) 这种观点只 能使人从媒介立场出发看问题, 而不是从受众和社会的立场出发看问题。 我们只有把受众看作是传播的权利主体, 才能够正确对待受众。 90.大众传播信息的特点 现代社会是一个大众传播的社会,大众传播的信息与其他类型的信息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 公开 性,即它不同于人们的私下议论,可以公开登堂入室,在社会上流通;2) 权威性,即它不同于小道消息,具有 明确的、 合法的信源; 显著性, 3) 即它可以通过各种手法突出某类信息的位置, 使其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直 4) 达性,即它不必经过群体或组织的中介而直接抵达受众个人。大众传播信息的这些特点,使得大众传媒在营造社 会的信息环境,引导舆论方面拥有巨大优势。 91.媒介功能的融合 指单一功能媒体向综合功能媒体的发展趋势, 即多媒体 (multimedia) 化趋势。传统的媒介大多是单一功能媒体, 如书籍、报纸是视觉媒体,广播是听觉媒体等等。由媒介功能融合而产生的多媒体具有十分丰富的功能,如多媒 体电脑集文字、影像、音声、数据储存、处理、双向通信、网络等功能于一体。多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大大提高了
    16
    人类的传播效率,是媒介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 92.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 传播学控制研究的领域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传播媒介组织制度、报道方针等对新闻或信息的收集、 选择、加工和报道过程的控制,二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制定职业纪律或道德准则等来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 职业行为。就前者而言,任何传播媒介都有其政治的、经济的和意识形态的倾向性,都是为一定利益服务的,这 种倾向性通常体现在媒介的报道方针上,按照报道方针而进行的层层“把关”活动,体现了媒介组织内部对新闻 和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就后者而言,由于媒介是提供新闻和信息服务的机构,只有自主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 作者的行为, 才能维持媒介信誉, 争取广大受众和提高传播效果。 因此,传媒自律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93.受众对媒介的监督控制 社会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机制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众传播的报 道活动是否客观、公正、传达的信息、广告是否真实、提供的文化或娱乐内容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切身 利益,因此,受众拥有对传播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权利,受众对媒介的监督控制可分为三种形式:1) 直接 的信息反馈,即以来信、来电、来访等方法直接表达对传媒活动的意见、建议、批评或抗议;2) 影响媒介的销 售市场,即通过影响报刊发行份数、电台、电视台收视率的方式来制约大众传媒的活动;3) 诉诸于法律手段, 如果媒介的虚假报道直接损害了受众的利益,媒介内容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公民可以向法院起 诉,要求对传媒的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和补偿自己遭受的物质、精神损失。 94.信息 信息是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任何反映或“表述”事物存在及其互相作用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大致可 分成三类:物理信息(如自然界的闪电雷鸣) ,生物信息(如植物界的扬花授粉)和社会信息(人类社会的交流 和沟通)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体,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任何社会信息都要传 达一定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载体或符号(如文字、音声、图画、影像、表情、动作等)才能表达 出来。信息是在一定的系统内运行的,这个系统包括信源、媒介、信宿、传递和反馈渠道等各种环节和因素。人 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是通过信息的授受而进行的社会互动行为。 95.信息革命 以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和信息的社会化为特征的革命。20 世纪后半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劳动 密集型的工业经济逐渐为智能密集型的信息经济所代替, 信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开始占据核心地位。 到目前为止, 信息革命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计算机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发明和普及为代表,通常将此称为 第一次信息革命;第二个阶段以多媒体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通常称为第二次信息革命。信息革命的进程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96.信息社会 即信息与能源和物资成为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以运行的社会。 与 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 (post-industrial society) ,D.托夫勒的“信息时代” (information age)概念同 义。信息社会的到来是由信息革命引起的。按照托夫勒的观点,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两大浪潮 的冲击,第三次浪潮便是信息革命,信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便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中的核心价值是信息,人们 通过信息授受而进行的社会互动比任何时代都更加活跃。信息革命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但 与此同时,信息泛滥和信息犯罪等问题也正在成为社会面临的新课题。 97.大众社会 大众社会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是伴随西方社会科学中的“大众社会论”而出现的。这种理论认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的一个分界点,其标志是大众传媒的出现和普及,在这个时代,传统的社会结构、等级秩 序、统一的价值体系已经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即所谓
    17
    大众。大众的特点是:1) 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集团或群体;2) 分散性和无组织性,即大众 是分散、孤立的个人聚合体,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力;3) 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认识;4) 流动性, 大众的范围依对象问题而时有变化,其成员是流动的;5)被动性,即大众不能作为主体行动,它的行动主要是 大众,另一方面是对大众进行控制和操作的社会精英。社会精英主要不是通过社会组织,而是通过大众传媒进行 操作和控制。大众社会论认为受众是一个完全被动的存在,它既是大众传播形成的,又主要是从大众传媒那里接 受影响。 98.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 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大众文 化的特点是:1)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 的消费行为; 通俗性, 2) 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 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 “一般个人” 的文化;3) 流 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4) 娱乐性,即大众文化的内容以娱乐为主;5) 大 众传媒依存性, 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 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99.大众传播的“共鸣效果”“累积效果”和“遍在效果” 、 强调大众传播对社会成员环境的重大影响的三个概念。德国学者诺埃尔-诺依曼认为,在以电视的高度普及为特 征的现代化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有三个:1) 多数传播媒介的报道内 容存在着高度的划一性和类似性,容易在社会上造成“共鸣效果” ;2) 同类信息的大众传播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 续性和重复性,这容易使它们的影响沉淀下来,产生“累积效果” ;3) 大众传播是一种跨阶层、跨群体的传播活 动,其信息抵达范围十分广泛,因而具有普遍的影响,产生“遍在效果” 。因此,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 的环境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00.大众传播者的特点 大众传播狭义上特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这些媒介中的工作人员。与其他类型的传播者相比, 大众传播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位稳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是固定的,不易发生作用关系的转换,在人际传播中, 两者关系随时可以发生转换,传播者从传播对象那里得到新的信息,说服者反而受到说服的情况是常见的;而大 众传播者与受众则通常是一种单方面的作用关系。 2)大从传播者是一个组织,大众传播是一种对组织对个人的传播活动,这种组织虽然是由记者、编辑人员个人组 成的,但他们在活动中以媒介组织代表的身份出现,而不是以个人身份出现;其产品也是组织的产品而非个人的 产品。 3)大从传播者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人,大众传播以先进的、昂贵的机器、技术和设备为必要 手段,这些手段直接控制在传播媒介手中。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业生产资料通常归传播企业私有,表现为 独占性、排他性的使用。 大众传播者(媒介)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得它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是传播特权的拥有 者。在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而在资本主义国家,这种特权受到私有制的保护。
    18


相关话题/传播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准备资料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参考书 新闻史论: 1、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新闻实务 1、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 2、吴文虎《媒介经营与管理》 3、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传播学科硕士备考指南 一、专业备考必读书目: 首先是报考学校指定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汇总(111个)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
  • 2020年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635新闻与传播学理论考研题库【历年真题+参考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6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参考教材配套题库[电子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免费下载][电子书]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配套题库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2020年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635新闻与传播学理论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9种电子书。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参考教材视频讲解[电子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0小时高清视频】[免费下载][电子书]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精讲+考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必读二十本书全攻略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考研必读二十本书全攻略 入门: 《传播学基础》、《传播学总论》、《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传媒经济学教程》《传播学研究方法》这五本书是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和传播实务的五本基本也是最为核心的参考书。 中级: 首先要注意的是《传媒经济学教程》,它与平常的传播学不同,另成一个体系,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传播学考研辅导复习笔记
    播学考研辅导-传播学笔记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 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复习资料 人大版
    本文由慢啃苹果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复习资料 之名词解释 1 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传播:指人际间,群体内以及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试题真题(2006-2014年)经典9年真题18份
    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理论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20分) 1 新闻传播 2 陆氏定义 3 知晓权 4 固定成见 5 双重出售 6 非群体化传播媒介 7 舆论 二 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 在当今时代,人们经常说的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分别是_____和_______。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五——传播实务
    传播实务笔记 第一部分 新 闻 实 务 (一)新闻采访 一、基本名词 1、第一手材料 2、身入与心入 3、采访基点 4、新闻敏感 5、新闻角度 6、新闻线索 7、报道思想 8、采访的临时准备 9、采访计划 10、现场观察 11、巡回采访 12、易地采访 13、交*采访 14、隐性采访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l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四——外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章 口语传播 (脉络图略) 第二章 文字传播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第七章 法 国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勒诺多《公报》 法国第一张持续出版的周报,1631 年由勒诺多创办。 该报经首相推荐、国王路易十三特许出版,国王和首相还亲自为之撰稿。开始时以报道国外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三——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说明: 1、主要参考教材: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方汉奇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 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 一、名词解释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二——新闻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 新闻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的起源 2、新闻的本源 3、好奇说 4、群居说 5、新闻欲(99 新) 6、硬新闻和软新闻 二、简述 1、新闻的特点 第二章 新闻传播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的倾向性 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笔记一——传播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1、双重偶然性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社会信息 4、传播(99 新) 二、简述 1、传播的基本特点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传播历史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 2、信息革命 3、信息 4、大众社会 5、大众文化 二、简述 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 2、信息社会的特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中国人民大学版传播学教程讲义考研笔记
    (注:简介的不能再简介,最适合考研背诵的笔记)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精华版
    Ⅰ.《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13章 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