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1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孔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2、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 人。 3、韦伯提出的理解社会学:声韦伯明确指出: “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 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 4、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 5、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6、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第二章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群体:是把个人和社会紧紧地联系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谁先谁后的整体,但又是存在矛盾需要不断调整的一个整体。 4、社会批评: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 与建议。 5、社会研究:是寻求有关社会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一种科学研究类型。 6、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 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7、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自填式问卷:一般是指采用分发、邮寄或电子邮件等方式送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按要求自行填答,然后由访问员收回或通过邮 局和电子信箱寄回来的问卷。 9、访问式问卷:是指由经过培训的访问员依据问卷所列的问题通过面对面或电话询问逐一向被调查者发问,然后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 进行填写的问卷。 10、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 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1、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 12、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3、社会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 种研究方法。其类型有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准实验和双盲实验。 14、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5、定量方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 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函数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3、初级社会关系:就是指历史上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简单和初步的、人们之间直接互动的社会关系。 4、次级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初级社会关系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的总称,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等。 5、结合关系:就是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结合关系可以分为和睦关系、协作关系、共同关系和强 制关系四种。 6、对立关系:是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对立关系表现为反感关系、竞争关系、斗争关系 和敌对关系四种。 7、血缘关系:是指人类的代际传递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自然的社会关系。 8、地缘关系:是人们依赖土地资源形成的生存关系,是种植业发生和发展的产物。 9、业缘关系:是指由于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使一部分有专门技术的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以行业为基础,而形成了的新的社会关系。 10、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11、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12、人力资源:是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13、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指的是人口规模。 14、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15、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16、环境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通过自然循环不断更新的光、热、空气、水和土地等等。 17、生物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根据生物自身的生长生殖规律保持自我更新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 18、矿产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以后只会不断减少无法更新的铜、铁、锡、钨、铝等金属矿产和石油、天然气、粘土、石墨等非金 属矿广。 19、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时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20、工业化实现观:就是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即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是现代工业化实现的 标志。 第四章 1、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 育等。 2、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3、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经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是组成一个 文化集丛。 4、文化模式:模式,就是相对稳定的样式,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文化模式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
    1
    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5、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6、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7、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他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 8、宗教: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 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地理学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9、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10、文化采借:又译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11、文化融合(也称文化濡化) :对采借过来的文化文化元素,要放要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乃之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起来,融 为一体,这个过程就是文化融合。 12、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第五章 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2、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3、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4、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统、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5、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6、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已的行为,使个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7、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8、继续社会化(也叫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 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9、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 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 10、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 11、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12、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 审美能力等等。 第六章 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2、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 过转让让自己所有物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动。 3、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4、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 了共同的目标面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5、冲突:主要是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 6、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7、语言:指的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8、身体语言:指的是人类所毛茸茸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9、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10、人际空间:就是两个谈话者之间的人际距离。人际距离接近或是疏远,其实也可以通过两个人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来测量。 11、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人个之间复杂联系网。 12、 “小世界” :指的就是由于人际网络的存在,导致在我们眼中世界其实很小的意思。 13、 封闭形态的社会网络: 比较排斥新成员的加入或者对新成员的加入有严格规定, 一旦加入这样的社会网络, 也很难退出该社会网络, 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封闭形态的社会网络。 14、开放形态的社会网络:对新成员的加入没有严格规定,加入后比较容易退出该社会网络, 这样的社会网络就是开放形态的社会网 络。 15、稳固形态: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密切、稳定,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相对稳固的形态。 16、松散形态:如果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松散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这个社会网络就是相对松散的形态。 17、互利形态:互利形态就是社会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以互惠互利为平等原则的形态。互惠互利原则是使这些社会互动明显呈现出一种互 利形态。 18、互补形态:互补形态就是指在社会网络中,互动的双方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通过信息、情感的交换,使各自的交往需求得到满足 的形态。 第七章 1、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2、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建立起来的。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入社会所必须加入的群体,也是个 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3、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 4、非正式群体: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游伴群等。 有人又把非正式群体称作心理群体或兴趣群体。 5、内群体:又称作“我群”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到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内群体是通过“我们”的群 体界限来表达的。 6、外群体:又称作“他群“,那些 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外群体是通过”他们“的群体界限 来表达的。 7、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8、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参照群体的概念是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参照系”一词演 化而来的,有“目标”“标准”的含义,所以也叫作“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 。参照群体不是人们所属的群体,而是个人心目中想 要加入或理想中的群体,它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常常是参照者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2
    9、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10、小群体: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11、伙伴群体:是指以性格、志向、兴趣、感情、个性等因素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12、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13、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式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规模小,人数少,只有一个核心,即夫妻关系。 14、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主干家庭是以直系亲属为主的多代同堂的家庭,它是核心家庭纵向扩 大的结果。 15、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家庭。 16、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家庭生命周期一般按照家庭人口变动等主要 事件划分。 17、经济利益群体:就是以维护和促进群体成员的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群体。如行业性或商业性集团。 18、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就是以争取成员的政治权利和改善群体成员的社会地位为主要目的的群体,如我国的工会、妇联、学生 联合会等。 19、社会公众利益群体:就是追求社会公共福利和合乎道德的公众利益的群体。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盲聋哑人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等。 20、机构性利益群体:是指依照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建立起来的利益单位群体。 21、社团性利益群体:是指通过结成社会团体的方式,来表达成员意识到到的共同利益的生产单位群体。它也是一咱组织化的生产单位 群体,有专职工作人员、有 22、自组性利益群体:是指那些没有正规组织、由于某种共同的利益需要、相互集聚在一起的人们组成的利益群体。那些以“关系网” 为基础组织想来的利益群体,大都属于这一类型。 第八章 1、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2、组织目标:就是组织试图实现的一定事物的期望状态。 3、组织沟通: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组织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5、纵向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 6、横向沟通:是指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7、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方式进行传递,通常是成文的。 8、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内正式交沟通以外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通常是不成文的。 9、组织控制:是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算和指令能够有效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 项秩序。 10、预先控制:是指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11、现场控制:又叫同步控制,是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 12、反馈控制:是针对组织成员的活动结果来进行控制。 13、魅力型统治:建立在某个英雄人物、某位如有神授天赋的人物的个人魅力基础之上。被统治者之所以服从是因为他们确信他们的统 治者有着超凡的能力,从而成为其追随者和信徒。而统治者也必段通过不断地证明其超凡能力的存在而维持其合法统治。 14、传统型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于习惯和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基础之上。被统治者之所以统治是因为这种关系已经存在于神圣的 传统之中,统治者凭借传统的力量实话合法统治。同时也受到传统的约束。 15、法理型统治:建立在正式制订的规则和法令的正当性基础之上。被统治者服从于法规,他之所以服从,是因为他相信法律和规章制 度是正当和合理的。 16、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17、形式广义:即组织成员将照章办事本身视这首要的甚至唯一的行动准则,而真正的组织目标反而不被人重视。 18、 “彼得原理” :是反映人个的晋升往往依据其在当前职位上的表现,而非依据此人是否具有所将晋升的那个职位的能力。由此会造成 能力充分的人不恰当地占据了较高的职位,从而降低了组织的行动能力。 19、科学管理理论: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工程师泰 罗和法国管理学法约尔。 20、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在 生产组织中,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函数 的人际关系。这个理论是在 20 世纪 20~30 年代由哈佛大学教授梅约和罗伊斯里斯伯等人指导的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逐步形成的。 21、 “非正式群体”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与正式组织同时并存的非正式的小团体,也被称为非正式组织。 22、霍桑实验: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在其位于霍桑的工厂进行的一项研究,历经多个实验阶段。是在梅约等人的指导下完成的。 23、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场所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 务的政府组织。 24、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 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25、第三部门:在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它们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分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物质 利益,它们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一般统称为第三部门。 第九章 1、社会制度: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成自然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 3、规范要素:简而言之,规范就是标准、规则和模式,是一系列有关角色行为和规定,如道德规范、技术规范、语法规范等。 4、组织要素: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组织要素包括组织领导、职能机构和组织成员。 5、设备要素: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 6、本源制度:是指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包括婚姻 家庭制度和经济制度。 7、派生制度:是指建立在本原制度基础上的其他一切制度,如政治制度、教育科学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 8、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3
    9、经济制度:是社会用以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主要由经济法规、条令、经济组织条 例及其职能和性质的规范等方面构成,是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 10、教育制度:是社会的启导、延续和发展制度,是以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级组织机构的总和。 11、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的,用经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 范体系。 12、宗教制度:是包括宗教观念、信贷、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的规范体系。 13、宗教组织:是具体化的宗教单位,它可以一个简单的团体,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机构。 14、社会制度生命周期:就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第十章 1、社区:一般地说,是指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经济生活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统,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交换和消费的体系, 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口和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3、社会人的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 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4、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 秩序。在社区中,可以通过正式的法律途径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形式来处罚社会偏差者,也可以通过社区舆论和团体的压力来促使人们遵 守规范。 5、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社区的社会保障既包括具体落实 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公共福利等与整个社会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社区还能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 支持系统。 6、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肋的社区成员。社区的社会保障既包括具体落实 社会救、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公共福利等与整个社会相联系的社会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社区还能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 持系统。 7、社区纵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大社会的联系。 8、社区横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 位之间的协调方法来维持。 9、社区全貌研究:就是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10、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的性质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11、同质性:是指社区各个成员具有相同的社会性质,包括相同的职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 12、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13、城市的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14、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连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集镇社区规划 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农村基层政权机构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集中地,能够为周边农村提供各项生活服务。 15、县城镇:即一个县的中心,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般交通比较方便。 16、中心镇:即县城范围内的次级中心,其各方面条件都次于县城镇。 17、一般集镇:即一个乡的中心,虽然其文教卫生、金融、服务等设施齐全,但是人口、经济、文化的规模却明显比中心镇低。 18、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 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19、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 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 20、单位制:在计划经济制下的城市中,国家通过占支配地位的国有经济以及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国有经济的集体经济,建立起隶属于 国家各个部门的一个个企来业单位,这些单位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城市社会,国这通过这些单位对社会成员实现直接的控制。这种管理体 制我们称之为“单位制” 。 十一章 1、 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2、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群体。 3、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4、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5、种姓: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6、种族: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肤色、发色、面容、体格、血型、头型等)的人群。据此地球上的人可分为三种: 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巴人种。 7、等级:是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8、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9、年龄:是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 10、身分:是指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一般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 11、身分制:50 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以户籍、工作单位和人事管理等一套非财产所有权为标准的社会分层制度体系统,称为身分制。 12、契约:是根据一定权利义务关系订立的协议。 13、社会边缘阶层:提流动在整个社会分层结构边缘位置、危及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人员,包括散布在城乡,不愿从事正当职业的游 民、犯罪团伙和地方恶势力人员。 14、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15、结构性流动:是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 16、自由流动:指那种不是由于体制的变化而是由于个人特殊的原因,如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在整个社会阶 层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某些社会成员阶层地位的变化。 17、垂直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 18、水平流动:是指社会成员在同一等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列地位的改变。 19、代内流动:是指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 4


相关话题/社会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