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财务会计案例研究课堂笔记(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2


    在对存货的品种构成分析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企业存货多元化程度。无论从生存能力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角度,生命力强的企业总是寻求生产经营的产品多元化。这是因为,过分依赖某一种产品或几种产品的企业,极有可能因产品出现问题而使企业全局受到重创。一般来说,构成多元化且处于正常周转状态的企业存货质量较高,品种比较单一的企业存货质量较差。对于那些虽然品种较为单一,但处于正常周转的企业存货的前景,还要
结合未来市场竞争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②现有存货的盈利能力。对现有存货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企业效益的增长点,以使企业在未来的生产与营销决策中,尽力安排盈利能力较强的存货。
    ③不同存货的周转状况。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盈利性强、且周转速度正常的存货,将形成企业未来利润的增长点。
    ④现有存货的市场发展前景。企业现有存货能否为企业未来创造效益,关键还要看现有存货所处的生命周期及所面临的市场前景。
    因此,企业应当对其存货的品种构成进行分析,并关注不同品种的产品的盈利能力、技术状态、市场发展前景以及产品的抗变能力等方面的状况。对存货的品种构成进行分析,将揭示出企业存货质量的结构。
    (4)对存货的毛利率的走势进行分析
    存货毛利率,是存货毛利与营业收入的比率。在我国目前的利润表中,主营业务利润近似地等于毛利。从利润表的构成来看,在企业获得毛利以后,还要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才能获得营业利润。这就是说,在毛利率下降的情况下,在其他情况不变时,企业如果希望保持营业利润的规模不下降,就必须靠增加营业额来解决。
    企业毛利率的下降,可能有下列原因:
    第一,企业所经营的产品面临着不断增强的市场竞争压力,从而使得企业被迫采取降价的措施。
    第二,企业主动采取的营销行为。有时,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打压竞争对手而采取主动降价的策略,从而导致毛利率的下降。
    第三,企业的产品已经进入“夕阳”期,出现不可逆转的价格下降。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则说明企业将进入产品整体更新换代的发展时期。
    (5)对存货周转以及积压状况的分析
    在周转一次可以带来毛利的情况下,企业存货在一定时期内周转越快,其毛利以及营业利润就有可能越高。因此,企业的存货只有保持一定的周转速度,才能将利润维持在一定水平。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存货积压,会引起当期利润的增加。
    企业存货积压,是指期末存货金额高于期初存货金额。主要包括原材料积压、在产品积压和产成品积压。原材料积压一般是由于集中采购或近期大规模增加生产而引起的,应该伴随着较低的采购成本;在产品积压或者是由于增加了生产,使得停留在生产过程的在产品数量增加从而导致期末存货金额高于期初存货金额,或者是由于在成本计算过程中在产品分摊了较高的制造费用所至;产成品积压应该是由于产大于销而引起的。不论上述哪一种原因引起的积压,均会导致产成品单位成本下降,毛利率提高,从而引起当期利润的增加。
    (6)对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运用适当性的分析
    存货通常按其取得成本计价入账。但是,当存货的质量下降,其市场价值或可利用价值降低到其成本以下时,企业如仍以成本在账、表上反映,则会导致资产的高估和利润的高估。从稳健性原则来考虑,这种处理就不适宜了。
    按照会计惯例,当存货的市场价值低于其成本时,就应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来对存货成本进行调整。
    ①成本
    我们这里所说的存货成本,即为存货的初始入账价值。对自制存货来讲,它指的是入库产成品成本;对外购存货而言,则指存货的采购成本。
    ②市价
    这里的市价,主要指存货的可变现净值(Net Realizable Value,NRV)。所谓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所实现的销售价格减去实现此销售价格所需支付的继续加工成本或附加处置成本。因此,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也可以被称为是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规则(注:美国应用此规则时的“市价”指的是重置成本,即Replacement cost,同时又为“市价”规定了上限和下限。其中,上限(即Ceiling)是指可变现净值,下限(Floor)是指可变现净值减去正常的利润)。
    ③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的含义
    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的含义是:当存货的成本低于市价时,以成本确认期末存货价值;当存货的成本高于市价时,企业应以市价来代替其成本作为期末存货价值,并确认存货跌价损失,将损失计入当期利润表。
    在实际运用中,企业既可以将所有存货的成本与其市价对比,也可以将存货的成本与市价进行分类对比,还可以将存货的成本与市价进行单个对比。
    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的运用,既可以运用于库存商品、产成品,也可运用于原材料、在产品以及其他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在运用于原材料、在产品以及其他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时,如果预计用有关原材料、在产品以及其他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能按成本或高于成本的价值出售,则在期末对外披露存货的价值时,仍以成本为基础。如果预计用有关原材料、在产品以及其他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所生产的产成品不能按成本或高于成本的价值出售,则在期末对外披露存货的价值时,就要将上述有关的原材料、在产品以及其他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价值调低到可变现净值,同时确认存货跌价损失。
但是,对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的运用,主要是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存货成本与市场价值之间的对比关系估计做出的。在实际估计过程中,企业有可能考虑到存货跌价损失的估计对当前以及未来营业利润的影响而做出倾向性较大的估计:在当前营业利润较为充足的条件下,企业有时更愿意将自己的存货跌价损失估计高些,以留在未来“以丰补歉”,并实现企业利润的长期稳定增长;在当前营业利润较低的条件下,企业有时更愿意将自己的存货跌价损失估计得低些,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暂时繁荣。这就有可能出现“在企业缺利润的时候,其存货跌价准备不会对利润造成较大冲击,而在企业利润较高时,其存货跌价准备又会对利润造成较大冲击”的现象。
二、分析诀窍
整理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出了资产负债表上的与所有者权益相关的项目。各个项目列出了股票持有人所拥有的权益,用账面价值表示。只有整理和分析了与所有者权益相关的各个项目,才能真正了解归属于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净额。
三、会计案例选编
理解并解释资产负债表披露的数据。
四、参考文献:基本会计概念:资产负债表(下)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在某一具体时点会计实体的财务状况,它包括两栏:资产栏表示由实体所控制的经济资源,这些经济资源可望为实体提供未来收益,并且取得时所支付的成本是可以客观计量的。权益栏反映了作为会计实体债务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拥有的投资于实体的款项。在公司中,所有者权益还要被细分为实收资本和留存收益。
浙大《财务会计案例研究》第五章 股权与股利 课堂笔记
◆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重点掌握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学会进行多步式损益表、趋势分析以及同型报表的编制,重点掌握会计案例选编的习题。
◆    知识点整理
一、教学案例
股权与股利
(一)南方乳品公司内部股权转让案
首先,必须明确,一般情况下,没有哪一个正常的投资者会对前景暗淡企业的股权感兴趣。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双方在合作经营一定时期以后,面对前景看好的企业,一方采用各种手段企图将另一方的股权予以削弱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也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在内部股权的调整过程中,转出股权的一方不能蒙受较大的损失。
在本例中,尽管企业是在亏损的状态下运行的,但是,由于企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很多亏损因素都为企业未来的顺畅发展奠定了基础,企业在未来实现效益的前景是好的。这一点,从外方准备追加投资,并借机企图将中方的股权削弱、扩大其在企业中的股权的行动中可以得到验证。
中方底价金额的确定,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中方底价金额的确定方式,完全是站在债权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只考虑了本金和利息的补偿。而中方并不清楚作为股权投资者与债权投资者在权利与收益方面的基本差异。作为股权投资者,其拥有的股权与入资时所确定的股份比例直接相关,并按照股份比例对企业拥有权利(其中包括分红权)。而股权投资收益的存在,则主要取决于:(1)被投资企业是否有增量利润;(2)股权持有方在转让股权时股权转让价格是否比股权取得成本高。本例中,合资企业账面上并未表现出利润而是亏损,但合资双方都应该认识到这种亏损并不是经营导致的,而是企业为未来发展垫支资金所致,从而使企业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下降。以这种状况下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收购价,收购方显然是别有用心。而股权出让一方仅仅考虑利息的补偿也是远远不够的。
股权交易的各方必须清楚:企业股权的转让,既不是对注册资本相应百分比的转让,也不是对企业净资产即所有者权益账面金额相应百分比的转让,而是对企业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相应百分比的转让。而股权交易价格的确定,则与企业股权的可流通性、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以及股权交易双方在谈判中的力量对比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存在股权交易市场的条件下,企业的股权价值主要由市场来决定,股权交易双方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
此例中,企业的股份并未上市交易,股权交易价格只能由双方协商解决。但在股权转让价值的协商确定中,双方同样应考虑可能影响企业价值的各种因素。应该明确的是,企业股权转让的不是企业历史的相应份额,而是企业未来的相应份额。本案例重点应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对企业未来走向的判断,将最终决定股权转让价格的水平。如果按照外方确定的金额转让股权,则中方肯定出现了损失, 卖方卖掉的是企业历史的沉淀(当前净资产的百分比),买方买到的是买方所看好的企业的未来。因此,为了提高股权转让价格,中方必须在企业未来前景光明、累计亏损是为未来前景奠定基础等方面做文章。
在考虑具体因素时,应分析:(1)前期累计亏损原因中的很多内容是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如企业产品品牌的市场形象、企业原材料供应基地、现有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与顺畅运行、现有人力资源的培养、企业已经支出的研发费用等),这部分对未来的贡献,股权购人方应当对股权出让方进行补偿;(2)广告支出本来就具有无形资产特性,且前期广告费的相当一部分不应由本企业承担,因此,也应考虑由外方补偿;(3)已经形成的良好发展态势是在45:55的股份结构下形成的,与其中的30%股份相联的部分,股权购入方也应当对股权出让方进行补偿等。至于为维护产品质量和企业生存而出现的原材料成本较高、融资成本较高的问题,则不应作为争取股权转让价值的因素。

(二)股利分配政策案例分析
分析那些推出非良性分红预案的公司,它们大多具有三大特点: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以计划每10股派2元以上、但其货币资金不抵分红总额的5家公司为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65%的有4家,最高达78.63%。第二,有派现历史。上述5公司均非首次派现。它们当中有2家是连续第4年派现,有2家是连续第3年派现。第三,筹资欲望强烈。5家公司都有在证券市场筹资的计划。另外,拟每10股派4元以上的11家高派现公司,除佛山照明和乐凯胶片外,都刚在证券市场上筹过资,或者计划在证券市场上筹资。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决定了非良性分红受益的主要是大股东。货币资金不抵分红总额的YYY公司,拟派现近3亿元,其中2.3亿元将落入大股东口袋;同样要靠融资才能完成分红的XXX公司,计划派现2亿多元,有1.366亿元要进大股东账户。
此间专业人士认为,作为“经济人”,大股东、特别是急需现金的大股东,客观上对非良性分红有本能的冲动,而中国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加上不健全的公司治理,又为冲动变成现实提供了土壤。
而海外证券市场的经验教训表明,这种非良性分红套现,恰恰是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台湾、香港证券市场上都曾发生过这类案例。
对此,曾在华尔街工作多年、现任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的金岩石博士指出,美国证券市场的分红制度值得参考。在美国,分红也是上市公司自己的事,市场的规范在于将它分成常规和特别两种。常规分红按季进行,分配的主要是当期利润,分红标准参考(约定俗成)长期债券利息。一般盈利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分红率高于长期债券利息;盈利能力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分红率低于长期债券利息。特别分红主要针对累积利润,它需要由临时股东大会商定。而靠融资分红在成熟市场是不可思议的。

(三)关于企业现金股利分配政策的讨论
《警惕非良性分红》提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进行现金股利分红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非良性分红的财务后果是什么? 为什么企业会热衷于非良性分红?
在对上市公司当期和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时,我们应特别注意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下面我们讨论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中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含量。
(1)上市公司可以选择的股利分配政策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可以选择的股利分配政策有:
1)支付现金股利。在这种方式下,上市公司将直接减少其未分配利润,向股东支付现金。进行这种分配的条件是:第一,企业有足够的可供分配的利润;第二,企业有足够的货币资金用于支付现金股利。
2)支付股票股利。在这种方式下,上市公司将直接减少其未分配利润,增加股本。这种分配的条件是:企业有足够的可供分配的利润。从理论上来说,在企业股东所拥有的股票面额增加的同时,其每股所包含的资源将相应下降,股东财富不会因为企业分配股票股利而增加。同时,由于企业流通在外的股份份数增大,企业的每股收益等与股份数有关的比率将会暂时性恶化。
3)用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转增股本。这种方式与上一种方式相似。不同的是,在这种方式下,上市公司将直接减少其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增加股本。这种分配的条件是:企业有足够的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同样,从理论上来说,在企业股东所拥有的股票面额增加的同时,其每股所包含的资源将相应下降,股东财富不会因为企业分配股票股利而增加。同时,由于企业流通在外的股份份数增大,企业的每股收益等与股份数有关的比率将会暂时性恶化。
4)上述三种政策的组合。
5)不分配股利。企业因各种原因,干脆不向股东分配股利。
(2)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一些特点
研究表明(这部分内容,吸收了《中国的会计与财务研究》1999年9月第一卷第二期第120—140页中魏刚:“股利的信息含量--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的一些数据),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有一些特点,主要表现是:
1)不分配股利的公司逐年增多。例如,我国上市公司中,1992年有15家公司没有分配股利,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28.30%。而在1997年,共有374家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占当年上市公司总数的50.20%。
2)股利支付水平变化较大,股利政策缺乏连续性。相当多的上市公司难以维持股利的均衡性,股利支付水平在年度之间波动较大。
3)股利类型多样,股票股利日趋普遍。中国上市公司经常采用现金股利、股票股利以及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转增股本的组合分配政策。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上市公司在股利政策的选择方面有如此高的创造力呢?
实际上,导致中国上市公司在股票股利政策的选择方面的差异背景是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企业所面临的未来前景。因此,读者应特别关注企业股利分配政策中关于财务状况的信息含量。
1)股利政策暗示作用的影响
一般来说,企业股利政策的选择,表明了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现有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及其未来前景所进行的一种综合解释信号: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增加,意味着企业当期以及未来盈利的增长、现金充足,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企业的管理层对财务状况前景的乐观态度;企业支付现金股利的减少,意味着企业未来盈利的减少或缺乏现金,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企业的管理层对财务状况前景的不乐观态度。
2)股权结构的影响
企业对现金股利的支付,将导致现金流出。在股权极其分散、持股股东较为广泛的情况下,企业因支付股利的现金流量主体将会实实在在地流出体外。但是,如果企业的股权结构为一股独大,或者股东之间为关联方,则企业现金股利支付的主体将不会流出关联方以外。这种差异将对企业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产生影响。
3)融资策略
在企业刚刚从股市中筹集到资金以后,或者企业即将从股市中筹集资金以前,为了配合融资活动,使股民对企业保持信心,企业也有可能做出支付现金股利的安排。

二、分析诀窍
1、注意财务报表的附注
附注用于详细阐述财务报表的汇总信息,是所列信息的综合部分。审计师在查账过程中,必须核对附注信息是否属实,以及是否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规定。不解读报表附注,就无法充分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2、企业财务报告策略
巧妙的财务报告策略,就是在披露公司信息所得利益和衡量其成本之间达到平衡。企业自动提供财务报表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自主提供信息,以求带来有利的因素。公司必须遵守提供最小范围报告的规定,但有权提供附加信息。
3、财务报表的用途
在掌握公司经营业绩前,我们必须获取信息并将之加以衡量;而对于企业如何经营这一问题,我们则需要指标来衡量其绩效。财务报表是管理者、投资者及其利害关系人进行评估的主要方式。
4、财务报表预测的局限
因为无形资产所致,对于制药、生物科技及电脑软件商来说,如果将研发成本资本化,则其盈余将有大幅度上升。这些行业的所有者权益都被低估,以致资产报酬率和所有者权益报酬率相应地被高估。
5、如何利用财务数据进行企业间比较
杜邦方程式是常用的分析工具,其优点在于把损益表里的获利能力与资产负债表里的投资联系起来。本节我们学习了横向分析、获利能力衡量及财务杠杆。

三、会计案例选编
学会进行多步式损益表、趋势分析以及同型报表的编制;资本与股利核算。

四、参考文献:基本会计概念:损益表(上)
收入超过费用的部分就是利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收益。由于收益一词在使用中要加上一些限制性的形容词,所以我们就用术语净收益来指收入总额超过费用总额的净值。有些公司使用净盈利而不是净收益。如果总费用超过了总收入,那么它们之间的差额就是净损失。

浙大《财务会计案例研究》第六章 会计差错调整的影响分析 课堂笔记
◆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掌握会计差错调整对会计信息分析的影响,掌握重大会计差错调整的分析要点,重点掌握会计案例选编的习题。
◆    知识点整理
一、教学案例
(一)专业知识要点
表面上看,重大会计差错类的案例主要涉及到会计上的处理问题。但实际上,此类问题可能广泛涉及企业股权结构变化、企业内部机制状况、企业前期会计工作与审计质量、独立董事的作用发挥等方面。
    因此,对于此类案例的分析,应该主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1、 关于会计差错及其会计处理的准则规定
    目前,规范企业会计差错处理的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于2001年修订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以下简称准则)。(注:目前适用的新准则应该是2006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准则规定,会计差错指在会计核算时,由于确认、计量、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而重大会计差错,则是指企业发现的使公布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可靠性的会计差错。(注:新准则取消了“重大会计差错”的定义,提出“前期差错”的概念,要求所有重要前期差错均应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处理)
    本期发现的会计差错,除第17条(第17条的内容为: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以前年度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规定处理)所列情形外,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第一,本期发现的与本期相关的会计差错,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第二,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非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直接计入本期净损益,其他相关项目也应作为本期数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第三,本期发现的与前期相关的重大会计差错,如影响损益,应将其对损益的影响数调整发现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也应一并调整;如不影响损益,应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在编制比较会计报表时,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差错在产生的当期已经更正;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企业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应当作为重大会计差错予以更正。
    会计报表附注中应披露以下事项: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
    而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定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其中,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指董事会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包括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推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所有有利事项和不利事项。对于有利和不利事项,均按同一原则处理,即如果属于调整事项,对有利和不利的调整事项都应按准则的规定,在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后,调整报告年度的会计报表;如果属于非调整事项,对有利和不利的非调整事项均应在报告年度的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一般分为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1)调整事项
    调整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获得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有助于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的有关金额作出重新估计的事项。企业应据此对资产负债表日所反映的收入、费用、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进行调整。调整事项的例子有:
    其一,已证实资产发生了减损。这一事项是指,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以前,或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当时资料判断某项资产可能发生了损失或永久性减值,但没有最后确定是否会发生,因而按照当时最恰当的估计金额反映在会计报表中。但在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所取得的新的或进一步的证据能证明该事实成立,即某项资产已经发生了损失或永久性减值,则应对资产负债表日所作的估计予以修正。
    其二,销售退回。这一事项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以前或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合同规定所销售的物资已经发出,当时认为与该项物资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货款能够收回,根据收入确认原则确认了收入并结转了相关成本。即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确认为已经销售,并在会计报表上反映。但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所取得的证据证明该批已确认为销售的物资确实已经退回的,应作为调整事项,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并调整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有关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数字。应该注意,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销售退回,既包括报告年度销售的物资,在报告年度的资产负债表日后退回,也包括报告年度前销售的物资,在报告年度的资产负债表日后退回。

相关话题/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