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当代全球问题
第九章 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
第一节 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Page 275)
人类在生态与环境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既有原生的自然环境问题(地震、火山喷发、气候异常等),也有人为的次生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耕地盐碱化、臭氧层耗竭等)。此处主讲认为次生环境问题。地球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 它的积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 生态威胁,特别是对地球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不可逆转,如资源枯竭、物种灭绝;
- 生态威胁不仅是对当代人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对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威胁;
- 生态问题很少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它没有国界。
同生态与环境有关的问题涉及三个层面:国内问题、国际问题、全球问题。
国内问题是指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只给本国人民的生存造成威胁;国际问题是指一个国家破坏环境的行为所造成的连带影响给别国的环境造成损害;全球问题是指世界性的环境变化的影响。
第二节 人类面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Page 278)
一.人口压力与城市化
作为消费自然资源和改变自然环境的主体,人口的不断增长,直接导致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状况。
二.资源的过度消耗
主要是能源消耗。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耗世界资源的4/5。能源消耗大量增加的后果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三.环境日趋恶化
1、气候变暖。这是对人类威胁最大最持久的自然灾害。其直接后果是全球冰雪覆盖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灾难性气候接连不断。由于气候变化对森林和海洋的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因此会使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减少。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类的农业生产,使世界粮食供求关系受到影响。
2、森林在减少。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经济开发活动,包括开垦耕地、草场,以林木为燃料,采矿等。
3、物种减少。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森林的大面积砍伐以及农林渔业的快速发展。
4、耕地减少和土壤劣化加速。工业化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环境污染,滥用耕地三大原因使耕地减少。灌溉不当、过度放牧、不良的土地耕作和管理、森林砍伐四大原因造成土壤劣化加速、土地盐渍化。
5、人类生存环境恶化。最典型的两方面是空气质量和水资源的恶化。
第三节 环境问题与国际冲突(Page 285)
一.生态与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导致冲突?
1.一般来说,可能导致冲突的生态环境的改变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生存空间的改变(空气污染、气候变暖、荒漠化等),另一种是生存资源的改变(水、石油、渔业等资源状况的改变)。
生存资源的改变对国家间的冲突通常具有直接的作用。生存空间的改变对国家间的冲突通常只有间接的作用,即它有可能改变某些国家的生存资源状况,并进而导致国家间的冲突(例如荒漠化导致资源短缺引起国家间冲突)。国家实现生态安全有两个意义:一是国家要保持适意的生存空间;二是要保持对必要的自然资源的利用。霍默·迪克逊认为,环境的恶化对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快更严重地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其中,有七个较大的环境问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内部或之间的冲突:气候变暖、臭氧出现空洞、酸性物质沉积、滥发森林、农田退化、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污染、渔业资源枯竭。
2.生态与环境问题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
(1)对生存资源的争夺(包括环境移民潮,对矿产、石油、水资源的争夺,粮食危机等)。迄今为止,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最重视的就是对生存资源的争夺,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争夺。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之所以大动干戈,说到底既不是为了民主,也不是自由,而是为了石油。
(2)改变生态环境的行为。这都是人的故意的行为,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故意但非敌意的行为,例如越界的环境污染、滥发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另一种是故意且带敌意的行为,例如生态战争,通过改变敌国的生态环境,给敌国造成灾难性后果,使用生化武器。核战争说到底也是生态战争,其最终结果即所谓的“核冬天”,其实就是地球生态环境的毁灭。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发达国家把危险产业,如生产剧毒物质的共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是一种类似生态战争的越界污染行为。这种行为是蓄意的,即使不是敌意的,至少也不能算善意的。而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故意转移垃圾带有敌意。
二.案例分析——水资源与国际冲突(Page 289)
未来随着人口的增长,随着用水要求和用水标准的提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供应问题的日益增多和供应的日益不稳定,水与供水系统越来越可能成为军事行动的目标和战争的手段。马林·福尔肯马克提出了一个衡量缺水状态的人均用水标准,即“水关卡”,是每人每年占用可用水1000立方米。
水与国际安全的关系表现为:(1)很多水系都是多国共有,单一国家,特别是下游国家,往往不能确保自己能够得到足够的干净用水;(2)由于某些国家可以通过修筑水利设施支配别国的用水,因而水资源可能变成战争的手段;(3)一些干旱、半干旱国家由于人口的增长过快,将很快进入严重缺水状态,这很可能导致争夺水资源的战争;(4)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以水力发电为主,随着可用水的短缺,能源短缺将成为严重问题。
一些国际冲突与水资源密切相关。例如,约旦河流域(流经约旦、叙利亚、以色列、黎巴嫩、巴勒斯坦五国)的国际冲突;尼罗河流域(流经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八国)的国际冲突;两河流域(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的国际冲突。从国际法的原则讲,沿河国家对流经其领土的河段拥有主权和管辖权,在维护自己主权的时候,不得损害别国主权。但通常上游国家总是掌握主动。
三.生态与政治
1.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范围内以环境为中心的政治斗争。我们可以称之为全球环境政治。这种政治斗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政府组织进行的斗争,最著名的是绿色和平组织所进行的斗争;另一类是政府组织所进行的斗争,这实际上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斗争,包括外交斗争和干涉主义行为。
2.生态政治的主要表现
(1)民间生态保护组织对国内国际的政治影响不可忽视。在某些国家甚至成立了有环境保护色彩的政党,进入政府执政。如1979年成立的德国绿党。
(2)生态政治的政府行为重要表现为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的政府行为,其主要表现是国家开展的打击生态犯罪的斗争。对外的政府行为,其主要表现是国家的外交活动,如美国的“环境外交”。
第四节 生态环境与国际合作(P415——P421)
联合国着手解决环境问题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第一个关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国际原则声明,即《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决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会后联合国成立了环境规划署、环境规划理事会、环境协调委员会和环境基金管理委员会。产业革命以来“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是20世纪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80年代中期,欧洲一些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书第15届理事会期间,就“可持续发展”的界定、发展的公平性以及尊重国家主权达成了共识,并以《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的形式,记载了这一共识。“声明”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对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它包括3个方面:生态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第二次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包括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行动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签署了有关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两个公约。
第十章 恐怖主义
第一节 恐怖主义的概念与界定(Page 303)
一.恐怖主义的主要现象
暗杀(最古老最传统的方式)、劫持人质、爆炸(是当代发生频率最高、造成破坏和伤亡程度最大的恐怖活动形式)、劫持交通工具、武装袭击、生化袭击
二.恐怖与恐怖主义
1.从“恐怖”这个词来理解,“恐怖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使人们感到极度害怕的行为,或者说是使人感到生命受到威胁的行为。恐怖主义是政治性的恐怖活动。
2.并不是所有具有政治性的恐怖活动都可定性为恐怖主义。因为“主义”应是指一种系统的、持续的和有组织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孤立、偶然的行动,即使带有政治性,也不是恐怖主义,只能算恐怖活动。
非政治性的恐怖活动通常属于一般的刑事犯罪,而政治性的恐怖活动则有可能成为恐怖主义活动,只有有组织、有系统的政治性恐怖活动,才可列为恐怖主义。
如果行为者的行为是出于某种反社会的心理,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个人报复,泄私愤或是为了勒索赎金,那就不是恐怖主义行为,始于非政治性行为。如发生在校园的很多枪击事件,很恐怖,但无政治背景,属于恶性犯罪。如果行为者的打击对象是一国政府或者一个种族、民族或一个教派,目的是迫使受伤害者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诸如改变政治态度或者对内对外政策,则这种行为属于政治行为。如哈马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德国光头党、基地组织等的行为。
三.恐怖主义的界定
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中处于非战斗状态的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
恐怖主义和战争都是以暴力手段迫使对手屈服于自己的意志。但战争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军事人员和军事设施,而非平民和民用设施;恐怖主义的打击和伤害对象主要是非武装人员,是普通公民,包括非战争状态下的军人和武装人员。
只要是反对外国占领和争取民族解放的使用暴力的行为,就不是恐怖主义。目的的争议性可证明手段的合理性。
第二节 恐怖主义的由来与历史演变(Page 311)
第三节 恐怖主义的类别、特点和根源(Page 317)
一.恐怖主义的类别
恐怖主义从行为者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政府行为和非政府行为。
1.政府行为是指一国政府以组织、支持、资助恐怖主义活动的方式对付其他国家。
2.非政府行为主要是指集团的行为,非政府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和国内恐怖主义活动。国际恐怖活动是暴力行为跨越国界的输出;国内恐怖活动是仅限于本国疆界内的行为。
影响较大的非政府行为的恐怖主义:
(1)奉行民族分离主义的恐怖主义,这一类恐怖主义的组成主要是极端民族主义者、自治主义者和分离主义者,其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分离或自治。
(2)“宗教”恐怖主义。这是以宗教为意识形态的派别,其主要宗旨是以暴力改造现存的穆斯林国家,并以“圣战”打击西方社会。
(3)新法西斯主义的恐怖主义或称种族恐怖主义。这个派别奉行的是反动的种族主义,突出的表现是仇外、排外。其袭击的对象主要是外籍工人、黑人以及其他非白人群体等。
(4)黑社会恐怖主义。这是国际犯罪集团搞的恐怖主义,进行带有政治目的的暴力犯罪活动,目的是迫使政府当局改变打击犯罪的政策。
(5)“革命”恐怖主义。
二.恐怖主义的行为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就是隐蔽性,其又造成了突发性和任意性。这种突发性和任意性的效果是造成社会的一种恐怖心态。
在当代,恐怖主义者进行任意的袭击,往往是出于这样一种心理,即他所攻击的那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是有罪的,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攻击对象,即使某人是无辜的,为了神圣的目标,以之作为牺牲也是应该的。
以这样一种心理为指导,恐怖主义者在行事时是蔑视任何战争规则和惯例的,他们对所有的道德都不屑一顾,热门的手段极其残忍。造成公开的社会影响,是恐怖主义的需要。如果恐怖主义暴力行为不为人知,其行动不可能造成恐怖气氛。其主要目的是给攻击对象造成心理影响,因而恐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心理战,它是要在精神上打垮对方,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三.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
1.从逻辑上讲,恐怖主义大多是强者压迫弱者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弱者反抗强者的产物(成本低、风险低、目标广泛、容易组织袭击、可以否认责任)。当弱者不能以合法的手段改变现状的时候,他们就只能诉诸非法的乃至极端的手段了。
2.从社会角度来讲,恐怖主义者之所以要搞恐怖主义,通常是因为他们对一个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绝望情绪和不满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恐怖主义是一种社会危机的产物,如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阿尔及利亚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
3.在心理的原因来说,恐怖主义者对自身生活与成就的不满,会造成一特殊的心理状态,即他们存在的理由就是献身于恐怖主义活动。此外团体性也要求恐怖主义者必须以暴力行为保持团体的自尊和合法性。恐怖主义者从来不考虑这样一点:他们可能是错的,而别人的观点可能是对的,他们是“真正的信徒”
四.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
在恐怖主义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也许是流传于欧洲的一种思想传统,即臣民有反抗暴君的权力。如早期的基督教教父提出,暴政必须抵制,因为它违反了神圣之法和自然之法。当代恐怖主义者可能并不崇尚“自然法”和“契约论”,但他们的反抗逻辑无疑与之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
在恐怖主义的思想库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哲学”,诸如极端民族主义、原教旨主义、新法西斯主义或种族主义。宣传和灌输这些意识形态,就是要鼓动起狂热的战斗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恐怖分子最有力的武器。
第四节 恐怖主义与国际关系(Page 326)
一.恐怖主义对国际、国内政治进程的影响
恐怖主义组织采取恐怖行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对政治进程施加影响,改变现状。
1.恐怖主义组织影响政治进程的行为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通过滥杀无辜造成恐怖气氛,间接影响政治进程。另一种通过打击既定目标,直接改变政治进程。
2.恐怖主义对国际、国内政治进程的影响:
就国际关系而言,恐怖主义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有时这种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如斐迪南遇刺引发一战)。当然对恐怖主义的影响也不能高估,因为从长远来看,恐怖活动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历史进程的。
不过,在分析恐怖主义的政治影响时,我们也必须注意这样的事实,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恐怖主义有可能成为触发突然事件的导火线(如卢旺达总统遇刺导致政局失控,发生大屠杀)。
二.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
1.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
(1)以宗教极端势力为背景的恐怖主义很可能出现较大的上升趋势,而这种恐怖主义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是不受制约的。“宗教”恐怖势力的上升,表明国际恐怖主义浪潮已进入了一个暴力日益增大、流血日益增多的阶段,并在将来可能进一步加剧。
(2)由于使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放射性武器或核武器等,简称CBRN或WMD)的“超级恐怖主义”,谋求的目的不象传统恐怖主义那样是造成最大恐怖气氛,而是杀死尽可能多的人达到最大的毁灭效应,因此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现实威胁。
(3)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得益于现代信息传播不受国界限制,联系的渠道都是跨国和全球的网络的这一便捷,恐怖主义组织正日益形成一个全球的网络,与传统的恐怖组织是分层和等级的结构相比,这种网络没有居于中心的“伟人”领导,也没有权力的中心,而只有不同的节点,形成松散和分权式的组织体系。与这样的“网络恐怖主义”进行斗争,对各国将是更大的挑战。对于一个复杂的网络来说,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都不会影响其他环节的运转。
2.宗教恐怖主义的特征:
首先,“宗教”恐怖主义通常有不同于世俗恐怖主义的价值体系、合法性和正当性的机制以及道德观念。对“宗教”恐怖主义者来说,暴力是一种神圣的行为,是在履行神的旨意,因此不受任何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约束。显然,“宗教”恐怖主义唯一合法性的来源就是宗教。如果他们认为杀戮异端是神的命令,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大开杀戒。而世俗恐怖主义通常不愿意进行无限制的攻击,他们希望更多的人去看而不是去死。
再者,由于“宗教”恐怖主义并不谋求得到民众支持,而只求得到教派自身的支持于认可;不谋求改善目标体系,而是要摧毁目标体系,因此他们很可能并不张扬其目标与宗旨。
3.如何对付恐怖主义:
1998年美国驻东非的两个大使馆被炸后,美国进行了导弹报复。这个事件被认为是“网络战争”(与“网络恐怖主义”进行的斗争)的开始。事实上美国用导弹对付网络敌人是不能奏效的。对付网络恐怖主义,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反恐怖的网络。而要建立全球完整的反对恐怖主义的网络,就必须建立一个反对恐怖主义的大联盟。进行网络战争,军事行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开展多边外交也同样重要。
在当代,要战胜恐怖主义,就必须清除滋生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实现这个目标,建立切实有效的防范机制固然重要,但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则更重要。实际上,只有实现了国家间、民族间、社会间的持久和平,实现了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共同的经济发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威胁。
第十一章 民族主义
第一节 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Page 337)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统一的政治意愿。而地理、种族、语言、文化、肤色、宗教信仰等客观实在因素则都是政治意愿用以构造民族共同体的原材料。所谓意愿,说到底是民族情感,这种情感是民族构成的内聚性因素。
二.什么是民族主义?
1.民族主义总是各种各样的社会要求的产物,诸如政治要求、文化要求、宗教要求等,在这些要求中,最根本的是政治要求。在政治层面上,民族主义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认同感的人类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休戚与共。这些人有民族地位意识,谋求给予这些共同体一个政治实体,要么是建立独立的国家,要么则实现自治。
尽管民族主义的文化构成因素因时因地而异,但它所涉及的问题在本质上却是政治问题。民族主义所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政治目标,这包括民族自治、民族自决乃至建立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民族自治,实现最大的民族自治,就是取得国家地位。
2.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的本质属性:
(1)民族成员首先应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
(2)这种民族共同体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
(3)这个国家只应由一个民族组成
3.阿姆斯特茨认为,民族主义通常具有这样几个关键性因素:
(1)人们更喜欢的是与其民族性相一致的政治亲和力;
(2)人们达到最高的政治满足是把政治愿望与民族性融合在一起;
(3)政治权力的一个主要来源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政治意志;
(4)民族地位的最高实现是被认同为国家;
(5)最高的政治忠诚是对民族的忠诚。
第二节 民族主义与地区冲突(Page 343)
一.当代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大体包括四个部分:
(1)前苏联、东欧地区发生剧变后出现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前苏联一分为十五,前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前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2)非洲国家频繁出现的部族、民族冲突。
(3)西方国家以新法西斯主义、白人至上主义为表现形式的种族主义浪潮
(4)继续对抗的旧的民族矛盾
2.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泛滥的原因:
(1)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非洲,民族冲突的发生和激化与西方国家进行国际干预有重要关系。
(2)从社会结构上看,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也助长了民族主义的泛滥。在非洲,往往是收入越低的国家,民族冲突越激烈。
二.民族主义与战争危险(P482——P484)
由于民族主义具有战政策源的属性,因此民族主义引发的战争,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稳定是极大的威胁。民族冲突往往是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的结果。
1.民族主义为什么会引发战争?
民族主义之所以会引发战争,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民族利己主义。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一致时,或者说当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利益一致的时候,民族主义会以国家利益为重,但当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就肯定要发生冲突了。
2.民族主义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引发战争?
埃弗拉的7条假说:
(1)不是独立国家的民族对建立独立国家要求越强烈,就越有可能爆发战争
(2)散居的民族追求统一的愿望越强烈,战争的危险就越大
(3)民族关系中追求霸权的因素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4)少数民族所受的压迫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5)新出现的民族国家越缺少安全性和可防卫性,边界的国际合法性越小,这些政治边界与民族边界越不一致,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6)民族间在过去相互犯下的罪行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在这种情形中,受害者对这些罪行的记忆越深,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罪行的责任者与有关群体的关系越密切,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有罪的群体越少悔过,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中日关系)大国与受害者越一致,战争的可能性就越大。
(7)民族有关它们相互间的历史以及它们现今行为特性的信念分歧越大(换言之,有关民族关系的谎言越流行),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埃弗拉认为,民族主义导致暴力的可能性大小,有四个决定性因素:
(1)运动的政治现状。是否获得了国家地位?
(2)运动对民族分散情况的态度。运动已经确立一个国家,但民族某些成员仍然散居于国界之外,对这种散居状态认可与否?
(3)运动对其他民族的态度。尊重还是否认其他民族的国家独立权利?
(4)运动对待它自己的少数民族的态度。这些少数民族是受到尊重还是遭虐待?
三.建立独立国家问题
从总体上看,以建立独立国家为目标的民族主义运动具有最大的战争危险性。一般而言,安全与以下两种状况相联系:(1)民族的国家地位业已获得;(2)未得到国家地位且明显不可能。一旦要求建立国家的民族有了获得国家地位的可能,危险的状况就会发生,就可能发生民族分离战争。例如车臣问题。
四.实现民族统一问题
通过领土扩张来实现民族统一的民族主义是最危险的,因为它们的目标和手段会导致他们与其他民族的激烈对抗。而谋求通过移民来合并分散成员的民族主义则较易迎合。东欧的民族主义造成的危险高于西欧国家,因为东欧国家的民族混居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