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笔记(打印版)(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3


    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怎样运用组织策略和传递策略) 3、把教学“修改”放在评价模块中,放在形成性评价之后。 二、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发展★ ★ “史密斯—雷根模型”缺陷:不能最终落实到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上,理论往往停留在课堂,而未传播到中小学去。不能解 决广大教师最为关系的对教学活动进程进行设计、控制与优化的问题。 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教学结构” ,根据其开发出了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既是整个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核心,也是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最终结果。扩展后的模型既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又 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分析★★★ ★★★ 包括前端分析,教学策略的设计和教学评价三大部分。 (一) 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等) 。 1、 确定学习者原有知识基础 分类测定法和二叉书探索发 2、 确定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逐步逼近法 3、 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奥苏贝尔 (二)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期望达到的学习状况—目前学习状况 揭示差距——确定学习需要并分析原因——论证可能性——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和总教学目标 (三)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阐明 教学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用 ABCD 方法编写教学目标: A:Audience 教学对象 B:Behavior 通过学习,学习者应能做什么 C:Condition 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Degree 行为应达到的程度或标准 (四) 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 螺旋式编排,直线式编排,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综合运用。 (五) 教学策略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设计创造性的环节 1、 “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 先行组织者指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作用: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用适当的语言文字、媒体或二者的结合表述或呈现出来。 实施步骤:确定先行组织者——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渐进分化”“逐级归纳”“整合协调” ; ; 。 2、 “五段教学”——一种接受学习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 优点:较短时间掌握较多知识; 缺点: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主动性发挥。 3、 “九段教学”——加涅 激发兴趣与动机——阐明教学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反应——提供反 馈——提供学生成绩——促进知识保持和迁移。 比较适用于 CAI 系统。 4、 “假设—推理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优点: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缺点:只限与数理学科 5、 “示范——模仿”——较适合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六)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1、 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和习惯,爱好;具体教学条件;教学媒体的功能。 2、 媒体选择的方法和模型 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型;流程图; “目标—内容—媒体” (七) 结果评价 1、 评价形式: 形成性评级(为主)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 2、 形成性评价步骤: 制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方法(测验、调查、观察) ;试用设计结果;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评价结果。 14
    (以上七个方面都应从目的和方法两方面进行考察)] 以上七个方面都应从目的和方法两方面进行考察) 第四节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一、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原则★★★ ★★★ 也称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 1、 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 2、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3、 学生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 4、 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 5、 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习环境能支持协作学习 6、 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 7、 要求设计能保证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必须提供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 8、 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 二、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 1、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要考虑学习这一主体,其次尊重学习主题本身内在逻辑体系。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内容的自主建构,事物多样性、复杂性,知识的整体性、情景性。 A、教学目标编写应有一定弹性,可变化性; B、应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法,不应过分细化; C、区分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 2、学习者特征分析 目的是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问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指导促进其学习。 3、学习内容分析 明确知识内容的类型: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 4、设计学习任务——核心和重点 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案例、项目或是观点分歧。均要求采用真实的情景通过自主建构的方式来学习。 原则: 在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 学习任务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 要设计非良构的问题; 要符合学习者特征,不超越学习者的知识能力 ; 要设计开放性问题。 5、学习情景设计 强调为学习提供完整的、真实的问题背景,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主动性、丰富性。 学习情景有三个要素: 学习情景的上下文或背景; 学习情景的表述与模拟; 学习情景的操作空间。 应注意: 不同学科对情景创设的要求不同; 围绕“主题”进行创设; 学习情景只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外部条件,是一种“外因”; 学习任务与真实情景必须融合,不能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 6、学习资源设计 仔细考虑学习解决这Q需查阅哪些资料,了解哪方面知识,或建立信息资源库,提供正确的搜原引擎方法。 7、提供认知工具 认知工具是支持和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 在现代,主要指与通信网络相结合的计算机工具。 8、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学习策略:主动性策略;社会性策略;协作性策略;情景性策略 考虑两方面应素: 主观:学习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学习风格。(智力因素) 客观:知识内容的特征 9、管理与帮助设计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10、总结与强化练习 总结: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 练习:检测、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11、教学评价 不能仅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还应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元认识工具。 15
    第五节 教学系统设计的进展 一、 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框架——活动理论 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在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属性, 只是基于个体心理学。 20C90S西方开始使用Activity Theory (一)概述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活动理论 (维果斯基和列昂节夫) (列昂节夫) 哲学基础: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哲学。 基本思想:人类行为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 人的意识和行为活动是辨证的统一体。即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活动是辨证统一的。 内容: 1、基本的分析单位——活动及活动系统 三个核心成分(主体、客体、团体);三个次要成分(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构成了核心成分之间的联系。 仅仅具有个体意义的行为活动是计少见的,人类的行为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环境,即都是具有群体意义的行为活动。 2、活动具有层次结构 动机支配活动(即一系列行动); 目标支配着活动; 活动通过操作来完成; 环境限制操作。 3、活动的内化和外化体现了行为活动发展与心理发展的辨证统一。 活动理论区分内部行为活动(心理操作)和外部行为活动,二者相互转化。 4、活动是发展变化的 随环境变化而改变,人类的行为活动又影响环境的变化。 (二)将活动理论作为教学设计新的理论框架 以活动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任务: 1、 学生行为活动的分析与设计 A、 分析行为活动对象及目标——确定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取舍。 对象——运用分析技术对领域知识进行分析; 目标——确定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取舍。 B、 分析行为活动主体——学生的特征。 C、 分析学习团体及其构成规则、劳动分工。 D、 分析学生学习获得构成。 必须了解预期的行为活动由哪些行动构成,它们的目标是什么;这些行动由哪些操作构成,它们的约束条件是什么。 E、 分析学生学习的工具——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 F、 选择和设计预期的学习活动。 2、 学习环境的设计 根据学习行为的需要确定提供哪些学习资源,维护和提供哪种人际关系。 3、 学习策略的设计 要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以及要求表现出来的行为紧密联系。 4、 教学传递的设计 确定学习材料的媒体形式及呈现顺序。 5、 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不但要看活动结果,还要看活动的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影响行为活动的环境条件。 二、 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进展——“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 特点: (一) 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二) 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也可采用其他策略作为补充。 (三) 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 (四) 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兴趣。 三、 教学系统设计的新思路 Automated Instruction Design AID (一) 简介 1984年 梅瑞尔率先提出“计算机指导的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指能辅助教学设计者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加快教学设计进度、教学开发进度的所以计算机 工具 教学自动化设计——能有效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为教学设计者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开 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 作用:有助于普及教学设计知识;发挥计算机优势,减轻教师负担;弥补已有课件开发工具在教学设计方面的不足。 (二) 教学设计自动化工具的类型 1、 专家系统: 16
    知识库(核心);推理机;用户界面 2、 咨询系统:知识库,用户界面,语意识别及查询器。 3、 信息管理系统 4、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 Electronic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明显标志是运用一些实时岗位训练技术。 5、 写作工具 四、 教学系统设计应用领域的拓展——由课堂教学领域扩展到企业培训 绩效(performance)——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倾向和结果,是企业组织所期望的,符合总目标的业绩。既包括行为, 有包括行为的成绩和效果。 企业绩效技术中的技术指对工作人员技能的提高和组织。 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二者异同: 同:两者核心都是系统方法 不同:教学设计用于科学的组织教学,而绩效技术所关心的是绩效,即解决企业中的问题而不是员工如何学习。其内容和 应用也更加实际,解决问题的策略更灵活。 绩效技术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 五、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深化——向具体学科深入 向各个学科深入。 出现了“语文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等。 , 六、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新走向——宏观设计论 巴纳斯 认为早期的设计方法,起源与各自领域,封闭、线性思维,生搬。 认为超越、展望和重塑是宏观教学设计的三个主要策略。 基本观点: 系统地研究、了解、规划可用于学习的社会资源和环境; 把社会型学习资源与教育系统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社会型学习资源。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复习建议:本章是重点中的重点,因为教学设计就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除了第五节, 复习建议:本章是重点中的重点,因为教学设计就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除了第五节,我认为其他各节的大部分都要 理解记忆。对于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还要会运用到具体教学案例中,会据其进行教学设计。对于第五节, 理解记忆。对于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还要会运用到具体教学案例中,会据其进行教学设计。对于第五节,它是最 新的一些理论和应用,当然也要反复斟酌,大概知道其主要思想,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 新的一些理论和应用,当然也要反复斟酌,大概知道其主要思想,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在考一些你自己的见 解的题时,你也可以借鉴。 解的题时,你也可以借鉴。
    第六章 教学系统开发 第一节 教学系统开发概述 一、 教学系统开发的涵义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把这两种理论和教学资源的开发过程联系 起来,称为教学系统开发。 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五个阶段。 其中,设计阶段不仅包括宏观层面的教学设计,更强调微观层面的设计(教学讯息设计)。 二、 教学系统开发技术★ ★ (一) 印刷技术——通过机械或照相印刷过程制作、发送材料的方法; (二) 视听技术——是通过机械或电子设备来制作、发送材料以呈现听觉和视觉信息的方法。 (三) 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利用基于微处理器的资源来制作、发送材料的方法。 1、 超文本、超媒体(等于多媒体+超文本) 超文本:是按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 节点:用来存储各种信息块 链:来表示各节点之间的关联 2、 网络技术 与教育技术密切相关的是基于因特网的教育应用开发技术。 3、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 虚拟现实技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感知 虚拟环境中的客体并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感受的一种技术。 具有多感知性,存在性,交互性,自主性四个特性。 3I特性:Immersion,Interaction,Imagination。 根据“沉浸”程度高低,分为四种:桌面虚拟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性的虚拟现实,沉浸的虚拟现实。 4、 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知识的表示与访问——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 B、 学生错误的自动诊断 17
    C、 实现智能技术与超媒体技术的结合——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 D、 智能代理 特性:自主性、社会性、反应性、主动性。 按功能分为:信息代理,任务代理,界面代理。 在远程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教师代理、学生代理、知心朋友、秘书代理。 代理技术代表智能化和网络化趋势的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热点。 (四) 整合技术 能够把信息资源、工具、情境、教学、管理等资源和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环境中的的开发和传送技术就是整合技术。 整合技术能用于开发集成化的学习环境或教学环境,支持全面的学习、教学和管理。 三、 教学系统开发模式 (一) Van Patten 模式 是面向印刷媒体教学材料开发的,利用印刷材料就可实现。 分析——设计——开发——测试——校验——形成产品——产品复制——产品运行——产品维护 (二) 简单媒体素材的开发模式 是人们从课堂教学系统开发实践中总结出的模式。 (三) Bergman和Moore模式 面向交互电视/多媒体产品的开发的 输入——活动——产出——评价 (四) 第三代ISD模式 对开发音像材料,网络课程以及相关的教学系统有一定指导意义。 (五) IHMIS模式 前期设计阶段——原型产品实验阶段——实用产品开发阶段 (六) 动态交互系统开发模式——第四代ISD模式 是一种动态的具有交互作用的复杂网状结构。 第二节 课程开发 一、 课程和课程开发★★★ ★★★ ★★ Curriculum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课程是为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制定的关于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的总体教学活动计划。包括输入、加工过程以及产出。 课程开发是教学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需求评估,以确定适当目标,然后针对某一学科或多个学科选 择适当的学习活动加以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达到目标的工作流程。 特点:以教育的社会需求作为课程的价值导向,以探索社会发展如何影响教育的价值及价值标准为核心。是使教育系统能 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重要程序或步骤。 二、 课程开发模式★ ★ (一)目标模式(行为主义心理学) 泰勒,主张以教育目标为中心编制课程: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 更适合于以操作技能培训为中心的课程领域 (二)过程模式(人本主义教育哲学) 斯腾豪斯 指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所遵循的标准。 特征:1、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 2、教育是一个过程,目标只是短暂作用,可不断修正。 3、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究,自我发现。 4、按学生实际情况 (三)情境模式 (以文化分析为基础) 斯基尔贝尔 课程应建立在当代文化的主要特点的精细分析基础之一。 特点:按不同学校各自不同的特殊情况,对学校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来进行课程决策。 三、 课程开发的流程★ ★ (一) 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有三种类型: 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问题解决目标: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 表现性目标:关注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提供给学生的空间。 需要评估是常用手段之一 ,有以下几个阶段: 全面阐述所以可能的课程目标,“求全”; 确定优先的课程目标,“求精”; 将难度较大的目标作为“优先目标”考虑。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既包含教材又包含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规定。] 原则:注意其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要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三) 课程内容的组织 18
    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四) 课程的实施——是从课程计划开始实施到课程目标完全达到的过程。 影响因素有: 课程本身的特性;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教师的培训;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课程计划的落实有三个阶段:接受;准备;实施阶段。 (五) 课程的评价 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实施的评价;元评价。 形式:定量与定性;内部与外部;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 第三节 现代教学媒体材料的开发 一、 现代教学媒体材料开发概述 将为教学专门设计开发的媒体化材料称为教学媒体材料。 (一) 幻灯投影材料的制作 选题;原理;提纲;制作方法。 (二) 电影材料的制作 (三) 录音材料的制作 选题;搜集素材和资料;撰写稿本;录音;编辑。 二、 电视教材的开发 电视教材指根据教学大概能够的规定,采用电视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的一种音像教材。 开发流程(乌美娜): (一) 选题的进一步审定 电视教材的主题思想应具有:新颖性;深刻性;集中性。 电视教材编制的目的性:应从教学需要出发;应能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长(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的电视教材,才能开始开发。 (二) 电视教材的策划和设计 策划:制订教学目标 设计: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1、 确定教学目标 2、 分析教学内容 3、 分析教学对象 4、 表现方式 5、 目标参照检验方案的制订 (三) 电视教材的摄录编制 制作阶段;后期制作阶段(编辑合成阶段);编写内容简介和节目卡片;电视教材的使用和评价。 三、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分析、设计、制作编程、测试评价,应用推广。 (一) 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 软件系统的结构设计 1、 教学软件的结构设计 线性结构;树状结构;网状结构;复合结构; 2、 诊断测试与教学控制设计 根据诊断测试的结果,可控制教学分支的转移,这就是教学控制。 教学控制策略主要有:计算机主动控制;学生主动控制;计算机—学生交互控制;教师控制;协同控制。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找到学习者控制和程序控制之间的折中点,在学习者控制学习过程的情况下,通过适度的程序控制来 引导学习者的学习。 3、 反馈的设计——目的是促进内部学习过程。 4、 导航策略的设计 5、 屏幕界面的设计 (三) 编写脚本 脚本:把设计结果用文字形式表述出来 用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两种形式来描述。 (四) 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 制作工具: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媒体素材生成系统 著作软件——应用软件 (五) 编写程序 (六) 软件测试与纠错、维护升级 测试目的:发现错误,暴露程序存在的问题。 方法: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过程:模块测试和系统测试。 四、 网络课程的开发————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基础。 网络课程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课程开发,而是教学媒体材料开发的一部分。 19
    (一) 含义: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包括:教学内容;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软件工具;教学资源;教学活动) 优点: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自主性; 网络课程包括:课程教学模块,交流协作模块,课程组织模块,辅助工具模块,测试评价模块。 (二) 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过程 1、 确定教学大纲 2、 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实验手册。 3、 总体设计与原型再现 包括教学设计,内容组织,内容表现和内容导航四部分。 4、 脚本编写 5、 素材准备 6、 课件开发 7、 教学环境设计 8、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是网络课程的核心内容。要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知识学习与知识实践的统一。 至少要设计实时讲座,实时答疑,讨论,作业等。 第四节 智能教学系统的开发 CAI 的不足:不能灵活地辅助老师“教” ;不能灵活地辅助学生“学” ;也缺乏把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先进的信息组织、 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手段。 一、 智能导师系统的开发 Intelligent Tutor System ITS ★含义: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择响应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教学专家进行教学活动的软件系统。 特点:集中教学专家的指挥,进行因材施教。 由三个模块组成:领域知识模块(专家模块):有关教学内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家的智能 学生模型:建立方法有三个————学生的智能 教师模型(教学策略模块):安排教学内容、进度、指导学习过程——教师的智能 还包括一个人机接口模块,即该系统的用户界面。 困难及缺点: 1、 人机不能广泛使用自然语言; 2、 学生模型的建立较困难 3、 教学内容选择有限,只运用于数学、电子学等学科 4、 界面过于呆板单调,忽视学生主动性。 二、 智能代理教学系统的开发 (Intelligent Agent System IAS) 由以下组成:中央控制模块处于核心地位,控制着其他所以模块 1、用户界面模块 负责代理与用户间的交流 2、学习模块 使代理更新知识库 6、 任务计划模块 7、 执行模块 8、 操作系统接口模块 负责与操作系统或网络进行通信 必须开发出以下模块: 1、 知识库 2、 界面代理 3、 教师代理“向导” 4、 冲突调解代理 5、 知识管理代理 6、 信息搜索代理 7、 目录代理 三、 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的开发 ★智能超媒体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智能型知识处理技术。 (此部分是 20 世纪 90 年代才开始研究的,大致看看就行) 第五节 集成化教学系统开发 ★整合技术——把信息资源、工具、情境、管理等资源和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环境中所使用的技术。 ★★积件——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 ★★ 积件系统包括: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 一、 积件库★ ★ 教学知识内容库: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资源库; 20

相关话题/教育技术学